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26

vol.226.2024.9月 30 【小叮嚀】 預防勝於治療,任何傷口都會 成為創傷性弧菌的破口,唯有照護好 身體,才能在海水中玩得盡興,形成 對創傷性弧菌最好的防護。 等分離出這株細菌。創傷性弧菌為全球 相當重要之海洋致病菌,它和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等細菌,並列為引 起人類嚴重感染疾病之三大弧菌。 症狀 1976年,創傷性弧菌感染人的臨床 表現首先被描述,主要有三個感染型態, 包括有原發性菌血症、軟組織感染及腸胃 炎症狀,但於1979年,創傷性弧菌才被 正式命名。一般健康民眾吃到受創傷性 弧菌感染的食物例如生魚片、生蠔、蝦、 蟹等,多只表現腹痛、上吐下瀉等腸胃炎 症狀,但如果本身有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 病、肝硬化、慢性腎病、癌症、接受化學 治療或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力功能低下的病 人,食用生蠔、海洋魚貝類等,或是遭蟹 貝類外殼或魚具刺傷而遭受創傷性弧菌感 染,此時傷口或腸胃道中的創傷性弧菌 就可能進入血液中,引起所謂的菌血症 全身性感染,引起發燒、畏寒、表皮壞 死、甚至引起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創傷性弧菌還可放出毒素進入 血液中引起敗血症及休克,進而造成全身 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相當的高。 預防與感染控制 創傷性弧菌不常見,但感染病程進 展迅速及高致死率(60%以上)令人不能 對其掉以輕心,不食用未煮熟的海產和避 免傷口接觸海水,為最基本的預防之道, 本身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民眾尤須注意。在 臺灣主要出現在夏季的溫暖近海海域,因 此,當皮膚有傷口,要避免接觸來自上述 海域的海水或海生動物。 患有肝硬化、慢性腎病、糖尿病等 慢性疾病及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免疫功能低 下的民眾是發生重症感染的高危險族群, 因此更應避免生食海鮮,接觸海產時更 要避免傷口的發生,例如在處理牡蠣、鰻 魚、貝類、生蠔等海產時,必須戴上隔水 手套,並且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海鮮 類食物。 一般健康民眾,在處理海鮮類時亦 建議戴手套,以避免被扎傷造成傷口感 染;若有接觸海水(如被海邊的礁石割 傷)、海鮮或被魚刺刺傷等接觸史;又合 併有疑似感染症狀如:高燒、傷口感染導 致蜂窩性組織炎或腸胃症狀,都應儘速就 醫並告知醫療院所相關接觸史,以利臨床 醫師及時診斷及治療。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