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20歲以上國人罹患高血脂盛行率為22.56%, 在台灣平均五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罹患高血脂。以下讓我們來認識何謂血脂肪以及該如何預防及有效控制高血脂。

什麼是血脂肪?

     血脂肪顧名思義就是,血中所含的脂肪,簡稱血脂、也就是俗稱的血油。它主要包含兩個部分: 三酸甘油酯以及膽固醇。

     血脂肪必須與特殊蛋白結合成脂蛋白,才能溶在血漿中進入血液循環,運輸至各個器官及組織。 而血液中脂蛋白可依照離心後密度不同加以區分。其中有兩種要特別注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判定標準

    任一項異常或合併多種異常情形皆可稱為高血脂或血脂異常。 另外如果有合併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病人,血脂肪的控制標準會更嚴格!

項目 一般成人
(mg/dl)
心血管或糖尿病病人
(mg/dl)
總膽固醇(TC)  <200 <160
三酸甘油酯(TG) <150 <150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30 <100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男性> 40、女性> 50

高危險群

    什麼樣的生活習慣和因素會造成高血脂的產生:喜愛紅肉海鮮、體重過重、吸菸以及不愛運動的人, 另外年齡和家族史也是增加高血脂風險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如果上述列舉的條件, 您有被點到名的話,接下來的內容要更用心閱讀喔!

飲食及生活習慣

一、高三酸甘油酯飲食-避免過度攝取甜食及碳水化合物

    血液中三酸甘油酯濃度急速上升,會導致動脈硬化引發心血管疾病, 更易增加急性胰臟炎的發生率。

  1. 減少各種精製糖,包括果糖、蔗糖、砂糖等。
  2. 避免過量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即使是水果也不是吃越多越好!
  3. 避免酒精。
二、高膽固醇飲食-減少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酸攝取
  1. 減少飽和脂肪酸
    • 烹調用油-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芝麻油; 少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椰子油、棕櫚油、豬油、奶油。
    • 烹調方式-多採用清蒸、水煮、滷、烤、拌炒,取代油煎、油炸;蔬菜可經川燙或生吃, 再淋上上述好油或配堅果食用。
    • 食材選擇-別忽略了來自食材本身的油脂!如:油花多的梅花肉、三層肉、雞皮等; 另外,讓烘培食品吃起來酥酥香香所添加的酥油及奶油,也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種類。
  2. 避免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植物油經過氫化後的產物,氫化是將液態油脂,轉換為固體或乳狀型態,這麼做不僅方便塗抹、 增加口感;更可以增加穩定性、延長保鮮,但卻是不健康的油脂。常見的產品有:烘培糕點類、奶精、人造奶油等。

  3. 膽固醇
    • 前面有提到,膽固醇的來源可以來自於動物性食物攝取。若您沒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平日飲食不太會特別的限制,但是當您是已經有血脂異常的人,建議減少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頻率, 例如內臟、卵黃類,蛋黃以每天不超過一顆為限。
    • 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中,適量的利用植物性蛋白(如:黃豆製品),來取代肉類的攝取, 更是聰明控制血脂肪的小撇步!
  4. 現行食品標示,都須註明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建議您下次購買包裝食品時, 不妨利用營養標示做為您選購產品的參考!每天飽和脂肪酸攝取宜低於10-15公克。
三、維持理想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介在18.5~24之間。

BMI計算公式
四、增加纖維質攝取

    每日攝取20-30公克以上纖維質,不僅能有效控制血脂肪預防高血脂,對健康更是好處多多。

  1. 利用全穀類(如:糙米、燕麥、胚芽、薏仁、藜麥)來取代精製澱粉(如:白飯、白麵條)。
  2. 蔬菜要多吃,水果需適量
    大家都知道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纖維,但兩者其實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蔬菜建議要多吃每天至少三份以上(煮熟約一碗半)、水果則需適量攝取每天2~3份 (2~3個棒球大或切好放在飯碗裡平平鬆鬆的2~3碗)。
  3. 蔬菜所含的纖維可分成兩種,非水溶性纖維及水溶性纖維;其中水溶性纖維會在腸道和膽酸、膽鹽結合, 從糞便中排出,促使肝臟將膽固醇轉變為膽酸,達到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效果。飲食中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材, 大多摸起來黏黏滑滑的,如:燕麥片、木耳、海帶、洋菜、蒟蒻、菇類、瓜類、豆類。
五、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ACC/AHA)建議,成年人每週3~4次, 每次持續40分鐘的有氧運動,其中需包含中高強度運動。

六、戒菸

    高血脂的預防,其實就是建立在均衡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上, 讓我們將這些小技巧實踐在生活中,配合定期健康檢查,一步步實踐健康!

 

本文提供線上影片, 歡迎點選連結觀賞_高血脂飲食保健_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