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輕微記憶問題,但隨著時間推移, 認知功能會逐步退化,最終失去自主 生活能力。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占 60%至70%,其主要症狀包括短期記憶 減退、無法處理複雜問題,隨病情進展 還會出現語言障礙和方向感喪失。其他 常見的失智症還包括血管性失智症、額 顳葉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和巴金森 氏症失智症等,這些疾病除了損害認知 功能,常伴隨精神症狀,如幻覺、妄想 和憂鬱等。 失智症的症狀與影響 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與認知功 能退化,還可能出現精神行為症狀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例如 妄想、幻覺、焦慮、憂鬱、激躁和攻擊 行為等,這些症狀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 活品質,也給照顧者帶來極大壓力。約 有70%至90%的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至 少一項行為或情緒症狀,這些問題往往 使家庭照護更加困難。舉例來說,患者 可能因環境感到陌生或誤解他人行為而 緊張,甚至表現出攻擊性行為。隨著疾 病進展,患者的日常功能進一步下降, 無法獨立購物、交通、就醫或處理財務 問題。 這些變化不僅影響患者,也對照顧 者造成巨大的情感和身體壓力。失智症 的長期照護常需家屬全心投入,而家屬 若不了解病情或無法應對行為變化,可 能導致壓力累積,進而引發家庭矛盾和 支持系統的崩潰。因此,如何有效處理 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並提供照顧者充 分的支持,是減輕照護負擔的首要課題。 失智症的照護挑戰與對策 失智症照護不僅需滿足患者的基本 生活需求,還需應對其情緒波動和行為 問題。建議照顧者嘗試理解患者的病情 變化,並以同理心處理需求,避免責備 或強行糾正行為。善用政府和社會提供 的資源也至關重要,如老人日間照護、 喘息服務和長期照護機構等,這些服務 可以為家庭提供必要幫助,讓照顧者獲 得喘息機會並提升照護品質。除了門診 服務,本院亦有失智共同照護中心(0223123456 #267570)可供諮詢。 面對精神行為症狀,非藥物治療是 首先應考慮的方式。透過簡化環境、固 定生活規律、提供安全感,能有效減少 患者的焦慮與混亂。同時,根據患者的 喜好安排活動,適當進行體能訓練或感 官刺激,也能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懷 舊療法(Reminiscence Therapy)透過 回憶過去經歷,能穩定患者情緒並改善 行為表現。 然而,當精神行為症狀過於嚴重 時,藥物治療可能成為必要選擇。但使 用精神藥物需非常謹慎,特別是抗精神 病藥物,因為需權衡必要性及副作用等 通盤考量。因此,需徵詢醫師,根據患 者的個別需求調整藥物劑量,以確保治 療安全有效。 預防失智症的關鍵:早期診斷與生活 習慣的養成 儘管大多數失智症屬於不可逆的退 化性疾病,但早期診斷與介入仍能顯著 延緩病情惡化,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建 議家屬應密切觀察長輩的日常表現,及 早識別失智症的徵兆,如記憶減退、無 法處理複雜問題、方向感喪失等。一旦 vol.229.2024.12月 14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