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H 中華民國114年04月 APR. 2025 233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醫網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臺大醫院迷你內視鏡手術 治癒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完勝低血鉀高血壓 發燒話題 專題報導 兒童專欄 減輕肌肉痙攣的肉毒桿菌注射 DNA親緣鑑定知多少? 我加的「油」都到哪兒去了~ 淺談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 基因治療:開啟疾病治療的新紀元 簡介舌繫帶過短 我的孩子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嗎? 醫療團隊 HEALTH NETWORK
知名女演員尹馨近期在本院專業 醫療團隊的協助下,成功完成腎上腺 腫瘤切除手術,徹底治癒了因原發性 醛固酮瘤引起的內分泌型高血壓,重 拾健康。 數年前,尹馨因高血壓和低血鉀的 困擾而就診,最終被診斷為原發性高 醛固酮症(Primary Aldosteronism)。 此病由腎上腺醛固酮瘤引起,導致醛固 酮過量分泌,進而引發血壓異常升高 及低血鉀等症狀。雖然藥物治療無法 完全控制病情,但該疾病可透過手術徹 底治癒。尹馨在本院接受了詳細的疾 病診斷,並順利完成腎上腺腫瘤迷你 內視鏡切除手術。手術過程順利,術 後恢復良好,血壓與血鉀水準皆已恢 復正常,病情得到完全治癒。尹馨對 本院醫療團隊的專業及無私合作表達 了衷心感謝,特別感謝泌尿科、腎臟 科、心臟科及影像醫學科的共同努力, 讓她重拾健康。她表示,這次手術不 僅讓她擺脫了長期困擾及壓力,也讓 公共事務室 低血鉀高血壓 臺大醫院迷你內視鏡手術 治癒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完勝 vol.233 1 醫療團隊
2 本院迷你內視鏡手術 治癒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完勝低血鉀高血壓團隊成員合照 她重新燃起對工作的活力。這個手術 對於她的健康和生活具重大意義,讓 她充滿能量地迎接未來的演藝生涯, 也為粉絲們帶來了新的作品與鼓舞。 尹馨期待能夠繼續在螢幕上演繹一個 一個作品,繼續帶給觀眾精彩的演出。 兩年前在長官的全力支持下,本 院成立了「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中心」, 提供患者跨科別整合性的診斷與治療。 該中心集結腎臟科、心臟科、內分泌 科、影像醫學科、核子醫學科、泌尿 科、病理科和精神醫學科等多領域專 家,形成了跨科合作的強大醫療團隊。 本院的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團隊在 全球醫療研究中處於領先地位,建立 了「臺灣腎上腺靜脈取樣標準方案」, 並為「腎上腺靜脈取樣模型」申請專 利技術、執行迷你內視鏡手術、首創 腎上腺冷凍治療,該團隊在疾病的診 斷及治療標準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院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中心主任 吳允升醫師強調,專業醫療支持與早 期正確診斷是患者重拾健康的關鍵。 此次手術的成功不僅證明低血鉀型高 血壓有機會可以通過手術徹底治癒, 也展現了本院團隊在醛固酮症治療上 的卓越成就。本院將持續以「健康守 護,醫界典範」為願景,致力於提供 卓越的醫療服務與人性化的照護, 讓更多高血壓患者擁有健康的未來。 2025.4月 醫療團隊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FSC環保紙印製。 中華民國114年04月 APR. 2025 233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醫網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發 行 人: 吳明賢 召 集 人:婁培人 總 編 輯: 楊志偉 執行編輯:吳嘉峯 編輯顧問: 李美美、蕭輔仁、盤松青、 洪俊銘、童寶玲、詹智傑、 王振穎、詹其峰、吳嘉峯、 邵幼雲、陳沛裕、蔡紫薰、 黃俊達、曾啟新 編輯企劃: 網頁工作小組 健康教育中心 蕭靜如 攝 影: 謝其男、林依伶、 洪敏倫、胡淑慎 台大醫網電子檔 及電子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附設醫院 地 址: 台北市常德街1號 二東健康教育中心 電 話: (02)2356-2114 網 址: https://www.ntuh.gov.tw (衛教天地) 設計印刷: 加斌有限公司 電 話: (02)2325-5500 傳 真: (02)2706-7272 NTU NTUH
新生兒篩檢 張雅琇 護理長 讀者Q&A 健康教育中心 常見用藥Q&A 張耀瑋 藥師 【金山快訊】居家照護新典範- 以人為本連續性整合式居家照護模式 劉旭華 護理長 你不孤單 陳韻如 社會工作師 簡介舌繫帶過短 許巍鐘 醫師 我的孩子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嗎? 陳薈安 醫師 臺大醫院迷你內視鏡手術 治癒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完勝低血鉀高血壓 公共事務室 06 07 醫事人員介紹 01 05 編者的話 08 發燒話題 19 21 兒童專欄 23 24 25 29 33 10 13 15 專題報導 UH 保健園地 台大花絮 醫療團隊 內科部—張為淵醫師 外科部—洪琬婷醫師 DNA親緣鑑定知多少? 陳智齡 醫師 我加的「油」都到哪兒去了~ 淺談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 徐瑞聲 醫師 基因治療:開啟疾病治療的新紀元 李易璁 藥師 減輕肌肉痙攣的肉毒桿菌注射 蕭名彥 醫師 陳佳淩 護理師 春陽伴龍舞,好運躍如龍 吳嘉峯 醫師
小兒部主治醫師 吳嘉峯 春陽伴龍舞,好運躍如龍,在嶄新的 一年,臺大醫療體系持續以創新、卓越、尊 重生命的理念,達成教學、研究、服務之使 命,而台大醫網也持續扮演著重要的醫學新 知傳遞的功能。 本期「發燒話題」專欄,由復健部蕭名 彥醫師專文介紹「減輕肌肉痙攣的肉毒桿菌 注射」,過去肉毒桿菌最為普羅大眾所知的是 在醫療美容領域的角色,隨著醫療的進步, 肉毒桿菌被延伸應用於能消除痙攣,這對於 長期受痙攣之苦的病人可謂為一大福音。 「醫療團隊」專欄,由公共事務室整理 「臺大醫院迷你內視鏡手術治癒原發性高醛固 酮症完勝低血鉀高血壓」記者會花絮,該中 心在長官的全力支持下成立「原發性高醛固 酮症中心」,集結多領域專家提供患者跨科別 整合性的診斷與治療。本院將持續以「健康 守護,醫界典範」為願景,致力於提供卓越 的醫療服務與人性化的照護,讓更多高血壓 患者擁有健康的未來。 「專題報導」專欄,由基因醫學部陳智 齡醫師專文「DNA親緣鑑定知多少?」介紹 「親緣鑑定」,此技術於科學、法律、刑事鑑 定、家庭等領域中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 用於判斷人與人之間血緣關係的應用,就是 所謂的親緣鑑定,陳醫師深入淺出地為我們 介紹這個醫療檢測技術;基因醫學部徐瑞聲 醫師則撰文「我加的『油』都到哪兒去了∼ 淺談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介紹「先天性脂 肪代謝異常」,此症雖然罕見,但仍可能發生 在你我身邊,另藥劑部李易璁藥師專文「基 因治療: 開啟疾病治療的新紀元」, 隨著醫療 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疾病的源頭都被發現 是與調控細胞功能的基因有關,本文將介紹 「基因治療」在「罕見疾病」及「癌症」領域 的發展。 「兒童專欄」的「簡介舌繫帶過短」則 有耳鼻喉部小兒耳鼻喉科許巍鐘醫師介紹常 見的小兒舌繫帶過短,以及相關處理原則。 近年來,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讓檢測時間縮 短、費用降低,使我們能夠更早發現並診斷 遺傳疾病,及早提供適當的治療,但其相關 倫理議題近年仍為熱烈討論中,基因醫學部 陳薈安醫師專文「我的孩子需要進行基因檢 測嗎?」為我們詳細說明。 「保健園地」專欄由護理部張雅琇護理 長為我們介紹「新生兒篩檢」,新生兒篩檢的 目的在於發病前偵測疾病,即時給予有效的 治療,避免疾病造成不可逆之傷害,本文將 詳細說明近年新生兒篩檢的發展。「藥師, 這個藥要飯前還飯後吃?」,本期「常見用藥 Q&A」由藥劑部張耀瑋藥師詳細呈現各類藥 物的總整理。 金山分院附設居家護理所榮膺2024年 SNQ國家品質標章護理照護服務類護理機構 服務組銀獎殊榮,【金山快訊】專文「居家照 護新典範-以人為本連續性整合式居家照護 模式」由劉旭華護理長為我們介紹如何建立 這個成功的模式。社會工作室陳韻如社工師 也撰文「你不孤單」為我們介紹社工體系如 何提供精神科門診會談與諮詢,以利病患與 家屬的疾病適應與心理調適,並提供適合的 社會資源協助病患盡早回歸社會生活。 希望飽飽的醫學知識能透過本刊一如往 常地傳遞健康資訊給所有讀者,在嶄新的一 年讓大家元氣滿滿的迎接各種挑戰。 春陽伴龍舞, 好運躍如龍 vol.233 5 編者的話
6 醫事人員 張為淵 醫師 現職 ●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 消化道疾病、大腸直腸腫瘤之進階內視鏡 診斷(放大內視鏡、影像強化內視鏡)、 大腸直腸腫瘤之進階內視鏡治療(黏膜切 除術(EMR)、黏膜下剝離術(ESD))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碩士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講師 ●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門診時間 介 紹 張醫師貼心小叮嚀 大腸直腸癌乃我國發生率最高 的癌症,五十歲以上成人皆有患病 的風險。好在全國性的大腸直腸癌 篩檢計畫,讓許多大腸腫瘤在初期 良性階段得以被發現。隨著目前內 視鏡技術的發達,就算中大型的息 肉,依然可以藉由進階的內視鏡切 除手術,如黏膜切除術(EMR)以 及黏膜下剝離術(ESD),來達到微 創免開刀的治療效果。除了定期接 受篩檢,若加上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多運動、多吃蔬果且不抽菸,可 將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減到最低! 2025.4月 醫事人員 介紹
醫事人員 洪琬婷 醫師 現職 ●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 嬰幼兒及兒童胸腔手術、新生兒手術、 兒童一般外科手術及內視鏡手術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講師 ● 臺大醫院外科部研修醫師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外科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外科部總醫師 門診時間 介 紹 洪醫師貼心小叮嚀 孩童常見的外科疾病包括疝 氣、隱睪、包皮過長、先天異常、腫 瘤、外傷等,家長通常特別擔心治療 或手術麻醉的風險利弊與必要性;和 成人外科相比,專業的小兒外科醫師 不僅熟悉「小人國」裡精細的手術視 野及技巧,同樣的外科疾病,也會針 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童及家長照護考 量,給予最佳的建議及治療。若您的 孩童有相關外科需求,歡迎向小兒外 科醫師諮詢討論。 vol.233 7 醫事人員 介紹
8 減輕肌肉痙攣 口述/資料提供:復健部主治醫師 蕭名彥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護理師 陳佳淩 過去肉毒桿菌最為普羅大眾所知 的是可撫平皺紋回復年輕,是醫美界要 角,殊不知隨著醫療的進步,肉毒桿菌 被發現也能幫助消除惱人的四肢痙攣, 這對於長期受痙攣之苦的病人可謂為一 大福音。 肉毒桿菌素是一種神經毒素,可以 阻斷神經與肌肉之間的訊號傳遞,達到 肌肉放鬆的效果。臨床上肉毒桿菌注射 (圖一)可運用在治療肌肉痙攣,肌肉 痙攣通常是因為中樞神經病變或損傷, 神經無法正常的控制肌肉,導致肌肉持 續的不自主收縮,常見的原因包括腦中 風、腦部外傷、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 症、腦性麻痺以及肌張力不全的患者等。 一般來說只要關節沒有攣縮,而且 保有部分肌力和自主動作,便可適用肉 毒桿菌注射來減輕肌肉痙攣。而不適合 使用的病人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所致神經 肌肉傳導異常(例如:重症肌無力患者) 以及孕期或哺乳期的婦女,雖然肉毒桿 菌不一定能通過胎盤,但因為風險不 明,建議不要使用。 注射肉毒桿菌的部位通常是患者 痙攣的特定肌肉,所以會進行很多塊肌 肉的注射,同一塊肌肉也可能會做多點 的注射,但是肌肉內的注射一般相當安 全。至於打針的傷口只是小針孔,只需 注意保持清潔,避免感染就好。另外, 打針的部位建議當天不要進行熱療、電 療,減少出血和感染問題。 注射肉毒桿菌後,通常會建議患者 在2至4週內回診,以評估療效並調整 肉毒桿菌注射 的 圖一 肉毒桿菌注射減輕肌肉痙攣 2025.4月 發燒話題
後續的治療計畫,肉毒桿菌的效果大約 持續3到4個月,因此會看症狀情形考 慮每3到6個月重複注射一次。不過, 具體的追蹤時間和施打間隔會根據每位 患者的情況而有所不同,需再進行個別 化調整。 注射肉毒桿菌後,最重要的事情就 是復健運動。過去可能有一些動作,因 為痙攣張力的關係沒有辦法做到,經過 肉毒桿菌注射解決肌肉張力後,做更多 的肌力訓練和功能訓練,將可以增強治 療效果。建議的復健項目包括: ● 伸展運動:於注射部位加強伸展訓 練,進一步減少肌肉張力 ● 肌力訓練:針對之前因張力干擾無法 訓練的肌肉進行訓練 ● 功能性訓練:根據患者的日常需求, 進行與生活功能相關的動作練習 注射肉毒桿菌解決肌肉痙攣安全有 效,但注射後的訓練是最重要的,有好 的訓練就有機會在藥效退掉之後維持永 久的功能進步。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建 議患者在治療後與醫師討論個別化的復 健計畫,討論實際可行的復健目標,以 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 相關影片: 1. 發生肌肉痙孿的原因?為 何肉毒桿菌素可以改善痙 孿呢? 2. 哪些病人適合注射肉毒桿 菌素來減緩痙攣?哪些病 人不適合使用呢? 3. 注射肉毒桿菌素治療的肌 肉痙攣病人,施打後注意 事項。 4. 注射肉毒桿菌素後,需多 久回門診追蹤?間隔多久 可考慮再施打呢? 5. 肌肉痙攣的病人注射肉毒 桿菌素返家後,是否需要 居家復健運動?建議的項 目有哪些? vol.233 9 發燒話題
10 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智齡 DNA 親緣鑑定知多少? 47歲的本國籍呂先生經公司外派柬 埔寨多年,與柬埔寨籍的女子小喬在當 地認識、交往,並共同育有一子,現年 已9歲。因柬埔寨目前明令禁止與我國 人結婚,呂先生和小喬無法在當地完成 結婚登記或取得婚姻狀況證明文件,小 孩也無法申請我國國籍。呂先生需要先 取得他與小孩的DNA親緣鑑定報告,證 明他和小喬有養育親生子女之實,提供 給內政部移民署查核,以利辦理後續結 婚登記與入籍作業⋯⋯ 隨著國際間交流頻繁,現代的家 庭關係日益複雜,親緣鑑定能提供科學 依據,成為法律判決的重要參考。親緣 鑑定在確認親子關係、跨國依親、撫養 權、監護權、財產繼承權等的法律案件 中常扮演重要的角色。 任意兩個人類的基因序列都擁有 >99%高度的相似度,但在這「大同」 中存在著決定性的「小異」。人類的特 定染色體區域中,涵蓋著許多由二至七 個鹼基不等所組成的DNA短片段相連 重複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 STR),並在不同個體中具有特定的相 連排列組合和重複次數,這種多型性 (polymorphism)是猶如DNA指紋般 的存在,經英國基因學家Alec Jeffreys 和他的研究團隊於1985年開始發展,將 此DNA分析技術廣泛運用在區分不同的 個體。經過多年的優化和標準化,此技 術已於科學、法律、刑事鑑定、家庭等 領域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用於 判斷人與人之間血緣關係的應用,就是 所謂的親緣鑑定或親子鑑定。 親緣鑑定最常採取的檢體是血液 或口腔黏膜細胞。常見的方式是取得檢 體後萃取出DNA,經過聚合酶連鎖反 應進行大量複製後,藉由特定與國際同 2025.4月 專題報導
步的STR位點來做DNA指紋的比對分 析,並根據點位片段的相符程度、統計 分析結果來推斷血緣關係。因每個人都 會從父親和母親各承襲一半的染色體, 親緣鑑定可以藉由上述廣泛分布的STR 位點計算出「累積親子指數」來判斷一 個人是否為另一人的生父或生母。若 兩人之間的關係機率值超過99.99%以 上,則可以認定親子關係。但若出現三 個或三個以上的位點不符合,基本上會 判定為「可排除親子關係」。當有一至 二個點位不符合時,須擴增STR的檢測 點位,或運用其他SNP核苷酸多型性、 DNA全基因體定序等來輔助判別,以 排除實驗操作上的誤差或受試者DNA 突變的可能性。若要確定的是更遠的親 等關係,如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兄弟姊 妹,或是其他母系親屬關係,也 可透過比對粒線體上的多變異型 區 域(hypervariable region, d-loop)。父系遺傳的兄弟關係則 可透過Y染色體的短片相連重複 序列(Y-STR)來判定。然而若要 確定較遠的親等關係,檢驗的精確 度會下降,故目前臨床上並無常 規提供一等親以上的親緣鑑定 服務,本院也無提供未出生胎 兒的親緣鑑定。接受親緣鑑定 的當事人應儘量避免在採檢前 三個月內進行輸血或骨髓移 植,避免干擾DNA鑑定的 結果。 親子鑑定的程序 DNA親子鑑定涉及個人 隱私,其鑑定機構、取得同 意、採集檢體和運送流程、鑑定結果告 知與法律證據力等事項,需要遵循嚴格 的標準,以降低錯誤的風險。 本院的門診流程如下: 一、 來診前請先來電諮詢,電話: (02)23123456 轉271914。接受親 緣鑑定的兩人皆須掛號。可透過本 院網路掛號、語音掛號、人工預約 或APP掛號預約兩週內本院基因醫 學部有做親緣鑑定的門診,時段為 週一到週五的下午時段。 1、 門診當天需要攜帶完整雙方所有 的身分證明文件正本,例如身分 證、護照、入出境許可證、居留 證、兒童三個月內有記事之戶口 名簿等。 vol.233 11 專題報導
12 2、 未成年小孩須有法定代理人陪 同,法定代理人亦須攜帶身分證 正本。 二、 核對身分後,當事人需要填寫血緣 關係鑑定同意書等相關資料、記錄 大拇指指紋、照相。 三、 檢體收集方式:成人與小孩皆以棉 棒刮取口腔黏膜細胞,但在刮取口 腔黏膜的前半小時內不宜進食,以 免食物殘渣影響檢驗結果。若小孩 到診仍需餵食,或口腔內有食物殘 留,可以餵些白開水,待過半小時 後再進診間採檢。 四、 親緣鑑定報告所需時間約一個星期 工作天,祖孫、手足鑑定報告則可 能需要一個月以上時間。為保障受 驗者的隱私權,領取鑑定報告時也 會確認身分證明文件。若無法親自 領取,採檢時必須告知醫師,並親 自簽署鑑定報告領取委託書。 本院的產前遺傳暨親緣鑑定檢驗室 符合衛生福利部「親子鑑定實驗室評核 基準」、經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醫學 實驗室認證規範(TAF、ISO15189), 採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所核准的 血緣鑑定系統,屬衛生福利部認定合格 機構,故本院核發的親 緣鑑定報告書具法律效 力。若有需要進一步資 訊可以於本院基因醫學 部網站進行延伸閱讀。 本院產前遺傳暨親緣鑑定檢驗室提供親緣鑑定檢驗,可提供專業、高品質的檢驗服務。 臺大醫院產前遺傳 暨親緣鑑定檢驗室 2025.4月 專題報導
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 徐瑞聲 L 小弟是一位健康可愛的寶寶,直 到9個月大時,因為懷疑感染症抽血, 意外發現抽出來的血呈現乳糜色,讓醫 護人員立刻有警覺,進一步檢查後發 現,L 小弟的三酸甘油脂數值竟然高達 7,000mg/dL(正常值為150mg/dL 以 內)!醫師懷疑他可能有先天性脂肪代 謝異常的問題,於是進行了基因檢測, 最終確診為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由 於L 小弟即使在用藥之下血脂仍控制不 佳,因此轉介到本院,經過醫師、營養 師團隊的飲食調整和細心照護,血脂逐 漸控制在接近正常的範圍且無須用藥, 避免了嚴重的健康問題。他的故事提醒 我們,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雖然罕見, 但仍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讓我們來多 認識一下吧! 什麼是脂肪代謝? 屬於三大營養素之一的脂肪,經 過消化、運送、吸收的過程,可以拿來 燃燒利用產生能量,或是在體內儲存起 來提供未來使用,這整個過程被稱為脂 肪代謝。當這個過程中有任何一個步驟 出錯,造成身體無法順利使用或儲存脂 肪,都可以被稱為脂肪代謝異常,如果 這個異常變化是與生俱來的,就被稱為 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以下我們針對幾 個較為常見的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疾病 分別介紹。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此症是由於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有 缺損,使得肝臟無法清除血中的低密度 脂蛋白膽固醇而引起數值異常上升,於 出生時膽固醇即偏高,並隨年紀增長而 上升。其導致早期動脈粥狀硬化,增加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心絞痛及心肌梗 塞。此外,極高的膽固醇會造成黃色瘤 (黃色膽固醇堆積的斑塊)的出現,可能 發生在眼瞼周圍、肘部、手部、膝蓋和 腳部的肌腱內。此症的治療方式包含生 淺談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 我加的 「油」都到哪兒去了~ vol.233 13 專題報導
14 活作息的調整(包含飲食控制、運動等) 和必要時的藥物治療,嚴重個案可能會 需要進行低密度脂蛋白分離術。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 乳糜微粒是大型脂蛋白的部分構 造,在消化脂肪過程中進入循環系統, 一般會在用餐後8–12小時就從血漿中被 完全清除。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個案 則因為乳糜微粒無法被有效清除,會導 致血中極高的三酸甘油脂而使得血液看 起來呈現乳白色。臨床上會出現腹痛、 反覆發生急性胰臟炎、黃色瘤、肝脾腫 大等。如同一開始介紹的L 小弟在9個 月大被診斷,約1/4的個案在一歲前出 現症狀,且大多數的人在10歲前發病。 由於現行的降血脂藥對治療家族性高乳 糜微粒血症效果不佳,主要還是以飲食 控制為主。 先天性全身脂質營養不良症 人體的脂肪組織通常位在皮下或 內臟器官周圍,除了可以儲存能量外, 亦做為內臟器官受外力震盪時的緩衝介 質。先天性全身脂質營養不良症患者因 缺乏脂肪組織,脂質轉而儲存於心臟、 肝臟、肌肉等其他部位,引發各器官系 統的病變。此外,亦會引起其他代謝問 題,包含高血糖(可能進展為糖尿病)、 高三酸甘油脂等。其治療方式包含飲食 控制、藥物治療、以及復健治療,其中 瘦體素治療已被證實可改善此疾病個案 的代謝症狀。 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 脂肪在代謝的過程中需要許多酵 素的幫忙才能轉化成能量,但當某個酵 素缺失而造成脂肪無法代謝成能量時, 一方面會使人因為缺乏能量而引起嗜 睡、低血糖等,還可能因為這些不正常 的代謝中間物囤積在心臟、肝臟、肌肉 等造成傷害。如今這一類疾病大多可以 藉由新生兒篩檢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 避免嚴重發病。治療方式會根據不同疾 病有不同處置,其中包含避免長時間禁 食、控制脂肪攝取量、適量補充中鏈脂 肪酸等。 先天性脂肪代謝異常雖然是一群相 當複雜且困難的疾病,若能及早發現並 及早治療,是可以維持一個相對正常的 生活。以下是幾個重點提醒: ● 具家族病史者,應檢測血脂,並至遺 傳科醫師門診接受家族遺傳諮詢及考 慮進行基因檢測。 ● 如沒有家族病史且不具特定風險因子 者,男性建議35 歲以上、女性則從 45歲開始定期追蹤血脂。 ● 血脂異常或反覆胰臟炎,應儘早就醫 以進行妥善治療。 ● 所有新生兒都應在出生48小時進行先 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 如您或您的家人有相關症狀,請及 時就醫,切勿忽視身體的警訊,以守護 健康。 2025.4月 專題報導
開啟疾病治療的 藥劑部藥師 李易璁 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是什麼 如果用一把倍率很大的放大鏡看每 個人,就可以發現是由一個一個的細胞 組成,每個細胞裡面都有成千上萬個被 稱為DNA的小片段,DNA就像是電 腦的程式碼一樣,不同的程式碼可以讓 電腦執行不同的功能,這些具有功能的 DNA排列組合就稱為「基因」。如果這 些DNA的排列組合出錯,就有可能導致 細胞無法發揮正常功能,或是可能突變 成癌細胞。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疾 病的源頭都被發現是與調控細胞功能的 「基因」有關係,「基因治療」就是找出 造成疾病的基因片段或序列,直接從源 頭將這個基因做修改或刪除,達到根除 疾病的目的。目前可以進行基因治療的 疾病以「罕見疾病」及「癌症」兩種類 型為主。 基因治療的源起 綜觀藥物發展歷史,由一開始的化 學分子藥品、生物製劑到現在廣泛使用 的單株抗體蛋白。而隨著次世代基因定 序的發展以及藥物製造技術的突破,疾 病的治療已經進入「再生醫療」的新世 代。藥物發展歷史簡單示意圖如下圖一。 在臺灣,「再生醫療製劑」包含三個 種類的藥品:細胞治療製劑、基因治療 製劑及組織工程製劑。所以剛剛提到的 「基因治療」,在臺灣是屬於再生醫療的 其中一種。 其實基因治療並非這幾年才有的 概念,早在1953年人類基因的樣子被 確定後,就陸續有許多的研究在進行。 1989年,美國基因遺傳學教授安德森 (William French Anderson),藉由在 病人體內植入帶有外來基因的淋巴球, 嘗試治療黑色素瘤,但當時並未真正成 新紀元 vol.233 15 專題報導
16 功治療疾病。隔年,安德森利用基因重 組後的反轉錄病毒,治療嚴重複合型免 疫缺乏症,此為世界上第一次基因治療 的成功案例,安德森也因此被譽為基因 療法之父。 所以早在3、40年前,就已經有利 用基因治療疾病的概念了,只是由於技 術限制,一直未有大量的藥品上市,直 到近年來基因定序檢測的發展以及藥品 開發的技術突破,才開始有越來越多的 藥品進入臨床試驗並且上市。 基因治療製劑的設計 直接修改人體基因並不容易,目 前常見的做法是先在實驗室或藥廠裡, 合成出一段特定功能的基因,再讓這段 基因進到人體裡面去修改細胞的功能。 如果直接將合成好的基因注射進身體裡 面,不僅有可能跑到錯誤的細胞裡面, 也有可能在進入到細胞之前就已經被分 解掉了,所以就需要「載體(vector)」 這個特殊的設計。 能當作載體的工具有很多,而病毒 就是一個常常被拿來當作載體的容器, 可將基因放在病毒裡面,再運送到目標 細胞內。我們可以將病毒想像成是一輛 計程車,基因就坐在這輛車裡面,病毒 會依照我們給的地址,將基因載到特定 的細胞裡面進行作用。 目前常用來當作載體的病毒是 腺病毒(adenovirus)、腺相關病毒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 慢 病毒(lentivirus)。雖然利用病毒傳送 聽起來有點可怕,但這些病毒並不會造 成人體基因突變,產生感染的危險性也 圖一 藥物發展歷史示意圖 從最早 1899 年第一個化學分子合成的藥品「阿斯匹靈」出現之後,藥品從「生物製劑」、「單株抗體(蛋 白藥物)」一路發展起來,並且到 2000 年前後開始有再生醫療製劑出現 2025.4月 專題報導
很低,是相對安全的病毒。這種利用病 毒當載體的概念,在生物醫學的領域也 已經被廣泛使用了,許多常見的疫苗就 是利用這個概念製作而成的,因此可以 不需要特別擔心。 每個病毒的大小不一樣,所以裡面 可以運送的基因數量就不同。另外,每 種病毒喜歡到達的器官也不一樣,這種 差異稱為「器官親和力」,在設計藥品要 選擇哪個病毒的時候,就會參考可以裝 的基因數量以及器官親和力,選擇跟疾 病親和力較高的病毒。這些病毒對於器 官的親和力整理如下表一,打圈代表對 於這個器官親和力高。 表一 常被用來當作載體的病毒對於器官親和力整理表 病毒 肝臟 心臟 肺臟 眼睛/神經 骨骼肌 脂肪 腫瘤 腺病毒 ○ ○ ○ 慢病毒註一 ○ 腺相關病毒註二 AAV1 ○ ○ ○ ○ AAV2 ○ ○ ○ AAV3 ○ AAV4 ○ ○ AAV5 ○ ○ AAV6 ○ ○ ○ ○ AAV7 ○ ○ AAV8 ○ ○ ○ ○ AAV9 ○ ○ ○ ○ ○ 註一: 慢病毒通常用於體外的細胞改造,如嵌合抗原受體T 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因此親和力是對於體外細胞的親和力。 註二: 腺相關病毒共有9種血清型(9種兄弟姊妹),分別是AAV1到AAV9。 目前臺灣有哪些基因治療藥品 大部分的基因治療藥物都還在臨床 試驗階段,依照衛生福利部的資料,截 至2024年4月為止,臺灣有46件基因 治療臨床試驗(治療的疾病主要是罕見 疾病及癌症兩種)以及103件細胞治療 臨床試驗(治療的疾病主要是癌症、神 經及心血管疾病三種)在進行中。而目 前則有4個再生醫療製劑已經在臺灣上 市了,藥品名稱及可以治療的疾病整理 如下表二: 由於基因治療藥物製造技術上的要 求,這類藥品售價都非常昂貴,以諾健 生注射劑為例,這個藥品2020年在臺 灣上市使用,2023年8月被納入健保給 付,是第一個被納入臺灣健保的基因治 vol.233 17 專題報導
18 療藥品,每支售價高達4,900萬,雖然 售價非常驚人,但這類藥品由於是針對 基因直接作用,理論上施打一次可以終 身有效,不過也同時存在治療失敗而沒 有效果的風險。 結語 臺灣在2015年發生了八仙塵暴事 件,大量燒燙傷患者需要進行人工植 皮,衛生福利部因此專案進口日本已上 市的自體皮膚細胞培養產品(autologous cultured epidermis, JACE),但是當時 也發現臺灣缺乏再生醫療產品的管理法 規,因此八仙塵暴事件之後政府開始重 視這個問題,再加上後來癌症病友的爭 取,因而催生出後來的「再生醫療法」 以及「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合稱「再 生醫療雙法」)。 這兩個法案已在2024年6月立法 院三讀通過,相信「再生醫療雙法」的 上路,會對未來這些藥品的發展與上市 有更大的助益。 目前這些藥品的售價都非常昂貴, 施打一次需要的花費都是千萬以上,並 非一般民眾可以負擔的價格,在疾病、 售價與效果三者之間的考量,就需要醫 師與病人本身經過充分溝通與討論之後 再做決定。 表二 目前臺灣衛生福利部核可上市的再生醫療製劑 藥品名稱 可治療的疾病 臺灣上市年分及健保價格 使用的載體 諾健生注射劑 (Zolgensma)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2020年 4,900萬 腺相關病毒- 血清型9(AAV9) 祈萊亞懸浮液註一 (Kymriah)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 2021年 約819萬 慢病毒 樂適達注射劑 (Luxturna) 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 2022年 未納入健保註二 腺相關病毒- 血清型2(AAV2) “諾華”樂喜達注射劑 (“Norvatis” Luxturna) 非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之遺傳性 視網膜疾病 2022年 未納入健保 腺相關病毒- 血清型2(AAV2) 註一: 祈萊亞懸浮液屬於嵌合抗原受體T 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產品,是先將免疫 細胞透過抽血等方式從人體分離出來,利用病毒在體外先改造免疫細胞,使其更能鎖定癌症細胞後,再將改 造後的免疫細胞輸進人體內消滅癌細胞,因此同時具有再生醫療規範內的「基因治療製劑」以及「細胞治療 製劑」的特性。 註二: 樂適達注射劑在臺灣還未納入健保,在美國單隻眼睛治療費用為42.5萬美元(約1,395萬臺幣);雙眼治療 費用為85萬美元(約2,790萬臺幣)。 2025.4月 專題報導
簡介舌繫帶過短 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許巍鐘 舌繫帶過短(Ankyloglossia, Tongue tie)是指舌頭底部正中央的薄膜狀繫帶 (lingual frenulum,稱為舌繫帶)太短或 過緊,間接限制了舌頭的靈活度,是一種 先天性的構造異常。常被稱為「舌黏連」 或「舌繫帶過短」,臺語俗稱「吊舌筋」, 在新生嬰幼兒中比較常見,但也可見於青 少年或成人。 症狀與影響 大部分的舌繫帶過短孩童,通常沒 有很明顯的症狀或不適,但是以下幾類 臨床上的症狀,的確是可能跟舌繫帶過 短有部分的相關聯性: 1. 嬰幼兒哺乳障礙 母親哺乳時,因為嬰幼兒的舌頭無 法正常伸出或抬起,導致不能有效的含 住乳頭,因而無法正確有效率的吸吮母 乳,進一步也可能因為嬰兒的吸吮姿勢 不正確,造成母親乳頭容易感覺疼痛, 導致餵食困難。 2. 語言構音問題 由於舌頭無法靈活的上抬或伸出來 碰到上顎及牙齒,進而導致一些語音構 音無法正確清楚的發聲,如「l」、「r」、 「t」、「d」等。此狀況有可能會出現在嬰 幼兒時期,或牙牙學語的學齡前兒童及 年紀較大的學齡兒童。 3. 口腔衛生問題 因為舌頭無法靈活移動,可能間接 導致難以清潔口腔,食物殘渣容易堆積 在齒縫或牙齦空隙,容易會增加蛀牙或 牙齦感染、牙周問題的風險。 4. 睡眠呼吸障礙及張口呼吸 舌繫帶過短在臨床上有可能會限 制舌頭的正常活動範圍,間接使舌頭無 法有效或正確的上抬以及向後移動,以 便能支撐上呼吸氣道。於是就可能會導 致睡眠時舌頭更容易向後塌陷,阻塞上 呼吸道。也就是說,舌繫帶過短可能影 響舌部肌肉的正常運作,導致睡眠時舌 肌張力無法有效維持氣道通暢,增加上 vol.233 19 兒童專欄
20 呼吸道阻塞,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的可能 性。並且,舌繫帶過短的兒童,常伴隨 口腔結構發育上的異常,例如上顎狹窄 或下顎後縮(小下巴)等。這些結構上 的問題,也會減少上呼吸道空間的通暢 度,相對增加睡眠時氣道塌陷的風險, 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另外是,舌頭功 能不佳,還可能導致張口呼吸的習慣, 進一步影響口腔、顱顏及上呼吸道的正 常發育與功能。然而,依目前的研究顯 示,雖然舌繫帶過短可能與兒童的睡眠 呼吸中止症(OSA)有相關聯性,但並 不是所有案例都會有直接影響,仍須針 對個別孩童的症狀表現,及耳鼻喉等局 部構造做詳細的鑑別診斷與審視,才能 予以精準治療。 5. 吞嚥咀嚼障礙 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舌繫帶過 短可能導致吞嚥和咀嚼功能的障礙,主 要原因是舌頭活動受到限制,使得在吞 嚥過程中,無法很有效地將食物往後送 至咽喉,也正因為正常的吞嚥動作需要 舌頭與上顎一起協同動作,產生足夠的 口腔內壓力來推動食物往後送。如果舌 頭的靈活度受限而無法正確動作,間接 可能導致食物殘留在口腔中或吞嚥不完 全,也相對增加嗆食或食物誤吸入氣 管的風險。在嬰兒就可能表現出喝奶困 難,容易窒奶或吸吮效率低下的現象。 幼兒和兒童則會表現出偏好軟質或液態 食物,拒絕咀嚼較硬的食物,咀嚼效率 低下,需要花較長的時間進食的狀況。 治療方法 1. 觀察與調整 對於輕微的舌繫帶過短,大部分不 需要立即處理,隨著孩子成長,會慢慢 自我調整,加上適當的口腔動作訓練, 或飲食成分調整,藉著易於吞嚥和咀嚼 的食物,可以減少對孩童及照顧者的壓 力,大部分的情況都會自然改善。 2. 吞嚥及語言復健治療 如果影響進食效率及吞嚥、咀嚼、 口腔清潔等功能,或語言構音的正確 性,可能會需要專業的耳鼻喉科評估檢 查及語言治療師復健介入治療,來安排 適當的訓練課程,進行舌頭動作及靈活 度訓練,藉以恢復正常的吞嚥及發音功 能來改善。 3. 舌繫帶切開術(Frenotomy) 這是一種簡單且安全的小手術,用 於切開舌繫帶,釋放舌頭的活動範圍。 對於已經哺乳困難的嬰兒,通常這手術 能快速改善問題。只是手術的進行,有 時候會需要進開刀房進行麻醉予以鎮 靜,所以需要跟您的耳鼻喉科醫師做進 一步諮詢與討論。 什麼時候需要看醫師? 如果嬰兒在哺乳時出現持續困難, 或者擔心孩子的語音或口腔功能受到影 響,建議可以諮詢小兒耳鼻喉科專家進 行評估。透過早期診斷和適當的處理, 可以有效改善舌繫帶過短對生活的影 響,也能讓孩童早一點回歸正常的進食 與吞嚥,健康快樂順利的成長與發育。 2025.4月 兒童專欄
近年來,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讓 檢測時間縮短、費用降低,使我們能夠 更早發現並診斷遺傳疾病,及早提供適 當的治療。對於兒童而言,某些健康問 題可能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因此家長 們常會思考,是否該讓孩子接受基因檢 測?這篇文章將介紹基因檢測的種類, 以及什麼情況下兒童可能需要接受檢測。 基因檢測的種類 基因檢測技術持續發展,根據檢測 範圍和目的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幾種常 見類型。 染色體分析(Karyotyping)與基 因晶片(Chromosomal Microarray, CMA)技術,已廣泛用於產前基因檢 測,主要用來檢測染色體異常,如唐氏 症或其他影響生長與發展的遺傳變異。 染色體分析適合找出較大範圍的異常, 而基因晶片則能夠偵測較細微的基因缺 失與重複,特別適用於發育遲緩或先天 異常的孩子。 如果醫師懷疑孩子可能罹患某種特 定的遺傳疾病,過去通常會使用單基因 檢測來確認。但隨著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術 的進步,現在可以同時檢測多個基因, 提升診斷的準確度與效率。例如,基因 套組檢測(Panel Sequencing)可以 針對特定疾病群,如心血管疾病或神經 發育障礙,進行重點分析。而目前臨床 上最常用的是全外顯子基因定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因為它 可以分析所有蛋白編碼區,找出可能導 致疾病的基因變異,且相較於全基因體 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WES 更具成本效益,因此成為 診斷罕見遺傳疾病的主要工具。 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薈安 我的孩子需要進行 基因檢測嗎? vol.233 21 兒童專欄
22 兒童需要基因檢測的時機 基因檢測並非所有孩子都需要進 行,而是針對特定情況才會建議進行檢 測。 當孩子出現發育遲緩、學習障礙、 癲癇或不明原因的健康問題時,醫師可 能會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確認是否與 遺傳疾病有關。許多神經發育相關的問 題,如自閉症、語言發展遲緩,甚至某 些代謝異常,都可能透過基因檢測找到 病因,進而讓醫療團隊提供更適合的治 療或照護方式。 如果家族中有遺傳疾病的病史,例 如某些心臟病、代謝疾病或遺傳性癌症, 基因檢測可以幫助了解孩子是否帶有相同 的基因變異,讓家長和醫師能夠更早採取 預防措施。 此外,部分家長會選擇自費基因篩 檢,以更全面了解孩子的健康風險。基 因篩檢專門針對可治療的遺傳疾病,例 如先天性免疫缺陷或代謝疾病,幫助家 長及早掌握孩子的健康狀況,避免延誤 診斷與治療。這類篩檢能夠減少不必要 的反覆檢查與醫療費用,也能降低因疾 病初期症狀不明確而錯過黃金治療期 的風險。 基因篩檢如何幫助新生兒? 對於新生兒而言,基因篩 檢可幫助識別可能在嬰兒期 發病的遺傳疾病,並提供早 期診斷與治療的機會。目 前,國健署補助的新生兒 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 計畫已涵蓋多種先天代謝 疾病,而近年來,也透過 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擴展可檢 測的遺傳疾病範圍。 以臺大醫院目前推動的兒童疾病風 險篩檢(Children 600)為例,這類篩 檢通常會針對可治療之遺傳疾病,當篩 檢結果顯示某項疾病風險較高時,可安 排進一步評估,確保孩子在適當的時機 接受醫療介入。此外,某些基因篩檢也 能幫助識別藥物易感基因變異,讓醫師 在開立藥物時能更精準地考量孩子的體 質。 需要注意的是,基因篩檢的結果並 不代表確診,還需由專業醫師進行進一 步評估與確認。此外,由於這類篩檢屬 於自費服務,家長在決定是否進行前, 可與醫師討論,充分了解篩檢的範圍、 限制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 結語 基因檢測是醫療科技發展的重要里 程碑,能夠幫助早期發現與診斷遺傳疾 病,確保孩子在適當的時間點獲得必要 的醫療照護。雖然基因檢測帶來許多助 益,但是否需要進行,仍應根據孩子的 健康狀況、家族病史與個人需求 來決定。未來,隨著技術的 進步,基因檢測將變得更加 普及與精準,不僅能幫助 診斷與個人化治療,也能 為孩子打造更健康的成 長環境。 若對基因檢測有 進一步的疑問,建議與 專業醫療人員討論, 以確保為孩子做出最 合適的健康決策。 2025.4月 兒童專欄
新生兒篩檢的目的在於發病前偵測 疾病,即時給予有效的治療,避免疾病 造成不可逆之傷害。因為新生兒先天性 代謝異常疾病不易察覺,請家長務必掌 握新生兒出生48小時或餵奶滿24小時 後,接受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以 下稱新生兒篩檢)。儘早接受新生兒篩 檢是很重要的,由於代謝異常疾病在早 期的症狀並不明顯,一旦等到疾病症狀 明顯,又無法回復,就會造成永久的身 體損害,因此要鼓勵家長藉由「新生兒 篩檢」儘早發現及治療。 國民健康署補助21項新生兒先天性 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只需採取微量腳跟 血,寄交國民健康署指定之新生兒篩檢 中心進行相關檢驗,約二週後可得知報 告。危險性較高的個案,將再進行複檢 或確認,必要時將轉介至遺傳中心作進 一步確認診斷及治療。依國民健康署統 計,每年新生兒篩檢異常個案,以葡萄 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G6PD(俗稱 蠶豆症)最多,也是臺灣常見的遺傳性 疾病,新生兒篩檢若為蠶豆症患者,日 常生活只要避免讓寶寶接觸萘丸、不明 護理部護理長 張雅琇 新生兒篩檢 精油類、薄荷醇,可避免引發急性溶血 性貧血,甚至危及生命。 假如家長接獲新生兒篩檢結果異 常通知時,寶寶採血的醫療院所會協助 接受進一步的確認檢查,請務必配合安 排,且在檢查結果通知前,切勿讓寶寶 接觸致病原(尤其是萘丸),就醫也應主 動告知醫護人員寶寶患有蠶豆症,需注 意用藥安全,不要隨意服用藥物,所有 藥物均需經醫師處方。篩檢的敏感度並 非100%,檢查結果會因為某些疾病有 晚發型、非典型、蛋白質攝取不足或是 特殊飲食而有偽陰性的可能,如有任何 健康上的問題,請諮詢相關的小兒科醫 師。報告若無異常不另行通知,本院出 生的寶寶可於送檢2週後自行至「臺大 新生兒篩檢中心」網站查詢。 最後在此慎重呼籲,請家長切勿為了 商業保險延後新生兒篩檢,而錯過黃金期 治療,如遇因為商業保險拒 絕或欲延緩新生兒篩檢者, 會請家長填寫拒絕檢驗切結 書,並告知保險公司名稱, 以便回報國民健康署處理。 臺大新生兒 篩檢中心 vol.233 23 保健園地
24 讀者 我們家二姑說她昨天開始小便會痛,我猜她八成是泌尿道感染,這半年 來已經第三次了……她說更年期之後變得很容易感染,非常困擾!我想 請問一下,是不是可以吃蔓越莓來預防泌尿道感染?或吃益生菌?該吃 哪種比較有效呢? 女性的尿道較短,因此比男性更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尤其更年期後賀爾蒙的 變化,的確使許多停經女性朋友常面臨泌尿道感染的困擾。而蔓越莓和益生菌 在預防泌尿道感染方面都有一定的幫助,但效果因人而異。蔓越莓中的原花青 素(PACs)能抑制細菌附著在膀胱壁上,可能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但需要攝取 足夠的濃度才有效,建議選擇標示含高濃度PACs 的蔓越莓萃取物,而非單純的 蔓越莓果汁,因果汁含糖量高,反而不利於健康。而部分益生菌有助於維持泌尿 道菌叢的平衡,可能對於減少感染有幫助,建議諮詢醫師後使用。除了保健食品 外,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為重要,例如:多喝水、避免憋尿、排尿後由前往後 擦拭等,若醫師開立抗生素治療,務必依醫囑完成療程,降低抗藥性和復發風險。 我最近時常背痛,平常生活和工作也沒做什麼特別的事,所以我認為應該 不是後背肌肉拉傷那類的問題。老實說也不是真的很痛,但我就是有點擔 心這會不會是肺癌或肝癌之類的徵兆?如果想進一步抽血檢查,是不是應 該掛腫瘤科門診? 造成背痛的原因很多,從肌肉拉傷、脊椎壓迫到內臟相關疾病都有可能。不過, 單純的背痛通常不是癌症的主要或唯一症狀,若沒有伴隨其他症狀(如:體重減 輕、持續咳嗽、黃疸、食慾不振等),您罹患肺癌或肝癌的可能性應該不高。抽血 檢驗對於癌症篩檢的準確率較低,臨床上通常不會以血液檢查來診斷早期肺癌或 肝癌,這些疾病更常透過影像學檢查(如: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腹部超音 波篩檢肝癌)來發現。若您本身有相關的高風險因子,例如:長期吸菸、肝炎病 史、家族癌症病史,建議可先由家庭醫學部看診評估,再進一步與醫師討論是否 需要做相關影像學的檢查。 健康教育中心 2025.4月 保健園地
常見用藥 藥師,這個藥要飯前還飯後吃? 藥劑部藥師 張耀瑋 不論在醫院或社區藥局,「這個藥要什麼時候吃?」或「這個藥要飯前還飯後 吃?」,是民眾常常諮詢的問題之一。雖然這類問題看似簡單,不過卻可能會影響某 些藥物的療效或是副作用,不可輕忽。本文依照藥品用途分類,說明常見藥物的用藥 時機,以及選擇該時機服用的原因。 止痛藥 除了市面上常見的acetaminophen(俗稱普拿疼)和嗎啡類止痛藥外,許 多民眾可能都聽過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如ibuprofen、naproxen),其主要分成第一代與第二代,第一代用藥常見 副作用為胃部不適,第二代雖然較能減少胃部不適,仍建議在飯後服用。此外,有時 醫師會開立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如omeprazole)改 善此副作用,此類藥物因為需要胃酸活化以產生作用,故須於飯前服用。 抗焦慮、鎮靜、安眠藥及其他常導致嗜睡的藥物 民眾最常使用的藥物以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 BZDs)和Z 類藥 物(Z-drugs)為主。一般而言,若是為了助眠用,建議於睡前服用。不過,醫師開立 BZDs 則不一定是用於助眠,也可能是為了抗焦慮,如alprazolam、lorazepam;或 是為了改善肌肉抽筋,如diazepam、clonazepam。若民眾非因助眠服用而有嗜睡 情形,可將一天的最後一錠改為睡前服用。 此外,部分藥品也有嗜睡的副作用,比方抗組織胺(如dexchlorpheniramine)、 部分抗癲癇藥物(如phenytoin、valproate)、肌肉鬆弛劑(如chlorzoxazone、 baclofen、tizanidine、tolperisone)和用於雙極性情感疾患和思覺失調症的藥物 quetiapine,若發生也可按照前述建議服用。 vol.233 25 保健園地
26 巴金森氏症及阿茲海默症用藥 巴金森氏症中最常見的用藥levodopa建議必須空腹使用,並避免高蛋白飲食,因 為特定胺基酸會和此藥物競爭腸道中的轉運蛋白,進而影響levodopa的吸收效率。不 過有民眾服用此類藥物會有腸胃不適的問題,若發生此情形,可調整成飯後服用。 阿茲海默症用藥中的donepezil 若病人服用後有失眠情形,可改於白天服用。 泌尿系統用藥 常用於攝護腺肥大的用藥(如doxazosin、tamsulosin及silodosin)和治療夜尿 的imipramine,皆建議於睡前服用,以避免姿勢性低血壓造成跌倒。此外,醫師也常 開立desmopressin治療夜尿,因為此藥半衰期僅約3小時,故應於睡前服用效果較 好。常用於術後促進排尿的bethanechol 則建議空腹服用,因其會刺激腸胃蠕動而可 能造成腸胃不適。此外,用於腎結石的potassium citrate因為高滲透壓而容易刺激腸 胃,建議飯後服用。 高血脂及糖尿病用藥 在降血脂藥物方面,斯他汀類藥物(statin drugs)可分成短效性和長效性。短效 性藥物建議於睡前服用,因為此類藥物半衰期較短,而膽固醇合成時間在晚上較為旺 盛;長效性藥物則不受影響。不過目前院內此類藥物除fluvastatin的半衰期僅3小時 外,其餘藥物半衰期皆很長,且本院的fluvastatin屬於緩釋劑型,故均沒有一定要睡 前服用。但院外常見的simvastatin半衰期僅約3小時,仍建議睡前服用。纖維酸衍 生物(Fibrates)如fenofibrate應隨餐服用;gemfibrozil 則應空腹服用,以達到較 高的血中濃度與較好療效。 在糖尿病藥物方面,metformin可能造成部分病人消化不適,可於飯後服用。 Repaglinide屬於短效型的降血糖藥物,目的在於控制飯後血糖,故建議於餐前服用; 磺醯脲類(Sulfonylureas, SUs,如gliclazide、glimepiride、gliquidone)則屬於長 效型的降血糖藥物,故建議於每天的第一餐前服用。Acarbose因為會和小腸絨毛上 的α-glucosidase競爭,以讓食物不被α-glucosidase分解而被小腸吸收,故須於吃 第一口飯前服用。順帶一提,有些病人會服用orlistat 來減肥,此藥物機轉類似前者, 可以抑制小腸分解脂肪的酵素,故建議於飯前服用。其他類的糖尿病用藥,每天固定 時間服用即可。 電解質相關藥物 在補充鈣質方面,碳酸鈣建議飯後服用,因其溶解於胃酸後吸收較佳。 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常有高血磷的問題而須用藥,本院的醋酸鈣和福斯利諾咀嚼 錠(Fosrenol)均建議隨餐服用,因其目的是與食物中的磷結合,以減少磷的吸收。 此外,此類病人也常因高血鉀而須服用加利美粉(Kalimate),此藥物可能同時與其他 藥物結合而降低其他藥物的療效,故和其他藥物須隔開三小時服用。 2025.4月 保健園地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