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

    什麼是瘧疾?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在台灣為矮小瘧蚊分為四種:間日瘧、惡性瘧、卵形瘧、三日瘧

症狀
  • 首次發作前 2或 3天,會有輕度發熱,倦怠,不舒服等前趨症狀
  • 發作時 (典型為 8至 12小時)
    • 發冷期:惡寒、戰慄( 15分鐘至 1小時)
    • 發熱期:體溫上升、臉紅、皮膚熱、乾燥、心跳加速( 2至 6小時)
    • 發汗期:熱消退、流汗、衰弱 ( 2至 4小時)
  • 並非所有個案,皆呈典型之發作。亦有個案感染後症狀並不明顯
瘧疾預防藥物
  • Doxycycline:每日一顆,出發前 1-2日開始吃,離開疫區之後再吃 4 週
  • Mefloquine:每週一顆,出發前二週開始吃,離開疫區之後再吃 4週
  • Malarone(atovaquone/proguanil):每天一顆,出發前 1-2天開始吃,離開疫區之後再吃 1週

    由於不同地區的瘧疾抗藥性有所差異,同時也需考量個人健康狀況及過去病史,不同藥物的副作用也會有所不同;建議旅客欲前往瘧疾流行區前,應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選擇適合自己健康狀況的瘧疾預防用藥。

    瘧疾潛伏期平均為 7天至 30天,但也有可能潛伏數月至數年之久。進入流行區7天後,或是自流行區返國後一年內的發燒,建議立即尋求醫療診斷和治療。

登革熱

病原
  • 由登革病毒感染人體所引起,病毒可分為四型
  • 再次感染不同型別登革病毒,可能發生較嚴重的登革出血熱
  • 經由病媒蚊叮咬傳播。在台灣主要為埃及斑蚊,其次是白線斑蚊
症狀
  • 一般人感染病毒經 3-8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但少數人的潛伏期可達 14天。
  • 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
  • 症狀可能不明顯
治療與預防
  • 典型登革熱致死率低於 1%,登革出血熱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達 20%(WHO),早期診斷並加以適當治療,死亡率可低於 5%
  • 登革熱沒有特效藥物可積極治療,一般採行支持性療法
  • 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的疫苗

黃熱病

  • 主要症狀:發燒冷顫、頭痛、全身肌肉痠痛、虛脫、噁心嘔吐、出血、黃疸(初期不明顯)
  • 數小時至一天內就進入危險期,即出血徵候、肝腎衰竭
  • 地方性流行區致死率:5%
  • 爆發流行致死率:20-40%(雨季)
  • 遊客:未接種疫苗到南美洲旅遊時,其罹病率為十萬分之五,死亡率為十萬分之一
黃熱病疫苗
  • 前往上列圖示國旅遊之前,建議必須接種黃熱病疫苗,入境時必須出示「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
  • 初次注射十天後才會生效有足夠保護力,小孩滿 9 個月就可以接種,皮下注射
  • 副作用:5-10天內可能頭痛、肌肉痛、輕微發燒,多休息喝水後,1-2日消失
  • 禁忌:發燒、嚴重慢性疾病、免疫力缺損、孕婦、九個月以下的嬰兒、胸腺疾病患者、正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對新黴素(Neomycin)或雞蛋有過敏者

防蚊大作戰

  • 穿著淺色長袖長褲
  • 住宿時應選擇住在有空調、無蚊蟲、或是有紗門、紗窗的房子
  • 可噴殺蟲劑或點蚊香來預防蚊蟲
  • 避免在病媒蚊活動高峰時間外出(如瘧蚊傍晚至隔日清晨)
  • 噴灑含有DEET成份的防蚊液,先擦防曬再噴防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