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陳先生來到泌尿科的門診,神色凝重, 說平常健康狀況良好,可是最近健康檢查報告說發現有前列腺肥大,還檢查出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PSA)偏高, 健檢中心建議他要進一步追蹤檢查。非常焦慮的陳先生上網查了一下,擔心自己會不會得了前列腺癌,趕緊來門診做檢查。 這個男人特別獨有的器官—前列腺,究竟是什麼?前列腺指數高就一定是前列腺癌嗎? 有哪些常見的前列腺疾患值得注意呢?這些都是門診民眾常常問到的問題,就讓我們來好好一起認識吧。

前列腺

    前列腺也叫做攝護腺,外觀錐狀如同一個倒立的栗子,正常大小大約20公克左右,在骨盆深處, 位處膀胱下方,直腸前方。位於膀胱出口處,包裹著前列腺尿道,而左右輸精管也在此出口, 其功能主要是分泌和儲存鹼性的前列腺液(精液的主要成分)。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英文為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PSA,是前列腺體分泌的蛋白脢。 儘管在前列腺癌的病人大部分PSA都會升高,但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可不是「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 舉凡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發炎或感染、甚至是長距離騎乘腳踏車、或是性行為、近期接受過泌尿道的內視鏡檢查或置放尿管等, 都可能會造成PSA升高,因此不要再把PSA升高和前列腺癌畫上等號囉 !

常見的前列腺疾患

    前列腺相關的疾患有許多,本文分別就最常見的前列腺肥大、 最要注意的前列腺癌、以及最擾人的慢性前列腺發炎三大主角來一一介紹。

前列腺肥大

     隨著年紀增長和雄性素的長期刺激,前列腺細胞進而增生,就是俗稱的前列腺肥大。儘管並非前列腺的細胞變大, 但細胞增生使的前列腺體積增加,可能從栗子大小變成乒乓球或雞蛋大小,進而造成前列腺尿道的壓迫,使膀胱出口阻塞, 而引發下泌尿道症狀,常見的表現有排尿困難須用力、尿流變細、排尿斷斷續續無法一次順暢解完、 尿不乾淨的殘尿感、急尿感、或者夜尿等。

     前列腺肥大可說是一種長壽病,因為隨著年紀增加,得到前列腺肥大的比例也越高, 一般來說,超過五十歲以上的男性五成有前列腺肥大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呈線性升高, 到了七八十歲可能有八九成的機率都有前列腺肥大的問題,因此當步入中老年後,倘若出現上述的症狀時, 或是更甚者如血尿、尿滯留、膀胱結石等狀況發生時,不應該視為是自然老化的現象,應該尋求泌尿科專業醫師的協助。

     前列腺肥大的保養要訣,除了日常生活透過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飲食方面也應多攝取綠色蔬菜、避免高油脂食物。 此外,大量飲酒或是胡亂服用感冒藥或抗過敏藥,可能會加劇解尿困難的症狀,嚴重可能造成尿不出來, 因此除了不要大量喝酒外以及隨意購買成藥外,就醫時也要告訴醫師有排尿的問題,避免可能影響解尿的藥物開方。

前列腺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前列腺癌整體發生率在男性癌症中排第五位。死亡率在男性癌症中排第七位。 此外,全台癌症個案數增加最多,除了第一名的肺癌,第二名的女性乳癌,排名第三就是攝護腺癌。值得國人好好重視。

     由於前列腺癌沒有特定的症狀,因此很多病人常常是健檢的時候意外發現指數升高才診斷、或是因為下泌尿道症狀等排尿問題就醫時才檢查出來。 也因此有將近三成多的前列腺癌是一診斷就已經出現轉移了。

     對此,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也建議,超過50歲以上男性,或是超過45歲且家中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群, 應抽血檢測PSA以早期偵測。那麼,究竟PSA指數多少才算正常呢?事實上並沒有絕對正常或安全的數值, 但一般來說PSA平均值為 1 ng/mL 以下,超過 4 ng/mL 則屬於不正常,然而必要的話仍應定期的檢查追蹤指數的變化, 最好也在泌尿專科門診評估是否須接受更詳細檢查。

慢性前列腺發炎

     慢性前列腺發炎,有別於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發炎以及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發炎,目前致病原因尚不清楚, 又稱為「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病人可能只要久坐或是運動壓迫會陰部,就會開始悶痛不舒服。 因為前列腺位在骨盆的深處,當發炎或骨盆深層疼痛,病人常常會覺得會陰處、肛門周圍或者睪丸有脹痛感覺, 甚至可能延伸到陰莖、尿道口、鼠蹊部或者下腹部。其他下泌尿道症狀或者射精疼痛、性功能障礙也是常見的表現。 因為症狀多樣,診斷一般是透過排除法,排除其他感染(例如細菌性前列腺發炎、泌尿道感染)、或是腫瘤(例如膀胱癌)等等。

     慢性前列腺發炎不一定是感染引起,病人前列腺液中可能檢測不出白血球,也培養不出任何的細菌。 目前針對慢性前列腺發炎並沒有特效藥,治療可能透過慢性前列腺炎症狀指數(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來了解患者的困擾症狀, 也可做為治療前後效果的評估。目前建議透過藥物的合併療法,例如甲型阻斷劑、止痛藥、或是肌肉鬆弛劑等針對解尿或疼痛症狀做控制, 更重要是要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例如溫水坐浴、適時放鬆心情、減少工作壓力、避免造成骨盆肌肉緊張的運動、不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