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39

• 肌肉張力過低:肌肉力量無法維持身體姿 勢而出現「軟趴趴」、「走沒幾步就不穩而 快跌倒」的狀況。 • 缺乏核心肌群支撐:腹部與背部的肌肉是 走路時保持身體穩定的關鍵。許多孩子因 為爬行時間不足、運動量不夠,導致核心 肌群發展落後,走路時容易出現東倒西歪。 注意力與感官分心:邊走邊看容易出事 小孩天生好奇,看到一片葉子、一隻貓或是 陌生人,就可能轉頭分心。這時候,他們很容易 忘記腳下的路,跌倒自然發生。這與大腦的「抑 制控制」(inhibition control)有關,年幼孩子大 腦的分工尚未成熟,無法同時兼顧安全與探索。 外在環境與穿著因素 除了身體與神經系統的因素,環境與穿著也 扮演關鍵角色。 1. 鞋子不合腳:太大或太小的鞋子、鞋底太滑或 太硬,都會影響孩子走路的穩定性,特別是在 學步初期。鞋子的尺寸會影響步態的成熟度, 從學步期開始就要讓孩子穿合腳、止滑、包覆 性高、支撐力足的鞋子。 2. 地面狀況:光滑的磁磚地、地毯邊緣翹起、玩 具散落一地,都是跌倒的「陷阱」。小孩反應 速度慢,看見危險時無法即時煞車。 3. 衣物過長或太厚:太長的褲管、厚重的外套, 也會干擾孩子的動作控制。 心理因素與自我控制能力 別忽略孩子的心理狀態與跌倒之間的關係。 有些孩子走路穩,但「故意跌倒」或「經常跌倒」, 這可能和他們的情緒、注意力、甚至行為需求有關。 1. 吸引注意:某些孩子會用「跌倒」來引起家長 關注,例如父母過度關心、過度反應,每次跌 倒都抱起來安慰,反而讓孩子不自覺地用跌倒 來尋求注意。 2. 感覺統合異常:某些孩子屬於「感覺刺激尋求 型」,喜歡跳、滾、摔來感受身體與地面的碰 觸,屬於感覺統合類型的一種。 何時該擔心?觀察是否有異常跡象 雖然大多數小孩跌倒屬於正常現象,但以下 幾種情況,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 與同齡孩子相比動作明顯遲緩,超過1歲半仍 無法穩定行走 • 頻繁在平地跌倒,非因絆倒或注意力分散 • 走路明顯兩側不對稱,一腳內八或是一腳拖著 走 • 明顯感覺肌肉無力,駝背或是腳踩地時彎彎的 • 對周圍空間無法正確判斷(容易撞牆、撞家具) • 伴隨語言或認知發展遲緩 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1. 創造安全的練習環境:移開雜物或是提供穩定 適當高度的平面(例如:沙發或是桌子),讓 孩子有空間練習移動(爬和走)或是轉位(躺 到坐或是坐到站)。 2. 多讓孩子運動與玩耍:自由活動能促進肌肉發 展與感覺整合,讓孩子有機會多接觸大型遊 具,例如公園遊具和在家中爬上沙發椅上,以 及增加機會練習在草地、泥地、石頭地等不同 平面走路。 3. 給孩子「跌倒」的機會,觀察而不過度介入: 適當的跌倒有助於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需要 每次跌倒都立刻抱起或阻止。 跌倒是學習的一部分 孩子常跌倒,並不代表他們「笨拙」、「不會 走路」或「發展遲緩」。那是一種正常的學習過 程,一如我們學騎車會摔、學寫字會歪。孩子跌 倒時不需要過度反應,以中性持平的態度回應就 可以了。如果環境安全無虞,可以請孩子自己爬 起來。若孩子耍賴哭鬧硬是不起來,可以用自然 的生活情境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例如說:「趕 快站起來,你看車車已經快來了,我們不是要一 起去搭捷運嗎?」增加孩子自己站起來的動機。 如果跌倒的狀況經過一段時間仍沒有改善,建議 可以到尋求專業評估,例如:小兒科、復健科或 是物理治療師諮詢。 2025.10月 20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