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變化及PM2.5空氣污染影響心血管健康 臺大醫院研究登國際期刊記者會大合照 力增加。冬季時人體的心率及心臟輸出 量皆降低,表示人體必須減少心臟活 動,以避免寒冷天氣下的能量消耗。在 低溫環境,代謝率和心率降低是一種重 要的心血管適應,是人體冬季減少活動 和保存能量的自我保護機制。 此外,在潮濕的天氣裡,汗水蒸發 得較慢,會讓身體的核心溫度持續升高, 導致血管舒張,血壓可能會降低。臺大的 研究顯示,相對濕度每增加1%,手臂舒 張壓會降低0.5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 會降低0.58 mmHg。當心臟仍在努力降 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時,心臟必須提高心率 及心臟輸出量,才能更快地將血液輸送到 身體(例如皮膚周圍毛細血管),以控制 身體的核心溫度平衡。研究發現,相對濕 度每增加1%,心率增加0.92次/分鐘, 心臟輸出量增加70.02毫升/分鐘。 而臺大的研究也發現,環境細懸浮 微粒(PM2.5)空氣污染顯著影響血壓。 每增加1 μg/m3 ,手臂舒張壓會增加 0.36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增加 0.45 mmHg,因此PM2.5 的空氣污染 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從古至今祖先的智慧都教導我們寒 冷的冬天,要避開寒冷,求取溫暖,食 物要溫補。酷熱的夏天,要避開暑熱, 求取清涼,食物要解熱。氣候季節與人 類健康息息相關,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了 解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下人體如何適應, 以促進心血管健康。對於生活在亞熱帶 城市的臺灣居民,要特別注意環境溫度 和相對濕度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如何 減輕極端天氣和空氣污染對心臟血管造 成的風險,是目前必須慎重面對的健康 議題。然而從飲食生活上順應四時,在 居家以及工作環境上,控制環境溫溼度 及空氣品質,是我們可以積極研究的方 向,臺大醫院將針對環境氣候變化持續 研究,為守護全民的健康而努力。 vol.218.2024.1月 2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