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部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物理治療師 劉香吟 在育兒過程中,許多家長都有一個共通的 經驗:孩子學會走路後,總是跌跌撞撞,走沒 幾步就跌倒,有時甚至毫無預警地撲倒在地。 雖然這些「小摔跤」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傷害, 但也會讓父母擔憂:孩子是不是協調能力不 好?是不是發展落後?是不是需要就醫檢查? 其實,小孩走路常跌倒是一個相當普遍的 現象,大多數情況屬於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但 背後的原因其實相當複雜,可能涉及神經系統 發育、肌肉協調、感覺統合、心理狀態,甚至 與家庭環境和照顧者教育方式有關。 動作發展的自然歷程:從爬行到穩走需要時間 根據兒童發展里程碑(developmental milestones),大部分孩子會在9∼12個月之 間開始扶站,12∼15個月左右開始嘗試獨立 行走,但真正穩定走路往往要等到18個月甚至 更晚。在這個學步期(toddler stage),孩子 的身體還在「校準」中,包括:平衡感尚未成 熟、肌肉力量與控制能力不夠、視覺與前庭系 統尚未完全整合、腳掌小肌肉抓地力不足、視 動協調差等,所以跌倒是這個階段的「常態」, 就像大人學騎腳踏車一開始也會搖搖晃晃。 小孩走路為何常跌倒? 神經系統與感覺統合的角色 更深入來看,走路這個動作雖然看似簡單, 實際上是大腦、脊髓、小腦、感覺神經和肌肉協 同合作的結果。 1. 小腦發展不成熟 小腦是掌管動作協調和平衡的重要區 域。幼兒的小腦尚在發育中,無法像成人一樣 即時調整身體姿勢,所以當他們失去重心時, 容易無法即時反應而跌倒。 2. 前庭系統尚未穩定 前庭系統位於內耳,負責偵測頭部位置 與移動方向,幫助我們保持平衡。若小孩的前 庭系統發育較慢,可能會出現「方向感差、容 易暈頭轉向」的情況,進而影響走路的穩定性。 3. 本體感覺不足 本體感覺是指對自己身體部位位置的感 知能力,例如:知道自己手腳的位置、如何出 力。本體感覺弱的孩子,常常「踩不準」、行 動笨拙,也會增加跌倒機率。 4. 肌肉力量與姿勢控制能力尚未成熟 很多家長會誤以為跌倒是因為「不小 心」,其實背後可能是肌肉張力、肌耐力或核 心穩定性不足。 vol.239 19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