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37

20 4. 術後照護:積極移除不必要的管路(如 氣管內管、鼻胃管、尿管、胸腔引流管 等),並視情況儘早恢復進食與活動。 早期活動有助於促進肺部擴張和痰液排 出,並促進腸胃功能恢復。依照風險因 子給予術後噁心嘔吐預防用藥等。 國外研究顯示,導入ERAS 流程可 顯著提升病患的恢復速度,縮短住院天 數、減少併發症發生,並降低止痛藥(尤 其是鴉片類藥物)的使用量、提升家長 滿意度。本院也預期,透過ERAS 的導 入,能讓接受手術的CPAM的兒童更 快、更舒適地康復,同時減輕家庭在治 療過程中的心理壓力與負擔。 CPAM術後追蹤與長期預後:家長關 心的三大重點 CPAM的手術雖大部分屬根治性處 置,但術後的長期追蹤仍然重要。以下 三個面向是目前研究較多、家長最關心 的部分: 1. 肺功能的影響:多數研究顯示,在兒 童時期接受CPAM切除術的患者,其 長期肺功能通常接近正常。病灶切除 後,兒童剩餘的肺組織具有良好的代 償性生長潛力,尤其早期手術可能更 有利於肺部代償性生長。另外,胸腔 鏡手術因其微創特性,對胸壁肌肉的 影響較小,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對 肺功能保留更有優勢。而亞肺葉切除 的病患因保留更多健康肺組織,理論 上肺功能維持應較肺葉切除者更佳, 但目前仍需更多長期數據佐證其優勢。 2. 術後併發症與生活品質:若病灶完整 切除,長期症狀(例如反覆感染、呼 吸困難等)的發生率極低。研究顯示, 大多數接受手術治療的CPAM病童, 其日常生活功能與健康同齡人無顯著 差異。傳統開胸手術後,可能會造成 胸廓發育不對稱、肌肉疤痕等外觀問 題,而微創手術大幅降低這些風險。 3. 惡性轉變風險:惡性轉變的風險是 支持早期手術的考量之一。雖然實 際發生率極低,但確實有文獻報導 部分病灶中發現與腫瘤前病變相關 的組織,尤其在特定亞型(如Type 4 CPAM)中與罕見的胸膜肺母細胞 瘤有關。一般認為完整手術切除可以 消除惡性轉變風險,目前沒有證據顯 示術後在原手術區域會再次出現與 CPAM相關的惡性病變。針對選擇觀 察者,若具有DICER1基因突變者, 其轉變為腫瘤的潛在風險亦較高,應 接受遺傳諮詢,與外科醫師共同規劃 追蹤策略。 結語:給家長的話 CPAM雖然是一種令家長憂心的罕 見疾病,但過去20年,相關的治療與照 護持續進展,從產前篩檢、術前評估的 精準化、手術技術的演進,到圍手術期 照護模式的導入,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持 續提高。對於家長而言,了解這些最新 資訊有助於與醫師共同制定最佳治療計 畫。相信在醫療人員與家長的共同努力 下,絕大多數患有CPAM的孩子都能夠 健康快樂地成長,迎向美好的未來。 2025.8月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