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話題 最毒婦人心:一個毒理學研究者 的新詮釋 手機APP簽署同意書 操作簡易又快速 節能減碳一指間 季節變化及PM2.5空氣污染影響心血管健康 臺大醫院研究登國際期刊記者會 NTUH 兒童專欄 兒童腦瘤的內分泌問題 糖尿病年輕化-第2型糖尿病簡介 專題報導 代謝性骨病 肢端肥大症 糖尿病藥物介紹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中華民國113年1月 JAN. 2024 vol.218 218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Nati onal Tai wan University Hospital HEALTH NETWORK
當前,全世界人類正面對極端氣 候變遷所帶來對人體的影響,尤其是身 處亞熱帶國家的臺灣民眾,在季節性變 化時該如何保養心血管健康,減少心 血管疾病,顯得格外重要。臺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以及臺灣 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副 研究員曹崇銘針對城市氣候溫度、相對 濕度和PM2.5 空氣污染的季節性變化 對心血管健康效益進行相關研究,發現 環境溫度與濕度可顯著影響血壓、心 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季節的 效應顯示冬天是一個心臟血管負擔增 加、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而環境細 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同樣對血 壓有顯著影響,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 的心血管併發症。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 對於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人來說, 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是一 個重要的健康問題。臺大醫院及臺灣 大學共招募了臺北市86名上班族進行 實驗,發現環境溫度每上升1℃,人體 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下降0.66和 0.61 mmHg、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 則分別下降0.62和0.59 mmHg、左心 室最大負荷皆顯著下降。反之若冬天環 境溫度下降,血壓及心臟負荷將顯著增 加,冬天與其他季節相比,人體手臂收 縮壓和舒張壓,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 壓顯著升高,但是心率、心搏輸出量、 心臟輸出量是降低的。在相關研究中也 發現,受測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 濃度、白血球及紅血球細胞數量及發炎 指標、人體收縮壓和舒張壓、以及中心 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在冬季顯著高於夏 季。冬季主動脈血管硬度增加,血管阻 ◆ 公共事務室 季節變化及 PM2.5 空氣污染 影響心血管健康 臺大醫院研究登國際期刊記者會 醫療團隊 1
季節變化及PM2.5空氣污染影響心血管健康 臺大醫院研究登國際期刊記者會大合照 力增加。冬季時人體的心率及心臟輸出 量皆降低,表示人體必須減少心臟活 動,以避免寒冷天氣下的能量消耗。在 低溫環境,代謝率和心率降低是一種重 要的心血管適應,是人體冬季減少活動 和保存能量的自我保護機制。 此外,在潮濕的天氣裡,汗水蒸發 得較慢,會讓身體的核心溫度持續升高, 導致血管舒張,血壓可能會降低。臺大的 研究顯示,相對濕度每增加1%,手臂舒 張壓會降低0.5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 會降低0.58 mmHg。當心臟仍在努力降 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時,心臟必須提高心率 及心臟輸出量,才能更快地將血液輸送到 身體(例如皮膚周圍毛細血管),以控制 身體的核心溫度平衡。研究發現,相對濕 度每增加1%,心率增加0.92次/分鐘, 心臟輸出量增加70.02毫升/分鐘。 而臺大的研究也發現,環境細懸浮 微粒(PM2.5)空氣污染顯著影響血壓。 每增加1 μg/m3 ,手臂舒張壓會增加 0.36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增加 0.45 mmHg,因此PM2.5 的空氣污染 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從古至今祖先的智慧都教導我們寒 冷的冬天,要避開寒冷,求取溫暖,食 物要溫補。酷熱的夏天,要避開暑熱, 求取清涼,食物要解熱。氣候季節與人 類健康息息相關,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了 解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下人體如何適應, 以促進心血管健康。對於生活在亞熱帶 城市的臺灣居民,要特別注意環境溫度 和相對濕度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如何 減輕極端天氣和空氣污染對心臟血管造 成的風險,是目前必須慎重面對的健康 議題。然而從飲食生活上順應四時,在 居家以及工作環境上,控制環境溫溼度 及空氣品質,是我們可以積極研究的方 向,臺大醫院將針對環境氣候變化持續 研究,為守護全民的健康而努力。 vol.218.2024.1月 2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中華民國113年1月 JAN. 2024 vol.218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發 行 人: 吳明賢 召 集 人: 賴逸儒 總 編 輯: 楊志偉 執行編輯:王振穎 編輯顧問: 李美美、蕭輔仁、盤松青、 洪俊銘、童寶玲、詹智傑、 王振穎、詹其峰、吳嘉峯、 邵幼雲、陳沛裕、蔡紫薰、 董聖雍、黃俊達、曾啟新 編輯企劃: 網頁工作小組 健康教育中心 蕭靜如 攝 影: 喬士明、林依伶、洪敏倫、 胡淑慎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附設醫院 地 址: 臺北市常德街1號 健康教育中心 電 話: (02)2356-2114 傳 真: (02)2321-8403 網 址: https://www.ntuh.gov.tw (衛教天地) 設計印刷: 加斌有限公司 電 話: (02)2325-5500 傳 真: (02)2706-7272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FSC環保紙印製。 醫療團隊 編者的話 發燒話題 專題報導 醫事人員 介紹 季節變化及PM2.5空氣污染 影響心血管健康 臺大醫院研究 登國際期刊記者會 公共事務室 在燦爛的花火裡,轉眼間我們邁 向2024年 王振穎 醫師 代謝性骨病 邱偉益 醫師 肢端肥大症 施翔蓉 醫師 糖尿病藥物介紹 王婷 藥師 最毒婦人心:一個毒理學研究者 的新詮釋 手機APP簽署同意書 操作簡易 又快速 節能減碳一指間 皮膚部-卓雍哲醫師 家庭醫學部-李怡萱醫師 01 05 06 07 08 10 12 14 17 姜至剛 醫師 病歷資訊管理室
兒童專欄 保健園地 台大花絮 健康營養 補給站 兒童腦瘤的內分泌問題 劉士嶢 醫師 大腸手術後低渣飲食 姜智礬 營養師 糖尿病年輕化-第2型糖尿病簡介 童怡靖 醫師 常見用藥Q&A 陳婕恩 藥師 【金山快訊】 與神同行-金包里慈護宮二媽行腳 回野柳媽祖洞祭典體驗 林俊毅 組長 認識小兒糖尿病 林思晴 護理長 讀者Q&A 健康教育中心 21 25 28 23 29 31 33
5 編者的話 在臺灣這塊土地一起生活的我們,一 起挺過疫情的挑戰,本院雖為臺灣醫療照護 的前鋒,但一流的醫療機構,對於機構或 企業的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更有責無旁貸的實踐義務, 為了力行實踐,本院醫療團隊也致力從環境 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 Social)、公司管理(G,governance) ESG的三大面向來達成永續發展。 環境保護的面向裡,本院環境及職 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以及臺灣大學實驗林 管理處副研究員曹崇銘針對城市氣候溫 度、相對濕度和PM 2.5空氣污染的季節 性變化對心血管健康效益進行的相關研 究即榮登國際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本院並舉辦記者 會倡議如何減輕極端天氣和空氣污染對心 臟血管造成的風險,建議在居家以及工作 環境上,控制環境溫溼度及空氣品質,希 望醫療團隊能針對環境氣候變化持續研 究,為守護全民的健康而努力。此外,本 院APP近期新增「簽同意書」功能,操 作流程簡易,可進行同意書審閱、簽署以 及取得副本的過程,完全無需使用紙張, 也有助節約能源並減少碳排放。 本期醫療專題則聚焦在內分泌代謝相 關疾病的介紹,從藥劑部王婷藥師關於糖尿 病藥物介紹和林思晴護理長的認識小兒糖尿 病談起,到小兒部童怡靖醫師介紹糖尿病年 輕化-第2型糖尿病。除了能先了解常見的 糖尿病分類、成因和併發症外,為減少血管 病變的併發症、減輕高血糖症狀,同時改善 病人生活品質並降低相關死亡率,對於五大 類糖尿病藥物的機轉和治療有詳細介紹,也 更能瞭解臺灣每年約有近千位新發病的兒童 或青少年糖尿病病患,其中約三分之二為第 2型糖尿病所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因此,我 們要善盡社會責任,推廣兒科醫學會參與制 定的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實證指引中「85210」 建議,養成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來達成兒 童與青少年減重目標。 而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施翔蓉醫師 也介紹了肢端肥大症這種體內生長激素過 多所造成的疾病,此疾病大多是因為腦下 垂體長了生長激素瘤所致。希望能提醒病 友早期察覺徵兆早期就醫,因延遲就醫對 病人的外觀、生活品質、及全身健康都可 能造成莫大的影響。而兒童腦瘤長在下視 丘及腦垂體部位,也經常表現與內分泌相 關的症狀,本期小兒部劉士嶢醫師也將詳 盡介紹其常見症狀、治療方法跟可能的併 發症。並強調醫療團隊合作和醫療技術的 進步能大幅提升病童的治癒率及存活率。 而代謝性骨病患者可能出現骨頭疼痛、骨 質流失、身高變矮、骨折,或兒童骨骼生 長遲緩,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邱偉益醫師 也將娓娓道來診斷此疾病的相關臨床測 試,以及診斷後的相關治療。 一如姜至剛醫師本期為我們全新詮 釋的最毒婦人心,「在毒理學中,我們學 會了尊重每一種藥物的特性與價值,我們 也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尊重和珍惜每一個人 的獨特性及情感表達。」尊重病患的健康 尊嚴自主權,和病患共享決策的過程,都 在在是臺大醫院醫療團隊的努力方向和實 踐的理念。而相似的,在善盡社會責任, 致力永續發展上,珍惜取之於社會,點滴 還之於社會,尊重自然也與自然環境共 存,相信臺大醫院能持續挺過風險挑戰, 持續的完成國人健康守護。 在燦爛的花火裡,轉眼間 我們邁向2024年◆ 牙科部主治醫師 王振穎
vol.218.2024.1月 6 醫事人員 介紹 醫事人員 卓雍哲 醫師 現職 ●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學院皮膚部兼任講師 專長 慢性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免疫性皮膚病、 自體免疫水泡病、嚴重藥物過敏與腫瘤治療藥物疹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病理所博士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輔大醫院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皮膚部住院醫師 門診時間 卓醫師貼心小叮嚀 慢性蕁麻疹與異位性皮膚炎是相當常見的皮膚疾患,令人困擾也帶來許多不適, 常常造成病患及家屬在生理與心理上極大的壓力;然而這些慢性疾病並非不治之症, 只要對疾病抱有正確的認識與期待,持之以恆接受治療,便能有效控制疾病,迎來健 康、快樂的人生。 介 紹
7 醫事人員 李怡萱 醫師 現職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 家庭醫學、預防醫學、旅遊醫學、老年醫學、安寧緩和療護 學歷 ●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 ●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兼主任 ●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社區醫療暨長期照護部主任 ●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研修醫師 ●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 門診時間 李醫師貼心小叮嚀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慢性病,如長期良好控制可有效減少罹患中風、 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請定期接受成人或老人健康檢查、疫苗預防注射及國民 健康署的癌症篩檢。 介 紹 醫事人員 介紹
vol.218.2024.1月 8 發燒話題 從「最毒負人心」到「最毒婦人心」 「最毒婦人心」這句話,大家可能耳 熟能詳,但這句話真的是認為天下最歹 毒的是「婦人心」嗎?其實這句話的出 處是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的「蝮蛇 口中草,蠍子尾後針,兩般猶未毒,最 毒負人心」,意思就是:天下最毒之事莫 過於背叛別人誠摯之心。後來《封神演 義》中,為了刻畫姜子牙老婆馬氏的狠 毒,將此詩改寫為「青竹蛇兒口,黃蜂 尾上針,兩般皆是可,最毒婦人心」,用 以形容那些看不到未來的命運,在大是 大非上助紂為虐的人。 有趣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負人 心」逐漸變成「婦人心」,這不禁讓人思 考,是否是因為婦人的心思更加深邃複 雜,或只是因為押韻更加順口呢?這就 好比我們在毒理學上,經常需要區分藥 品成分的微妙差異一樣,有時一個小小 的變化,就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是藥三分毒」-論劑量的重要性 談到「毒」,毒理學上有一句名言: 「劑量決定毒性」。這句話告訴我們,任 何物質都有可能是藥,也有可能是毒, 關鍵在於「劑量」。就像一個人的情感 表達,溫柔的關懷與熱烈的愛恨,其實 都源自同一顆心,差別只在於「劑量」 的多寡。所以,當我們說「最毒婦人心」 時,是否可以理解為婦人的情感表達, 往往比較直接、強烈,就像是一種「高 劑量」的感情展現? 在毒理學中,即便是最普通的物 質,在過高的劑量下也可能變得危險。 同理,婦人的心,並非天生帶有毒性, 最毒婦人心: 一個毒理學研究者的新詮釋 ◆ 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 姜至剛
9 發燒話題 而是她們的情感豐富,在過去普遍對女 性多所壓抑的環境下,使得旁人看來, 似乎更加「烈」與「毒」。但這種「毒」, 在合適的劑量下,也許就是最有效的 「藥」。 重塑「毒」的認知-不只是婦人,而 是人心 進一步思考這個話題,我們不禁要 問,為何只有「婦人心」會被形容為「最 毒」?這不僅反映了一種歷史的性別偏 見,也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人心, 無論男女,都有其複雜與深邃。在毒理 學中,我們不會僅將某一種藥物視為有 害,而是會研究所有藥物的潛在影響。 同理,將「最毒」的標籤僅限於婦人, 是對人性多樣性的一種簡化和誤解。 劑量、情感與溝通 回到劑量的觀點,情感的表達,不 論男女,都需要適當的「劑量」控制。 太少,可能無法傳達真實感受;太多, 則可能導致誤解或衝突。這就像是我們 在使用藥物時需要精確計量一樣,情感 表達也必須恰到好處。在這方面,無論 男女性都有學習的必要、改進的空間。 尊重、平等與共融 最終,我們應該用一個更加開放 和包容的視角來看待這句俗語。在現代 社會,我們不應該再用性別來劃分情感 的強度或品質;相反,我們應該尊重每 一個人的情感表達,無論是女性還是男 性。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標籤和判斷, 而在於理解和共情。在尊重女性、追求 性別平等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強調每個 人都應該被平等對待,無論其性別如何。 透過這樣的重新詮釋,「最毒婦人 心」不再是一句貶低女性的俗語,而是 變成了一個關於情感深度、溝通藝術及 人類共融的深刻討論。正如在毒理學 中,我們學會了尊重每一種藥物的特性 與價值,我們也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尊重 和珍惜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及情感表達。
臺大醫院APP新功能-「簽同意書」 本院APP近期新增的「簽同意書」功能,除可簽署同意書外,亦可查詢及下載 90天內簽署之電子同意書,操作流程簡易,再加上系統可協助檢核簽署資料是否完 整,讓看診流程更快速。此外,使用APP進行同意書審閱、簽署以及取得副本的過 程,完全無需使用紙張,有助節約能源並減少碳排放! 臺大醫院APP其他好用功能分享,歡迎多加利用~ 【網路掛號】即時掛號 【該看哪科】依不同症狀,提供該看哪一科之建議 【看診進度查詢】查詢門診、檢查室、抽血、藥局領 藥進度 如有註冊登入APP,還可查看以下個人就醫資訊: 【醫療記事】記錄後續回診及檢驗、檢查、領藥等待辦排程 【用藥管理】可查詢近日所有處方,並帶入健康存摺跨院用藥資訊 【住院】住院時,可查詢醫療照護團隊 手機 APP 簽署同意書 操作簡易又快速 節能減碳一指間 vol.218.2024.1月 10 ◆ 病歷資訊管理室 APP安裝、註冊 及功能介紹影片
11 發燒話題 註冊/登入 + 手機驗證 (解鎖簽同意書功能) 方式1: 點選同意書清單 方式2: 掃描同意書右上角QRcode 依序填寫問題與個人資料 簽名並點「儲存」 點 點「查詢已簽署」 找欲簽署之同意書 找 審閱後點「簽署」 點「簽同意書」 安裝(0:45) 註冊(1:12) 簽署功能(3:15) 臺大醫院App 下 載 操 作 教 學 3 簽署同意書 簽 查詢/下載已簽署同意書 查 查詢 同意書PDF下載 App操作教學影片 2 擇 1 【無待簽同意書】 或 【有待簽同意書】
代謝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是指骨的新陳代謝受先天或後 天性因素破壞或干擾,引起骨骼脆弱。 要認識代謝性骨病,必須先了解骨質的 組成: 骨質主要由蛋白質基質和礦物質 複合物組成。骨蛋白質基質、又稱為類 骨質,主要由I 型膠原蛋白構成纖維; 而礦物質複合物主要是氫氧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之類的磷酸鈣鹽,沉 積在類骨質中。骨內有造骨細胞與破骨 細胞,造骨細胞會先合成類骨質,然後 再進行骨質礦化作用(mineralization), 使磷酸鈣結晶沉積在類骨質上,而形成 堅硬的結構。相對地,破骨細胞則是消 化、溶解骨骼成分的多核巨細胞。骨吸 收和骨形成不斷地進行,使骨骼能夠微 妙重塑所需的變化,以保持最大的骨骼 強度。為幫助理解,可將骨頭假想成房 樑,作為纖維的I 型膠原蛋白就猶如鋼 筋,礦物質複合物就像混凝土,而造骨 與破骨細胞就想像成泥作與鑽孔師傅, 當房樑有損壞時,需要鑽孔師傅先剷除 損壞處,後續再交由泥作師傅修補。 骨新陳代謝的維持,仰賴適當的營 養(鈣、磷、鎂等礦物質)和內分泌功 能(維生素D、副甲狀腺素、性腺賀爾 蒙⋯⋯等)對造骨與破骨細胞的調節。因 此,鈣、磷、鎂營養失衡或相關內分泌功 能失調,都會引發代謝性骨病。下列是幾 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代謝性骨病: 1. 骨質疏鬆症 成年後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間保持 動態平衡,而停經或老年後,骨吸收依 舊而骨形成變慢,導致老年性骨質疏鬆 代謝性骨病 vol.218.2024.1月 12 專題報導 ◆ 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邱偉益
症。然而,某些疾病與藥物也會增加骨 吸收、抑制骨形成或引發鈣磷礦物質失 衡,造成骨質流失、骨折,常見影響骨 吸收和骨形成的醫療狀況包括糖尿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副甲狀腺功能亢進、 胃腸道吸收不良、全身發炎如類風濕性 關節炎;常見影響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藥 物則如糖皮質類固醇(最常見)、抗憂鬱 劑、抗癲癇藥物、質子幫浦抑制劑、芳 香酶抑制劑、化療藥物等。上述的疾病 與藥物,是骨質疏鬆症次發性的原因。 2. 副甲狀腺功能亢進 副甲狀腺因位於甲狀腺的背側,而 被命名為副甲狀腺,兩者雖同為內分泌器 官,功能卻截然不同。副甲狀腺分泌副甲 狀腺素,淨作用是增加血鈣、降低血磷, 調節血中鈣和磷的量。當副甲狀腺長瘤或 增生,造成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血鈣增加 合併血磷下降,會造成神經肌肉和腸胃道 功能異常,如肌肉酸痛、噁心、嘔吐、便 祕、記憶力減退、口渴及多尿、高血壓、 消化性潰瘍和胰臟炎等。在腎臟泌尿道容 易發生腎結石。在骨骼,副甲狀腺素活化 破骨細胞,鈣質大量釋出,易造成骨質疏 鬆、骨折。 3. 腎性骨病變 腎功能降低導致尿磷排出減少、維 生素D活化障礙,造成血磷上升、血鈣 降低及副甲狀腺素分泌增加,長期的鈣 磷不平衡,引發次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 進、骨骼礦物化減少、血管或其他軟組 織的異常鈣化,統稱為慢性腎臟病礦物 質與骨病變(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s)。慢性 腎臟病患有較高的骨折風險,甚至比一 般骨質疏鬆症的病患風險更高。 4. 佝僂症/骨軟化症 佝僂症與骨軟化症是因骨質礦化障 礙,骨骼無法達到足夠的硬度與堅韌程 度,容易產生骨痛、骨頭彎曲變形和骨折 等。發生在青春期前、骨生長板尚未閉 合,稱為佝僂症;在成人、骨生長板閉合 後發生骨礦化障礙,稱為骨軟化症。引起 佝僂症與骨軟化症的原因,主要有維生素 D缺乏、活性維生素D作用的缺失、骨 礦物質(鈣、磷、鎂)缺乏、慢性酸血症 (尿毒症及腎小管酸血症)⋯⋯等。 5. 成骨不全症 成骨不全症是先天遺傳性缺陷,引 起骨蛋白基質病變,造成骨骼強度不足而 容易骨折,患者可因輕微外力便引發骨 頭碎裂。成骨不全症患者症狀表現差異很 大,輕者僅有骨質疏鬆症狀,重者可能 頻繁骨折,甚至在子宮內胎兒階段就有骨 折,在出生不久即夭折、甚至死產。 診斷與治療 代謝性骨病患者可能出現骨頭疼 痛、骨質流失、身高變矮、骨折,或兒 童骨骼生長遲緩。一些有助於診斷代謝 性骨病的測試,包括骨密度檢查、血 液檢查以評估全血球、肝、腎、鈣、 磷、鎂、維生素D、骨代謝指標的血中 濃度。但由於代謝性骨病涵蓋許多種疾 病,上述抽血檢查常無法直接找到病 因,甚至骨密度檢查呈現骨質疏鬆,更 是多數代謝性骨病共同的表現。醫師必 須針對可能的疾病來安排更進一步的檢 查,需要患者配合,共同努力確定根本 原因,才能實施適當的治療計劃。 13 專題報導
vol.218.2024.1月 14 案例一 一位50歲女性因大腸癌接受手術 治療,在追蹤的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 有甲狀腺結節而被轉到內分泌科門診。 內分泌科醫師發現病人有鼻子較大與手 指頭較粗、手掌較厚的狀況,進一步詢 問病人,發現她最近幾年有體重上升和 出現打呼的現象,於是懷疑病患有肢端 肥大症。抽血檢查發現患者的生長因子 確實過高。接下來的一系列口服葡萄糖 之生長激素測驗、腦下垂體核磁共振檢 查等等,證實患者有腦下垂體生長激素 瘤,於是安排手術切除腫瘤。爾後患者 生長激素恢復正常、體重慢慢下降、打 呼的現象也大幅改善。更重要的是,減 少了大腸癌復發和甲狀腺結節持續腫大 的機率。 案例二 一位57歲男性,近6年來患有高 血壓和心衰竭疾病,並且持續惡化,曾 經有喘到呼吸衰竭被插管入住加護病房 的嚴重狀況發生,於是住院進行心臟移 植評估,等待換心。評估時發現甲狀腺 稍有腫大,於是照會內分泌科。內分泌 科醫師發現病人前額和下巴突出、鼻子 變大、皮膚有息肉並且手指腳趾皆粗 厚,懷疑病人有肢端肥大症。接下來的 抽血與影像檢查,證實有腦下垂體生長 激素瘤。因為患者有嚴重心臟衰竭,麻 醉風險高,暫時無法手術,於是幫病人 注射體抑素類似物藥物。治療後因生長 激素下降,病人的心臟衰竭慢慢改善, 漸漸的比較不喘,不需要換心了。一年 多後,改善到麻醉風險可接受的狀況 下,患者接受了經蝶竇腦下垂體瘤切除 術,術後恢復良好,唯有甲促素不足的 狀況,接受長期甲狀腺素的補充。 案例三 一位46歲男性,因體重下降、多 吃、多喝、多尿、全身無力來急診就 ◆ 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施翔蓉 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腦垂體團隊照片 15 專題報導 醫,被發現有糖尿病併酮酸中毒的緊急 狀況,入住加護病房,在使用胰島素控 制下恢復良好,穩定後轉到一般病房。 可是胰島素劑量遲遲無法下調,患者75 公斤,每日所需的胰島素總量居然接 近200單位,很不尋常。於是幫病人尋 找次發性高血糖的原因,發現患者有腦 下垂體生長激素瘤造成的肢端肥大症。 於是安排病人接受手術切除腫瘤,除了 手術痊癒並且術後恢復良好外,術後第 4日開始,患者完全不需胰島素治療、 只需少量口服降血糖藥即可控制血糖。 並在出院後短短數月內,合併飲食控制 下,可完全不需任何降血糖藥物。 討論 肢端肥大症是體內生長激素過多所 造成的疾病。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所分 泌的一種荷爾蒙,它會刺激肝臟製造生長 因子,一起影響身體。在正常的狀況下, 他們可以促進骨骼生長、維持正常的糖分 與脂肪代謝。若生長激素過多,在兒童會 造成巨人症,在成人會造成肢端肥大症, 這是因為成人的骨頭生長板已經癒合,不 會因延長而長高,但是過多的生長激素會 造成骨骼擴大與軟組織的增生,而使得患 者的體重上升、額頭突出、下巴凸出、鼻 子變大、舌頭變大、手指腳趾變粗、手掌 腳掌變厚。患者典型的反應會說戒指戴不 下了、買的鞋子號碼越來越大、體重上 升、晚上睡覺變得會打呼、甚至出現睡眠 呼吸中止症。這些外表的變化和症狀都是 慢慢發生,讓人缺少警覺,而延遲就醫。 令人在乎的不止是外表的改變,更有因生 長激素增加而造成的心臟肥大、心血管疾 病、高血壓、糖尿病、骨頭與關節的病 變、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以及甲狀腺
肢端肥大症-腦垂體團隊照片 vol.218.2024.1月 16 癌等,而對生命造成威脅。例如上述的案 例一患者的大腸癌、案例二患者的心臟衰 竭、案例三患者的糖尿病和酮酸中毒都可 能與生長激素過多相關,若能即早發現, 即可給予對症的好治療;若能更早發現, 還能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生長激素過高,大多是因為腦下垂 體長了生長激素瘤所致。生長激素瘤的 表現大多為良性,只局部生長,不太會 轉移。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世 界各國的治療指引首推的第一線治療。 手術大多經由鼻孔伸入內視鏡到達顱 底,進一步穿過顱底骨到達腦下垂體, 將腫瘤移除。但視腫瘤不同,也有需要 移除頭蓋骨經過大腦手術等不同方式。 手術有機會能將腫瘤完全移除,達到治 癒。但有些腫瘤長在手術難以清除、 或勉強清除可能有出血難止的可能的位 置,此時手術清除部分腫瘤,也會使生 長激素下降而有益健康。然而,手術即 便能達到治癒,仍有復發的可能,所以 術後仍會長期追蹤病人生長激素相關的 血液及影像檢查。另外,手術也有造成 其他腦下垂體荷爾蒙缺損的可能性,包 括促性腺荷爾蒙、促甲狀腺荷爾蒙、促 葡萄糖皮質素、抗利尿激素等,而造成 性荷爾蒙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 腺機能不足、或尿崩的現象,此時可以 補充缺損的荷爾蒙,並觀察是否能夠慢 慢恢復。若可以由經驗豐富神經外科醫 師執行此手術,可以提升手術的成功 率、減少併發症。本院除了有執行腦下 垂體手術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師以 外,也有由各科組成的腦下垂體診療團 隊一起服務患者,包含神經外科、耳鼻 喉科、內分泌科、影像醫學科、病理 科、核子醫學科、眼科、放射腫瘤科等 等醫師,一起為病人設計最合適的治療 方式。大家會一起討論和合作,例如與 影像科醫師一起確認腫瘤所在的位置、 與內分泌科一起確認術前術後各種荷爾 蒙的變化、與耳鼻喉科醫師一起合作使 經鼻手術達到最好的效果與最少的副作 用,在無法手術治癒或有術後復發的患 者,考慮立體定位放射線電腦刀治療, 或以體抑素類似物或多巴胺促效劑等藥 物治療。 肢端肥大症的徵兆情形不易察覺, 但是對病人的外觀、生活品質、及全身 健康造成莫大的影響。期待病患及醫師 對此疾病有所警覺,在各科團隊合作之 下給病人最好的治療和照顧。
17 專題報導 ◆ 藥劑部藥師 王婷 糖尿病簡介 糖尿病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且 盛行率逐年上升,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 且需要同時控制多個風險因子的慢性代 謝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碳水化合物代 謝出現異常,導致高血糖狀態。典型的 症狀包括多吃、多喝、多尿、夜尿,以 及體重減輕。但多數患者在糖尿病出現 時可能並無明顯症狀,而是在例行健康 檢查中透過血液檢測才被確診。 糖尿病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病史、 肥胖、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三酸甘 油脂過高、高密度脂肪酸過低、多囊性 卵巢症候群、曾患妊娠糖尿病、平時活 動較少等。以上族群應定期接受檢查, 而其他族群在45歲後也應定期進行糖尿 病篩查,以便早期治療。 糖尿病的成因 在討論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前,我們 需要了解,人體主要透過胰臟分泌的胰 島素及升糖素來調控血糖平衡。胰島素 (insulin)能促進周邊組織吸收利用葡萄 糖,使肝臟合成肝醣、肌肉細胞合成肝 醣及蛋白質,以及脂肪組織合成脂肪, 以實現能量儲存。同時,它抑制升糖素 (glucagon)分泌、降低血糖。升糖素 能促進肝糖分解、糖質新生,使血糖上 升。在正常情況下,進食後碳水化合物 會在消化道中被分解為葡萄糖,這會刺 激胰島素分泌;而當身體需要能量、開 始消耗葡萄糖,或者血糖降低時,升糖 素就會被釋放。當胰臟無法分泌足夠胰 島素,或是出現胰島素阻抗(細胞無法 有效利用胰島素,使其失去功效),血糖 糖尿病藥物介紹
vol.218.2024.1月 18 調控的平衡被破壞,導致血糖過高,這 就是糖尿病的成因。 糖尿病的分類 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糖尿病(胰島 素分泌細胞遭自體免疫破壞,造成胰島 素缺乏)、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導 致相對胰島素不足,占所有糖尿病族群 九成以上)、妊娠型糖尿病(懷孕第二或 第三期新診斷之糖尿病)、其他型糖尿病 (其他由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或藥物引 起之糖尿病)。 糖尿病的併發症 高血糖可能導致許多併發症,較 早出現的是大血管病變,如動脈粥狀硬 化,進而引發心肌梗塞、中風、心絞痛 等心血管疾病;接著是小血管病變,導 致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 等。其他還有傷口癒合能力較差、抑制 白血球功能使得免疫力減低等問題。如 果血糖長期難以控制,還可能出現需要 住院治療的糖尿病酮酸血症,或者高血 糖高滲透壓症狀的嚴重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病人被診斷有 糖尿病時,通常已處在高血糖狀態一段 時間,可能已經發生血管病變。因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極其重要。 糖尿病藥物介紹 糖尿病治療最大的目的是希望減少 血管病變的併發症、減輕高血糖症狀, 同時改善病人生活品質並降低相關死亡 率。醫師會依據血糖高低、自我照護能 力、日常生活習慣、年齡以及共病症等 來決定最適合的個別化藥物治療組合, 每個人的用藥不同是很正常的。 糖尿病藥物主要可依據作用機轉與 其結構分成五大類: 一、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1. 雙胍類(biguanides):最為人所知 的成分為metformin,可抑制肝臟 分解肝醣成葡萄糖並促進葡萄糖的利 用,有助於控制體重、降低糖化血色 素(HbA1c)、改善心血管死亡率。 常見副作用為腸胃不適(如:噁心嘔 吐、腹瀉、脹氣、腹痛),與食物併 服可減輕這些狀況。Metformin長期 服用可能會出現維他命B12缺乏的情 形,尤其原有貧血或周邊神經病變的 病人應定期監測,另外少見而嚴重副 作用有乳酸中毒。 2. 胰島素敏感劑(thiazolidinediones, TZD):如pioglitazone,用以改善 身體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低 血糖風險較低,服藥時間不受食物 影響,常見副作用為體重增加與周邊 水腫,其他較嚴重副作用包含心臟衰 竭、肝損傷、增加骨折風險。此藥造 成的液體滯留容易導致原有心衰竭病 人急性惡化,不建議用於有心衰竭病 史的族群。 二、促進胰島素分泌 1. 硫醯基尿素類(sulfonylureas,SU): 如 glimepiride、gliquidone、 gliclazide。主要作用在硫醯基尿素 受器,以促進胰島素之分泌。降血 糖效果好,常見副作用為低血糖風 險、體重增加。可於餐前30 分鐘、 隨餐或餐後服藥,若於餐前服藥, 服藥後應於半小時內進食以免低血 糖發生。 2. 美格替耐(meglitinide)類:如 repaglinide。作用與副作用皆與硫醯 基尿素類相似,然而作用較快、藥效 較短,副作用相對發生率較低。通常
19 專題報導 於正餐前15-30分鐘服用,未用餐則 不需服藥。 3. 胰島素(insulin):為第一型糖尿病的 標準治療以及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控制 血糖的選擇之一,通常會搭配長效型 及短效型胰島素,或是長短效混合型 胰島素一天分多次注射,降血糖效果 好且彈性,給予劑量會參考個別碳水 化合物攝取量、身體活動量及餐前血 糖來調整。副作用包含體重增加、低 血糖。 給藥方式為皮下注射,適合的注射 部位包含:腹部、大腿、臀部、上臂, 各個注射部位的吸收率並不相同,而為 避免注射部位發生脂肪萎縮或脂肪增生 情形,建議每次注射時避免重複注射在 同一處。胰島素開封前均應冷藏,依據 不同品項開封後有效期限為4-6周,建 議於開封時寫下有效期限,到期即丟棄 換新。 三、延緩糖分吸收 α-葡萄糖甘酶抑制劑 (α-glucosidase inhibitor): 如 acarbose,抑制腸道內雙醣分解為單 糖,延緩葡萄糖的吸收。通常每天搭配 正餐服用,服用後立刻進食。常見副作 用為脹氣、腹瀉。此藥單獨服用時,不 會造成低血糖情形,然而若併用胰島素 或硫醯基尿素類,則低血糖風險就會增 加。此藥引發的低血糖,應服用葡萄糖 錠或葡萄糖水來治療,一般家用糖(如 蔗糖)的分解會受此藥抑制,因此無法 立即有效。 四、促進糖分排除 鈉- 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 抑制 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SGLT2 inhibitor): 如 dapagliflozin、canagliflozin、 empagliflozin。人體腎臟中的鈉- 葡萄 糖共同轉運器可再吸收腎絲球自血漿過 濾至尿液的葡萄糖回到血液循環中,而 此藥便是抑制其功能,減少葡萄糖再吸 收、促進糖分與鈉離子的排除,以達到 降血糖的目的,服藥時間不受食物影響。 這類藥品不僅降低血糖效果好、有 助於減重及降血壓,近年更是被證實具 有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降低心血管疾 病相關死亡率、避免心衰竭惡化,以及 減緩腎功能惡化等多方面的好處,適用 族群也不再僅限於糖尿病,無糖尿病的 慢性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病友也是此 類藥品的治療目標族群。 副作用方面,此類藥品可能引發血 管容量減少導致低血壓、生殖泌尿道感 染,建議每日補充足夠水分,並保持個 人清潔來預防。為避免罕見但嚴重的副 作用-酮酸血症發生,服藥期間應避免 嚴格生酮飲食或斷食,合併施打胰島素 者應避免擅自停用胰島素,若嘔吐腹瀉 嚴重導致無法正常飲食,在恢復飲食前 應暫停服用SGLT2抑制劑,或將進行需 要長時間空腹的手術前應先停藥3天。 五、增加腸泌素作用 1. 雙基胜肽酶-4 抑制劑(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DPP4 inhibitor): 如 linagliptin、 sitagliptin。食物會刺激人體腸道分泌 一種稱為升糖素類似胜肽(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 的 腸 泌 素(incretin),其可延緩胃排空、刺 激胰島素分泌及抑制升糖素分泌,而 GLP-1會受到雙基胜肽酶-4(DPP-4) 分解,此藥即是用以抑制DPP-4分解
vol.218.2024.1月 20 GLP-1,間接刺激胰島素分泌、降低 血糖。服藥時間不受食物影響,低血 糖風險較低、副作用少,偶有肌肉關 節疼痛、急性胰臟炎發生風險。 2. 升糖素類似胜肽1 受體活化 劑(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s,GLP1 受 體活化劑),如:dulaglutide、 semaglutide、lixisenatide。目前 僅有皮下注射劑型,依據不同成分給 藥頻率可能為一周一次或每日一次。 如同上文所述,GLP-1可刺激胰島素 分泌及抑制升糖素分泌,此藥便是直 接刺激GLP-1 受體,達到良好的降 血糖效果。與SGLT-2 抑制劑相似, 這類藥品具有減重、預防心血管事件 發生風險的好處,部分成分對慢性腎 臟病患者可降低蛋白尿、減緩腎功能 惡化。 常見副作用為腸胃不適(如噁心嘔 吐、腹瀉),建議剛開始施打時注意食慾 與進食量,避免過度進食以免噁心嘔吐 狀況發生。其他副作用如注射部位不良 反應,偶有急性胰臟炎、甲狀腺腫瘤的 風險。另須注意這類藥品須冷藏保存, semaglutide開封後在室溫或冷藏僅可 存放6周。 結語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日新月異,遵從 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定期追蹤血糖控制 狀況及藥品相關副作用、定期檢查是否 出現糖尿病相關併發症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還需搭配規律運動、不菸不酒、維 持良好飲食習慣、體重控制,才能夠達 成最好的治療效果。不同藥物的注意事 項不勝枚舉,若有任何疑問建議諮詢您 的醫師、藥師、糖尿病個案管理師,避 免自行任意調整用藥喔!
21 兒童專欄 兒童腦瘤是發生率僅次於白血病的 一種兒童癌症,也是在兒童最常見的一 種固態腫瘤。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 金會的統計,18歲以下新發病的腦瘤病 童,占所有癌症病童的20%。罹患腦瘤 的病童常會因為腫瘤長在大腦的不同部 位,而有各種不同的臨床表徵。其中, 長在下視丘及腦垂體部位的腫瘤,經常 表現與內分泌相關的症狀,如尿崩症、 生長遲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但這些 症狀有時不易被發現,有時也不易讓父 母聯想到孩子可能罹患腦瘤。此外,由 於外科手術及放射線醫學的進步,腦瘤 病童的治癒率及存活率近年已有大幅提 升,也因此突顯了這些孩子未來可能需 要長期接受內分泌的補充治療。 下視丘與腦垂體簡介 人體最核心的內分泌器官是位於顱 骨蝶鞍部的腦垂體,而腦垂體往上藉由 腦垂體柄與下視丘連接並接受其調控, 這部位附近的重要構造還包括視神經交 叉及第三腦室。腦垂體前葉除了分泌生 長激素及泌乳素外,也會分泌各種促素 來刺激下游的內分泌腺,包括大家熟知 的甲狀腺、腎上腺、及性腺(睪丸或卵 巢)等。腦垂體後葉則儲存並釋放來自 於下視丘的抗利尿激素及催產素。下視 丘除了內分泌功能外,也是人體調節體 溫、食慾、睡眠、情緒的中樞。 腦垂體前葉相關症狀 除了一些在兒童較少見的功能性腺 瘤外,長在蝶鞍部的腫瘤常會壓迫附近 的正常組織,尤其是腦垂體。這些腫瘤 也可能對腦垂體柄及下視丘產生浸潤性 破壞,進而導致各種激素缺乏。當腦垂 體前葉受到腫瘤壓迫時,生長激素分泌 不足是最常見的起始表現,其次則是影 響性腺促素及甲狀腺促素的分泌。生長 ◆ 小兒部小兒遺傳及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劉士嶢 兒童腦瘤的 內分泌問題
vol.218.2024.1月 22 激素缺乏所造成的孩童生長遲滯或身材 矮小,由追蹤這些孩子在學校的身高紀 錄,即可早期發現生長速率減慢甚至根 本沒長高。性腺激素(睪固酮或雌激素) 缺乏會使得孩子過了13、4歲還沒有第 二性徵發育,或是已有部分發育後卻不 再繼續。甲狀腺素缺乏在成人會引起便 秘、怕冷、全身浮腫等症狀,在孩童還 會影響正常生長及神經發育。 腦垂體後葉相關症狀 當腦垂體後葉受到腫瘤壓迫或是腦 垂體柄受到浸潤性破壞時,抗利尿激素 分泌不足將造成孩子的小便大量增加, 一天可能達到3、4公升以上,並伴隨口 渴一直喝水,半夜反覆起床尿尿甚至尿 床的情形,也就是所謂的尿崩症。當下 視丘受到腫瘤影響時,也可能造成體溫 調節異常、無飽足感而食慾大幅增加、 情緒反應退化、或睡眠時間延長等神經 學症狀,這些症狀常進一步影響兒童的 學校表現,但家長或老師未必會聯想到 腦瘤的可能。往往等到蝶鞍部腫瘤的體 積進一步增長,壓迫到附近的視神經交 叉或第三腦室,產生了視力減退、視野 缺損、腦壓上升合併頭痛嘔吐、或癲癇 發作等症狀時,才緊急就醫。 蝶鞍部腫瘤與治療 蝶鞍部常出現的腫瘤包括顱咽管 瘤(Craniopharyngioma)、生殖細 胞 瘤(Germ cell tumor)、 視 神 經 膠質瘤(Optic glioma)、室管膜瘤 (Ependymoma)等,目前治療的原則 需視腫瘤細胞的組織學型態、腫瘤生長 位置、病童年紀等因素作全盤考量,大 部分先經由手術切除,之後再配合化學 藥物或放射線治療。在所有腦瘤病童的 療程中,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Cranial irradiation)可能造成長期的內分泌問 題,其中最常見的便是生長激素缺乏。 內分泌長期併發症 腦垂體的各種內分泌細胞會受到 放射線照射的破壞,其中最脆弱的一群 便是生長激素分泌細胞。根據國外的研 究,兒童腦部若接受能量20格雷(Gy) 以上的放射線照射,成年後較可能有生 長激素缺乏;而接受能量30格雷(Gy) 以上的放射線照射的孩童幾乎都會缺乏 生長激素。當腦瘤治療完成後,若孩子 有生長遲滯的現象,如生長速率偏離正 常生長曲線,或是一年長不到四公分, 可以考慮找小兒內分泌科醫師評估是否 有生長激素缺乏的情形,進而補充治 療以改善成人身高。其他內分泌功能若 同時有受損,如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低 下、或青春期發育遲滯等,經由小兒內 分泌科醫師評估後,大部分也能藉由荷 爾蒙補充治療以維持正常的內分泌功能。 兒童腦瘤的治療仰賴團隊合作, 目前醫療技術的進步已大幅提升了腦瘤 病童的治癒率及存活率。這些孩子後續 長期的醫療需求,更需仰賴父母及照顧 者的耐心觀察,以及不同專業的分工合 作,方能提供最完善的醫療照護。
23 兒童專欄 在談糖尿病前,還是要先向大家介 紹糖尿病的症狀、診斷與分類。 糖尿病症狀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三多一少, 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減輕。而第2型糖 尿病的孩童,可能這些早期症狀並不明 顯,若是空腹血糖≧126 mg/dL 或是飯 後2小時血糖≧200 mg/dL,再加上糖 化血紅素HbA1c≧6.5%,就可以診斷 為糖尿病。 糖尿病分類:第1及第2型 簡單說,比較常見的糖尿病分為 第1型糖尿病與第2型糖尿病。第1型 糖尿病較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 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失調,導致胰島細胞 被破壞,也因為胰島素不足,需要終生 打胰島素;更為常見的則是第2型糖尿 病,因為周邊器官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 佳的「抗性」,導致高血糖。上個世紀之 前,第2型糖尿病大多是成人才會發生 的疾患,孩童與青少年發生糖尿病大多 就是第1型糖尿病,但是這個潛規則在 現今看來,需要大幅修正了。根據最新 健保資料庫的統計,臺灣每年約有近千 位新發病的兒童或青少年糖尿病病患, 其中約三分之二為第2型糖尿病,也就 是每年新被診斷的第2 型糖尿病青少 年,高達6至7百人,目前大概有4至 5千位的患者。歸根究柢,年輕族群肥 胖盛行率上升,造成臺灣青少年第2型 糖尿病急遽增加,相較於成年才發病的 第2型糖尿病病患,這些青少年的胰島 素破壞速度快且更容易有併發症。 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的篩 檢與診斷 第2型糖尿病主要原因為胰島素「抗 性」,肥胖、運動量不足及青春期,都會 造成胰島素抗性,當這些青少年胰島素 的分泌開始不足以拮抗其「抗性」,就容 易進入糖尿病。我們希望更早發現這些 危險,就要在糖尿病前期就注意到,包 括了空腹血糖108 至125 mg/dL 及飯 後2 小時血糖140 至199 mg/dL,在 這個時刻就將這些孩子篩檢出來,並介 小胖剛升國一,開學時學校安排尿液篩檢,後來發了通知單要求帶 到醫院複檢,安排抽血驗尿後,回診時醫師告訴媽媽,小胖是患了糖尿 病⋯⋯,媽媽感到錯愕。一般民眾的觀念,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疾病,曾幾 何時,青少年也成了第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年輕化- 第2型糖尿病簡介 ◆ 小兒部小兒遺傳及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童怡靖
vol.218.2024.1月 24 入治療。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及臺灣國 健署的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建議,建 議篩檢的對象為10歲以上的過重或肥 胖兒童,且有下列危險因素:(1) 媽媽為 糖尿病或是懷這個孩童時患有妊娠糖尿 病,(2) 二等親內有第2型糖尿病的家 族史,(3) 有黑色棘皮症、高血壓、高血 脂、低出生體重兒或是多囊性卵巢症等 胰島素抗性的特徵,符合這些條件的孩 童可以抽血檢驗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 (HbA1c),大多就可以確診是否為糖尿 病或是糖尿病前期。若診斷為第2型糖 尿病的兒童及青少年,第一步應積極調 整生活方式,運動減重與飲食控制,而 減重部分常需要家庭及學校共同參與。 兒童與青少年減重原則 臺灣社會轉型,家庭結構改變,導 致大多數的兒童運動量減少,3C產品 使用時間長,三餐常以速食及超加工食 品為主,含糖飲料攝取增加,再加上老 一輩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孩子就是要 養得白白胖胖的」、「小時候胖沒關係, 長大再減肥就好」,這些都導致臺灣兒童 與青少年的肥胖率節節上升。因為這些 飲食及運動習慣都是從小養成,所以生 活調整更需要整個家庭及其成員一起參 與。主要的減重原則,不外乎:(1) 減少 熱量攝取、(2) 調整飲食結構、(3) 增加 運動。細節部分,我們可以參考兒科醫 學會參與制定的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實證 指引中「85210」建議,如下 8: 天天要睡滿8小時以上、 5: 天天至少要吃5份以上蔬果、 2: 每天使用3C電子用品不超過2 小 時,眼睛每用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 1: 每1天至少要運動30分鐘以上、 0: 零含糖飲料,多喝「白開水」,至少 要喝1,500 C.C以上。 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之藥物治療 在一些困難減重及血糖仍控制不 佳的青少年第2 型糖尿病患者,能使 用的藥物治療選擇性極少。第一線使 用的藥物為二甲雙胍(Biguanides, Metformin),主要可以減少肝臟的葡 萄糖新生,減少腸道吸收葡萄糖,並且 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若是仍無法達 標(治療目標HbA1c<7%),可考慮 加上胰島素治療,或是升糖素胜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 受體促效劑治療。GLP-1受體促效劑是 近年來很熱門的糖尿病治療新藥,除了 能刺激胰島素分泌來降低血糖,也有降 低食慾的效果,因此除了控制血糖外, 也會經由減少進食的量及速度,進而達 到減重的效果。因為降低食慾,GLP-1 受體促效劑也常有用於減重治療,也就 是大家常聽到的「瘦瘦針」,但是大多病 人停藥後會有復胖的情況,因此減重部 分最重要還是要靠持續健康生活作息及 飲食習慣的改變。 結論 糖尿病的年輕化,也帶動了成人 第2型糖尿病盛行率的上升,長期血糖 控制不佳更會造成心血管及腎臟、眼底 及神經病變,這些長期併發症影響著這 些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患者未來的生活 品質及預後。有效防治兒童及青少年肥 胖,並及早介入生活飲食調整,才能減 緩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這些都需要家 長與學校從孩子早期做起,保持持續性 的健康生活習慣,才能促進兒童青少年 健康。
25 保健園地 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 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可能因自體免疫反 應,導致胰島素ß細胞遭受破壞,使得 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無法分泌而無法調節 血糖,常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病 童在疾病初期會出現多吃、多尿、體重 減輕等症狀,若未及時就醫易造成酮酸 中毒,最終可能意識改變、昏迷甚至死 亡。IDDM病童需終身接受胰島素注射 治療,且需定時監測血糖、調整飲食及 規律運動以維持血糖穩定及降低併發症 發生;此外需定期追蹤檢查,方能及早 偵測視網膜、腎病變等合併症。所以對 於IDDM的病童及主要照顧者而言, 首要任務是學會血糖自我監測、胰島素 注射、高低血糖發生時的立即處理、碳 水化合物計算及日常居家生活注意事項 等;且須協助病童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如飲食控制與規則運動,藉此維持良好 血糖控制及降低併發症。 小兒糖尿病治療 住院期間醫療團隊會給予相關疾病衛 教,病童及家屬需學習如何抽取並施打 胰島素(如圖一)。 此外,測量血糖時間(測空腹血糖): 三餐飯前+睡前+半夜2-3點(吃完飯 後加3小時-就是空腹血糖);胰島素注 射方法:(1) 以酒精棉消毒注射部位,由 內向外環狀消毒。(2) 以拇指和食指捏起 兩吋的皮膚,將皮膚和脂肪拉離肌肉。 (3) 另一手(慣用手)以握飛鏢方式持拿 針筒,垂直將針頭插入(圖二A)。(4) 固定針筒,避免搖晃,將針心推到底, 完全注入胰島素(圖二B)。(5) 確定針 心無法再推藥, 10秒後,將酒精棉輕靠 在針頭旁,移開針筒(圖二C)。(6) 注 射胰島素後不要搓揉注射部位! 胰島素之注射部位 可施打胰島素的部位為上臂、大腿、 臀部、腹部(大於十歲才能用)(如 圖三)。 上述部位須輪流注射,各注射部位內 的位置也要輪流使用(例如:每個大腿 部位又再細分為六到九個區域)。如果發 現注射部位有腫脹的情形,則不可施打 在腫脹的區域,以免延緩胰島素之吸收。 胰島素之貯存 (一) 胰島素應儲存在冰箱(2℃-8℃), 不可冷凍。 (二) 胰島素應遠離熱源及強光,放在陰 涼處。勿將胰島素放在汽車內旅行 箱、汽車貯物箱或行李箱中。外出 可將胰島素置於裝有冰塊之保溫瓶 或小型保溫箱內。 (三) 開瓶後可使用一個月,記得標上有 效日期。 (四) 注射前應檢查胰島素製劑。清的胰 島素應呈清澈,無混濁。濁的胰島 素在搖勻後應呈混濁狀,不應有顆 粒懸浮或黏著在瓶上。 認識小兒糖尿病 ◆ 護理部護理長 林思晴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