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齒列與口腔健康除了是提供有 效咀嚼食物獲取營養的基石、維持顏面美觀 的要件外,也可降低罹患全身性疾病、如糖 尿病、心血管問題、甚至失智症等的風險。 然而根據衛福部「2015-2016年度成年與老 年人口腔健康調查」,臺灣成人牙周病盛行 率高達80.48%,其中呈現中重度牙周問題 須積極治療者約占五成,也是成人缺牙的主 因之一,顯見牙周病防治實屬國人重要的健 康議題。 牙周病的成因與分類 牙周病泛指支持牙齒的周圍組織(含牙 齦、齒槽骨、牙周韌帶、與牙骨質)病變,主 要成因是細菌感染所致。牙周致病細菌透過 牙菌斑(俗稱牙垢)與牙結石附著於牙齦邊 緣的牙根表面,分泌毒素誘發免疫反應與發 炎因子釋放,進而導致炎症反應造成組織破 壞。根據其侵犯程度又可進一步分為,如下: 1. 牙齦炎:發炎侵犯侷限於牙齦的可逆型組織 病變。此時常見症狀為牙齦腫痛、或刷牙時 流血。由於侵犯未擴及較深層的結締組織, 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主任 張博鈞 只要維持良好口腔清潔輔以適當的治療介 入,仍有極大機會恢復至未發炎的健康狀態。 2. 牙周炎:發炎侵犯擴及結締組織,包括牙周 韌帶與齒槽骨等的不可逆型組織破壞。隨著 牙齦炎持續進展,牙菌斑與牙結石會往牙根 尖方向堆積,細菌所誘發的反應也隨之向牙 根尖擴散,造成與牙齒附著與牙周韌帶的結 締組織受損,進而造成牙周組織與牙根脫離 產生牙周囊袋;牙周囊袋提供了牙菌斑與牙 結石持續往牙根尖堆積的機會,也是孕育進 一步發炎與組織破壞的溫床。此時除了牙齦 症狀加劇外,也會開始有牙齒鬆動和牙齦萎 縮、牙齒敏感等症狀。當破壞至此,牙周病 治療僅能控制發炎和減緩症狀,受損的牙周 韌帶和齒槽骨等構造無法完全修復。 牙周病的診斷與治療方式 牙周病科醫師根據臨床與放射線學兩 個面向的檢查結果來進行牙周病的診斷。在 臨床檢查的部分,除了主觀症狀(如牙齦紅 腫、出血、或咀嚼疼痛)外,牙周病科醫師 會使用器械如牙周探針,針對牙周囊袋深 認識牙周病 vol.238 11 專題報導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