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儘量減少暴露。 以傳統X光指引的心律不整電燒,平均 每次心導管的輻射暴露量,在6-25毫西 弗之間,這樣的輻射暴露量相當於200 到800張胸部X光片。雖然這是醫療上 的必須,但如果能在合理範圍內儘量減 少,對病患而言一定是更好的選擇。對 在心導管室工作的醫護人員來說,雖然 可以穿鉛衣防護,但沉重的鉛衣除了會 造成身體負荷,也只能保護特別脆弱的 部位,不可能將身體包得密不透風。倘 若是懷孕的同仁或患者,即使是少量的 輻射線的暴露,也一樣令人擔憂。國際 報告也指出,如果能在低輻射或無輻射 的定位環境下進行心律不整電燒,可以 大幅降低傳統X光暴露所伴隨的罹癌風 險。因此,合理範圍內儘量降低輻射線 的使用,一直都是臺大醫院兒童心臟團 隊想要努力的目標。 無輻射3D定位心導管電燒的發展與 重大里程碑 無輻射3D立體定位系統是利用電 磁場來進行定位,在心導管手術開始 前,醫護團隊會先將數片立體定位貼 片,貼在病患身上的不同部位。接下 來,便和傳統心導管一樣,從鼠蹊部的 動靜脈血管,將心律不整所需使用的導 管送到心臟的不同位置,進行診斷與治 療。這些定位貼片會持續地釋放微量電 流,當導管在身體裡移動或接觸到不同 構造時,會造成電磁場或電阻的改變, 電腦系統便可以藉由這些改變,計算並 且感應出心導管上面金屬電極的位置和 移動。搭配心電圖分析,便能進一步獲 得3D立體的影像。有了這套系統,醫 師不須仰賴X光,便可以順利操作心導 管,繪製出心臟血管的結構,再透過機 器輔助,更可以精準地定位病灶,這樣 一來,就可以大幅降低心導管手術中的 輻射暴露量,甚至可以達到完全零輻射 手術的夢想。臺大兒童心臟電生理團隊 於2016 年將無輻射3D定位電燒技術 引進臺灣,從技術引進至今,已為超過 500名患者施行無輻射心導管手術。以 兒童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陣發性心室上 頻 脈(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為例,近幾年都 是100% 的零輻射達標,成績遠超過歐 美各大兒童醫院。團隊曾為年僅1歲、 體重只有7公斤,罹患嚴重心律不整的 嬰兒電燒成功,讓病童順利脫離險境。 臺大醫院團隊在這幾年間,不但建立起 無輻射心導管的標準操作流程、確立了 無輻射心導管在兒童心律不整患者治療 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更迅速地將成果發 表至國際期刊,推動了在2020年3月, 讓兒童心律不整無輻射治療納入健保給 付。此外,臺大團隊也在這幾年間,努 力發展了多項無輻射電燒的新技術,包 括左心逆行性的無輻射電燒,創新的房 室結迴旋頻脈(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 tachycardia, AVNRT)冷凍消 融定位方式,成果獲得頂尖國際期刊刊 登。更因多年來的持續精進與在國內外 推廣教學的影響力,2022年榮獲國家生 技醫療品質獎(SNQ)銅獎的肯定。 結語 無輻射3D定位心導管電燒,已被確 立和傳統心導管,有著同樣的高成功率和 低復發率,對於心律不整的患者來說,是 安全性更高的治療選擇。如果您或您的孩 子有心律不整,需要接受心導管治療,可 以和您的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在最安全的 環境下,安心地接受治療。 vol.223.2024.6月 16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