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上詳盡一點的健檢報告還會有身體組 成分析數據,如果發現肌肉質量偏少或 是逐年下降,這可能源自於蛋白質攝取 不足、營養不均衡與長期缺乏運動,如 果日常生活上沒有出現不方便,沒有臨 床上表現,就會被忽略,但是等到出現 瓶罐蓋子轉不開、濕毛巾擰不乾、或是 經常摔跤步態不穩行動遲緩的情形,可 能肌少症已悄然上身了。與骨質問題相 比,肌少症的檢出不只要依靠操作體能 檢測與設備測定,其實還要有對身體操 作機能改變的警覺。 依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在2019 年提出之定義,肌少症的診斷分為三大 面向:肌肉力量、體能表現和肌肉質量。 • 肌肉力量:以慣用手透過握力器測量 作握力測量,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 小於18公斤則表示肌力不足。 • 體能表現:以走路速度為參考,若於6 公尺內行走速度小於每秒1公尺、或 是五次起立坐下花費時間超過12秒, 就表示體能表現差。 • 肌肉質量:以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 ASMI)來評估身體肌肉 量,四肢骨骼肌肉質量除以身高的平 方,四肢骨骼肌肉以雙能量掃描儀測 量肌肉量,男性小於每平方公尺7公 斤、女性小於每平方公尺5.4公斤; 或以生物電阻抗分析測量,男性小於 每平方公尺7公斤、女性小於每平方 公尺5.7公斤,表示肌肉質量下降。 在一般無法準確測量肌力或肌肉質 量的情況下,也可先以小腿腿圍作為初 步的測量依據:若男性小於34公分或女 性小於33公分;也有測量上臂臂圍的模 式,可見肌少症的評估共識還有待建立, 但不論如何,覺得肌肉減少就建議與醫師 討論。肌少症是常見衝擊高齡人口生活品 質的重要因素,會造成老年人跌倒頻率增 加、生活功能及基礎代謝率下降、骨質疏 鬆等,這些原因讓老人不敢活動,更進一 步造成血鈣增加、泌尿道感染機會提升、 肺活量下降等相應變化,最後增加死亡的 風險。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用來治療 或預防肌少症,最適當的處理方式為認知 疾病的風險,並及早補充足夠的營養和恰 當的運動訓練。 結論 就是因為心理與社會適應問題與慢 性組織流失的問題,可能導致嚴重不利 於健康的後果,卻又不是能夠利用基礎 健康檢查容易揭露的變化,所以民眾更 值得在健檢檢查數據無異常,卻又自覺 不怎麼健康的時候,再深入探討健檢提 供的自我評量問卷、身體組成數據的變 化,反視自我生活功能的變化,或許有 機會發覺潛在問題並解決問題。 vol.230 15 專題報導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