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上來說,血液檢查報告判讀是屬於醫師的工作,一般人實在不太能輕易就學會這項技能, 這篇文章當然也不可能取代醫師依據個案資料的專業判讀。然而,因為血液檢驗與健康檢查的普及, 許多朋友們看到紅字就緊張,非要到大醫院找專科醫師問個清楚不可。為了幫大家省一些跑大醫院的來往交通與候診的時間,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看到你的血液檢查報告而可以不用恐慌的判斷方法: 血液的檢驗一般稱為全血球計數(Complete blood cell count),通常會列出一大串數字,但是最重要的有三個指標:

  1. (1)血色素/血紅素(Hemoglobin/Hb) (一般的單位是:g/dL)

        這個指數偏低就是一般所認知的貧血,男女正常標準略有不同,男性一般要13.0以上,女性一般要12.0以上。 雖然不到正常標準,若是在10.0以上,屬於輕度貧血,通常不需要太緊急的處理,也不用太過慌張。但若是在10.0以下, 就是確確實實的貧血了,需要找醫師好好檢查一下貧血的原因。

        還有另外一種是血紅素過高的狀況,男生超過16.5,女生超過16.0,可能會被標示成異常,但若本身是時常運動, 尤其是長跑、登山或長距離自行車騎乘的朋友們,通常是沒有關係的。但若超過18.0以上甚至更高, 加上有頭痛、高血壓等症狀,再加上平常也沒有高強度運動的習慣,則需要看醫師進一步檢查, 有可能是骨髓增生的疾病。

  2. (2)血小板(platelet count) (單位:K/uL 或10^9/L)

        血小板的功能是凝血也就是止血,所以血小板過低會造成容易出血的現象,相反地過高會造成容易血管組塞的情形。 但是,現代人的血小板數目,和七萬年前的智人祖先沒有什麼差別, 遠古人類每天過的是狩獵野獸與到處採集食物的生活,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傷出血, 而現代人則不可能那麼常有受傷出血的情形。所以血小板的數值,對現代人的生活型態來說,是有點過度充足了。

        一般血小板的正常值,在150(千)到400(千)之間,也就是15萬到40萬之間(單位中有個K), 但是,要維持正常的凝血功能,100K(也就是十萬)已經相當足夠。也就是說, 血小板的數字雖然檢查出來過低(小於150),但是還在100以上,就不太需要特別的處理。

        但是若是血小板數字低於50,甚至低於30,雖然還不一定會發生嚴重出血, 如果要做侵入性的處置例如拔牙或是小手術等等,已經不夠用,需要找醫師好好檢查原因。甚至需要積極用藥治療。

        與血紅素過高相同,輕微的血小板升高,例如450或480,一般也無需顧慮太多,但超過600的血小板數值或更高, 甚至合併動靜脈的血栓的朋友,同樣也需要找醫師好好檢查。

  3. (3)白血球(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單位:K/uL或 10^3/uL)

        白血球是對抗細菌及其他外來病原的主力細胞,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白血球也是變動最快的一種血球, 可以在一天之內因為身體的狀況就上下變動。數值的正常範圍一般在10.0(千)到3.0(千)之間, 也就是一萬到三千之間。白血球數字的變化,常常是因應身體的變化,也就是有問題的大多不是白血球的本身。 例如:白血球升高最有可能是感染所致,所以醫師得處理感染而不是用藥降低白血球數字。白血球的數值判斷, 對醫師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不只看數字,還要看白血球的組成內容,還有病人的身體狀況來綜合判斷, 所以要讓民眾能自己看懂白血球數字當然不太可能。這個部分有問題還是得詢問醫師甚至血液專科醫師。

    其他列出的全血球計數數值,有些是替代數值,例如RBC和Hct都是隨著血紅素變動, 三個數值等於是同一個數值,只是測量方法不同。另外有些是參考數值,例如MCV、MCH、MCHC、RDW或MPV等等, 都是在血紅素、血小板和白血球三個數字有異常時,協助醫師判定可能原因的參考指標。 因此如果上述三個數值都沒有任何異常,參考數值的異常就不太重要,不需要因為整個數值列表中的一個參考數值異常, 就緊張的找醫師。

病人最常會問的問題:

  1. 我這樣會不會是血癌:

        這個問題大概榮登血液科醫師最常被詢問的問題第一名,但其實血癌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常見。 血癌可以簡單分成急性與慢性兩大類。急性血癌幾乎不會被健康檢查所發現,因為它之所以會稱為「急性」, 就是疾病來得又急又快,在疾病無症狀但可以檢驗出來,到已經爆發明顯症狀之間,時間可能只有幾個禮拜, 因此要恰恰好在這個當中進行健康檢查才有可能發現。筆者執業至今, 只遇過唯一一個急性血癌病患是剛剛好被健康檢查發現的,其他九成九以上都是已經有嚴重的症狀, 例如貧血、感染發燒或出血等等。所以如果您沒有覺得任何重大的不適,只是健康檢查的血液報告有紅字, 也許仍需要醫師幫您進一步檢查,但您得到急性血癌的機會微乎其微,不需要過度擔心。

        另外一大類的血癌,慢性血癌的診斷比較複雜且專業化,需要血液專科醫師一步一步找出答案。 但是既然叫做「慢性」表示疾病進展緩慢,所以可以放慢腳步,仔細檢查清楚再對症下藥, 一般初診病人大多在門診處理即可,所以同樣也不需要太過恐慌。

  2. 吃什麼食物可以補血或改善血液數值?

        許多朋友總覺得食補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疾病與健康狀況,然而,依現代醫學的角度,血液疾病的發生, 有很多並不是飲食所造成;血液疾病發生之後,也常常不是吃什麼食物就可以改善的。真正嚴重的疾病, 都得需要藥物與醫療處置的介入才能改善,若是飲食即可改善的身體狀況,大多不是太嚴重的病症。

        一般認為可以補血的食物,如豬肝、牛肉等等,都是富含鐵質的食物,只對缺鐵性貧血的病人算是有益, 對其他原因的貧血沒用,對血小板或白血球的異常更是毫無益處。依台灣經濟的現況, 缺鐵性貧血的發生都不再是鐵的攝取量不足,而多是慢性失血所造成。所以缺鐵性貧血的病患, 在年輕女性可能要處理生理期出血量過多的問題,老年或男性病患可能要檢查腸胃道是否有出血的病灶, 這些都不是單純大量進食高鐵食物可以解決的。這些含鐵的食物,通常也含有高量的膽固醇或脂肪, 對於三高或年老病患而言,吃多了反而不健康。補充過多的鐵質,在需要時常輸血或是中重度海洋性貧血的病患, 會造成鐵質的過度囤積,反而傷害肝臟或心臟等器官。許多長期需要輸血的病患, 甚至還需要另外服用藥物來幫助排出過多的鐵質,由此可見,多吃含鐵食物補充鐵質,不但並非貧血的萬靈丹, 更有可能產生反效果。

        正常造血所需的營養素不只有鐵,還有葉酸及維他命B12。有趣的是葉酸只在植物性的食物中才有, 維他命B12則只存在動物性的食物中,所以只要均衡的飲食就可以有足夠正常造血的營養了, 並不需要額外再多吃什麼或多補什麼。然而一旦已經確定真正得到血液疾病,還是要請醫師協助檢查與治療, 絕對不是吃「補血」的食物就可以搞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