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方生方死 社會工作室社會工作師 宋賢儀 秀英勇敢地承接了照顧的責任,認 真規劃媽媽出院後的生活,首先把家裡改 造成無障礙空間,幫媽媽購置了電動床、 輪椅,好好學習了照顧技巧、認真聽取衛 教,加上長期照顧資源的幫忙,秀英終於 準備好帶著媽媽踏出醫院了。她知道媽媽 出院後仍有無限挑戰,未來的生活不會從 此風平浪靜,但她相信,媽媽給她的愛, 以及她們過去一起生活的美好,都是支撐 她往後生活的重要養分。 生命中最深的羈絆無非是另一個人 的生活完全仰賴你的照顧,秀英曾經把自 己縮到最小,媽媽成了她的圓心,照顧工 作成了一個大圓、圈住了秀英,她一路學 習、跌撞,曾經想衝破這個圓,但對媽媽 的不忍,終究把她留住了。秀英想想不如 把圓圈做大,她一有機會就去認識其他照 顧者,藉著照顧的共同經驗,許多情感似 乎都不言而喻,常常眼神交會就有領略, 雖然各有孤單、各有苦楚,但知道有人在 走同一條路、揹著相同的擔子,多多少少 有些慰藉、支持的力量。秀英在媽媽過世 後跟我分享,她原來以為生死是兩件事, 照顧媽媽的日子讓她領悟到生死之間並非 跳躍,而是需要一日一日度過的時光,儘 管她不強求活著也不畏懼死亡,然而方生 方死之間還有老衰病,這才是最難的。送 別媽媽後,她笑著說要開始學習面對自己 的衰老和病痛了,這一笑間,蘊含著真實 的接納與豁達! 看著病床上身體羸弱、認知退化的 媽媽,秀英的眼眶不禁又紅了起來。住 院治療20天後,醫師說媽媽的身體有好 轉,以後固定洗腎、門診追蹤就可以了。 然而,面對可以出院的消息,秀英反而感 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自從哥哥全家移民 後,家中只有她跟媽媽,媽媽是她最重 要、最知心的人,生活中有媽媽相伴一起 享受美食、追劇,有時去逛逛街、郊外走 跳,這幾年日子過得靜心如意。秀英雖不 至於天真到以為這樣的生活可以永遠下 去,但變故總是來得太快,令人措手不 及。 秀英平常跟媽媽天南地北閒聊,母 女的生死觀倒也接近,甚至一起安排預立 醫療照護諮商,一起簽署了預立醫療決 定。想起門診時說說笑笑的模樣,以為自 己跟媽媽都準備好了,現在想起來不禁啞 然失笑。秀英覺得自己在生、死兩端之間 可以瀟灑,可是她忽略了從生到死之間, 可能有一段老衰病的期間。諮商門診時, 醫師有特別說明啟動預立醫療決定的臨床 條件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 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其他經政府公告之 重症。當時她跟媽媽還開玩笑說,那如果 不符合這5種條件,還是要受苦囉?沒想 到一語成讖,媽媽現在的狀況正是如此。 當初話說得雲淡風輕,真的遇到了卻是這 麼具體沉重而令人難受。 2025.1月 台大花絮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