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H 中華民國114年08月 Aug. 2025 237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醫網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心」希望,「零」距離 臺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開創 無缺血時間心臟不停跳心臟移植暨700例 心臟移植病人慶生記者會 發燒話題 專題報導 兒童專欄 惱人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CPAM)的 最新研究與照護進展 口臭又喉嚨卡卡?青少年胃食道逆 流的健康警訊 認識功能性消化不良 隱形殺手潛伏胃中──破解幽門桿菌 與胃潰瘍之謎 認識胃裡的隱形房客--幽門螺旋桿菌 感染與藥物治療 醫療團隊 HEALTH NETWORK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公共事務室 臺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開創 無缺血時間心臟不停跳心臟移植 暨 700 例心臟移植病人慶生記者會 「心」 「零」 希望, 距離 臺大醫院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無缺 血時間」的心臟移植手術,並使患者順 利康復出院,展現其在心臟移植領域的 卓越成就。自1980年代起,臺大醫院 即投入心臟移植領域,並於1990年完 成全臺首例心臟移植手術。截至目前, 臺大醫院已累積完成超過700 例心臟 移植手術,成為臺灣心臟移植的領航 者。這些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此次「無 缺血時間」心臟移植的成功奠定了堅 實基礎,此次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 臟移植成果也榮登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Techniques」。 傳統心臟移植手術通常需將捐贈者 心臟取出後放置於低溫保存液中,以減 少代謝需求,但這段「缺血時間」可能 影響心臟功能與移植成功率。無缺血移 vol.237 1 醫療團隊
2 植的重大意義在全程灌流心肌,消除心 肌缺血以及心臟再灌流造成的傷害,提 升供心全程保護:供心在整個移植過程 中持續跳動,減少因缺血導致的組織損 傷,以期改善術後心臟功能與患者存活 率。由臺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及機械輔 助團隊設計的器官維護系統,透過持續 灌流含氧血液,讓心臟在移植過程中保 持跳動狀態,不僅完全消除缺血時間, 更可提高心臟存活率與受贈者的術後恢 復效果。臺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透過二 例連續成功的手術,驗證了該技術的可 行性、安全性與有效性,並針對移植過 程的技術優化與物流協調進行調整,使 「心」希望,「零」距離 臺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開創無缺血時間心臟不停跳心臟移植暨700例心臟 移植病人慶生記者會 整體流程更為流暢。 臺大醫院作為亞洲心臟移植技術的 領航者,此次突破將為國際器官移植領域 提供寶貴經驗,推動未來技術創新。此 次「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 標誌著臺灣在心臟移植領域邁入新時代。 這項突破性手術採用臺大醫院器官維護 系統,確保供心在移植過程中維持跳動狀 態,顛覆傳統移植方式。臺大醫院不僅在 臨床技術上取得突破,更為全球移植醫學 帶來嶄新視野。未來,臺大醫院將持續優 化移植流程,提升器官維護系統,讓更多 患者受惠於「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技 術,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2025.8月 醫療團隊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FSC環保紙印製。 NTUH 中華民國114年08月 Aug. 2025 237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醫網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心」希望,「零」距離 臺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開創 無缺血時間心臟不停跳心臟移植暨700例 心臟移植病人慶生記者會 發燒話題 專題報導 兒童專欄 惱人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CPAM)的 最新研究與照護進展 口臭又喉嚨卡卡?青少年胃食道逆 流的健康警訊 認識功能性消化不良 隱形殺手潛伏胃中──破解幽門桿菌 與胃潰瘍之謎 認識胃裡的隱形房客--幽門螺旋桿菌 感染與藥物治療 醫療團隊 HEALTH NETWORK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2025 07月號 700 237 中華民國114年08月 Aug. 2025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237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醫網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發 行 人: 余忠仁 召 集 人:婁培人 總 編 輯: 楊志偉 執行編輯:曾啟新 編輯顧問: 李美美、蕭輔仁、盤松青、 洪俊銘、童寶玲、詹智傑、 王振穎、詹其峰、吳嘉峯、 邵幼雲、陳沛裕、蔡紫薰、 黃俊達、曾啟新 編輯企劃: 網頁工作小組 健康教育中心 蕭靜如 攝 影: 謝其男、林依伶、洪敏倫、 胡淑慎、林俊穎 台大醫網電子檔 及電子書 臺大醫院 Facebook 臺大醫院官網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附設醫院 地 址: 臺北市中正區常德街1號 二東健康教育中心 電 話: (02)2356-2114 網 址: https://www.ntuh.gov.tw (衛教天地) 設計印刷: 加斌有限公司 電 話: (02)2325-5500 傳 真: (02)2706-7272 NTU NTUH 台大醫網 「心」希望,「零」距離 心臟臺移大植醫暨院心臟移植團隊開創無缺血時間心臟不停跳 例心臟移植病人慶生記者會
膽結石之護理指導 王芳婷 護理長 讀者Q&A 健康教育中心 常見用藥Q&A 徐孟楨 藥師 【金山快訊】媽祖回娘家――信仰行腳與醫療同行 許博銓 助理技術師 自娛娛人‧自癒癒人~每月的幸福時光 莊文貞 志工 《臺大醫院減肥班8週燃脂瘦身全書》17位多科醫療 專家傳授安全有效營養×運動×心理的健康減重法 健康教育中心&營養 師團隊 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CPAM)的最新研究與照護進展 洪琬婷 醫師 口臭又喉嚨卡卡?青少年胃食道逆流的健康警訊 邱郁淳 醫師 「心」希望,「零」距離 臺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開創 無缺血時間心臟不停跳心臟移植暨700例心臟移植 病人慶生記者會 公共事務室 06 07 醫事人員介紹 01 05 編者的話 08 發燒話題 17 21 兒童專欄 23 25 26 29 31 33 10 12 14 專題報導 UH 保健園地 台大花絮 新書介紹 醫療團隊 內科部—張皓鈞醫師 基因醫學部—陳智齡醫師 認識功能性消化不良 張為淵 醫師 隱形殺手潛伏胃中――破解幽門桿菌與胃潰瘍之謎 劉志銘 醫師 認識胃裡的隱形房客--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藥物治療 陳彥蓁藥師 惱人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蕭名彥 醫師 陳佳淩 護理師 胃洽酸?從功能性消化不良到潰瘍疾患 曾啟新 醫師
本期雜誌,我們以「消化道健康」為主 題,從日常最容易被忽視的胃痛、腹脹與不 適開始,延伸探討醫療團隊在疾病預防、診 斷、治療與社區關懷中的角色。 您是否曾經胃悶、打嗝、吃不多,卻檢 查不出異常?這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表 現,一種為腸腦互動失衡的疾病。內科部張 為淵醫師透過臨床經驗與研究,提醒我們: 這類疾病無法單靠藥物根治,而需從生活、 心理與飲食全方位調整。 與功能性問題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潛 藏於人體的「幽門螺旋桿菌」。這位胃裡的 「隱形房客」,雖然許多人一輩子與它共處無 事,但當免疫防線失守,它卻可能演變為潰 瘍甚至胃癌。藥劑部陳彥蓁藥師與內科部劉 志銘教授分別以淺顯清楚的方式,說明感染 機轉、臨床症狀、檢查方式與藥物選擇,提 醒讀者慎選療法、準時服藥,才能有效「趕 走」這個頑固的房客。 針對常見但用法錯誤頻傳的「胃酸抑 制劑」,藥劑部徐孟楨藥師進一步整理其種 類、服藥時機與交互作用。從PPI、H2受 體阻斷劑,到新一代的鉀離子競爭性抑制 劑(P-CAB),提醒我們:胃藥不是萬靈丹, 也非吃了就沒事,與其他藥物搭配需特別小 心,錯誤服用甚至可能反傷身體。 在兒童與青少年健康方面,小兒部洪琬 婷醫師介紹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CPAM) 的最新研究與治療進展,從產前超音波評 估、微創胸腔鏡手術到術後加速康復療程, 呈現出一套以家庭與兒童為核心的整合性照 護策略。邱郁淳醫師則帶我們看見「青少年 胃食道逆流」這項逐漸升高的健康警訊:許 多青少年患者不以「火燒心」為主,而以口 臭、喉嚨卡卡、食慾下降表現,常被誤解為 青春期情緒或壓力問題,因此提醒家長與教 師提高警覺,早期就醫。 除了疾病,我們也看見疼痛背後的生活 與姿勢困擾。復健部蕭名彥醫師提醒我們: 所謂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往往來自不 良姿勢、過度使用與壓力堆疊。從熱敷、運 動、物理治療到姿勢調整,文章教我們如何 改善日常習慣,減緩疼痛,提高生活品質。 在「保健園地」中,我們也以實用觀點 切入常見疾病。護理部王芳婷護理長分享膽 結石的成因、診斷與照護提醒,如何調整飲 食預防復發,讓讀者能更精準理解右上腹絞 痛背後的可能原因。另有讀者來信提問「胃 藥與其他藥物能否同服?」,由專業藥師詳 細解答常見交互作用與服藥間隔建議,讓用 藥更安心。 醫療的核心,不只是在病房、手術室, 更在社區與人群之中。今年春天,我們見證 了一場跨越信仰與醫療的美麗旅程:「媽祖 回娘家」的遶境行腳與行動醫療。來自臺大 金山分院的同仁們,在信仰人潮中設立醫療 站,量血壓、送毛巾、遞茶水,用實際行動 回應社區的信任與期待。這場文化與關懷的 交織,展現醫療與土地的深厚連結。 本期內容橫跨內科、復健、小兒、藥 學與護理,從器官疾病到心理壓力、從疾病 教育到信仰參與,呈現出一幅豐富的醫療全 景。讓我們一起,從「胃」開始,守護每一 份健康需求。 泌尿部主治醫師 曾啟新 胃洽酸? 從功能性消化不良到潰瘍疾患 曾啟新 醫師 vol.237 5 編者的話
6 醫事人員 張皓鈞 醫師 現職 ●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 一般內科學、胸腔醫學、重症醫學、介 入性胸腔醫學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內科 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內科部兼任主 治醫師 ● 臺大醫院內科部總醫師 ● 臺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門診時間 介 紹 張醫師貼心小叮嚀 抽菸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危 害,與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密切相關。肺癌目前是 國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而COPD 會逐漸降低肺功能甚至走向呼吸衰 竭。除了這些嚴重的疾病外,抽菸 還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以及其 他癌症(如頭頸部和口腔癌)的風 險。二手菸和三手菸同樣會對周圍 的人造成危害,特 是兒童。戒菸是 您為自己和家人健康做出最重要的 决定之一。 2025.8月 醫事人員 介紹
醫事人員 陳智齡 醫師 現職 ● 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 產前遺傳診斷、產前遺傳諮詢、分子基因診 斷、產前胎兒高層次超音波、一般婦產科學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臺大醫院婦產部研修醫師 ● 臺大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 臺大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 門診時間 介 紹 陳醫師貼心小叮嚀 隨著醫療及科技的進展,遺 傳檢測方法也不斷進步,過往做為 診斷的第一線檢測也可能隨著時代 改變。我們有更多的工具可以為胎 兒、準父母做更詳盡的基因遺傳評 估。針對所懷疑的疾病選擇合適的 遺傳檢測並正確解讀基因資訊,對 病患的醫療照護至關重要。 作為母胎兒醫學團隊的一份 子,期盼能夠提供最完整的周產期 照護。祝福備孕中及新手爸媽們, 都能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vol.237 7 醫事人員 介紹
8 惱人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常來自姿勢不良和 壓力,無論是久坐的上班族、終年辛勞操 持家務的媽媽、揹著過重書包的學生族或 者放假時整天追劇打電動的宅男宅女們, 常常會引發肌肉痠痛,就醫時才知原來是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這種堪稱現代人文 明病之一的困擾幾乎很多人都發生過,讓 人不得不重視。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主要是由肌肉和筋 膜過度緊繃、拉扯、或受傷所引起,多是 長期使用不當造成。常見的原因包括: 一、 過度使用:反覆性的動作或不好的 操作習慣,導致肌肉長期過度疲勞。 二、 不良姿勢:長期維持不正確的姿勢會 增加特定肌群的負擔造成肌肉緊繃。 三、 外傷:如跌倒、突然的動作造成肌 肉拉傷。 四、 次發性: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原因是 退化性關節炎引起關節周圍肌肉緊 繃、神經壓迫引發下游肌肉的緊繃。 口述/資料提供:復健部主治醫師 蕭名彥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護理師 陳佳淩 五、 壓力:精神壓力或情緒緊張、睡眠 不足也可能引起肌肉僵硬。 筋膜炎是一種慢性病症,絕大多數可 用熱敷來緩解,如果疼痛是由於急性損傷 或發炎引起的,就可以在受傷的初期使用 冰敷,以減輕局部腫脹、發炎和疼痛。而 筋膜炎一般都持續一段時間,來自肌肉的 緊繃或僵硬,以熱敷有助於放鬆肌肉、促 進血液循環並緩解疼痛。治療可分為藥物 及非藥物方式,介紹如下: 藥物治療: • 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可減輕疼痛 與發炎。 • 肌肉鬆弛劑:幫助減少肌肉的緊張與 痙攣。 • 鎮靜安眠:幫助放鬆、改善睡眠,也 有肌肉鬆弛的效果。 • 局部注射:利用細針注射肌肉內的病 灶,主要是利用針的機械力刺激,達到 放鬆肌肉的效果。可以搭配局部麻醉劑 或類固醇注射,減輕注射後的疼痛。 2025.8月 發燒話題
物理治療: 利用復健治療機具或姿勢訓練以改善 不良姿勢,預防長期的筋膜緊繃或過度使 用,例如:伸展、按摩、熱敷、電刺激、 超音波熱療,幫助緩解肌肉僵硬與疼痛。 肌筋膜疼痛的病人就醫之後,建議在 家時可做以下居家復健項目: • 輕柔的伸展運動:針對緊繃疼痛的肌肉 進行每日的伸展,保持肌肉的柔軟度。 • 肌力訓練運動:例如針對下背,強化 核心肌群,以支撐全身的正確姿勢; 肩頸疼痛要強化頸部及上背肌力,改 善駝背姿勢避免過度拉扯特定肌肉。 • 自我按摩:使用滾筒或按摩球按壓肌 肉痛點,緩解肌肉緊張。 如何預防筋膜疼痛的發生(圖一), 最重要的還是維持正確姿勢,無論坐姿還 是站姿,都要保持脊椎的自然曲線,避免 過度彎腰或駝背;還要注意調整適當的工 作環境,確保工作臺、椅子的高度和角度 合適,避免身體長時間處於不自然的姿 勢;另外規律運動,加強肌肉的肌力與耐 力,尤其是核心肌群的訓練,有助於支撐 全身的姿勢;規律的做柔軟操和伸展、有 氧運動也有助筋膜炎的改善;最後請避免 過度使用肌肉或長時間重複相同的動作, 適時休息並調整姿勢。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常來自姿勢不良 和壓力,所以最重要的是調整生活習慣: 維持健康的作息、規律運動、保持良好姿 勢,都有助於預防肌筋膜疼痛的發作。放 鬆與睡眠也很重要,充足的休息可以改善 肌肉疲勞、增進肌肉的修復。最後如果疼 痛持續沒有改善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務 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進行評估和治療。 可以看更多 1. 【1分鐘,學健康-臺大 醫院陪您聊醫療】肌筋 膜疼痛症候群系列1- 肌 筋膜疼痛發生的原因? 冰敷或熱敷的時機? 2. 【1分鐘,學健康-臺 大醫院陪您聊醫療】肌 筋膜疼痛症候群系列2 -肌筋膜疼痛的病人, 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的項 目有哪些呢? 3. 【1分鐘,學健康-臺 大醫院陪您聊醫療】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系 列3-病人就醫之後 的居家復健 4. 【1分鐘,學健康-臺 大醫院陪您聊醫療】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系 列4-如何預防發生 疼痛? 圖一 如何預防筋膜疼痛的發生 預防 筋肉疼痛 維持 正確姿勢 調整適當 的環境 規律運動 避免肌肉 過度使用 5. 【1分鐘,學健康-臺 大醫院陪您聊醫療】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系 列5-對病友的叮嚀 vol.237 9 發燒話題
你是否經常在吃完飯後感覺胃脹、悶 痛,或是吃幾口就覺得飽,導致進食變得痛 苦?這些看似「小毛病」的症狀,其實可能 來自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胃腸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38歲的李小姐,在北部 某醫學中心擔任病房護理師,因為照護患者 節奏緊湊,上班時常常早午餐不定、多半用 含糖飲料如珍珠奶茶草率充飢。近半年她總 覺得胃脹悶悶的,吃不多、常常打嗝,晚上 甚至因為上腹不適睡不好。由於本身是醫療 人員,她擔心是胃潰瘍或胃癌,便前往醫院 做胃鏡檢查,卻未發現明顯異常。最後醫師 診斷她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統的「功 能型障礙」,並非來自潰瘍或腫瘤等明 確的病灶,而是一種腸胃道動作協調失 衡、神經調控異常所導致的慢性病。這類 病患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上腹症狀, 包括胃脹氣、悶痛、飯後不適、食慾下 降、提早飽足、噁心、甚至吞嚥困難。有 些人症狀時好時壞,也有人會因長期不 適而影響情緒與社交生活。由於功能性 腸胃道疾病的致病機轉是多重因素使然 (multifactorial),導致這些症狀的原因 眾多,臨床上我們可將之分為外在以及內 在因素。外在因素包含外界環境造成患者 的心理壓力(psychosocial stressor),環 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以及飲 食習慣等。內在因素則包含腸道內微生物 失調(Gut dysbiosis)以及荷爾蒙因素等。 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目前定義為腸腦協 內科部主治醫師 張為淵 10 認識 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5.8月 專題報導
動不良(Disorder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DGBI)所造成的一系列因腸道蠕動不良 以及內臟器官過度敏感所導致的疾病。 而依照目前最新的診斷準則(ROME IV Criteria),在包含超過20種功能腸胃道疾 病裡最常見的便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診 斷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依據病人主述症 狀及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檢查結果而定: 患者必須在近六個月內至少持續出現三個月 的上腹不適,並且胃鏡檢查未發現明顯器質 性病變。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再細分 為「早飽型」與「上腹痛型」兩類:前者以 飯後容易飽、胃脹為主;後者則是上腹部隱 隱作痛為主要表現。 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治療目標主要 在緩解症狀,改善腸道功能並提高整體生 活品質。通常在診間遇到這樣的患者時, 我們會將生活方式的調整當作第一線的介 入方式,例如補充膳食纖維、增加水分攝 取、定期從事運動以及協助舒緩生活中有 形或無形的壓力等。而在藥物治療方面, 包括軟便劑、瀉藥、增加腸胃道蠕動的藥 物乃至於抗憂鬱藥物等。醫師會根據個別 不同的社會心理狀態、生活模式、臨床症 狀和治療反應等進行生活方式修正以及藥 物的調整。 要提醒的是,這類疾病很難在短時 間內立刻獲得改善,並且因為致病機轉包 含社會、心理以及生理層面,要透過單一 藥物達到顯著好轉的機會並不高。這類患 者往往需要醫師以及患者雙方良好的耐心 以及溝通。透過階梯式(step-wise)的 治療策略一步步找到適合的處理方式。並 且治療者也不只是腸胃科醫師,包含家人 的互動,營養師的飲食建議甚至身心科醫 師協助壓力處理等,都有可能在不同病人 身上發揮效果。 除了藥物,生活型態調整是治療功 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一環。醫師建議患者 應養成規律飲食,定時定量、不暴飲暴 食;避免過度油膩、辛辣、咖啡因及碳酸 飲料等刺激性食物;睡前兩小時避免進 食,減少胃部負擔;同時培養規律作息、 保持足夠睡眠,對減輕症狀也有幫助。對 於情緒型病人,壓力管理也不可忽視,可 以透過運動、冥想、深呼吸或心理諮商等 方式幫助紓壓。實證顯示,結合藥物與生 活調整,大多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都能 獲得顯著改善。值得提醒的是,這類病症 可能會反覆發作,需長期追蹤與自我管 理,切勿隨意停藥或依賴偏方。 總而言之,功能性消化不良雖然不 是重症,卻可能造成長期困擾與生活品質 下降。許多患者像李小姐一樣,常常檢查 正常卻苦無對策,長期下來可能產生焦慮 甚至誤以為自己罹患大病。其實,只要建 立正確觀念、接受專業評估並積極配合治 療,大多數人都能回到正常生活。如果你 也常感覺胃部悶脹、早飽、脹氣卻找不到 病因,不妨諮詢本院腸胃科醫師,讓專業 協助你走出長期消化不適的困境,重新找 回健康自在的每一天。 vol.237 11 專題報導
12 35歲的工程師林先生,近半年來反覆 感到上腹悶痛,夜裡常因腹痛驚醒,甚至 出現黑便。他原以為只是壓力大或飲食不 規律所致,便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但症狀 始終未改善。直到公司健檢發現他有輕度 貧血,經轉介進一步接受胃鏡檢查後,才 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圖一),並合併幽門 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 這次診斷與治療,也成為他開始正視消化 系統健康的關鍵轉捩點。 消化性潰瘍的成因與症狀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黏膜遭 胃酸侵蝕後形成的潰爛病灶,主要成因為幽 門桿菌感染或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如止痛藥)。常見症狀包括上腹悶痛、空 腹或夜間加劇、進食後緩解。部分患者無明 顯症狀,特別是長者、糖尿病患者或長期服 藥者。 若潰瘍未妥善處理,恐引發出血(如 吐血、黑便)、穿孔(急性腹痛、發燒)或 胃出口阻塞(嘔吐、腹脹、食量減少等)。 幽門桿菌:胃裡的致癌細菌 幽門桿菌是一種能在強酸環境下存活 的細菌。它會引起慢性胃炎,進一步造成潰 瘍,甚至演變為胃癌。世界衛生組織早在 1994年即將其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研究 顯示,超過九成的非賁門胃癌與此菌有關。 幽門桿菌主要經由口口傳染,通常在 童年由家庭成員間傳播。隨著公共衛生改 善,臺灣兒童感染率已降至約10%,但成 內科部主治醫師/教授 劉志銘 隱形殺手潛伏胃中 ―― 破解幽門桿菌與胃潰瘍之謎 圖一 十二指腸潰瘍 其實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在臺灣, 成人幽門桿菌感染率約為三成,而它正是 造成消化性潰瘍與胃癌的主因之一。若未 及早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2025.8月 專題報導
人仍有三成感染率。早期篩檢與治療,不僅 能預防潰瘍,也能降低胃癌風險。 如何檢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 臺大醫院提供多元檢測服務,包括無 痛胃鏡(可直接觀察病灶並採樣檢測細菌) 與非侵入性檢查(如碳13尿素吹氣試驗、 糞便抗原檢測)。其中吹氣試驗與糞便抗原 檢測,皆可用於初診與除菌後的追蹤。而血 清抗體雖可用於初步篩檢,但無法判斷是否 為現症感染。 建議下列族群特別注意檢查: • 長期上腹部悶痛或胃部不適者 • 有黑便、吐血、食慾下降等症狀者 • 胃癌家族史者 • 年滿50歲以上者 • 長期服用止痛藥者 治療幽門桿菌:別讓潰瘍反覆上身 一旦確診感染幽門桿菌,建議接受7 至14天的除菌療程,常用方式為三合一或 四合一治療,包含抗生素、鉍劑與質子幫浦 抑制劑(PPI)。除菌可使潰瘍復發率從超 過五成降至一成以下,並降低胃癌風險。 少數患者可能在療程中出現輕微副作 用如噁心、腹瀉,屬暫時性現象。療程後建 議再次檢測,以確保除菌成功。若兩次除菌 失敗,建議接受細菌培養與抗藥性檢測,再 由醫師調整用藥。 潰瘍治療與後續追蹤同等重要 除了除菌,潰瘍本身的治療也不可忽 視。PPI 為目前最有效的藥物,療程約一至 兩個月。若潰瘍源於藥物,應改用副作用較 少的替代藥,並搭配胃藥保護。 治療後應定期接受胃鏡追蹤,確認潰瘍 癒合並排除胃癌可能。若潰瘍持續存在或癒 合不全,需再做切片檢查,以免延誤診斷。 預防胃癌,從「菌」根做起 根據臺灣多地推動的社區計畫,幽門 桿菌除菌不僅能有效降低胃癌發生率,也可 結合大腸癌篩檢,提高民眾參與率。例如彰 化縣的「二合一糞便篩檢」計畫,同時檢測 糞便潛血與幽門桿菌,結果顯示胃癌發生率 減少21%、大腸癌死亡率降低28%,是一 項具成本效益的公衛策略。 若能從30歲起進行幽門桿菌篩檢與除 菌,不僅可降低疾病風險,也能減少日後龐 大醫療花費,延長健康壽命。 臺大醫院提供下列的相關醫療服務 • 幽門桿菌檢測(兩種非侵入性選項) • 無痛胃鏡與切片診斷 • 幽門桿菌培養與抗藥性檢測 • 第一線與後續救援治療 • 潰瘍治療與追蹤規劃 • 高危險族群胃癌預防與衛教 如您或家人有胃部不適、曾罹患潰 瘍,或有胃癌家族史,可至臺大醫院內科部 消化內科(胃腸肝膽科)門診,由專業醫療 團隊為您安排最合適的檢查與後續照護。 結語:從一隻細菌開始,打開預防消 化性潰瘍與胃癌的第一扇門 林先生在接受除菌與潰瘍治療後,症 狀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他感慨地說: 「沒想到一隻細菌會帶來這麼大的健康風 險,幸好及早發現,也及時處理。」 別再忽略身 體發出的警訊。 從認識幽門桿菌 做起,就是守護 胃健康、預防胃 癌的第一步。 vol.237 13 專題報導
14 藥劑部藥師 陳彥蓁 幽 門 螺 旋 桿 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影響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因 為它和胃癌的因果關係,更被世界衛生組 織(WHO)歸類為一級致癌物。在1990 年代,臺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約為 55%,幾乎每兩人就有一位可能與這個 「隱形房客」共存。隨著經濟狀況改善與 公共衛生的推動,臺灣成人盛行率已降低 至35∼40%左右。因此,了解致病的來 龍去脈、症狀與相關應對措施,對維護腸 胃健康非常重要。接下來,就讓我們一步 步認識這個「胃裡的隱形房客」! 什麼是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 螺旋狀細菌,能夠適應人體胃部惡劣的 酸性環境,寄生在胃黏膜中,透過分泌 尿素酶(Urease)來中和胃酸,讓自己 能在強酸環境中存活。至於感染原因, 主要是透過「口對口」或「糞口」傳播, 例如共用餐具、或不注重飲食衛生。尤 其在臺灣,家庭聚餐與共食文化非常普 遍,如果有人感染,家人也可能在不知 不覺中被傳染。 致病機轉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 破壞胃黏膜屏障:細菌會釋放毒 素,傷害胃黏膜的細胞,讓胃壁 變得脆弱。 2. 引發發炎反應:免疫系統發現入 侵者後,會啟動防禦機制,導致 胃黏膜發炎,形成慢性胃炎。 3. 胃酸分泌失調:有些人會因為感 染而分泌過多胃酸,進一步刺激 胃壁或十二指腸,造成潰瘍。 4. 長期風險:如果放任感染症狀, 胃黏膜可能逐漸萎縮,甚至出現 細胞變性,增加胃癌風險。 許多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其實沒 有明顯症狀,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 已經感染。但當細菌開始作亂時,可能 會出現以下狀況: • 上腹部不適:像是脹氣、隱隱作 痛或灼熱感,尤其在飯後或空腹 時更明顯。 • 消化不良:常覺得胃脹、打嗝、 噁心,甚至食慾下降。 • 潰瘍相關症狀:如果發展成胃潰 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可能有劇烈 的胃痛,甚至吐血或解黑便(這 是緊急狀況,請立即就醫)。 2025.8月 認識胃裡的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藥物治療 隱形房客 專題報導
• 慢性症狀:長期感染可能導致疲 倦、體重減輕,少數人甚至進展 到胃癌前期病變。 需要注意的是,其他腸胃問題也 可能有類似表現。所以如果長期胃不舒 服,還是建議儘快就醫檢查,例如胃 鏡、尿素吹氣試驗或糞便抗原檢測,才 能確定是否感染。 藥物治療:如何清除這位不速之客? 一旦確定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 議接受除菌治療。大部分療法都包含一 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 PPI)來減少胃酸的產生,讓感 染受損的組織可以修復,另外加上兩種抗 生素以降低治療失敗和抗藥性的風險。 近年來各地幽門桿菌對克拉黴素 (clarithromycin)的抗藥性逐漸上升, 標準三合一療法已無法有效除菌,為了解 決日益嚴重的抗藥性問題,鉍劑或非鉍劑 的四合一療法逐漸取代標準三合一配方, 成為目前治療的首選。 近期研究發現,除了使用氫離子 幫浦抑制劑搭配2~3種抗生素的療法 之外,新一代鉀離子競爭性酸抑制劑 (potassium-competitive acid blocker, P-CAB)搭配抗生素的二合一或三合一療 法也有不錯的除菌效果。 至於應該選擇哪種療法?因為各地 抗生素抗藥性不同、病人先前使用過的抗 生素和藥物不耐受情況也因人而異,同時 還要考慮藥品服用上的複雜性或與其他慢 性病用藥交互作用的問題,所以醫師必須 綜合評估以上因素,才能決定最終處方。 一線治療選擇 藥物組合 總治療天數 備註 標準三合一療法 •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一顆,每天兩次+ 兩種抗生素,包含 • Clarithromycin 500mg 每天兩次 • Amoxicillin 1g或Metronidazole 500mg每 天兩次 14天 適用於Clarithromycin抗藥 性低的地區(臺灣抗藥率較 高,目前已非首選) 四合一療法 (不含鉍) •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一顆,每天兩次+ 三種抗生素,包含 • Amoxicillin 1g每天兩次 • Clarithromycin 500mg每天兩次 • Metronidazole 500mg每天兩次 14天 各藥品實際服用天數會因不同 四合一療法略有不同,請依照 醫師指示服用 四合一療法 (含鉍劑) •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一顆,每天兩次+ 三種抗生素,包含 • 鉍劑Bismuth tripotassium dicitrate 300mg 每天四次(劑量等同院內dibismuth trioxide 120mg)+兩種抗生素 • Tetracycline 500mg每天四次 • Metronidazole 500mg每天三次 10∼14天 頭暈、噁心、腹痛等副作用普 遍較高,可藉由降低藥品劑量 延長治療天數來緩解 高劑量二合療 法(HDDT) •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一顆,每天四次 • Amoxicillin 750g每天四次 14天 一線替代療法 • 鉀離子競爭性酸抑制劑(Vonprazan)20mg 每天兩次 • Amoxicillin 750g每天四次 14天 目前臺大無此品項,健保不給 付,需自費 * 以上PPI 皆以標準劑量來計算 一、 常見治療方案與治療天數 若第一線治療未能成功,可採取第 二線治療,處方包括鉍劑四合一,或含 levofloxacin 的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若治療 兩次以上仍未成功,對於這類難治型幽門螺 旋桿菌感染,醫師會根據抗藥性檢測結果, 來選擇相對應的抗生素。 vol.237 15 專題報導
16 二、 用藥相關提醒 1.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 a. 院內品項包含 i. Esomeprazole(Nexium®)耐適恩錠 40毫克/錠 ii. Rabeprazole(Pariet®)百抑潰腸溶膜 衣錠20毫克/錠 iii. Lansoprazole(Takepron®)泰克胃通 口溶錠30毫克/錠 b. 主要經肝臟酵素CYP450代謝,所以會跟 其他經由此酵素代謝之藥品產生交互作用。 c. 耐適恩錠會影響clopidogrel(Plavix®) 保栓通代謝成有效成分,而降低抗血小板 效果,增加血栓風險,若有服用心血管相 關藥品請提前告知醫師,可考慮選用其他 交互作用較小的PPI 或密切監測療效。 d. 抑制胃部pH值,可能降低某些藥品吸收 (如抗黴菌藥物ketoconazole)。 2. 抗生素 a. Amoxicillin(Amoxicillin®)安蒙西林膠囊 250毫克/膠囊 輕微腹瀉或皮疹較常見,若有大片紅腫蕁 麻疹等過敏症狀請立即回診。 b. Clarithromycin(Colirocin®)可利若辛膜 衣錠250毫克/錠 i. 為 CYP3A4 酶的強效抑制劑,會影響其 他藥品的代謝,可能使某些降血脂藥品 (statins 類)濃度升高,而增加肌肉病 變或橫紋肌溶解風險。 ii. 可能出現味覺改變(金屬味)、腹瀉、 胃腸不適等副作用。 c. Tetracycline(Tetralin®)特林膠囊 250毫 克/膠囊 避免和乳製品(牛奶、起司、優格)或鈣/鐵 補充劑併服,避免藥品與之螯合,降低療效。 d. Levofloxacin(Cravit®)可樂必妥膜衣錠 500毫克/錠 避免同時併服含二價金屬離子等製劑及綜 合維他命(如:鈣片、胃乳、制酸劑等)。 如須服用此類藥品,應先服用抗生素,隔 兩小時以後再服用其他製劑。 3. 鉍劑dibismuth trioxide(KCB®)克 潰泌膜衣錠120毫克/錠 可能導致糞便或舌頭變黑(暫時性) 或輕微便秘等腸胃症狀,停藥後多可緩解。 4. 鉀離子競爭性酸抑制劑vonoprazan (Vocinti®)福星定膜衣錠10毫克/ 錠、20毫克/錠 a. 相較於PPI,較不受用餐時間影響。 b. 同樣對CYP450有輕度抑制作用,可能 影響某些藥物的代謝。 c. 少數病例報告指出可能導致肝指數輕微 升高,若出現黃疸或疲倦,建議回診檢 查。 關於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臺大醫院衛 教單張或直接詢問醫師藥師。綜合以上, 總結幾點注意事項: √ 合併使用多種藥品的組合可能會加重腸胃 道不適的症狀。如果有輕微不適症狀(如 腹瀉或噁心),可先和醫師討論是否調整 劑量或搭配輔助藥品;若有嚴重不良反應 (如過敏或心悸),請立即停藥就醫。 √ 務必遵循醫囑服用完成療程,以避免產生抗 藥性。 √ 治療前請主動告知目前服用的藥物(含處 方藥、非處方藥品與保健品),以避免藥 品交互作用影響療效。 三、 日常生活建議 治療只是第一步,日常生活飲食型態的 改善也一樣重要。在飲食部分盡量避免共食共 用餐具,少喝生水,避免重口味或加工食品, 以減輕胃部負擔;生活型態面可以透過減少咖 啡、菸酒與規律飲食來改善。服藥結束4週 後,可回診做尿素呼氣檢測,確認細菌是否清 除。如果症狀持續,也不可自行服藥,應回診 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檢查。 幽門螺旋桿菌雖然常見,但只要及早發現 並完整治療,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大 幅降低它對健康的威脅。 2025.8月 專題報導
小兒部主治醫師 洪琬婷 認識CPAM:罕見的先天性肺部發育 異常 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 CPAM)是一種先天性的肺部發育異常,病 灶常呈現異常囊泡狀構造,因此過去也被稱 為先天性囊腫性腺瘤樣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CCAM)。傳統估計其發生率每10,000至 30,000個活產嬰兒中有1例,但近年可能 由於產前超音波診斷技術的普及與進步,較 新的報告顯示發生率明顯增加,目前估計約 為每2,000∼8,000個活產嬰兒中有1例。 CPAM的臨床表現變異大,多數新 生兒出生時無明顯症狀,但若病灶較大, 可能壓迫縱膈與肺臟,造成胎兒水腫或出 生後出現呼吸窘迫,需緊急手術處理(約 10%)。目前尚無理想的產前工具能準確 預測出生後症狀的嚴重程度,產前最常使 用的評估方式為超音波測量CPAM體積 與胎兒頭圍的比值(CPAM volume ratio, CVR),CVR > 1.6cm2 屬於最嚴重的病患 群,胎兒水腫風險約80%;而CVR小於 0.4者,出生後呼吸窘迫的風險通常低於 10%。另一項產前輔助評估工具為胎兒核磁 共振造影(fetal MRI),可提供更完整的解 剖資訊,但是若病灶較小,MRI 的影像解析 度可能不如超音波,因此通常僅於超音波 病灶影像不明、或病灶較大須規劃產後早 期手術時使用。 出生後,評估CPAM的標準診斷工具 為胸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因其 能清楚顯示肺部內部構造病變以及血管分 布,幫助外科醫師了解病灶大小、位置、 影響肺葉、異常血管分布,以進行完整術 前計畫評估。胸部X光雖然較便利,但僅 能偵測明顯病灶,約有半數的CPAM病灶 無法在出生的胸部X光上辨識,也無法預 測症狀嚴重程度或是輔助手術計畫,故多 用於初步篩檢與術後追蹤。 出生後無症狀的CPAM應該手術或觀察? 有症狀或有異常血管供應的CPAM病 童通常需要接受手術切除,此類症狀可能包 括呼吸窘迫、嚴重縱膈腔位移導致心肺壓 迫、肺炎、氣胸、餵食困難、高心輸出心衰 vol.237 17 先天性 的 最新研究 與 照護進展 肺部呼吸道畸形CPAM 兒童專欄
18 竭(若有大的由體循環而來異常供應血管) 等。但對於大部分無症狀者是否須早期手 術,至今仍有爭議性。支持早期預防性手 術的觀點主要為:預防感染氣胸等症狀、 促進健康肺葉代償性生長(肺部可持續發 育至8歲)、避免惡性轉變風險(雖罕見, 約1-4%)、及單靠影像上診斷的不確定性 等。而支持保守觀察的論點則認為部分病 灶可能自行縮小或消失、手術麻醉具潛在 風險、且惡性轉變風險極低。這些爭議仍 有待對CPAM疾病的自然病程與分子機 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釐清。 然而,隨著微創胸腔鏡手術的普及以 及麻醉進步,手術風險及侵入性已逐漸降 低;部分接受觀察的病患仍可能於追蹤期 間發生感染或症狀而需手術(終生確切發 生率不明,部分研究估計約為5-10%,主 要嚴重感染年紀發生於2歲後);一旦發生 感染,孩子可能併發較嚴重肺炎,需要住 院接受抗生素治療,治療較困難,更麻煩 的是,感染一旦發生往往傾向反覆發作, 且需待感染緩解後再行手術,風險與複雜 度也相對提高(圖一);此外,長期依賴 CT 追蹤亦增加輻射暴露。因此,目前本院 與國際上的大部分共識仍傾向建議無症狀 的CPAM接受早期手術切除,尤其是具 有較高風險者(表一)。惟醫師仍需同時 考量病患病灶特徵、其他合併症、而保留 個體化的處理策略。另外,研究發現部分 CPAM病例中,DICER1基因的突變與惡 性腫瘤或癌前病變相關,因此若欲選擇追 蹤者,可考慮篩檢是否有此基因突變,以 了解惡性變化的風險。儘管每個孩子情況 不同,治療決策需要綜合考量,但家長應 了解手術與觀察性治療對孩童的各自風險 與益處,以便與醫療團隊討論出最佳方案。 圖一 一名先前未診斷的7歲女童,首次發生症狀即以 反覆嚴重肺炎表現 (A),待肺炎稍緩解可辨識其位於左下肺葉的多發 性囊狀CPAM病灶(B)。 圖二 胸腔鏡微創手術的進展,使得嬰幼兒CPAM手術的侵 入性大幅降低 (A) 傳統開胸手術的傷口 (B) 6個月大嬰兒接受雙孔胸 腔鏡微創手術,兩個小傷口(1.5公分,0.5公分)可 切除整個病灶肺葉(*)(C) 胸腔鏡手術後半年追蹤外 觀良好,疤痕幾乎不可見(箭號) 出生無症狀但具有較高風險的CPAM特徵 較大的病灶(>20%單側胸腔大小) 雙側或多發囊腫 有以下家族史:DICER1症候群、胸膜肺母細胞瘤相關 情況(肺囊腫、自發性氣胸、其他兒童癌症等) 有DICER1基因突變 嬰幼兒童CPAM手術的進展:微創技 術、個人化手術計畫、與更精準的病 灶定位 近20年來,胸腔鏡微創手術已逐漸 取代傳統開胸手術,不僅疼痛較少、縮 短住院天數、亦降低長期胸廓變形風險 等,雖然嬰幼兒手術挑戰較大(因體型 小、組織脆弱),但在有經驗的醫療團隊 中,已成為常規選擇(圖二)。 表一 出生無症狀但具有較高風險的CPAM特徵 2025.8月 兒童專欄
圖三 術前電腦斷層3D重組影像可幫助(A)辨識 異常血管( 箭號),確認診斷;以及(B)更精 準呈現病灶( 黃) 與正常肺組織( 藍)、血管、 支氣管之相對位置。 圖四 (A)術前電腦斷層評估較小、較侷限的病灶, 可於術中佐以(B)靛氰綠(ICG)螢光導引技 術,幫助外科醫師辨識病灶(箭頭)與正常肺 組織(螢光綠)的分界,達到精準的亞肺葉切除。 醫學影像的進展,使得外科醫師可 以為病人制訂更個人化的手術計畫,例 如針對病灶較複雜的病患,可在術前進 行電腦斷層3D影像重組,更精確呈現 病灶與血管、支氣管位置關係(圖三), 協助外科醫師判斷是否適合進行亞肺葉 切除手術(sublobar resection),例如 肺節切除(segmentectomy)或楔形 切除(wedge resection),亞肺葉切除 可保留更多健康肺組織,尤其對病灶較 小﹑邊界清楚,或影響多個肺葉者更為 合適。為提高手術精準度,術中也可使 用導引技術,協助辨識病灶邊界與正常 肺組織的分界,達到精準切除(圖四)。 此外,國外也開始有早期研究,運 用3D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於 CPAM病灶位置評估,未來有機會擴及 輔助手術計畫,有望提供更精準的兒童 肺部手術術前與術中評估。 術後照護的進步:ERAS在兒童肺部 手術中的應用 加速術後康復怡樂適療程(ERA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為近年興起的圍手術期整合照護理念,強 調以病患及家庭為中心,透過一系列術 前、術中、術後措施,減少手術壓力與衝 擊、縮短恢復時間。事實上,CPAM手 術的術後恢復成效,除了仰賴外科醫師的 技術,也需仰賴一整個專業團隊的共同 努力。雖然ERAS 在成人手術中已廣泛推 行,但在小兒外科領域則是近幾年才開始 逐步受到重視。本院今年開始導入適用於 嬰幼兒童肺部手術(例如CPAM肺葉切 除)的ERAS 照護流程,結合小兒外科醫 師、兒童麻醉醫師、兒童胸腔重症照護醫 師、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團隊專家小 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1. 術前準備與教育:術前進行完整評估 與衛教,讓家長了解手術流程、風險 與照護重點。針對病童本身,則視情 況進行感染控制、改善營養與術前肺 部復健等預備處理,讓身體狀況達到 最佳手術條件。 2. 多模式疼痛控制:有效的疼痛控制是 ERAS 的核心之一,也是術後恢復的 重要指標。團隊會採取多模式鎮痛策 略,從術前先制鎮痛開始、麻醉期間 進行局部與區域神經阻斷,術後搭配 對年齡與症狀合適的非鴉片類止痛藥 物,減少術後管路,並主動、定時評 估孩子的疼痛程度。 3. 術中照護流程化:麻醉醫師精準調控 麻醉深度、輸液管理以及單肺呼吸通 氣等,外科醫師的技術優化以減少手 術侵入性。 vol.237 19 兒童專欄
20 4. 術後照護:積極移除不必要的管路(如 氣管內管、鼻胃管、尿管、胸腔引流管 等),並視情況儘早恢復進食與活動。 早期活動有助於促進肺部擴張和痰液排 出,並促進腸胃功能恢復。依照風險因 子給予術後噁心嘔吐預防用藥等。 國外研究顯示,導入ERAS 流程可 顯著提升病患的恢復速度,縮短住院天 數、減少併發症發生,並降低止痛藥(尤 其是鴉片類藥物)的使用量、提升家長 滿意度。本院也預期,透過ERAS 的導 入,能讓接受手術的CPAM的兒童更 快、更舒適地康復,同時減輕家庭在治 療過程中的心理壓力與負擔。 CPAM術後追蹤與長期預後:家長關 心的三大重點 CPAM的手術雖大部分屬根治性處 置,但術後的長期追蹤仍然重要。以下 三個面向是目前研究較多、家長最關心 的部分: 1. 肺功能的影響:多數研究顯示,在兒 童時期接受CPAM切除術的患者,其 長期肺功能通常接近正常。病灶切除 後,兒童剩餘的肺組織具有良好的代 償性生長潛力,尤其早期手術可能更 有利於肺部代償性生長。另外,胸腔 鏡手術因其微創特性,對胸壁肌肉的 影響較小,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對 肺功能保留更有優勢。而亞肺葉切除 的病患因保留更多健康肺組織,理論 上肺功能維持應較肺葉切除者更佳, 但目前仍需更多長期數據佐證其優勢。 2. 術後併發症與生活品質:若病灶完整 切除,長期症狀(例如反覆感染、呼 吸困難等)的發生率極低。研究顯示, 大多數接受手術治療的CPAM病童, 其日常生活功能與健康同齡人無顯著 差異。傳統開胸手術後,可能會造成 胸廓發育不對稱、肌肉疤痕等外觀問 題,而微創手術大幅降低這些風險。 3. 惡性轉變風險:惡性轉變的風險是 支持早期手術的考量之一。雖然實 際發生率極低,但確實有文獻報導 部分病灶中發現與腫瘤前病變相關 的組織,尤其在特定亞型(如Type 4 CPAM)中與罕見的胸膜肺母細胞 瘤有關。一般認為完整手術切除可以 消除惡性轉變風險,目前沒有證據顯 示術後在原手術區域會再次出現與 CPAM相關的惡性病變。針對選擇觀 察者,若具有DICER1基因突變者, 其轉變為腫瘤的潛在風險亦較高,應 接受遺傳諮詢,與外科醫師共同規劃 追蹤策略。 結語:給家長的話 CPAM雖然是一種令家長憂心的罕 見疾病,但過去20年,相關的治療與照 護持續進展,從產前篩檢、術前評估的 精準化、手術技術的演進,到圍手術期 照護模式的導入,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持 續提高。對於家長而言,了解這些最新 資訊有助於與醫師共同制定最佳治療計 畫。相信在醫療人員與家長的共同努力 下,絕大多數患有CPAM的孩子都能夠 健康快樂地成長,迎向美好的未來。 2025.8月 兒童專欄
15歲的國中生佳佳(化名),升上國 九後非常認真念書,當感到課業壓力時她 喜歡吃些甜食喝喝飲料舒緩心情。隨著會 考逼近,她的讀書時間逐漸拉長也越念越 晚,有時候功課實在太多了只好吃完宵夜 再繼續奮鬥。最近2個月媽媽發現她口 氣很重,看過牙科後確認沒有蛀牙。佳佳 覺得最近喉嚨常會熱熱卡卡的,有時吃完 東西會感到反胃作嘔,因此變得不太敢吃 飽,體力也因而變差。媽媽以為她是青春 期愛漂亮節食而念了她一頓,佳佳委屈的 說:「我最近喉嚨常覺得卡卡的,有時候 上腹部熱熱脹脹的有點噁心。」媽媽心想 不對勁,趕緊帶她到小兒消化科就診。 經過醫師詳細的問診與檢查後, 佳佳被診斷為青少年胃食道逆流症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胃食道逆流症這個診斷對家長 而言不陌生,但媽媽疑惑地問:「胃食道 逆流不是成人或老人家才會得的病嗎?」 實際上,青少年因生活作息、飲食習 慣、壓力增高,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正在 上升。透過檢查診斷、正確治療與衛教, 落實改善飲食、作息及壓力,青少年可以 有效控制症狀並恢復其健康生活。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症(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內容物(特別是胃 酸)反流至食道的現象。當這種逆流頻繁 發生,逆流的胃內容物及胃酸造成食道黏 膜損傷而引發症狀,因而構成「胃食道逆 流症」。 青少年的胃食道逆流症不一定是「火燒心」 雖然成人的胃食道逆流症常以胸口灼 熱為主訴,但青少年的表現更為多樣化且 常不典型,容易被輕忽。青少年的胃食道 逆流症可能出現的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 火燒心與口中泛酸感;但更常見以非典型 症狀表現,包含上腹脹或痛、噁心嘔吐、 吞嚥不順、喉嚨異物感導致清喉頻繁、口 臭、慢性喉嚨痛、慢性咳嗽(尤其夜間)、 聲音沙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嚴重 情況時甚至可能出現帶血絲的嘔吐物、吞 嚥困難、食慾不振或貧血等。 兒童醫院小兒消化科主治醫師 邱郁淳 青少年胃食道逆流的健康警訊 口臭 又 喉嚨卡卡? vol.237 21 兒童專欄
22 胃食道逆流症在青少年的發生率與相關 風險因子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與歐洲兒童胃腸肝 膽學會的研究,胃食道逆流相關症狀在青少 年族群中的盛行率估計為8∼25%,有逐年 上升的趨勢。亞洲地區受飲食西化與肥胖問 題影響,也有增加的趨勢。臺灣本地的研究 顯示,在中學生中出現「至少每週一次火燒 心或口中泛酸」的比率達到約10%左右,其 中肥胖學生與作息不規律者風險更高。 胃食道逆流的發生與多重因素相關, 飲食、生活型態與生理因素等風險因子可能 單獨或合併發生,除了藥物治療外,移除風 險因子是戰勝胃食道逆流的重要關鍵。常見 的飲食風險包含常吃高脂食物、巧克力、咖 啡因或刺激性食物、碳酸飲料、甜食等精緻 碳水化合物、暴飲暴食或宵夜等。容易導致 胃食道逆流的生活型態包含長期處於壓力或 焦慮情境、久坐少動、熬夜或作息紊亂、餐 後立即躺臥等不良姿勢等。除了飲食與生活 型態外,醫師也會同時評估有無需矯治或排 除的生理因素,包含肥胖、幽門螺旋桿菌感 染、賁門鬆弛、橫膈膜疝氣、消化道蠕動或 結構異常、或藥物導致之副作用等。 何時需要進一步檢查? 當青少年的胃食道逆流症出現以下任 一情況時,請至小兒消化科就診,醫師將 就病人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以確實釐清 病情,及作為制定治療方案的參考,包含 症狀持續超過8週、使用一般藥物治療(如 制酸劑)無效、出現體重下降、吞嚥困難或 疼痛、消化道出血(吐血、黑便)症狀、貧 血或實驗室數據異常、合併氣喘、慢性咳 嗽或夜咳等。進一步的檢查除了能釐清病 情以便對症治療,也可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常見檢查項目包括以下幾項: • 胃鏡檢查:觀察食道及胃黏膜,必要時 採檢化驗 • 24 小時pH監測:確認逆流物質的酸 度、次數與症狀相關性 • 食道壓及電阻檢查:確認食道蠕動及逆 流情況 • 上消化道攝影:排除解剖異常 預防與治療 預防重於治療,建立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 是預防胃食道逆流症的要件,亦是成功治療與避 免症狀復發的關鍵。在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上應 注意規則飲食避免過量進食、健康飲食減少高脂 辛辣過多的精緻碳水類食物及碳酸飲料、飯後避 免立即躺臥、晚餐與睡眠至少間隔2小時、維持 理想體重等,減壓與規律作息更是青少年治療時 很重要的一環。 臨床上藥物治療是改善症狀及避免併發症 的必要過程,但藥物需經過醫師評估後使用,並 同時配合飲食及生活型態調整。常見的藥物治療 包含以下幾項: • 制酸劑:中和胃酸 • H2受體拮抗劑:降低胃酸分泌 • 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強效抑制胃酸分泌 • 促腸蠕動藥:促進蠕動減少胃酸及食物逆流 極少數的病患因為有以下情況可能需要外 科手術介入以治療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包含結構 異常、藥物治療失敗、嚴重併發症(例如食道狹 窄、Barrett’s 食道)等。 胃食道逆流症不專屬於成人,青少年也可 能深受其害。從口臭、喉嚨卡卡到胃灼熱甚至食 不下嚥,這些看似小症狀其實都是身體發出的警 訊。根據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期的胃食道逆 流症狀是成人期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的危險因子, 許多成人患者回憶起童年時曾有胃灼熱與吞嚥困 難的症狀。流行病學資料也顯示,長期的胃食 道逆流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因此,當兒童或 青少年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積極治療,以提升生活 品質並預防未來出現併發症。及早發現、及早就 醫、配合治療並積極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 遠離不適與避免併發症,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2025.8月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