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15.2023.10月 20 將有助於孩子被安撫,使其雖有情緒仍 可以好好配合,便可逐步使孩子更加接 受醫療處置。 家長可用開放的態度與孩子進行情 感連結,可用三個步驟,(1)反映與肯 定孩子的表達,如:「我看到你在哭」、 「我聽到你很害怕」、「你可以好好完成已 經很棒了」;(2)表達自身的情感與關 心,如:「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心疼」、 給予安撫或擁抱;(3)與孩子討論可行 的方法,如:「結束後可以玩遊戲或吃 小點心」、「下次打針時可以深呼吸或數 數,比較不會那麼痛」。 醫療狀況多元又複雜,每位孩子的 發展、需求也不同,家長會手足無措是 難免的。因此,保持與他人討論是一個 很好的習慣,藉由向信任的親友或病友 分享,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一部分 可協助自己調適,一部分是隨著討論找 到方法。若真的感覺到和孩子互動時心 情起伏大或很困擾,可以向醫療團隊尋 求臨床心理師的資源,臨床心理師可提 供心理或互動上的建議。 依據年齡,促進疾病適應;一同面 對,彼此分工合作 「從生病的那一刻起,病人、家長與 醫療人員就同在一艘船上,我們在船上 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一同跨越名為疾 病的海洋,迎向康復的海港。」 家長的角色是孩子與醫療之間的重 要橋樑,家長需要基於不同年齡發展及 孩子需求,協助孩子可以更加適應醫療 場域,以下是常見的做法: 1. 0-2歲:孩子依據感官動作和環境互 動,語言能力不足,照顧者的接觸、 聲音、眼神是建立安全感的重點,可 藉由(1)維持固定的活動,如:吃 飯、洗澡、睡覺,讓孩子感覺環境安 穩;(2)用擁抱、拍背、唱歌安撫孩 子的負向感受。 2. 3-5歲:孩子有部分語言能力,但思 考較簡單,區辨能力較弱,(1)可用 簡單的比喻協助孩子理解疾病,如: 肚子裡有蟲蟲所以會痛;(2)協助區 辨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治療,讓孩子先 習慣非侵入治療,降低過多的不安; (3)當下用語言鼓勵,如:「數到10 就好」、「你很勇敢了唷」。 3. 6-12歲:孩子可用語言表達感受,可 理解因果關係,重視同儕生活,也重 視自己的能力,(1)引導孩子表達感 受,如:聽到會掉頭髮會不會擔心; (2)可用想法引導孩子思考,比如: 「戴假髮也可以變成喜歡的樣子」、「我 們像玩遊戲一樣又過一關了」;(3)肯 定孩子的表現,如:忍耐、等待,讓 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4. 13-18歲:青少年有較高需求的自主 性,可(1)邀請孩子參與醫病溝通, 確認孩子的理解,鼓勵其表達想法或 疑惑;(2)表達合作態度,如:「這對 於爸爸媽媽也是一個難關,接下來需 要互相合作」;(3)尊重孩子的步調, 與孩子討論生病後的生活型態。 活在當下,維持生活樂趣;自我照 顧,迎接長期抗戰 生病雖然是重大的威脅,不過,我 們不能總是維持在緊繃中,也要維持生 活樂趣,如保持原本的興趣或可維持的 活動(如散步、找人玩)、每天固定有 親子交流時間、每個月多一天外出遊玩 等,這些樂趣將讓整個家庭都更穩定,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