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里效應(Venturi effect)將瓣 膜下拉,時間久了會造成主動脈瓣脫 垂而導致主動脈瓣逆流。這類型的心 室中膈缺損在東方人比較常見。 2. 膜周邊型心室中膈缺損 (perimembraneous type VSD): 是最常見的心室中膈缺損,約有八成 病人屬於這型,又稱為第二型心室中 膈缺損(type 2 VSD)。膜周邊型 心室中膈缺損常合併其他複雜性先天 性心臟病。在單純的膜周邊型心室中 膈缺損,心臟傳導系統通常走在其正 常的位置,位於寇克三角(Koch's triangle)的房室節(AV node)發 出希氏束(His bundle)穿過右纖維 三角(right fibrous trigone)會走在 中膈缺損處的後下緣,在修補時有可 能會傷害到傳導系統。 3. 內流道型心室中膈缺損(inlet type VSD):此類型的心室中膈缺損比較少 見,只占約不到5%的病人,為心臟 發育時心內膜墊缺損所導致。此類型 心室中隔缺損有較大的可能會合併二 尖瓣或三尖瓣的異常,增加手術矯治 的困難度。 4. 肌肉型心室中膈缺損(muscular type VSD):此型可出現在心室中膈 的任何部分,有單一但也常見有多發 性的破孔,其邊緣皆為心肌構成,並 無膜性構造,因為右心室中膈有許多 肌肉突起,會遮蔽破孔,有時在術 中會難以發現。當破孔為多發性且大 小不一時,因為狀似起司表面的凹 洞,被稱為瑞士起司型缺損(Swiss cheese defect)。 病態生理學與病史 心室中膈缺損的存在,會讓左心室 的充氧血經破口流至右心室與缺氧血混 合,因此造成一系列的血循動力學的影 響與症狀。單純的心室中膈缺損沒有合 併其他異常時因為左心室壓力高於右心 室,會造成左心室至右心室分流(left-toright shunt)與增加肺部血流,造成肺 循環血流與體循環血流的比值超過1。如 果分流過大或肺部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上升,肺動脈壓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會隨著 上升。 剛出生的嬰兒肺部血管阻力高,大 約在4-6週後才逐漸下降到正常的水準, 所以一開始新生兒因為肺動脈壓高及 右心室壓力大,不會有明顯的左至右分 流,自然其心雜音就比較微弱,部分的 心室中膈缺損在此時期可能會被忽略, 隨著肺部血管阻力減少,分流明顯後才 被診斷出來。 在較小的心室中膈缺損或是新生兒 初期因肺血管阻力大導致分流減少,病人 常是沒有症狀的。但在較大的心室中膈 缺損或是新生兒的肺血管阻力逐漸減小 而分流增加,病人會有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的症狀,像是心跳快,呼吸淺 快,冒冷汗,餵食減少,體重無法增加, 成長曲線掉落等。 在心室中膈缺損較小的病人,隨著 成長在破口處可能會有一些纖維組織的增 生而封住破口,尤其是小的膜周邊型心 室中膈缺損常見有這樣的現象。肌肉型 心室中膈缺損也有自發性關閉的現象, 隨著心肌的增長,邊緣全由心肌構成的 破口會逐漸縮小繼而關閉。 vol.223.2024.6月 18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