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36

22 並不是哪個方法絕對是對的或錯 的,而是日常生活中,有機會讓孩子理 解自己的感受來自於什麼時,對於孩子 表達、思考並調節自己的狀態有很大的 幫助,減少孩子產生「我不應該這樣 想」、「這沒意義,問題還是沒辦法解 決」或「我沒資格感到難過」的自我貶抑。 因此,可以共感並與他人互動,不 僅培養情緒調節的基礎,也增進自我感 受的探索與接納能力,影響他們未來在 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以及面對困難的 自我調適。 父母需要完美嗎?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可是,我有 時候真的沒有耐心,每天的生活這麼忙, 我真的無法每一次都做得這麼周到⋯⋯。」 這是非常真實的感受,而不周到正 是這世界的樣子。 孩子不需要我們每次都完美地回應 他們的情緒,他們需要的是「有時候我 們會搞砸,但我們願意試著去理解」的 體驗。 心理學家Winnicott 提出的「足夠 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 概念,也適用於所有的父母。孩子不需 要一個完美無缺的父母,他們需要的 是,一個在大多數時候能夠理解他們, 偶爾做不到時,願意去修復關係的父母。 當我們發現自己可能回應得不夠好 時,也可以對孩子說:「剛剛媽媽有點 急,沒有仔細聽你說,你可以再告訴我 一次嗎?」 這樣的行為,也是一種教學,讓孩 子學到: 情緒的交流是可以修正的,人際互 動是可以調整的。 而這個過程中,對於大人而言,也 是個成長的機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提醒所謂的關係不是毫無錯誤,珍貴的 是理解與修正的歷程,幫助自己與孩子 一起成為能接納自己的人。 讓孩子的情緒,被好好對待 每個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不同,有 些孩子敏感細膩,有些孩子活潑直接。 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在透過情緒,與我 們建立連結。 當我們回應孩子的情緒時,我們不 只是當下讓他們好過一些,而是認真的 希望他可以好好善待自己。 如果家中,孩子可以培養出理解、 表達、調整情緒的能力,未來面對職場 壓力、感情問題,或親子關係時,都更 容易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壓抑或爆發。 我想,幫助孩子跟自己與他人建 立更深的連結與認識,讓他未來的生活 裡,願意面對挫折,不懷疑自己,帶著 這份穩定與韌性前行,是一份可以跟著 一輩子的珍貴禮物。 下一次,當孩子因為一件「小事」 哭泣時,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我可以提供什麼,讓他可以跟自己 的感受相處,然後學習怎麼面對?」 我們不需要完美或當個總是能幫 他解決問題的大人,有時候稍微深呼吸 一下,多停留一秒鐘或幾個好奇,自己 跟孩子就開啟了探索與表達與自己的可 能,孩子也有了感受到被理解的機會。 2025.7月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