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兒童專欄 等。如前所述,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 的高危險嬰幼兒,常會需要頻繁的醫療 介入,而受到過多複雜且不舒適的感覺 刺激,使得許多嬰兒即使僅受到微小 的刺激(如打開衣服換尿布)都可能出 現無法耐受的窘迫徵兆。輕則哭鬧不安 需頻繁安撫,部分神經不成熟的寶寶甚 至可能出現血氧不穩定等窘迫表現。許 多家長可能會誤以為寶寶很愛哭,但其 實這些都是對感覺刺激過度敏感且無法 耐受的表現。而在臨床上,最被家長擔 心但卻常見的神經發展問題當屬餵食困 難。對一般足月健康新生兒來說,進食 本來就是一件既耗能又需要高度神經生 理功能協調的工作。吃得好的寶寶,除 了要具備良好的吸吮吞嚥能力外,也要 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夠安全的自己由口 進食來滿足營養需求。然而,出生週數 較小的早產兒常常在生理條件與口腔動 作能力都還沒成熟的狀態下就出生,因 此得在出生後慢慢練習至成熟。而部分 足月的高危險嬰幼兒(如先天性心臟病 嬰兒),則可能因出生後需插管、開刀等 原因,必須面臨一段時間的禁食或仰賴 餵食管灌食,長期未由口進食的狀態下 便容易產生餵食困難或抗拒由口進食等 餵食問題。 高危險嬰幼兒的早期物理治療介入 高危險嬰幼兒的照護,需要完整跨 專業團隊人員的支持。其中,物理治療 師會在寶寶生命徵象穩定後,根據寶寶 的生理功能與週數,設計個別化的介入 計畫,以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及發展誘 發技巧,讓高危險嬰幼兒即使處在較不 利於發展的環境中,也能得到適當的發 展刺激,以減少因生理功能或環境差異 所造成的神經行為發展問題。 高危險嬰幼兒的物理治療介入係以 「以家庭為中心」的概念為基礎,根據每 個寶寶的發展狀態,提供個別化的發展 照護介入。早期的物理治療介入可分為 「高危險嬰幼兒發展評估」、「發展誘發與 功能促進」、以及「家庭功能支持」等三 大部分。 高危險嬰幼兒的發展評估是物理 治療介入的根基,透過個別化的評估, 可完整了解每一個寶寶的發展能力與特 質,以作為個別化早期介入的依據。常 見的個別化介入內容包括治療性擺位、 減敏感技巧與嬰兒按摩、主動動作誘發 技術、呼吸及心肺耐力訓練、口腔動作 與餵食功能訓練、視聽覺活動等。物理 治療早期介入的目標在於增加高危險嬰 幼兒的生理穩定性、促進其神經行為發 展、提供適當感知覺刺激、增進口腔動 作功能與進食經驗。簡單的說,早期物 理治療介入能夠讓這些高危險嬰幼兒即 便在其生理與環境的限制下,仍能保有 良好的發展刺激與機會,促進高危險嬰 幼兒的發展潛能以減少日後發展遲緩的 可能性。而在家庭功能支持部分,物理 治療師則會教導家長親子互動技巧及家 庭功能促進技巧,讓家長也能一同協助 寶寶發展,除了可以及早建立家庭連結 外,也能降低家長的親職壓力。 高危險嬰幼兒為發展遲緩的高風 險族群,因此出院後的發展追蹤亦有其 必要性。鼓勵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生長 外,也要持續留意孩子的發展狀況。若 察覺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可能,建議儘早 帶孩子至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的評估或 療育,把握發展黃金期,讓孩子發揮其 最大的發展潛能。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