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H 中華民國114年10月 Oct. 2025 239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醫網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從死神手中搶回的小小新生命 印尼病童在臺活體肝臟移植成功 臺大醫院展現國際醫療實力記者會 發燒話題 專題報導 兒童專欄 告別夜半麻醒:淺談腕隧道症候群 成因與治療 小孩走路為何常跌倒? 了解兒童骨折的特性與處置 淺談膝蓋退化性關節炎 一早手指卡住了?淺談扳機指 骨頭的秘密:揭開骨質疏鬆症藥品的 神秘面紗 醫療團隊 HEALTH NETWORK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239 臺 大印 醫尼從 院病死 展童神 現在手 國臺中 際活搶 醫體回 療肝的 實臟小 力移小 記植新 者成生 會功命
公共事務室 2024 年,透過外交部的國際醫療 宣傳短片《第二次出生 My Second Home》,印尼Sherlyn與David兩位病童 的肝臟移植成功故事,見證臺大醫院國際 醫療團隊的醫術實力與人道關懷。這兩位 自出生即罹患新生兒膽道閉鎖症的孩童, 歷經他國手術失敗、生命垂危,在家屬的 努力與臺大醫療團隊的堅持下,成功於本 院接受活體肝臟移植,重獲新生。歷經10 年後,兩位病童再次回到臺灣,與大家分 享重生的喜悅。這些成果,不僅是臺大醫 院醫療成就,更是「Taiwan Can Help」 理念的溫暖實踐。 二度重生的奇蹟-Sherlyn的故事 2014年,出生即罹患膽道閉鎖的印 尼籍女童Sherlyn,曾於馬來西亞接受葛 西氏手術(Kasai operation)。但手術失 敗,病況迅速惡化。經由多方轉介及評估, Sherlyn與其母Mey於同年8月飛抵臺灣, 在臺大醫院進行術前評估。Sherlyn與捐贈 肝臟的媽媽Mey一起入住臺大醫院6天, 接受肝臟移植術前的評估等相關檢查。後 因病況急轉惡化轉入加護病房搶救20天, 期間面臨多重器官衰竭問題、歷經生命威 脅,Sherlyn曾有8天都必須依賴呼吸器, 身上插滿了管子,同時也要24小時洗腎及 洗肝,家屬非常擔憂搶救後的Sherlyn無法 接受肝臟移植,也擔心影響智能發展及重要 器官的功能。之後本院兒科、外科與小兒加 護醫療醫師團隊群召開病情說明會,由何明 志醫師主導評估手術成功率可達七至八成, 大幅提升家屬對於臺大醫療團隊的信任。 Sherlyn在臺大醫療團隊專業的照顧下,病 況逐漸穩定,後續順利進行活體肝臟移植, 最終Sherlyn成功接受母親捐贈的肝臟,手 術歷時10小時圓滿完成,母女均安。術後 持續於臺大門診追蹤,恢復良好,重拾活力 與健康。 從死神手中搶回的小小新生命 印尼病童在臺活體肝臟移植成功, 臺大醫院展現國際醫療實力 vol.239 1 醫療團隊
一份感動的延續-David的故事 Sherlyn成功的移植故事,亦鼓舞了同 樣患有膽道閉鎖的印尼男童David與其父 Joko。在得知Sherlyn的案例後,Joko主 動聯繫臺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表明將親 自捐贈部分肝臟給David。2016年父子在 臺大醫院完成手術,術後健康穩定,至今 持續於門診追蹤。Sherlyn與David的案 例展現的不僅是外科技術的高超,更凝聚 了臺大醫院跨科別醫療團隊的協作與細心 照護。從前期評估、加護治療、手術執行 到術後復健,醫療人員始終與病童家庭並 肩同行,不僅治病,更撫慰人心。 臺大醫院自2005年成立國際醫療中 心,積極推動國際醫療服務與人道援助, 至今已協助眾多國際重症病患來臺就醫。 2018年起更承接衛生福利部「新南向政策」 醫療推廣任務,深化與東南亞地區的醫療 交流合作。Sherlyn與David的成功案例, 即是臺灣醫療技術輸出與國際信賴的最佳 證明。Sherlyn母親表示:「Sherlyn的健康 是神蹟,也是臺大醫院的奇蹟。感謝臺大 團隊與所有曾經幫助我們的人,讓我女兒 能重新開始人生。」Sherlyn的真實故事也 被外交部選為國際醫療宣傳短片《第二次 出生 My Second Home》的主角,由製 作團隊前往印尼與臺大醫院拍攝,呈現臺 灣醫療軟實力與人道價值,呼籲國際社會 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 界衛生大會(WHA),臺大醫院也將持續以 世界第一流的大學醫院為定位,輸出臺大 醫院高品質的醫療技術,持續發展國際醫 療業務。 從死神手中搶回的小小新生命 印尼病童在臺活體肝臟移植成功 臺大醫院展現國際醫療實力記者會-切蛋糕慶祝及大合照 2025.10月 2 醫療團隊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FSC環保紙印製。 NTUH 中華民國114年10月 Oct. 2025 239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醫網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從死神手中搶回的小小新生命 印尼病童在臺活體肝臟移植成功 臺大醫院展現國際醫療實力記者會 發燒話題 專題報導 兒童專欄 告別夜半麻醒:淺談腕隧道症候群 成因與治療 小孩走路為何常跌倒? 了解兒童骨折的特性與處置 淺談膝蓋退化性關節炎 一早手指卡住了?淺談扳機指 骨頭的秘密:揭開骨質疏鬆症藥品的 神秘面紗 醫療團隊 HEALTH NETWORK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239 中華民國114年10月 Oct. 2025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239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醫網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發 行 人: 余忠仁 召 集 人:婁培人 總 編 輯: 楊志偉 執行編輯:洪俊銘 編輯顧問: 李美美、蕭輔仁、盤松青、 洪俊銘、童寶玲、詹智傑、 王振穎、詹其峰、吳嘉峯、 邵幼雲、陳沛裕、蔡紫薰、 黃俊達、曾啟新 編輯企劃: 網頁工作小組 健康教育中心 蕭靜如 攝 影: 謝其男、林依伶、洪敏倫、 胡淑慎、林俊穎 台大醫網電子檔 及電子書 臺大醫院 Facebook 臺大醫院官網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附設醫院 地 址: 臺北市中正區常德街1號 二東健康教育中心 電 話: (02)2356-2114 網 址: https://www.ntuh.gov.tw (衛教天地) 設計印刷: 加斌有限公司 電 話: (02)2325-5500 傳 真: (02)2706-7272 NTU NTUH 從死神手中搶回的小小新生命 印尼病童在臺活體肝臟移植成功 臺大醫院展現國際醫療實力記者會
面對加護病房的混亂時刻:重症譫妄怎麼辦? 蕭偉伶 護理長 讀者Q&A 健康教育中心 常見用藥Q&A 曾泓叡 藥師 【優質安心守護】愛護小寶貝,抗生素要用對 周家玉 中級管理師 蔡宜蓉 醫師 莊寶玉 副主任 虞希禹 主任 【金山快訊】慢飛的孩子,也能展翅高飛――臺大 醫院金山分院兒童早療的故事 陳燕慧 組長 缺憾中的圓滿 呂宜玲 社工師 小孩走路為何常跌倒? 劉香吟 物理治療師 了解兒童骨折的特性與處置 吳冠彣 醫師 從死神手中搶回的小小新生命 印尼病童在臺活體肝 臟移植成功 臺大醫院展現國際醫療實力記者會 公共事務室 06 07 醫事人員介紹 01 05 編者的話 08 發燒話題 19 21 兒童專欄 25 27 28 30 32 34 11 13 15 專題報導 UH 保健園地 台大花絮 醫療團隊 復健部—楊舒媚醫師 內科部—陳抱宇醫師 淺談膝蓋退化性關節炎 張宗訓 主任 一早手指卡住了?淺談扳機指 張允亮 醫師 骨頭的秘密:揭開骨質疏鬆症藥品的神秘面紗 何軒慧 藥師 告別夜半麻醒:淺談腕隧道症候群成因與治療 梁蕙雯 醫師 劉宣昕 高級管理師 秋聲醫話序 洪俊銘 醫師
內科部主治醫師 洪俊銘 醫話序 秋聲 本期台大醫網內容非常豐富多元且令人 期待。打頭陣的發燒話題提到手麻、麻醒, 是身體在提醒你該休息了嗎?其實,這可能 是腕隧道症候群在作祟。本篇由復健部梁蕙 雯醫師分享,帶您從成因到治療,重新找回 雙手的靈活與生活的舒適。 醫師人員部分介紹兩位醫師。第一位是 復健部楊舒媚醫師,楊醫師專長心肺復健與 神經復健。第二位是內科部陳抱宇醫師,陳 醫師專長感染疾病與免疫不全病人相關的感 染等等。兩位醫師學經歷豐富完整,深受病 患的信賴。 本院除了在照護國人健康持續努力,也 積極進行國際醫療,自2005年成立國際醫 療中心,發揮本院與臺灣在國際醫療的影響 力。2018年起更承接衛生福利部「新南向政 策」醫療推廣任務,深化與東南亞地區的醫 療交流合作。2024年外交部的國際醫療宣傳 短片《第二次出生 My Second Home》,即 分享印尼Sherlyn與David兩位病童的肝臟 移植成功故事,見證本院國際醫療團隊的醫 術實力與人道關懷。 專題報導部分,這次著重於幾個骨科的 相關主題。首先,邀請骨科部骨外傷科張宗訓 主任介紹退化性關節炎與其治療方式。骨關節 退化在長者盛行率高達80%,在逐漸高齡化 的臺灣是個重要的問題。骨科部手外科張允亮 醫師則介紹俗稱「扳機指」的狹窄性腱鞘炎, 除了治療外,張醫師也提到如何保養。接著邀 請藥劑部何軒慧藥師介紹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 品,也提供一些在藥物以外保護骨頭的方法。 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助大家頭好壯壯。 兒童專欄部分,邀請了復健部兒童發展 評估及療育中心劉香吟物理治療師針對「小朋 友走路常跌倒」詳細說明。接著由骨科部吳冠 彣醫師說明兒童骨折的特性與處置。 保健園地首先由護理部蕭偉伶護理長介 紹在重症單位常遇到的譫妄,透過跨領域合作 與SMART care,讓病患與家屬共同度過混亂 時期,迎向康復之路。讀者Q&A的部分則提 出兩個很常見的情況,拉肚子與失眠。抗生素 是近代醫學的重要發明,不過得審慎使用,最 後這部分由品質管理中心周家玉中級管理師提 醒大家兒童抗生素的用藥安全,共同為孩子的 健康把關。 台大花絮部分由金山分院復健技術組陳 燕慧組長分享金山分院兒童早療的故事。在偏 遠地區運用有限的資源,串聯總院、學校與社 區,走出一條屬於偏鄉的早療之路,讓北海岸 發展遲緩的孩童能獲得適切的資源與照護,逐 步成長茁壯。最後,社會工作室呂宜玲社工師 分享她與西瓜大王在醫院治療時的點點滴滴, 如何補足缺憾中的圓滿,令人動容。 衷心感謝眾多同仁的熱心協助,提供 豐富多元的資料讓本期內容充實實用,並能 順利出刊。 vol.239 5 編者的話
醫事人員 楊舒媚 醫師 現職 ● 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專長 神經復健、心肺復健、肌肉骨骼關節疾 病、超音波導引注射、吞嚥障礙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系博士班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復健科兼任講師 ● 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復健部總醫師 ● 臺大醫院復健部住院醫師 門診時間 介 紹 楊醫師貼心小叮嚀 心肺復健對於改善心臟和肺部 功能、增強體力、提升生活品質至關 重要。無論是心臟疾病還是慢性呼吸 道疾病的患者,都應該積極參與心肺 復健計畫。心肺復健的內容不僅包含 適當的運動訓練,還包括健康飲食、 生活方式的調整和心理支持。建議患 者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步增強,並 在專業復健團隊的指導下進行,定期 進行心肺功能評估,了解自身狀況, 並調整復健計畫。日常生活中,建議 保持適度運動,像是步行或騎自行 車,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但要注 意量力而為,避免過度勞累。飲食方 面,應該選擇低鹽低脂的食物,多攝 取蔬菜水果,保持健康體重。此外, 戒菸和避免二手菸暴露也是保護心肺 健康的關鍵。定期追蹤健康狀況,與 復健團隊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最適合 的復健計畫,相信在您的努力和醫療 團隊的支持下,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復 健效果! 2025.10月 6 醫事人員 介紹
醫事人員 陳抱宇 醫師 現職 ●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 感染症、黴菌感染、免疫不全病人相 關的感染、不明熱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內科部研究員 門診時間 介 紹 ● 陳醫師貼心小叮嚀 感染症的臨床表徵包含受影響 組織、器官所產生的局部症狀外, 也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如寒顫、 發燒。因此,日常生活中出現身體 不適,可自行測量體溫並記錄,當 作就醫時的重要參考。造成感染症 的致病原包含細菌、病毒、黴菌和 寄生蟲等,而抗生素僅能治療細菌 感染。雖然感染症是造成發燒的常 見原因,但腫瘤、自體免疫或內分 泌功能異常等也會造成發燒。所 以,發燒合併身體不適時須迅速就 醫,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策略,而 非自行購買、主動要求或自行停止 服用抗生素。 vol.239 7 醫事人員 介紹
您是否曾有過這樣的困擾?手指或 手掌突然發麻,甚至在半夜被麻醒。 出現手麻的不舒服時,許多人會擔 心是不是中風的前兆,然而,手麻很常 見,而其成因絕大多數並非來自大腦病 變,而是壓迫性神經病變,發生的位置 可能是一條或多條神經,比如「腕隧道 症候群」是正中神經受壓迫所引起。 讓我們一起了解手麻的成因、症 狀,以及復健科醫師如何針對腕隧道症候 群進行診斷與治療,幫助您擺脫「麻」煩。 手會麻,一定是中風嗎? 手會麻,有些人直覺想到中風,其 實,更常見的原因是神經被壓到。掌管 我們手臂知覺與動作的神經,從頸椎到 口述/資料提供:復健部主治醫師 梁蕙雯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高級管理師 劉宣昕 告別夜半麻醒: 淺談腕隧道症候群 臂神經叢、再分出好幾條神經,任何一 個地方出問題,都可能造成手麻。每條 神經支配的部位不一樣,所以,手麻時 先仔細觀察麻的位置、發生的時間、會 不會引起動作無力、間歇性或持續性的 麻、與動作或姿勢有沒有關係?可以從 這些訊息猜想可能的原因。例如頸椎神 經根受到壓迫的人,除了痠痛外,可能 頸部後仰就會往手臂一路麻下去;或像 機車騎久了手麻,要小心是否為腕隧道 症候群。 分辨手麻的原因,常會用到神經電 學檢查,神經傳導測試的方法是使用小 電流來刺激神經,記錄神經的反應狀況 是否異常,有時需搭配肌電圖檢查,用 成因與治療 2025.10月 8 發燒話題
一根細針插到肌肉裡,判斷肌肉在活動 時的電訊號是否正常。這個檢查通常由 神經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用於診斷手 麻的原因,確定嚴重度,並且決定治療 方法。如果懷疑是頸椎神經根問題,通 常會進一步安排頸椎的X光或其他影像 檢查。 腕隧道症候群,手麻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腕隧道症候群是手麻最常見的原因 之一。正中神經掌管手指運動與感覺功 能,在手腕受到壓迫造成病變時,稱為腕 隧道症候群。主要症狀為手指麻,尤其是 前三指的指尖,晚上睡覺或清晨比較明 顯,甚至麻痛到醒過來,也有些人做特定 動作,比如騎機車或拿筷子時特別嚴重, 但甩甩手會比較好些。如果神經壓迫嚴 重,手指觸覺會變鈍,甚至大拇指根部的 肌肉會有點萎縮,手指的精細動作靈巧度 變差。 腕隧道症候群常見於中老年人,女 性較多,跟日常生活中手部過度使用或手 腕的長時間壓迫有關。其他風險族群包括 糖尿病、腎衰竭、甲狀腺低下、類風濕性 關節炎、手腕曾有骨折、孕婦、與體重過 重的人。 腕隧道症候群如何治療? 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首先要減少 內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減少重複的手 部抓握或重複用力,像是擰毛巾、用力 刷洗等動作。若有糖尿病、甲狀腺低下 症、或肥胖等內在因素,也要好好控制。 手麻的症狀若不嚴重,復健科醫 師評估後由職能治療師量身訂做豎腕副 木,晚上帶著睡覺,可以改善半夜麻醒 或白天的症狀,通常戴兩、三個禮拜就 有成效。一些復健治療也有助益,包括 治療師教導一些滑動神經的伸展運動與 使用超音波或雷射等儀器治療。近年常 使用「神經解套注射」治療,透過超音 波定位,把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到手腕 正中神經壓迫的部位,有助於改善神經 周圍的沾黏與手麻的症狀。 如果接受以上治療後麻痛緩解不如 預期,或者已有手部肌肉萎縮等症狀, 應考慮找整型外科、骨科或神經外科醫 師進行手術治療。 結語 總結來說,手麻很常見、原因多樣 化,從頸椎壓迫到末梢神經病變都可能 是元兇,而「腕隧道症候群」是最常見 的原因之一。若您有手麻問題,建議尋 求復健科或神經科醫師的專業診斷,完 整評估檢查,才能對症下藥,選擇合適 治療,避免神經受到永久性損傷,讓雙 手恢復靈活與健康。 vol.239 9 發燒話題
看更多 【1分鐘,學健康-臺大醫院陪您聊醫療】 手麻,怎麼辦 腕隧道症候群是什麼? 腕隧道症候群怎麼治療? 2025.10月 10 發燒話題
膝蓋疼痛可說是骨科門診中最常見求 診的原因之一,其中很大的部分是因為退 化性關節炎而造成的。根據衛福部統計, 臺灣骨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其中60 歲以上長者有60%有退化性關節炎,而 75歲以上的發生率高達80%。 對於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主要 是減輕疼痛、改善功能、延緩退化,可以 根據病情分期來調整治療方式: 早期的退化性關節炎是指X光上顯示 還有關節間隙的時期,此時可以減重、強 化大腿肌肉、增加膝關節活動度、儀器治 療(例如:冷、熱療等等),加上使用輔具 (例如:拐杖)等來減輕症狀。也可以加上 藥物(例如: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來止痛。另外例如葡萄糖胺或軟骨素等市 面上所謂的軟骨營養補充物,並沒有證據 顯示有促進軟骨再生會延緩退化的功能, 但有些人服用後症狀會緩解,所以只要沒 有禁忌就可服用。 骨科部骨外傷科主任 張宗訓 另外也可使用關節內注射治療,例如玻 尿酸或血小板濃縮液(即PRP),這些關節 內注射液有一定程度可減輕症狀。但仍然是 沒有證據顯示可促使軟骨再生或延緩退化, 並且對退化愈嚴重的病人止痛效果愈不好, 目前健保署對於玻尿酸注射治療的規範是須 於醫療院所連續追蹤半年,施打一療程,而 PRP則需自費。 如果上述保守治療無效,病人仍是膝蓋 疼痛,而X光檢查顯示關節間隙明顯變小, 但仍保有間隙時可考慮以下的手術治療。 第一種是關節鏡清創手術,此乃利用關 節鏡清除增生滑膜、去除游離體等,可短期 減輕症狀,但無助於防止軟骨磨損。這個手 術最適合於當膝關節有游離體產生而造成症 狀時去除游離體。 第二種是高位脛骨截骨手術,也就是一 般稱為保膝手術,這是經由改變下肢重力傳 導方向來減輕原本磨損較厲害的關節軟骨的 磨耗。因為改變重力傳導來減輕膝蓋疼痛, 淺談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 vol.239 11 專題報導
另外有研究指出此種手術可促使原本磨耗的 軟骨再生,但也有研究指出軟骨再生與否因 人而異且長出的是所謂纖維軟骨,和原來的 透明軟骨不同。這種手術適用於較年輕、單 側關節面受損的病人,希望能延緩他們置換 人工關節的年齡。 目前衛福部通過了所謂的細胞治療 特管法,允許醫療院所在監管下使用自體 幹細胞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這是使用來 自自體的骨髓或脂肪分離培養的間質幹細 胞再打入膝關節內,期能促成間質軟骨再 生。目前有些研究指出這種治療可改善症 狀、延緩人工關節置換時間,但此類治療 仍須較長期追蹤後才能得知其療效。 當退化性關節炎進展到末期,也就是 X光上顯示已經無間隙,且其他治療方式 無法改善症狀時,人工膝關節置換可提供 一個改善生活品質的方式。從1970年代開 始,人工膝關節置換的發展已愈來愈成熟。 2019年起,臺灣每年接受人工膝關 節置換約30,000人次起。隨著人口老化, 人工膝關節置換數目也跟著增加,接受人 工關節的病人其滿意度約90%,其中年輕 族群(18∼55歲)滿意度較低(86%), 而高齡族群(65∼75歲)滿意度較高。 其中最重要的負面因素為併發症與功能不 佳,還有與期望值有落差也是不滿意的原 因之一。 人工膝關節置換常見的併發症有感 染(發生率約0.4 ∼2%)、血栓(2 ∼ 15%)、神經血管損傷(1∼2%)、傷口癒 合問題、術後關節活動不良、長期磨損引 起人工關節鬆脫、骨吸收、金屬沉積等, 另外還有麻醉相關風險。 人工膝關節10年存活率約95%;15 年約93%;20 年約90%;25 年約82%。 而年輕男性、類風溼性關節炎、高位脛骨 截骨炎及膝蓋受傷(如骨折)造成的創傷 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為主要的危險因素。 如何延長人工膝關節使用年限也是許 多患者關心的議題,目前有下列幾個方法 可以有效延長人工膝關節使用年限及改善 生活品質:選擇高耐磨抗氧化墊片、術後 積極復健與肌力訓練、日常生活管理(控 制體重、均衡飲食、避免過度負重)及定 期追蹤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問題。 總結而言,人工膝關節置換可提供 膝關節末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生活品質很 大的改善。它並無年齡限制,只要符合適 應症、可接受併發症發生率,術前清楚認 知人工關節的好處、壞處,有適當的期望 值,術後積極復健,定期追蹤,一般都可 以獲得不錯的結果。 2025.10月 12 專題報導
清晨六點,小夏準備替孩子做早餐, 卻發現右手無名指彎曲後「卡」在掌心, 怎麼都伸不直。她另一隻手幫忙扳開時, 指根還發出「喀」一聲疼得直皺眉。連續 好幾天相同情況——半夜手指僵硬、清晨 更嚴重,握筆時卡住、攤開又痛——讓在 公司當會計的她憂心是否「關節退化」。 經朋友介紹,她來到臺大醫院骨科部手外 科門診,才知道這並不是關節炎,而是俗 稱「扳機指」的狹窄性腱鞘炎。 什麼是扳機指? 在每根手指掌側,都有數條像隧道一 般的「滑車」,而每條肌腱外也包覆了一 層負責讓肌腱滑順移動的「腱鞘」,當手 指彎曲及伸直時,包覆腱鞘的肌腱就像列 車一樣穿梭在山洞之間,帶動手指活動。 當重複用力抓握、姿勢不良、病理性發炎 或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代謝異常影響, 腱鞘及滑車會變厚、肌腱表面也可能因微 小撕裂而腫脹,導致「隧道」變窄及「列 車」變胖、肌腱進出受阻。一開始只覺得 晨間僵硬或活動時疼痛;若未及時處理, 骨科部手外科主治醫師 張允亮 滑車口更窄、肌腱及腱鞘局部鼓脹,肌腱 被「卡」住,整隻手就有如扣扳機一般的 動作,於是有了「扳機指」這形象生動的 名稱。嚴重者甚至完全無法自行伸直或彎 曲,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 誰容易中標? • 40∼60歲女性:女性荷爾蒙變化、 家務或長時間滑手機易誘發。 • 重複抓握族:例如廚師、裁縫師、美 髮師、樂器演奏者、園藝愛好者。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腎臟病、痛風 及甲狀腺功能異常者。 • 類風濕或手部受傷後:關節發炎、骨 折後組織沾黏等亦提高風險。 何時該就醫? 若您出現以下現象,建議至手外科評估: 1. 晨間僵硬或疼痛超過兩週 2. 手指彎曲後需另一手扳直 3. 伸直瞬間出現喀拉響聲伴劇痛 4. 影響日常工作或睡眠品質 早期介入能避免症狀惡化,減少手術需求。 一早手指卡住了? 淺談扳機指 vol.239 13 專題報導
臺大醫院能為您做什麼? 1. 藥物與輔具:口服或外用消炎藥,配 合熱敷伸展,改善症狀;夜間可佩戴 手指輔具減輕發炎及彎曲卡住的狀況。 2. 類固醇注射:小劑量類固醇直接注入 腱鞘,成功率可達70~80%,必要時 可反覆注射,同一部位建議不要超過 三次。 3. 超音波評估:對於較複雜及合併關節 僵硬的病灶,可用以確定病灶位置及 其他合併疾患。 4. 肌腱鬆解手術:日間手術僅需局部麻 醉,約1公分傷口釋放狹窄之滑車及 腱鞘,術後當日即可活動,兩週後可 拆線。 在家自我保養3招 1. 溫熱浸泡+伸展:以40℃溫水浸泡 10分鐘後,輕柔伸展手指10次。 2. 避免長時間緊握:持續使用剪刀、滑 鼠等30分鐘需休息5分鐘,做握拳 -張掌運動。 3. 護具暫時制動:夜間配戴指套固定, 讓腱鞘充分休息並降低晨僵。 小夏的轉變 在接受一次類固醇注射加上一週護具 休息、兩週手部伸展運動後,小夏清晨已 能攤開手掌說「早安」,無名指不再固執。 結語 若您或家人有疑似扳機指困擾,歡迎 掛號臺大醫院骨科部手外科,由專業團隊 量身規劃治療與持續追蹤。相關資訊請至 「台大醫網」或臺大醫院官方網站查詢。 臺大醫院官方網站 台 大 醫 網 電子檔及電子書 2025.10月 14 專題報導
藥劑部藥師 何軒慧 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是一種「骨 頭變得脆弱、容易斷裂」的情況。正常的骨 頭裡像海綿一樣有很多小孔洞,但如果孔洞 變太多,骨頭就會像「乾掉的凍豆腐」一 樣,輕輕一撞就可能骨折。這種病症常常發 生在中年到晚年時期的人,因為生病、營養 不足、長期不運動,甚至吃某些藥物,可能 提早出現骨質疏鬆症。而更年期後的女性, 因為雌激素減少導致破壞骨頭的細胞大量活 化,讓骨頭的空洞變大變深,更容易脆化。 我們的骨頭看起來很硬,但其實 每天都在悄悄地「拆掉舊的、蓋上新 的」,這個過程叫做「骨質重塑」(Bone remodeling)。就像老房子會修理,骨頭裡 也有「拆除隊」——破骨細胞(osteoclast) 和「建設隊」——造骨細胞(osteoblast), 負責把老舊、受損的骨頭清掉,再蓋出新 的健康骨頭。當拆得比蓋得快,骨頭就會變 脆,這時就可能會變成骨質疏鬆症。所以骨 質重塑就像骨頭的維修工程,讓它們保持強 壯、不容易斷掉。 為什麼需要藥物治療? 民眾可能會問:「骨頭會斷,就多喝牛 奶補鈣不就好了嗎?」喝牛奶確實可補充到 鈣質,鈣質是骨頭的原料,但如果身體裡 「破壞骨頭的拆除隊」已經太強大時,只靠 補鈣是不夠的,這時候就需要藥物來幫忙。 骨質疏鬆初期幾乎沒有感覺,等到跌倒後骨 折才發現有骨質疏鬆症,常常已經太晚。所 以使用藥物的目標是: 1. 減緩骨頭變脆的速度 2. 讓骨頭變強壯 3. 降低骨折的機會 常見用於改善骨質疏鬆症的藥品有哪些? 骨頭就像一棟房子,裡面有「建材」也 有「破壞工人」。用於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主 要分類如圖一(僅以本院現有藥品為代表)。 骨頭的秘密: 揭開骨質疏鬆症藥品的神秘面紗 vol.239 15 專題報導
一、 抗骨質再吸收劑(anti-resorptive agent):就像是阻止破壞骨頭的工人 (保護骨頭) 1.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Raloxifene(鈣穩;Evista®)。 此藥屬於弱效抗骨質再吸收劑,在 骨頭上是作用劑;在子宮內膜和乳房則 為抑制劑。使用方式為每天一顆,可以 用在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此藥對於 保護脊椎骨效果比髖關節效果來得好。 在骨骼上發揮雌激素的保護效果,抑制 破骨細胞、減少骨質流失。另外好處是 不會刺激乳房或子宮內膜細胞,因此不 會提高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藥品 結構與雌激素相似,因此可能出現的副 作用包括:熱潮紅、下肢靜脈血栓、冠 狀動脈疾病或中風風險增加。以下族群 不建議使用:有靜脈血栓病史(如:深 部靜脈栓塞、肺栓塞、有心房顫動或曾 中風者使用期間。若需長時間搭乘飛機 或臥床,建議每1~2 小時起身活動一 下,以降低血栓發生機率。 2.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 Alendronate(福善美;osamax®)、 Ibandronate Sodium(骨維壯; Bonviva®)、 Zoledronic acid(骨力 強;Aclasta®)。 雙磷酸鹽類藥物的作用 方式是會鑲在骨頭中,當破骨 細胞開始吃骨頭時,雙磷酸鹽 類藥物就會被吃進去,抑制其 中的酵素干擾代謝路徑,導致 破骨細胞凋亡。另外,若醫師 與您討論要使用雙磷酸鹽類藥 物治療骨質疏鬆,建議治療前 先處理好牙齒問題(多以侵入 性牙科手術為主,如拔牙或植 牙),治療期間也要注意牙齒狀況,減少罕見 (<1%)卻極嚴重的下顎骨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jaw,ONJ)副作用發生。 • 口服:福善美(Fosamax®)為口服使用, 一週一顆,早上起床空腹吃,只能配一大杯 白開水(約200~300c.c.),不能配礦泉水、 咖啡、橘子汁、牛奶或其他乳製品。本藥應 整粒吞服,不可磨碎、剝半或咀嚼。吃藥後 要等半小時才能吃早餐或喝其他東西。吃藥 後要坐著或站著至少30分鐘,不能馬上躺 下,可以增加本藥吸收,減少胸痛、心灼熱 感或食道傷害。 • 注射:骨維壯(Bonviva®)與骨力強 (Aclasta®)皆是注射使用,藥品使用間隔 較長,骨維壯為三個月使用一次,骨力強為 一年使用一次。值得注意的是骨力強在第一 次施打的24小時到3天內可能會發生類流 感症狀(如:肌肉痠痛或發燒等),可以準 備退燒止痛藥,需要時服用。 • 停藥期(drug holiday)概念:當病人使用 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醫師有時 會建議病人暫時停止用藥。因為這類藥物會 附著在骨頭上,停藥後仍能持續發揮保護骨 頭的效果。一般建議:若是口服藥使用達5 圖一 本院現有骨質疏鬆藥品分類(傅至敏藥師構圖、何軒慧藥師整合) 2025.10月 16 專題報導
年,或注射藥使用達3年,且病人骨密度穩 定、骨折風險低,就可以考慮停藥1至3年並 持續追蹤。反之,若病人仍屬高風險族群(例 如有骨折史或骨密度很低),則不建議停藥。 是否適合進入停藥期,需由醫師根據個人情況 仔細評估,不可貿然自行停藥。 3.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 inhibitor, 簡稱RANKL 抑 制劑:Denosumab(保骼麗;Prolia®)。 此藥是合成的人類RANKL單株抗體,可 逆性的阻止RANKL結合上受體,進而減少破 骨細胞(osteoclast,也就是「拆除隊」) 的 活化和拆骨頭的作用,以減少骨質流失的效 果。使用方式為每六個月皮下注射60毫克一 次,副作用可能有低血鈣或注射部位疼痛, 罕見但嚴重副作用包括:顎骨壞死、延遲骨 折癒合。若有計畫接受拔牙治療等,須事前 告知醫師正在使用保骼麗。 另外,使用保骼麗藥物期間,骨頭流失 的速度會被有效抑制。但一旦突然停藥,身 體內被壓制的破骨細胞(osteoclast)可能會 「反彈性活躍」,造成骨質在短時間內大量流 失,提高反彈性骨折(rebound fracture) 的風險。 根據研究發現,停藥後1個月骨密度就 可能開始快速下降,而在第7個月到第2年 之間,發生脊椎骨折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因 此,為了避免這種「反彈性骨折」的情況發 生,若要停藥(例如已經達到治療目標或是其 他考量),應該由醫師安排後續的接續治療或 其他骨鬆藥物,確保骨密度不會突然下滑。 有任何停藥計畫,請務必與醫師討論,不要 自行中斷治療。 二、 促骨質生成劑(anabolic agent):就像 是可以幫忙建造新的骨頭的工人(讓骨 頭變強) 副甲狀腺素類似物(PTH analogue): Teriparatide(骨穩;Forteo®)。 作用機轉為同時促進破骨細胞(osteoclast) 與造骨細胞(osteoblast),但整體上對骨質的 「建造作用」大於「拆除作用」,因此在促進骨質 生成方面效果優於雙磷酸鹽類藥物。此藥為注射 型藥品,建議劑量為每天皮下注射20微克,治 療時間通常為18至24個月,過去不建議連續使 用超過兩年,因為長期療效與安全性尚未完全確 立。然而,近幾年美國FDA發布,在高骨折風險 族群考量療效與風險後,或許可以使用超過兩年。 而在2024年亞太地區骨質疏鬆症長期和 接續治療共識中,建議對於發生藥物相關顎骨 壞死的骨鬆病人,不建議直接停藥,可考慮改 用 teriparatide 或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作為 替代治療。相關副作用包括:高血鈣、噁心、頭 暈、關節痛、姿勢性低血壓、注射部位紅腫或疼 痛等。曾患骨肉瘤(osteosarcoma)或有骨癌 風險者不建議使用此藥物。 三、 雙重效果型(mix agent):具有抗骨質再 吸收劑與促骨質生成劑雙重效果 抑制Sclerostin單株抗體:Romosozumab (益穩挺;Evenity)。 此藥為兼具促進「建設隊」與抑制「拆除 隊」功能的藥品,與骨細胞分泌的Sclerostin結 合並中和其功能,阻止它抑制Wnt 訊號傳遞,從 而促進破骨細胞和造骨細胞的活性。臨床上建議 使用一年,一年後再轉換為抗骨質再吸收劑(antiresorptive agent)繼續鞏固骨質。常見副作用為 注射部位疼痛、頭痛。 而在romosozumab的仿單中,提及該藥 在停經後骨質疏鬆婦女試驗中,發現的相關警 訊(warning)說明:romosozumab不建議使用 於近期曾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的病人,或是心血 管疾病風險較高的族群。對於有其他心臟病危險 因子的病人,醫師在使用前應仔細評估其治療效 益是否高於潛在風險。若在治療期間出現心肌梗 塞、中風或其他嚴重心血管事件,應立即停止使用 romosozumab,並與醫療團隊討論後續處置。 以上藥品需要經醫師評估後,才能做最佳的 用藥選擇。以下圖二為本院用於骨質疏鬆症藥品相 關表格。 vol.239 17 專題報導
圖二 本院用於骨質疏鬆症藥品(何軒慧藥師整理) 結論 過去在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上,曾經使用 多種藥物,包括鍶鹽(strontium ranelate)、 密鈣息(Miacalcic®,含抑鈣激素calcitonin 鼻噴劑)與荷爾蒙取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然而,這些藥 物目前已不再列入國際治療指引,原因與其療 效有限或潛在風險有關。 鍶鹽(商品名:補骨挺疏;Protos®)雖 有促進骨頭形成與抑制骨頭再吸收的雙重作 用,但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如血栓與心臟 病),在2013年已被歐洲藥品管理局提出限制 使用的建議。而抑鈣激素(商品名:密鈣息鼻 噴霧劑;Miacalcic®)雖早期常用於女性停 經後骨鬆,但長期使用療效有限,且研究顯示 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因此歐洲藥品管理局與加 拿大衛生單位於2012年不再建議作為常規治 療。至於荷爾蒙取代療法,雖可維持骨密度, 但長期使用與乳癌、血栓、中風等風險有關, 也使其在骨鬆治療上的角色逐漸淡出。 綜合上述,現今骨質疏鬆治療更重視療 效明確、長期安全性佳的藥物,並依病人風險 個別化選擇合適療法,確保治療效果與安全性 兼顧。 使用藥物時要注意什麼? 1. 使用治療骨鬆的藥物前,應檢查血 鈣、磷及腎功能。 2. 一定要規律服用:這些藥物不像感冒 藥,吃幾天就停,而是要持續使用幾 年,才能達到保護骨頭的效果。 3. 遵照醫囑:像是雙磷酸鹽類需要空腹 吃,吃完後不能馬上躺下。 4. 不可以自己停藥:停藥可能讓骨頭很 快變差,甚至更脆弱。 藥物之外,還可以做什麼? 除了用藥,日常生活習慣也非常重 要。以下是一些簡單的方法幫助保護骨頭: 1. 每天運動30分鐘:像是快走、跳繩、 爬樓梯,讓骨頭受到適度刺激。 2. 多曬太陽:每天曬10~15分鐘,幫助 身體合成維生素D。 3. 避免跌倒:整理家中環境,不要讓電 線或雜物成為絆倒的陷阱。 4. 戒菸、少喝酒:香菸與酒精都會傷害 骨頭,影響藥效。 2025.10月 18 專題報導
復健部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物理治療師 劉香吟 在育兒過程中,許多家長都有一個共通的 經驗:孩子學會走路後,總是跌跌撞撞,走沒 幾步就跌倒,有時甚至毫無預警地撲倒在地。 雖然這些「小摔跤」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傷害, 但也會讓父母擔憂:孩子是不是協調能力不 好?是不是發展落後?是不是需要就醫檢查? 其實,小孩走路常跌倒是一個相當普遍的 現象,大多數情況屬於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但 背後的原因其實相當複雜,可能涉及神經系統 發育、肌肉協調、感覺統合、心理狀態,甚至 與家庭環境和照顧者教育方式有關。 動作發展的自然歷程:從爬行到穩走需要時間 根據兒童發展里程碑(developmental milestones),大部分孩子會在9∼12個月之 間開始扶站,12∼15個月左右開始嘗試獨立 行走,但真正穩定走路往往要等到18個月甚至 更晚。在這個學步期(toddler stage),孩子 的身體還在「校準」中,包括:平衡感尚未成 熟、肌肉力量與控制能力不夠、視覺與前庭系 統尚未完全整合、腳掌小肌肉抓地力不足、視 動協調差等,所以跌倒是這個階段的「常態」, 就像大人學騎腳踏車一開始也會搖搖晃晃。 小孩走路為何常跌倒? 神經系統與感覺統合的角色 更深入來看,走路這個動作雖然看似簡單, 實際上是大腦、脊髓、小腦、感覺神經和肌肉協 同合作的結果。 1. 小腦發展不成熟 小腦是掌管動作協調和平衡的重要區 域。幼兒的小腦尚在發育中,無法像成人一樣 即時調整身體姿勢,所以當他們失去重心時, 容易無法即時反應而跌倒。 2. 前庭系統尚未穩定 前庭系統位於內耳,負責偵測頭部位置 與移動方向,幫助我們保持平衡。若小孩的前 庭系統發育較慢,可能會出現「方向感差、容 易暈頭轉向」的情況,進而影響走路的穩定性。 3. 本體感覺不足 本體感覺是指對自己身體部位位置的感 知能力,例如:知道自己手腳的位置、如何出 力。本體感覺弱的孩子,常常「踩不準」、行 動笨拙,也會增加跌倒機率。 4. 肌肉力量與姿勢控制能力尚未成熟 很多家長會誤以為跌倒是因為「不小 心」,其實背後可能是肌肉張力、肌耐力或核 心穩定性不足。 vol.239 19 兒童專欄
• 肌肉張力過低:肌肉力量無法維持身體姿 勢而出現「軟趴趴」、「走沒幾步就不穩而 快跌倒」的狀況。 • 缺乏核心肌群支撐:腹部與背部的肌肉是 走路時保持身體穩定的關鍵。許多孩子因 為爬行時間不足、運動量不夠,導致核心 肌群發展落後,走路時容易出現東倒西歪。 注意力與感官分心:邊走邊看容易出事 小孩天生好奇,看到一片葉子、一隻貓或是 陌生人,就可能轉頭分心。這時候,他們很容易 忘記腳下的路,跌倒自然發生。這與大腦的「抑 制控制」(inhibition control)有關,年幼孩子大 腦的分工尚未成熟,無法同時兼顧安全與探索。 外在環境與穿著因素 除了身體與神經系統的因素,環境與穿著也 扮演關鍵角色。 1. 鞋子不合腳:太大或太小的鞋子、鞋底太滑或 太硬,都會影響孩子走路的穩定性,特別是在 學步初期。鞋子的尺寸會影響步態的成熟度, 從學步期開始就要讓孩子穿合腳、止滑、包覆 性高、支撐力足的鞋子。 2. 地面狀況:光滑的磁磚地、地毯邊緣翹起、玩 具散落一地,都是跌倒的「陷阱」。小孩反應 速度慢,看見危險時無法即時煞車。 3. 衣物過長或太厚:太長的褲管、厚重的外套, 也會干擾孩子的動作控制。 心理因素與自我控制能力 別忽略孩子的心理狀態與跌倒之間的關係。 有些孩子走路穩,但「故意跌倒」或「經常跌倒」, 這可能和他們的情緒、注意力、甚至行為需求有關。 1. 吸引注意:某些孩子會用「跌倒」來引起家長 關注,例如父母過度關心、過度反應,每次跌 倒都抱起來安慰,反而讓孩子不自覺地用跌倒 來尋求注意。 2. 感覺統合異常:某些孩子屬於「感覺刺激尋求 型」,喜歡跳、滾、摔來感受身體與地面的碰 觸,屬於感覺統合類型的一種。 何時該擔心?觀察是否有異常跡象 雖然大多數小孩跌倒屬於正常現象,但以下 幾種情況,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 與同齡孩子相比動作明顯遲緩,超過1歲半仍 無法穩定行走 • 頻繁在平地跌倒,非因絆倒或注意力分散 • 走路明顯兩側不對稱,一腳內八或是一腳拖著 走 • 明顯感覺肌肉無力,駝背或是腳踩地時彎彎的 • 對周圍空間無法正確判斷(容易撞牆、撞家具) • 伴隨語言或認知發展遲緩 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1. 創造安全的練習環境:移開雜物或是提供穩定 適當高度的平面(例如:沙發或是桌子),讓 孩子有空間練習移動(爬和走)或是轉位(躺 到坐或是坐到站)。 2. 多讓孩子運動與玩耍:自由活動能促進肌肉發 展與感覺整合,讓孩子有機會多接觸大型遊 具,例如公園遊具和在家中爬上沙發椅上,以 及增加機會練習在草地、泥地、石頭地等不同 平面走路。 3. 給孩子「跌倒」的機會,觀察而不過度介入: 適當的跌倒有助於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需要 每次跌倒都立刻抱起或阻止。 跌倒是學習的一部分 孩子常跌倒,並不代表他們「笨拙」、「不會 走路」或「發展遲緩」。那是一種正常的學習過 程,一如我們學騎車會摔、學寫字會歪。孩子跌 倒時不需要過度反應,以中性持平的態度回應就 可以了。如果環境安全無虞,可以請孩子自己爬 起來。若孩子耍賴哭鬧硬是不起來,可以用自然 的生活情境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例如說:「趕 快站起來,你看車車已經快來了,我們不是要一 起去搭捷運嗎?」增加孩子自己站起來的動機。 如果跌倒的狀況經過一段時間仍沒有改善,建議 可以到尋求專業評估,例如:小兒科、復健科或 是物理治療師諮詢。 2025.10月 20 兒童專欄
兒童活潑好動,在日常生活中常 因奔跑或運動不慎跌倒受傷。當孩子突 然大哭、無法活動肢體時,家長往往擔 心是否骨折,甚或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 育。常見的受傷情境包括:遊樂場、騎 單車或滑板車摔倒,甚至車禍造成嚴重 創傷。雖然這些骨折看似驚恐,但只要 儘早就醫,依照醫師建議選擇合適的治 療,因兒童骨骼癒合力強,多數都能順 利康復。本文章將協助家長了解兒童骨 骼的特性、骨折後的應對方式與治療選 擇,術後照護與復健,希望幫助孩子在 安全、正確的醫療照護下健康成長,重 拾自信活力。 兒童骨骼的特性與骨折風險 兒童的骨骼與成人堅硬的骨質相 比,兒童骨骼較柔軟有彈性。因骨質尚 未完全鈣化,較小的外力就可能造成骨 骼彎曲或骨折。根據研究顯示,在18 歲以前,約有50%的男孩與30%的女 孩會經歷至少一次骨折。幸運的是,相 較於成人骨折往往需3∼6個月癒合, 兒童通常僅需4∼6週即可癒合,且石 膏固定時間也大多在3∼6週內,顯示 出兒童骨骼強大的修復與塑形能力[ 圖 一]。兒童骨骼骨膜較厚、含豐富膠原蛋 白,這些都是促進癒合的有利條件。不 過,兒童骨骼兩端存在尚未閉合的「生 長板」,這是控制骨骼長度與形狀的重要 部位。一旦生長板受損,可能造成骨骼 彎曲、手腳長短或關節變形等後遺症。 因此,若懷疑骨折波及生長板,需由專 業醫師詳細評估與追蹤治療,以確保孩 子未來的正常發育。 特徵 兒童骨骼 成人骨骼 骨質 含水量高、富含膠原蛋白,柔軟有彈性 鈣化程度高,較脆、缺乏彈性 骨膜 厚且活性高,促進癒合 較薄,癒合速度慢 生長板 開放狀態,負責骨骼生長,是骨折弱點 已閉合,不再有生長功能 重塑能力 高,骨折角度或輕度畸形可自我矯正 極低,需準確復位 以下是兒童與成人骨骼差異比較 了解兒童骨折的特性與處置 彣 骨科部主治醫師 吳冠 vol.239 21 兒童專欄
兒童常見的骨折型態 臨床上兒童常見骨折型態如下 柳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骨 頭僅部分裂開,類似折彎的樹枝。 蟠曲骨折(Torus /Buckle fracture): 骨頭因壓力而內陷變形,常見於遠端橈 骨,為最輕微且常見的兒童骨折。 塑形骨折(Plastic deformation): 骨頭彎曲但未產生斷裂線。 生長板骨折(Physeal fracture): 常見於四肢長骨兩端,Salter-Harris分類。 過度生長現象: 骨折後刺激生長板,造成患肢反而比健 側稍長。 生長板骨折Salter Harris 分類法 生長板是位於兒童長骨兩端的特殊 軟骨組織,負責控制骨骼的成長方向與 長度。與具有緩衝作用的成人關節軟骨 不同,生長板是透過軟骨細胞的分裂與 增生,逐漸推進骨骼的延長與發育。隨 著青春期的到來,生長板會逐步鈣化並 最終閉合,意味著骨骼生長趨於成熟。 通常,女孩的生長板在約14歲左右閉 合,男孩則多在16歲左右結束骨骼成 長。生長板骨折(physeal fracture) 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一系列骨骼生 長與關節發育的後遺症,故了解其受傷 分類與處置原則至關重要。 類型 特徵 發生率/臨床重要性 Type I 骨折僅穿過生長板 約佔5~7%,X-ray有時正常,需臨床診斷 Type II 穿過生長板並延伸至骨幹端 最常見,約佔75%,預後佳 Type III 部分穿入至關節面(骨骺區) 約佔7~10%,需手術復位避免關節損傷 Type IV 經骨幹、生長板與關節面 約佔10%,嚴重,需手術復位 Type V 生長板壓碎 約佔1%,預後最差,恐導致生長停滯 . 圖一 8歲男童左前臂尺橈骨折石膏復位治療 一年後塑形結果 圖三 塑形骨折(Plastic deformation) 圖二 柳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 Salter Harris 生長板骨折分類 2025.10月 22 兒童專欄
兒童肢體骨折基本處置 當孩子疑似發生骨折時,家長應進 行正確的初步處置,以減少疼痛與進一步 傷害。骨折初期最重要的是「不移動受傷 部位」,若懷疑手臂或鎖骨骨折,可使用 三角巾或毛巾將手臂懸吊固定;如為下肢 骨折,則應讓孩子平躺,並以布條或毛巾 將雙腿固定,防止患肢晃動。可用冰袋包 覆毛巾,對骨折處進行冰敷,每次約10 ∼15分鐘,有助於減緩腫脹與疼痛。等 待送醫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緊急 徵象,例如:骨折部位明顯變形、骨頭刺 出皮膚、局部皮膚變色或感覺異常(如麻 木、無力)。這些可能是開放性骨折或合 併神經血管損傷的表現,應立即送醫緊急 處理。切記,骨折初期切勿推拿、按摩或 施力復位,以免導致更嚴重的傷害。正確 的處理方式是妥善固定、冷敷、抬高患部 並儘速就醫,由專業醫師進行進一步的檢 查與治療。 兒童骨折什麼情況下需要手術? 多數兒童骨折可透過非手術方式治 療,例如石膏或簡單的外固定,因為兒 童骨骼具有良好的再生與重塑能力。然 而,並非所有骨折都能自然癒合。當骨 折型態較為複雜或伴隨其他併發症時, 便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以下為常見需要手術的情況: 1. 嚴重移位或無法復位的骨折 當骨折斷端嚴重錯位,無法透過 徒手整復或石膏固定維持穩定時,須 透過手術將骨頭復位並加以固定,以 確保日後正常癒合與功能恢復。 2. 開放性骨折(骨頭穿出皮膚) 開放性骨折因骨頭暴露在外,有 高度感染風險,必須手術清創與內固 定(如骨釘或鋼板)。 3. 關節內骨折 若骨折斷裂穿越關節面,需手術 精準復位,以避免關節面不平整造成 疼痛或關節活動受限。 4. 合併神經或血管損傷 若骨折造成周圍神經或血管的壓 迫或損傷,須緊急手術解除壓力,避 免造成不可逆的組織壞死或功能喪失。 5. 影響骨骺或生長板的骨折 生長板是兒童骨骼發育的重要區 域,若骨折涉及生長板(例如SalterHarris 第三或第四型),通常需手術復 位與固定,以避免骨骼變形或長短。 6. 多處骨折或不穩定骨折 若同時發生多個部位骨折,或骨 折不穩定導致持續疼痛、無法維持正 確對位,也需透過手術處理。 圖四 Salter Harris 生長板骨折分類 vol.239 23 兒童專欄
兒童骨折術後的石膏護理與復健指引 兒童骨折無論是否有接受手術,多 數情況仍需依照醫囑進行石膏固定與階 段性復健。良好的照護有助於骨骼順利 癒合、預防併發症,並協助孩子恢復活 動能力。 石膏護理注意事項 1. 保持石膏乾燥與清潔 • 石膏完全乾燥需24∼48小時,期 間避免觸水或覆蓋潮濕衣物。 • 洗澡時可用防水袋或塑膠袋密封保 護患部。 2. 避免異物插入石膏 • 即使感到搔癢,也不可用筆、筷子 等物品伸入石膏內搔抓,避免皮膚 破損與感染。 • 若出現異味、滲液、石膏內明顯疼 痛,應儘速回診檢查。 3. 注意血液循環與神經功能 • 定期觀察患部手指腳趾是否出現腫 脹、發紫、麻木、冰冷等情形,這 可能是血液循環不良的徵兆。 • 睡覺或休息時可抬高患肢,幫助血 液回流,減輕腫脹。 術後復健與日常恢復 1. 復健時間與原則 • 兒童骨折癒合時間依年齡與部位而 異。上肢約 4∼6 週、下肢約 6∼8週。 • 石膏拆除後,常見患肢僵硬、肌肉萎 縮,需循序漸進進行關節活動訓練。 2. 簡單居家復健建議 • 可先由被動活動(家長輕柔協助) 過渡到主動活動(孩子自行操作)。 • 每日短時間、多次進行,避免過度 用力。適當熱敷、泡溫水促進循環 (石膏拆除後),有助肌肉放鬆與恢 復關節靈活。 3. 依醫囑復健 • 複雜骨折(如關節內骨折、合併韌 帶損傷)可能需轉介物理治療科。 石膏拆除後的注意事項 • 骨折癒合後,仍需避免劇烈運動至少4 週,直到醫師確認骨頭完全穩定。 • 營養均衡,多攝取含鈣、蛋白質、維 生素D食物。 2025.10月 24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