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14

15 專題報導 一般下消化道是指由迴盲瓣到肛門 的範圍,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 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及肛門所組 成,主要功能是將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及 電解質重新吸收、讓糞便成形、儲存及 排出的地方。總長度約為120-140 公 分,其中連接乙狀結腸及肛門的直腸約 為12-15公分。大腸直腸癌近年來是臺 灣癌症發生個案數第一名,根據109年 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有1萬6,829 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其中屬於直腸癌跟 肛門癌的,就占了約1/3,共有6,055 人。由於直腸位於骨盆腔最深且狹窄的 地方,不像大腸位於寬闊的腹腔內,因 此外科醫師在施行手術時,直腸癌手術 的困難度比大腸癌增加許多。再加上直 腸和大腸的解剖結構不同,直腸的腸壁 比大腸少了一層叫做漿膜層的構造,相 對的就少了一層保護,因此直腸腫瘤要 轉移出去時的阻隔就變少了,這也是直 腸癌術後具有較高的局部復發率的原因。 在以往的年代,如果直腸腫瘤生 長的位置在距離肛門口七公分以內,切 除腫瘤時就可能要合併進行肛門切除手 術,並做永久性大腸造口,這樣除了造 成民眾巨大的身心衝擊及恐慌,更讓患 者的生活品質降低。近年來由於醫學的 進步,治療直腸癌的方式愈來愈多,效 果也越來越好。除了提高了癌症的治癒 率以及降低局部復發及轉移的機率外, 以外科手術切除直腸腫瘤時,也能盡量 保留住肛門及直腸,讓病患在手術後仍 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目前針對低位直腸癌,也就是指距 離肛門口很近的腫瘤,病患確診後要接 受影像學檢查,判定直腸腫瘤侵犯腸壁 的深度、腫瘤與周圍組織界限及局部淋 巴結的大小、數量等。如果檢查結果顯 示直腸腫瘤侵犯腸壁的深度較深或有淋 巴結的轉移,在手術前應接受放射治療 合併化學治療,目的是縮小腫瘤範圍, 待腫瘤縮小後再予以手術切除,可增加 腫瘤廓清及切除後的安全距離,除了提 高直腸癌患者成功保留肛門的機率,更 大幅降低局部腫瘤再犯或轉移的風險。 目前手術仍然是治療大腸直腸癌的 主要方法,常見的大腸直腸癌手術方式 有3種,包含傳統開腹手術、一般腹腔 鏡手術,還有使用機器手臂的手術。 傳統開腹手術 傳統的大腸直腸癌手術,是在腹部 正中畫一個20公分左右的傷口,經由這 個傷口將腫瘤取出及重建腸道。由於傷 口較大,病人術後恢復得比較慢,和傷 口相關的併發症發生的機率也較高。 一般腹腔鏡手術 一般腹腔鏡手術則是在病人肚皮上 幾個0.5-1公分的傷口,放上套管,讓 細長的攝影機及器械可以進到患者的腹 腔內;而攝影機會將腹腔內的影像傳輸 到手術室裡的螢幕上,醫師就能看著螢 幕,操縱各式各樣的器械,將患者體內 的病灶切除。由於大幅縮短了病人的傷 口,讓病人在術後的疼痛減低,較早可 以下床活動,腸胃道的蠕動也能較快恢 復。傷口較為美觀且傷口相關併發症發 生率也較低。 機器手臂手術 機器手臂手術其實也算是腹腔鏡手 術的一種,除了有傳統腹腔鏡手術的優 點外,手術系統的機器手臂比較靈巧,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