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37

18 竭(若有大的由體循環而來異常供應血管) 等。但對於大部分無症狀者是否須早期手 術,至今仍有爭議性。支持早期預防性手 術的觀點主要為:預防感染氣胸等症狀、 促進健康肺葉代償性生長(肺部可持續發 育至8歲)、避免惡性轉變風險(雖罕見, 約1-4%)、及單靠影像上診斷的不確定性 等。而支持保守觀察的論點則認為部分病 灶可能自行縮小或消失、手術麻醉具潛在 風險、且惡性轉變風險極低。這些爭議仍 有待對CPAM疾病的自然病程與分子機 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釐清。 然而,隨著微創胸腔鏡手術的普及以 及麻醉進步,手術風險及侵入性已逐漸降 低;部分接受觀察的病患仍可能於追蹤期 間發生感染或症狀而需手術(終生確切發 生率不明,部分研究估計約為5-10%,主 要嚴重感染年紀發生於2歲後);一旦發生 感染,孩子可能併發較嚴重肺炎,需要住 院接受抗生素治療,治療較困難,更麻煩 的是,感染一旦發生往往傾向反覆發作, 且需待感染緩解後再行手術,風險與複雜 度也相對提高(圖一);此外,長期依賴 CT 追蹤亦增加輻射暴露。因此,目前本院 與國際上的大部分共識仍傾向建議無症狀 的CPAM接受早期手術切除,尤其是具 有較高風險者(表一)。惟醫師仍需同時 考量病患病灶特徵、其他合併症、而保留 個體化的處理策略。另外,研究發現部分 CPAM病例中,DICER1基因的突變與惡 性腫瘤或癌前病變相關,因此若欲選擇追 蹤者,可考慮篩檢是否有此基因突變,以 了解惡性變化的風險。儘管每個孩子情況 不同,治療決策需要綜合考量,但家長應 了解手術與觀察性治療對孩童的各自風險 與益處,以便與醫療團隊討論出最佳方案。 圖一 一名先前未診斷的7歲女童,首次發生症狀即以 反覆嚴重肺炎表現 (A),待肺炎稍緩解可辨識其位於左下肺葉的多發 性囊狀CPAM病灶(B)。 圖二 胸腔鏡微創手術的進展,使得嬰幼兒CPAM手術的侵 入性大幅降低 (A) 傳統開胸手術的傷口 (B) 6個月大嬰兒接受雙孔胸 腔鏡微創手術,兩個小傷口(1.5公分,0.5公分)可 切除整個病灶肺葉(*)(C) 胸腔鏡手術後半年追蹤外 觀良好,疤痕幾乎不可見(箭號) 出生無症狀但具有較高風險的CPAM特徵 較大的病灶(>20%單側胸腔大小) 雙側或多發囊腫 有以下家族史:DICER1症候群、胸膜肺母細胞瘤相關 情況(肺囊腫、自發性氣胸、其他兒童癌症等) 有DICER1基因突變 嬰幼兒童CPAM手術的進展:微創技 術、個人化手術計畫、與更精準的病 灶定位 近20年來,胸腔鏡微創手術已逐漸 取代傳統開胸手術,不僅疼痛較少、縮 短住院天數、亦降低長期胸廓變形風險 等,雖然嬰幼兒手術挑戰較大(因體型 小、組織脆弱),但在有經驗的醫療團隊 中,已成為常規選擇(圖二)。 表一 出生無症狀但具有較高風險的CPAM特徵 2025.8月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