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耳鼻喉疾病的好發季節,隨著寒流一波波來襲,天氣一天天變冷,臺大醫院整理冬天常發生的耳鼻喉科疾病及症狀,提醒您隨時做好耳鼻喉的保養並注意身體的相關症狀,一有問題即能迅速尋求醫療的協助。
慢性鼻炎及鼻竇炎
臨床上,慢性鼻炎可分為過敏性鼻炎和血管運動性鼻炎兩種,慢性鼻炎患者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空氣污染或情緒的影響,而產生的鼻塞、鼻水、陣發性噴嚏、鼻、眼、咽喉搔癢感、甚至頭痛等病狀。特別是冬季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或外出騎乘交通工具時,症狀會特別明顯,尤其「一遇到冷就鼻塞、流鼻水、打噴嚏」更是慢性鼻炎患者的典型主訴。若您有上述症狀,建議您冬天時節更應注意周遭環境溫度的變化,以防慢性鼻炎症狀的惡化,而症狀嚴重時,可在醫師的建議下,服用口服的抗組織胺類藥物或鼻噴劑。
不論是慢性鼻炎或感冒所引起的急性鼻炎,若併發細菌感染,則易導致鼻竇炎。鼻竇炎臨床上的表現非常多樣化,其主要症狀包括鼻塞、流膿鼻涕、鼻蓄膿、鼻涕倒流、顏面部疼痛腫脹或壓力感、及嗅覺減退等;而次要症狀則包括咳嗽、頭痛、發燒、口臭、咽炎、疲倦、牙齒痛、耳部疼痛或腫脹充塞感等。小兒罹患鼻竇炎時,常會以經久不癒的咳嗽及流鼻涕表現,家長應特別留意。由於一般急性鼻竇炎大多是因為細菌感染引起的,因此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建議持續用藥10到14天,而其目的是希望能根治疾病且避免抗藥性細菌的產生。除了抗生素外,醫師會針對病患個別狀況給予去充血劑、化痰劑、止痛劑、或甚至類固醇以改善鼻腔阻塞、鼻竇黏液滯留及頭痛等情形。患者也可自行使用洗鼻器進行鼻腔沖洗,以幫忙清除結痂及分泌物、保持鼻竇口的通暢,有助於疾病的治療。若急性期未好好接受治療而導致慢性鼻竇炎,則處理上將較為棘手,有時甚至需接受手術才能根治,因此若您有急性鼻竇炎,應立即接受專科醫師的治療。
小兒中耳炎
冬天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的好發季節,兒童罹患上呼吸道感染,須特別留意併發中耳炎。小兒的中耳炎以急性中耳炎及積液性中耳炎為主。兩者可以單獨發生,也可能以急性中耳炎開始而續發積液性中耳炎。小兒中耳炎常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併發症,因為上呼吸道與中耳腔是藉由耳咽管相通的。根據統計,小兒在三足歲以前只有1/3沒得過急性中耳炎,有46%
得過三次以上,16% 得過六次以上。急性中耳炎會引起疼痛及發燒,故不會用言語表達的小孩會有哭鬧不安、發燒、厭食以及用手去摸或拉扯耳朵的症狀。積液性中耳炎則只有聽力變差的症狀,當症狀輕微時不易察覺,很多有積液性中耳炎的小孩,是細心的家長或老師發現的。若您的小孩有上述的症狀,提醒您應儘速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以免輕則影響兒童的學習,重則導致嚴重的中耳炎併發症。
眩暈症
眩暈也是冬天好發的耳鼻喉疾病。常見眩暈症的原因,包括頸因性眩暈、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急性前庭神經炎、美尼爾氏病、突發性耳聾、基底動脈偏頭痛、全身性疾病(高血脂症、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症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等,當然也包括銀髮族最常見的椎骨基底動脈循環不全(後腦血液循環不良)。而天氣轉冷,更使得原本有潛在性後腦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引發眩暈的機會大增。
眩暈病人發病時共同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心悸、冒冷汗、肢體冰冷、臉色蒼白、焦躁不安…等現象,病人常躺在床上不敢開眼、不敢亂動,感覺處在暗室中會較為舒服。罹患過眩暈的病人,多生活在恐懼的壓力下,深恐再度復發。一般患者若發現自己有眩暈情形,一定要趕快就醫,醫生會依病情需要安排做抽血檢查、聽力檢查、特殊放射線檢查、前庭功能檢查、眼振平衡檢查、及頸部血管都卜勒檢查,以獲得更確切的診斷,甚至少數病患必須接受電腦斷層或核子共振檢查以確立腦部病變的部位與特性。
耳鼻喉疾病的診治往往無法只用症狀表現就對號入座的,當您有前述的症狀發生時,應儘早接受耳鼻喉專科醫師的檢查,才不會因為耽誤了治療,而導致不良的治療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