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良(Disorder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DGBI)所造成的一系列因腸道蠕動不良 以及內臟器官過度敏感所導致的疾病。 而依照目前最新的診斷準則(ROME IV Criteria),在包含超過20種功能腸胃道疾 病裡最常見的便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診 斷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依據病人主述症 狀及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檢查結果而定: 患者必須在近六個月內至少持續出現三個月 的上腹不適,並且胃鏡檢查未發現明顯器質 性病變。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再細分 為「早飽型」與「上腹痛型」兩類:前者以 飯後容易飽、胃脹為主;後者則是上腹部隱 隱作痛為主要表現。 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治療目標主要 在緩解症狀,改善腸道功能並提高整體生 活品質。通常在診間遇到這樣的患者時, 我們會將生活方式的調整當作第一線的介 入方式,例如補充膳食纖維、增加水分攝 取、定期從事運動以及協助舒緩生活中有 形或無形的壓力等。而在藥物治療方面, 包括軟便劑、瀉藥、增加腸胃道蠕動的藥 物乃至於抗憂鬱藥物等。醫師會根據個別 不同的社會心理狀態、生活模式、臨床症 狀和治療反應等進行生活方式修正以及藥 物的調整。 要提醒的是,這類疾病很難在短時 間內立刻獲得改善,並且因為致病機轉包 含社會、心理以及生理層面,要透過單一 藥物達到顯著好轉的機會並不高。這類患 者往往需要醫師以及患者雙方良好的耐心 以及溝通。透過階梯式(step-wise)的 治療策略一步步找到適合的處理方式。並 且治療者也不只是腸胃科醫師,包含家人 的互動,營養師的飲食建議甚至身心科醫 師協助壓力處理等,都有可能在不同病人 身上發揮效果。 除了藥物,生活型態調整是治療功 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一環。醫師建議患者 應養成規律飲食,定時定量、不暴飲暴 食;避免過度油膩、辛辣、咖啡因及碳酸 飲料等刺激性食物;睡前兩小時避免進 食,減少胃部負擔;同時培養規律作息、 保持足夠睡眠,對減輕症狀也有幫助。對 於情緒型病人,壓力管理也不可忽視,可 以透過運動、冥想、深呼吸或心理諮商等 方式幫助紓壓。實證顯示,結合藥物與生 活調整,大多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都能 獲得顯著改善。值得提醒的是,這類病症 可能會反覆發作,需長期追蹤與自我管 理,切勿隨意停藥或依賴偏方。 總而言之,功能性消化不良雖然不 是重症,卻可能造成長期困擾與生活品質 下降。許多患者像李小姐一樣,常常檢查 正常卻苦無對策,長期下來可能產生焦慮 甚至誤以為自己罹患大病。其實,只要建 立正確觀念、接受專業評估並積極配合治 療,大多數人都能回到正常生活。如果你 也常感覺胃部悶脹、早飽、脹氣卻找不到 病因,不妨諮詢本院腸胃科醫師,讓專業 協助你走出長期消化不適的困境,重新找 回健康自在的每一天。 vol.237 11 專題報導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