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飲食失衡、工作壓力大,很容易使腸胃不適,甚至是便秘、腹瀉交替出現, 令人不勝其擾。腹瀉及便泌都是臨床常見的問題。從學術角度而言,每週解便少於 3 次、且每次都是硬便才稱便祕。 正常的解便頻率因人而異,相差甚大,從每天 3 次到每週 3 次都有。慢性便祕常常是許多疾病的表現, 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神經系統疾病、腸道阻塞,甚至許多藥物也可能造成便祕。 一般來說是指 24 小時內至少有三次稀或水便,我們可以稱為腹瀉。 少於十四天者為急性腹瀉、而超過三十天者為慢性腹瀉。 急性腹瀉常和感染相關,而慢性腹瀉原因眾多,可能與慢性感染、發炎性腸道疾病、吸收不良相關。 而在已開發國家,最常見的慢性腹瀉的原因是大腸激躁症。
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是長期、反覆性的功能性腸道異常疾病,症狀包括有腹痛、腹部不適及排便失調。 雖然不會致命,但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常常造成很大的困擾。大腸激躁症確切的機轉目前仍未十分清楚, 一般認為大腸激躁症屬於多因素的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疾病,與基因、環境及情緒社會因素相關。 焦慮、憂鬱、恐慌、 睡眠異常及生活壓力,可能與大腸激躁症症狀惡化有關。
由於大腸激躁症的病因不明確,且大腸激躁症沒有構造異常或生化檢驗值來幫助診斷, 因此診斷上以臨床症狀為主,並排除其他疾病來判定。目前大腸激躁症多根據 Rome IV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及分類。
Rome IV的診斷標準
症狀至少在 6 個月前開始,且過去 3 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 1 天有復發性腹痛或腹部不適。 同時伴隨下列症狀至少兩項以上:
- 腹痛或腹部不適與排便相關。
- 有排便頻率的變化。
- 有糞便外觀形狀的改變。
而根據 Rome IV診斷標準,大腸激躁症依照糞便黏稠度的不同可分為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三個亞型, 而針對於不同亞型的大腸激躁症其治療方式也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大腸激躁症症狀有時與大腸癌症狀相近, 若有警訊症狀產生時,如發病時間大於 50 歲、血便、黑便、半夜有腹瀉情形、體重減輕、有胃腸惡性腫瘤家族史、 嚴重腹痛時,必須特別小心做鑑別診斷。
大腸大腸激躁症的治療
大腸激躁症的治療目標主要在於藉由緩解病人的症狀,如腹痛、腹部不適、腹瀉或便秘, 進而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臨床上醫師會應用藥物來緩解大腸激躁症的相關症狀,而不是單一制式的藥劑。 常見的藥物如抗痙攣藥物、抗憂鬱劑、止瀉藥、止痛藥等及纖維質補充; 抗痙攣藥物能促使腸道的肌肉放鬆和解除痙攣。使用抗憂鬱劑能降低神經的敏感度。 止瀉藥可減緩食物在腸道中移動的速度。運用消除脹氣和消化不良的藥物來減輕腸道的不舒服。 補充纖維質可以幫助排便,減緩水瀉。
大腸激躁症患者飲食宜減少產氣、易發酵、富含乳糖、果糖的食物, 如乳製品、大蒜、洋蔥、花椰菜、小麥、大麥、豆類等。然而,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飲食內容無法一概而論, 基本原則是盡量避免自己吃了會不舒服的食物,減少不適症狀發生。此外研究指出,紓解壓力有助於改善腸躁症患者的症狀。 在人體的腸道中含有各種不同的菌叢,其主要的功用在於維持腸道平衡及預防疾病的產生,當腸道菌叢改變時, 可能誘發疾病。研究顯示大腸激躁症病人腸道菌叢與一般正常人不同,其相關性目前尚不清楚; 在臨床上藉由益生菌調節及改變腸道菌叢來治大腸激躁症症狀仍未有一致的結果。
大腸激躁症是現代社會產生的文明病,有些人因為經常腹瀉覺得丟臉,羞於啟齒或求醫協助, 以致飽受折磨。其實,只要透過藥物、飲食、作息調整等方法多管齊下,就能有效治療、控制這個疾病, 讓患者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