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成分
- 檳榔子主要成份有檳榔鹼,檳榔素,多酚化合物, 粗纖維
- 老藤含有黃樟素及丁香油,其中黃樟素為嚼食檳榔時氣味的主要來源
- 老葉則含有丁香油、單寧酸纖維、脂肪、醣類、過渡金屬,但不含黃樟素
- 檳榔本身酸性高,口味不佳,因此添加石灰中和比較可口或紅灰檳榔,再加柑仔蜜,調和口味
檳榔嚼塊如何致癌
- 檳榔鹼、檳榔素 → 細胞突變
- 亞硝胺 → 影響口腔黏膜之分裂
- 多酚化合物:抑制膠原蛋白脢
- 紅灰(牡蠣殼):氫氧化鈣 (強鹼傷害)
- 多酚化合物 + 鹼性口腔 → 致癌的自由基
- 粗纖維:牙齒嚴重咬耗,長期機械性刺激
- 黃樟素與丁香油酚:造成損傷、口腔表皮層萎縮變薄
- 荖花及荖葉:黃樟素
什麼是口腔癌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一些惡性腫瘤的總稱,但大部份皆屬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可出現在口腔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齒齦、齶部、上顎竇、頰粘膜及顎骨。
口腔癌之臨床症狀
- 口腔黏膜顏色發生變化: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
- 潰瘍:超過二週以上尚未癒合的口腔膜潰瘍
- 腫塊: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不一定有疼痛感)
- 舌之運動與知覺:舌頭之活動性受到限制,導致咀嚼、吞嚥或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之喪失、麻木,皆應儘早查明原因
- 顎骨與牙齒:顎骨的局部性腫大,導致臉部左右的不對稱,有時合併有知覺異常(如下唇麻木感)或牙齒動搖等症狀
- 口腔黏膜之知覺與開口度:嚼檳榔習慣的人感到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或有刺激感,以及開口受限,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可能是黏膜下纖維化症)
為什麼會得口腔癌
慢性刺激是口腔癌發生的主要成因,其中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其它像吸菸、喝酒、 過度陽光照射(唇癌)、不良口腔衛生、尖銳的蛀牙、殘根及製作不當或破損的補綴物(如假牙、套子等)都是口腔癌發生的可能原因
口腔癌癌前病變
本身並非口腔癌,但長期置之不理或刺激源一直存在時,以後有極高之可能性發展成口腔癌
癌前病變有那些
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口腔各處黏膜之白斑症、紅斑症、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慢性潰瘍
癌前病變惡性轉變率
- 薄白斑—近 0%
- 厚白斑—1-7%
- 粒狀或結節狀白斑—4-15%
- 紅白斑—28%(18-47%)
- 中度上皮變異—4-11%
- 重度上皮變異—60~80%
口腔癌篩檢
- 好發部位(頰黏膜、舌、後牙齒齦、臼齒後區、口底) 應仔細檢查
- 必要時要加以觸診,以注意是否其表面為粗糙、不平滑,或周邊有硬結
- 發現白斑時,可先區分究係均勻性或非均勻性者;而對均勻性白斑,需再辨別其屬於薄型或厚型者,以決定是否確須轉介
- 發現異常,可先探究其是否為口腔癌或/及癌前病變,以及可能原因予以去除後,評估病變處是否改善或消失
- 去除原因後經過兩週仍無改善,則儘快轉介適當處所;但在診斷未明前,切勿輕易處方類固醇口內膏予受檢者長期使用
口腔癌治療
- 治療前檢查 & 癌症分期
- 手術治療
- 輔助性化學治療
- 放射線治療
台大口腔癌5年存活率 遠高於美國
- 根據 2008年統計,台灣口腔癌發生率為世界第一。
- 台大醫院 2012年03月05日公佈,台大醫院口腔癌病友5年整體存活率,第一期 87.8%、第二期 85.9%、第三期 76.1%、第四期 55.3%,顯示台大醫院口腔癌患者,平均 7成5以上,能夠存活超過 5年。台大的亮眼統計數字,不但高於台灣平均口腔癌 5年觀察存活率,也比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2010年針對口腔癌 5年觀察存活率高出不少。
- 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2010年針對口腔癌 5年觀察存活率,第一期為 54%,第二期 47%,第三期 36%,第四期僅 27%。台灣平均口腔癌 5年觀察存活率第一期 76%,第二期 68%,第三期 52%,第四期 33%。
口腔癌之自我檢查部位
- 口腔外臉部之觸診
- 前頸部區之觸診
- 側頸區 (胸鎖乳突肌)
- 口腔內頰黏膜
- 上唇黏膜
- 下唇黏膜
- 上顎、硬顎及軟顎
- 口咽部、含懸雍垂、檢查時須發「阿」聲
- 舌頭緣
- 口底及舌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