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皺著眉頭:「可是我真的沒有⋯⋯。」 「沒事的,趕快去寫功課吧!」媽媽 轉身繼續忙碌。 小美低著頭走回房間,心裡想著是 不是我真的太小題大做了?以後這種 事,還是不要說好了,在悶悶不樂中, 默默地回去自己的房間。 場景二: 爸爸說:「沒事啦,老師沒那個意 思,他也沒罵你不是嗎?」 看到小美依然低著頭,媽媽於是 問:「你真的很在意這件事,你是覺得很 委屈,因為你沒有作弊,卻被誤會了, 對嗎?」 小美點點頭,眼淚掉了下來:「對 啊⋯⋯我跟老師說,可是老師沒有理 我⋯⋯。」 媽媽拍拍她的背:「被誤會真的很 不好受,特別是當你說了也沒人聽的時 候。」 小美落淚地問:「那我該怎麼辦?」 爸爸這時候說:「還是明天有沒有機 會跟老師再談一次?還是你希望爸爸陪 你一起去?」 小美擦擦眼淚:「我想自己說,但我 不知道怎麼說⋯⋯。」 媽媽微笑:「那我們來練習怎麼說, 好嗎?」 你覺得,如果平行世界的不同小美,長 大後當有情緒的時候,可能會有什麼不 同呢? 情緒調節是怎麼發展的?——從互為 主體性談起 當我們回應孩子的情緒時,不只是安 慰,而是幫助他們理解這些情緒從何而來。 孩子還是嬰兒時,他們的每一個哭 聲,都代表著某種需求,可能是餓了、 累了、不舒服,或是需要親近感。這時 候,照顧者的回應模式,形塑了孩子對 情緒的初步認知。 如果孩子哭了,大人立刻抱起來, 溫柔地說:「你現在有點餓對不對?」然 後幫助餵食與安撫,這些點滴的互動, 孩子會逐漸感到安全,這份表達感受後 的安全感,對於孩子而言可以相信:「當 我有感覺的時候,大人會注意到,而這 些感覺可能是餓,而且感覺是可以被理 解的與可以面對的。」 這種「被理解」的經驗,正是所謂 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孩 子透過大人的回應,學會感受自己的感 受、認識會有的情緒,並發展出與他人 連結的方式。 在嬰幼兒的時候,因為生理不適 而表達情緒,相對容易被照顧到,不過 隨著長大,一個人對於感受的認識越來 越豐富,要面對與探索孩子情緒也變得 更不容易,而如果孩子的情緒經常被忽 略,或者被壓抑,他可能會內化成「我 的感受是不重要的」,甚至在長大後,變 得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習慣去 認識他人的感受與狀態。 在心理學中,透過被理解、被 回應,增進我們對自己和他人內在心 理狀態的理解,這便是所謂的心智化 (mentalization)。從中學習「我現在 為什麼會這樣感覺?」、「別人這樣回應 我,是因為什麼原因?」 當孩子在生氣、難過、害怕時,如 果大人能夠幫助他們思考自己的情緒,而 不總是單純壓抑或轉移,他們就會慢慢發 展出接納、探索與為自己行動的能力。 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因為輸掉比賽 而感到沮喪時,有幾種可能的回應方式: 「不要難過,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調整對事情的想法,削弱情緒) 「下次努力一點,你就會贏了!」 (將焦點放到未來) 「你現在有點難過,因為你真的很想 贏,對嗎?」(確認情緒) 「輸掉比賽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還 是你擔心別人怎麼看你?」(引導心智化) vol.236 21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