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至今仍是國際間重視的嚴重傳染病。它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傳染方式以飛沫核傳染為主。帶菌的結核病患者常在吐痰或藉在公共場所講話、咳嗽、唱歌或大笑時產生的飛沫排出結核分枝桿菌。這些飛沫在塵埃中乾燥後,飛沫殘核飛揚飄浮在空中,經由吸入進入呼吸道到達正常的肺部,造成感染。這樣的感染最常發生在較親密的接觸者,常常發生在親近的人,或居住在同間房屋者。

    結核病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一開始發病時往往沒有明顯或特異性的症狀,且症狀過程緩慢,時好時壞。咳嗽是最常見之呼吸道症狀,特別是 3 星期以上的慢性咳嗽。初期通常並未伴隨咳痰,但隨著病程的發展,逐漸開始有痰。另外最常見之全身性症狀為發燒,早期文獻報告發生率達 37%至 80%不等。其他的全身性症狀還包括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倦怠及夜間盜汗等。然而,罹患輕度肺結核的病人,也常是沒有任何全身性症狀。

什麼是潛伏結核感染?

    健康的人有健全的免疫系統可以抵禦結核分支桿菌的侵襲,因此雖然感染到結核分支桿菌,但不一定會發病。研究顯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者只有 5~10 %會發病,其餘的人都平安無事度過一生。這種感染到結核分支桿菌但卻沒有造成任何症狀、沒有造成實質病灶的結核感染稱為「潛伏結核感染」。 與結核病並不相同,潛伏結核感染者因為此時潛伏在身體內之結核菌被體內免疫力抑制住,因此對於周遭的親友是沒有傳染力的。因此,對於篩檢出無症狀的感染者我們無須感到害怕,不需擔心及驚慌會傳染給任何人。

為何要重視潛伏結核感染?

    雖然潛伏結核感染患者不一定發病,但是有些人因為免疫功能有所缺陷或較正常低下,其日後發病的危險性較高。這樣高風險的人包含結核病密切接觸者,愛滋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劑、慢性腎衰竭進行洗腎者、嬰幼兒、罹患糖尿病、矽肺症、接受胃切除、腸改道手術、器官移植者、吸毒成癮者、長期使用類固醇、抗癌藥、免疫抑制劑或接受放射線治療者、有精神壓力、多量吸菸者、感染後一年之內,被多量排菌者傳染者,以及胸部X光片上有纖維鈣化病灶的人。

    這些高風險的族群,通常以感染後一年內的發病機率最高。發病與否,會因個人的健康狀況、免疫狀態等因素而不同。診斷潛伏結核感染的人若接受完整的潛伏結核感染治療,有高達超過 90%以上的人可避免日後發病的可能性,不但可以避免未來若發病時傳染給同住者與親友,也避免了萬一未來發病時,所需要面對的長期合併服用多種抗結核藥物及所產生不適的副作用。目前國家公衛政策,朝向擴大篩檢及治療潛伏感染患者族群的方向進行,目的也是在於朝向根治結核病的目標努力。

如何診斷潛伏結核感染?

    目前診斷潛伏結核感染有兩種診斷工具,第一種為結核菌素皮膚試驗 (tuberculin skin test,簡稱 TST),第二種為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簡稱 IGRA)。目前這兩種檢驗,陰性預測值都不錯,但陽性者發病的預測值偏低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active TB),故應選擇結核病高危險族群來進行檢驗。

    台灣過去廣泛採用的是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主要是在皮膚注射結核菌素,於 48~72 小時判讀反應硬結。這種檢驗方法有一些缺點。第一,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僅表示受檢驗者曾經得到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但它無法分辨潛伏結核感染與活動性結核病。第二,由於在 1954 到 1986 年之間出生的世代, 幾乎都有接種過一劑卡介苗,且超過六成接種過兩劑的卡介苗,因此結核菌素皮膚測驗的結果,常會有偽陽性的疑慮。另外,由於 TST 是依賴健全的 T 細胞免疫功能之體內測試,因此年長者或者 T 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受檢驗者,往往又有偽陰性的問題。

    因為上述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所存在的問題,目前臺灣(2024年),年齡在兩歲以上,都已優先改使用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 (IGRA)做為診斷的工具。 IGRA 則是利用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抗原在體外刺激淋巴球產生丙型干擾素(M. tuberculosis specific Interferone-γ),加以定量來判定是否有潛伏結核感染,因為特異性較高,它可以減少卡介苗及環境中非結核分枝桿菌所帶來的偽陽性。此外,只要抽血檢驗,不必像 TST 回診判讀。

潛伏結核感染的治療

    潛伏結核感染只要配合檢查及適當的治療,就可以避免日後成為發病的結核病患。有別於過去只能採用九個月每天吃一次的 isoniazid (INH) (簡稱 9H)處方,目前我國已有開放及推薦更多樣的潛伏結核治療處方。主要概念是希望能縮短處方的用藥時間,因為研究指出,越短程的處方其處方完成率更高。舉例來說,目前臨床常用的三個月每週吃一次的 INH 加 Rifapentine (RPT) (即速克伏,簡稱3HP)處方和每天吃一次INH 加 Rifapentine (RPT),但單次劑量較3HP較少,共吃28天的1HP處方是較新的治療藥物組合。其有效性不輸給傳統的 9H外,且由於治療期程較傳統處方短,方便都治關懷落實服藥的完整性外,其接受度與完成率更高。

    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由於服用的不是食品是藥物,因此不論是接受哪一種藥物處方,接受潛伏結核感染治療的患者仍有可能產生副作用。有些是較容易發生於某種處方的副作用,如3HP處方的類流感症狀及1HP的皮膚疹,有些是較不具特異性,如腸胃不適,肝功能異常等。雖然發生機會不高,但如果有發燒、噁心、食慾不振、右上腹部疼痛、手腳麻木、眼白及皮膚變黃、皮膚癢疹、急性過敏反應等狀況,務必告知關懷員或衛生所護理師並儘速返回診治醫師處,進行判斷是否繼續服藥。另外治療過程中,亦須要依醫師預約時程親自返回門診進行追蹤。

總結

    潛伏結核感染者因為潛伏在身體內之結核菌被體內免疫力抑制住,因此沒有任何的症狀,對於周遭的親友是沒有傳染力的。然而,在免疫功能有所缺陷或較正常低下的人身上,其日後發病轉為活動性結核病的危險性較高。目前已有很好的檢驗工具可以診斷篩檢出潛伏結核感染。高風險轉為活動性結核病的潛伏結核感染患者只要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就可以避免日後成為發病的結核病患,建議諮詢胸腔或感染醫師討論治療的利與弊,做出適當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