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認知障礙症)的定義 (根據DSM-5)

失智症常合併出現之精神行為症狀

    雖然失智症主要的臨床症狀是認知和記憶障礙,但也會改變人的性格、情緒和行為,在失智症的整體病程中,大約有七到九成的失智症患者會出現一項以上的行為或精神症狀。這些令人困擾的改變經常是家人或照顧者覺得最難處理的部份,並且容易帶來沮喪和挫折感。這些症狀也會增加住院機率、提早機構化、增加醫療成本支出,其中以「妄想與攻擊行為」為主要導因。以下為精神行為症狀的說明和國內外盛行率。

美國猶他州,社區病人,2008年,Steinberg et al
妄想23.3%
幻覺14.1%
憂鬱症狀31.4%
焦慮症狀20.3%
淡漠19.2%
情緒激動/攻擊行為19.9%
去抑制(衝動)行為9.9%
易怒25.0%
異常動作行為9.3%

北榮精神科,住院病人,1999年,黃正平 長庚精神科,社區病人,1999年,劉逸嘉
67.1% 妄想(delusions)
  1. 55.1% 被偷妄想
  2. 26.9% 被害妄想
  3. 18.0% 嫉妒妄想
  4. 12.0% 被遺棄妄想
35.9% 錯認(Misidentifications)
  1. 19.8% 錯認屋裡有人
  2. 18.0% 錯認自己的家
  3. 10.8% 錯認人物
  4. 8.4% 錯認鏡中是別人
  5. 6.0% 錯認電視上為事實
34.7% 幻覺(Hallucinations)
  1. 26.3% 視幻覺
  2. 19.2% 聽幻覺
70.7% 行為問題(Behavioral disturbances)
  1. 61.7% 迷失
  2. 60.5% 睡眠問題
  3. 55.7% 攻擊(aggression)
  4. 55.1% 重覆行為
  5. 44.9% 亂跑(Wandering)
  6. 28.7% 多食
  7. 27.5% 病態收集(hoarding)
  8. 13.2% 不恰當性行為
22.0% 憂鬱症狀(Depression)
  1. 11.3% 輕鬱症
  2. 5.0% 重鬱症
35.3% 焦慮症狀  
妄想 Delusions (包含錯認妄想Misidentifications)
  1. 28.0% 被害妄想
  2. 27.2% 被偷妄想
  3. 3.4% 嫉妒妄想
  4. 2.2% 被遺棄妄想
  5. 16.5% 錯認自己的家
  6. 3.4% 錯認人物
  7. 2.2% 錯認屋裡有人
幻覺 Hallucinations
  1. 19.5% 視幻覺
  2. 11.6% 聽幻覺
  3. 0.7% 觸幻覺
  4. 0.7% 嗅幻覺
行為問題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1. 26.4% 重覆行為
  2. 25.8% 亂跑、迷失
  3. 23.4% 睡眠問題
  4. 21.4% 言語攻擊
  5. 10.3% 身體暴力

失智和譫妄的區別

Dementia (失智) Delirium (譫妄)
不知不覺中發病 突然、清楚之發病日期
緩慢逐漸惡化 急症,病程數日至數週
一般不可恢復 通常可恢復
定向感喪失發生在疾病中後期 定向感喪失在疾病初期即發生
日與日之間症狀輕微變化 小時與小時之間症狀變化明顯
較少明顯的生理變化 明顯生理變化
意識不清,發生在疾病晚期 意識變化起伏不定
注意力尚可 注意力明顯變差
睡眠與清醒,以日夜為單位變化 睡眠與清醒,以小時為單位變化
精神運動變化出現在疾病晚期 精神運動變化出現在疾病早期

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的區別

    老年憂鬱症患者,常強調自己認知功能的的問題、記性不好,表現出與失智症類似的症狀,易被誤診為失智症,即所謂「假性失智症 depressive pseudodementia」,約佔憂鬱症者的10~15%。兩者的區別如下:

精神行為症狀的衝擊與負荷

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置及治療原則

1.正確的態度
  1. 瞭解他們的限制,體諒老人不是故意的
  2. 設身處地的瞭解病人的感受
  3. 善用家族成員的力量,幫助分擔照顧的工作,避免照顧者過勞
  4. 善用政府提供之長照資源,如老人日間照護、家屬喘息服務等
2.正確的評估,對症下藥(找出引起長輩混亂的真正原因)
  • 生理需求是否被滿足: 如便秘、溫度不適應或其他基本需求未被滿足
  • 排除譫妄、疼痛、身體共病(如內科疾病)的影響
  • 評估病人是否因為與所愛的人分離、社交孤立、失去至親、挫折而感到不安或焦慮。
3.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一般原則:針對評估結果,著手擬定治療策略,處理發生原因。

其他的通則如下:

  • 簡化環境,降低長輩的壓力與焦慮
    --> 固定的環境;簡單規律的作息;
  • 簡單的溝通方式持續提供長輩安全感
  • 根據長輩的喜好來安排活動 (有意義的活動)
    • 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 增進長輩運動認知功能之活動(閱讀、看電視)
    • 學習性活動(繪圖、唱歌、跳舞)
    • 人際互動
  • 給長輩做決定的機會,增加其自信心
  • 其他
    • 多重感覺刺激 -->降低個案的干擾行為
    • 現實定向療法 (Reality orientation)
      -->提供正確的資訊,使個案能對他的環境有定向感
    • 回憶療法(Reminiscence)
      -->鼓勵個案述說過去,將過去的經驗帶到現實意識
    • 音樂治療
    • 寵物治療
    • 芳香療法
4.藥物治療:精神藥物必須謹慎使用,特別是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增加中風等危險)
  • 主要針對中、重度的精神行為症狀,擔心造成病人自身的傷害
  • 用藥前需先排除疼痛、其他身體疾病、同時使用之藥物副作用與環境觸發因素等
  • 注意事項
    • 哪些症狀值得用藥?
    • 哪些症狀用藥治療有效?
    • 選用哪些藥物?劑量如何?其副作用有哪些?
    • 使用多久?

精神行為症狀應避免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