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37

22 胃食道逆流症在青少年的發生率與相關 風險因子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與歐洲兒童胃腸肝 膽學會的研究,胃食道逆流相關症狀在青少 年族群中的盛行率估計為8∼25%,有逐年 上升的趨勢。亞洲地區受飲食西化與肥胖問 題影響,也有增加的趨勢。臺灣本地的研究 顯示,在中學生中出現「至少每週一次火燒 心或口中泛酸」的比率達到約10%左右,其 中肥胖學生與作息不規律者風險更高。 胃食道逆流的發生與多重因素相關, 飲食、生活型態與生理因素等風險因子可能 單獨或合併發生,除了藥物治療外,移除風 險因子是戰勝胃食道逆流的重要關鍵。常見 的飲食風險包含常吃高脂食物、巧克力、咖 啡因或刺激性食物、碳酸飲料、甜食等精緻 碳水化合物、暴飲暴食或宵夜等。容易導致 胃食道逆流的生活型態包含長期處於壓力或 焦慮情境、久坐少動、熬夜或作息紊亂、餐 後立即躺臥等不良姿勢等。除了飲食與生活 型態外,醫師也會同時評估有無需矯治或排 除的生理因素,包含肥胖、幽門螺旋桿菌感 染、賁門鬆弛、橫膈膜疝氣、消化道蠕動或 結構異常、或藥物導致之副作用等。 何時需要進一步檢查? 當青少年的胃食道逆流症出現以下任 一情況時,請至小兒消化科就診,醫師將 就病人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以確實釐清 病情,及作為制定治療方案的參考,包含 症狀持續超過8週、使用一般藥物治療(如 制酸劑)無效、出現體重下降、吞嚥困難或 疼痛、消化道出血(吐血、黑便)症狀、貧 血或實驗室數據異常、合併氣喘、慢性咳 嗽或夜咳等。進一步的檢查除了能釐清病 情以便對症治療,也可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常見檢查項目包括以下幾項: • 胃鏡檢查:觀察食道及胃黏膜,必要時 採檢化驗 • 24 小時pH監測:確認逆流物質的酸 度、次數與症狀相關性 • 食道壓及電阻檢查:確認食道蠕動及逆 流情況 • 上消化道攝影:排除解剖異常 預防與治療 預防重於治療,建立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 是預防胃食道逆流症的要件,亦是成功治療與避 免症狀復發的關鍵。在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上應 注意規則飲食避免過量進食、健康飲食減少高脂 辛辣過多的精緻碳水類食物及碳酸飲料、飯後避 免立即躺臥、晚餐與睡眠至少間隔2小時、維持 理想體重等,減壓與規律作息更是青少年治療時 很重要的一環。 臨床上藥物治療是改善症狀及避免併發症 的必要過程,但藥物需經過醫師評估後使用,並 同時配合飲食及生活型態調整。常見的藥物治療 包含以下幾項: • 制酸劑:中和胃酸 • H2受體拮抗劑:降低胃酸分泌 • 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強效抑制胃酸分泌 • 促腸蠕動藥:促進蠕動減少胃酸及食物逆流 極少數的病患因為有以下情況可能需要外 科手術介入以治療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包含結構 異常、藥物治療失敗、嚴重併發症(例如食道狹 窄、Barrett’s 食道)等。 胃食道逆流症不專屬於成人,青少年也可 能深受其害。從口臭、喉嚨卡卡到胃灼熱甚至食 不下嚥,這些看似小症狀其實都是身體發出的警 訊。根據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期的胃食道逆 流症狀是成人期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的危險因子, 許多成人患者回憶起童年時曾有胃灼熱與吞嚥困 難的症狀。流行病學資料也顯示,長期的胃食 道逆流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因此,當兒童或 青少年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積極治療,以提升生活 品質並預防未來出現併發症。及早發現、及早就 醫、配合治療並積極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 遠離不適與避免併發症,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2025.8月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