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有大型的心室中膈缺損而一 直沒有矯治,時間久了之後,持續過多的 左至右分流及過高的壓力會導致肺血管阻 塞疾病,讓肺動脈阻力不可逆轉地上升, 最終比體循環阻力高而使分流方向相反 (右至左分流),產生發紺症狀及艾森門格 症候群(Eisenmenger syndrome)。此 時死亡率會顯著上升,且已不可再關閉心 室中膈缺損,僅能使用藥物緩解症狀, 或是接受心肺同時移植。一般說來,單 純的心室中膈缺損很少在兩歲前就造成 艾森門格症候群,若能及早發現及早處 理就不會有這樣的併發症。 心室中膈缺損手術適應症 手術的適應症依術者及醫療團隊 的經驗會有差異,不過大抵不外以缺損 大小、位置、自發性關閉的可能性、症 狀、預估的肺血管阻力(超音波或心 導管測量)、及有無「唐氏症(Down syndrome)」來決定。 1. 大的缺損合併心臟衰竭或成長遲緩, 需要盡快安排手術治療。 2. 大的缺損伴隨輕微症狀:建議在六個 月大時接受手術閉合,若診斷時已經 超過六個月大,應盡快安排手術。 3. 唐氏症患童有大的缺損:病人有較高 的機會肺血管病變,所以建議在出生 前幾個月就應進行手術。 4. 中或大的膜周邊型心室中膈缺損,超 音波發現缺損周邊有纖維組織形成或 部分被三尖瓣下的腱索或贅生組織阻 擋,因為有自發性關閉的可能性,所 以若無明顯症狀可等至六個月到一歲 再決定是否手術。 5. 中等大小的缺損:因為仍是有造成肺 血管病變的可能性,所以建議在一歲 左右手術矯治,除非有明顯在逐漸地 縮小。 6. 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臟超音波發現經缺 損血流流速減小但大小卻沒有明顯的變 化,表示肺血管阻力增加,排除其他非 心因性可逆因素(如支氣管炎或氣喘等 肺部問題)後,建議儘快手術。 7. 瑞士起司型缺損:在太小的嬰兒矯治 此類多發性缺損有困難性,不容易完 全將所有破口關閉,且此類型有自發 性關閉的可能性,所以建議在肺血 流過多或心臟衰竭症狀明顯的新生兒 先實行肺動脈縮小術(pulmonary artery banding)來減少左至右分 流,大約到2-4 歲再來進行矯治手 術。目前亦可嘗試使用心導管的方式 關閉部分缺損。 8. 無症狀的小缺損:可以先觀察不用進 行手術處理。但要密切注意心內膜炎 的可能性,一般而言,發生率約為每 年0.15%-0.3%,一旦發生,在治療完 後應考慮手術處理心室中膈缺損。 9. 動脈下型心室中膈缺損:這類型的 VSD不管大小都應該進行手術矯治, 因為它不會自發性關閉且日後可能會 有主動脈瓣異常及主動脈逆流產生。 10. 在2歲以上的病人,肺循環血流與體 循環血流的比值超過1.5,建議應該 手術處理。 心室中膈缺損的處理 目前心室中膈缺損主要是以手術的 方式進行矯治,針對肌肉型中膈缺損, 可有效使用心導管來放置關閉器,比起 手術有較小的傷口與較快的恢復。至於 膜周邊型與動脈下型心室中膈缺損亦有 嘗試使用此心導管方式治療,然全世界 19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