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發炎疾病。主要是影響關節,但也包含了其他器官的影響,換言之,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視為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以和其他的風濕免疫疾病同時發生。很久以前醫界就知道,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沒好好接受治療,不只關節炎本身引起的關節損害,連患者的存活壽命也會減短很多年。而與許多免疫疾病一樣,類風濕性關節炎之發病也是同時受到遺傳與複雜的環境因素綜合地影響。而遺傳因素所佔的比重,通常不如後天環境的影響來得大。環境因素有些是不容易或不可能自主控制的,但也有些因素例如抽菸,是可以主動避免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需要仰賴患者的病史與症狀、血液檢驗、以及影像學檢查…等。簡言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主要是依據:小關節為主的關節炎、對稱性的關節炎、以及多個關節的關節滑膜慢性發炎,通常並且會伴有血清學檢查異常。慢性發炎除了關節的症狀外,血液檢驗也可見到發炎指標的上升。而血清學檢查異常,最主要就是依賴類風濕因子,與抗環瓜氨酸抗體的檢查。
類風濕因子檢驗的發現、與臨床的應用,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其最初的發現與梅毒檢驗的發展有關。然而,類風濕因子的特異性不好,也就是說,類風濕因子陽性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出現在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外的疾病,例如全身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硬皮症、乾燥症,還有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等慢性肝病,或者是感染性的問題,例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结核病、梅毒…等各種感染,另外還有許多狀況,在此不贅述。即使如此,類風濕因子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與關節炎的分類,至今仍非常重要。若是患者有相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症狀,加上類風濕因子很高,通常可以幫助確立診斷。這幾年檢驗的進步與普及,許多健檢把類風濕因子也納入篩檢項目。然而類風濕因子呈陰性反應並不能完全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而陽性也未必表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台灣有不少B或C型肝炎帶原患者,可以檢驗到陽性的類風濕因子,而沒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的症狀對於醫師決定是否需要檢驗類風濕因子與判讀其數值,仍很重要。
而抗環瓜氨酸抗體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之專一性很高。換言之,若是測到的抗環瓜氨酸抗體,非常高的機會可以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而且,抗環瓜氨酸抗體的敏感性也佳,也就是不容易遺漏掉發病的患者。健保對於此檢驗之應用有其規範。抗環瓜氨酸抗體可以出現在類風溼關節炎更初期的時候,其應用對我們及早診斷患者並早即介入治療幫助很大。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一般而言,藥物治療會包含了消炎藥物,與免疫調節藥物。消炎藥物常用的就是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或者是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又稱為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可幫助改變病程,阻止關節的破壞,減少發作,也減低完全依賴消炎藥物所承擔的風險。免疫調節藥物的種類很多,也有各自需要注意的使用細節,服用藥物務必遵照醫囑,有疑問都建議與醫師多討論。而全身性的慢性發炎所可能衍伸的關節以外的其他器官之影響,也可因這些藥物的使用,於疾病穩定後而減少。雖然規則且適當的運動、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等這些生活型態的維持可以幫助穩定疾病,但對於已發病確診的患者,長期藥物的使用與定期追蹤,通常還是有其必要。在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仍是無法完全治癒的病,但藥物使用的多寡與疾病活動度有關,通常疾病若愈控制愈穩定,長期需要的藥物就會愈少。此外,若是對於某些難以控制的患者,近 20年來發展出的許多種生物製劑,臨床上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懷孕時期亦有可以使用的藥物,醫師會在必要時與患者討論與使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這些年來已有長足的進步,雖是長期的慢性病,若遇到此症亦不必過度焦慮。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有效控制、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對於預後幫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