隨著國家整體健康環境的提升,以及社會對於兒童營養照顧的認識, 現在的小朋友在身高發育的表現上是越來越好。根據民國 102年到 105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台灣青壯年男性平均身高是 171.6公分,女性則是 159.4公分,已明顯高於十年前的全國普查資料。 但這個現象也造成了一些父母親的焦慮,特別是當孩子身高跟其他同年齡的兒童身高相比,出現落差的時候。 事實上如筆者本文的標題所暗示,一般父母擔心的身高問題,其實都是「比」出來的; 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固然是人之常情,但人的身高總有個體差異, 並非「比別人矮」就代表了有內分泌問題的身材矮小。

    事實上,兒童的身高表現,與整體的生長發育情形息息相關,且受到了內在外在多因素的影響, 包括遺傳潛力、營養狀況、內分泌調控、心理社會健康等。而評估生長問題,也必須精確量測身高數值, 對照生長曲線並定期紀錄,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才能看出端倪。兒童生長大抵能區分為三個特別時期, 分別是嬰兒期、兒童期、及青少年期。嬰兒期的生長主要受到營養,還有一部分甲狀腺荷爾蒙的影響; 換言之,體重過輕營養不良的寶寶,是沒有本錢長高的。兒童期的生長除了營養依然重要以外, 也受到了生長激素荷爾蒙的調控。青少年期的生長加入了性荷爾蒙的推動,因此在第二性徵發育同時, 也是所謂成長的黃金期,一年可以長高十幾公分,觀察到所謂的生長衝刺現象。 身高若是落在同年齡生長曲線的第三百分位線之下,才符合醫學上定義的身材矮小; 而不管處在哪個時期,正常孩子的生長速率至少每年長高四公分以上,所以生長速率低於此標準的小孩才是生長遲滯。 身材矮小或生長遲滯的孩子,需要轉介給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事實上,遺傳潛力可以說是決定一個人身高的最關鍵因素,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親身高並不特別高, 卻希望孩子能高過同儕,這種心願經常會事與願違。 利用Tanner公式註1可以藉由父母身高計算出兒童身高的遺傳潛力, 但這算出來的結果也還是會有誤差。內分泌對於身高的調控,最耳熟能詳的便是生長激素, 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在門診也經常遇到父母親希望幫孩子施打生長激素以增加身高。 針對這個議題,首先單次抽血檢驗血液生長激素數值,是無法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的, 須透過較精密的刺激試驗才能確診;並且生長激素治療只適用於真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的病童。 如果為不明原因身材矮小,但生長激素分泌正常的孩子,長期施打生長激素, 在美國國衛院的大型研究中顯示註2,對於身高的幫助是很有限的, 遑論其他根本不符合身材矮小定義的正常孩子們。

    近年來由於社會上家長對於孩童身高的重視,有許多替代療法或營養補充品相應而生, 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便是中藥轉骨湯。事實上傳統中醫理論中並沒有所謂「轉骨」的概念,而在臨床的觀察上, 使用中藥幫忙促熟長高的孩子,大部分初期的確有明顯抽高的現象,但隨之而來的反而是骨齡快速進展, 事實上這樣的方式對最終成人身高未必有幫助,反而會有揠苗助長的顧慮。 而補充鋅片、精胺酸、早睡、多跳高等生活型態的改變,也經常是家長圈中接觸到能幫助長高的訊息。 以實證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方式當然基本上對身體健康無虞,但能否藉由補充單一營養素, 來改善孩童的成人身高,如今卻依然沒有很好的醫學證據能解答。

    回歸到筆者前段所提,兒童的身高表現,與整體的生長發育情形息息相關。 若是體重過輕的孩子,可以參考國健署建議的「我的餐盤」註3以確保從三餐飲食中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素, 特別是近年來,乳品類已被納入六大類食物當中,所以在兒童及青少年健康飲食當中要多注意乳品類的攝取。 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運動,國健署也有提供針對不同族群有氧適能註4的建議。 若是符合身材矮小或生長遲滯診斷標準的孩子,才值得請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以減低家長無謂的擔憂;與專科醫師討論後,也才能提供這些孩子最適當的照護,避免不必要的無效治療。

 

    註:

  1. Tanner公式可計算兒童標的身高「Target Height」:男孩的身高是用父加母的身高,加13後一起除以2; 女孩的身高則是父加母的身高減13再除以2。但這樣計算的結果,不論男女都會有正負五到十公分的誤差範圍。
  2. Effect of growth hormone treatment on adult height in peripubertal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short statur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89:3140-3148
  3. 我的餐盤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3&pid=9514
  4. 兒童與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77&pid=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