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12

發燒話題 出門在外保平安-談用 藥準備 專題報導 讓心臟病不再發,走向康復之路-關 於心臟復健,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圓肩與駝背 痠痛常見用藥介紹 臺大醫院與臺大AI中心共同打造人工智慧急診 AI創新醫療流程改善急診壅塞問題記者會 NTUH 兒童專欄 小孩臭乳呆怎麼辦? 高危險嬰幼兒的物理治療介入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中華民國112年7月 JUL. 2023 vol.212 212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Nati onal Tai wan University Hospital HEALTH NETWORK 臺大醫院與臺大 中心共同打造人工智慧 急診 創新醫療流程改善急診壅塞問題 記者會

急診來診病患具高度不確定性及時 效壓力:無法預知來診時間、病患疾病 種類、特殊事件導致急診快速湧入大量 病患等狀況。因此,於病患看診流程之 各階段導入人工智慧輔助診斷處置,可 維持一致的看診品質、減低醫護人員負 擔、有效縮短病患留院時間、提高急診 處理量能。本院積極推動運用人工智慧 科技,打造智慧醫療場域以提高醫療品 質,由急診醫學部與臺灣大學人工智慧 技術暨全幅健康照護聯合研究中心(以 下簡稱臺大AI 中心)藉由執行國科會 Capstone拔尖整合計畫「智慧急診: 以人工智慧改善急診病人流動及解決壅 塞之全面性策略」建立智慧急診創新 醫療流程,並實際於臺大醫院急診完成 近萬人次初步驗證,急診流程全面智慧 化,在六個急診流程關鍵,成功開發13 個AI 模型,改善急診壅塞問題。 本計畫由臺灣大學陳銘憲前副校長 與廖婉君副校長,帶領臺灣大學陳信希 教授、傅立成教授、陳祝嵩教授、與王 偉仲教授等技術團隊,以及由本院吳明 賢院長,急診醫學部黃建華主任帶領近 十位急診主治醫師,組成堅強跨領域團 隊共同規畫進行。 建置算力與數據平臺,急診流程全面 智慧化 整合本院各科部室(急診部、資訊 室、醫研部、智醫中心等)、臺大AI 中 心多個研究團隊、業界夥伴(華碩雲端、 研華、商之器科技、維曙智能科技等) 投入人力、設備、軟體等,協力建置本 院急診私有雲基礎算力、數據平臺、以 及串接院內數百項即時多模態病歷資 料,開發即時AI 輔助系統。目前於本院 內所建置的急診私有雲平臺,其中有六 臺專屬GPU與CPU伺服主機,區分為 兩個高可用叢集(HA Clusters),以提 供AI 模型訓練與推論的算力資源,並能 支應急診24小時穩定運作需求。智慧急 診流程所需之各項服務、AI 模型、數據 管理平臺均在此私有雲平臺運行。此平 臺整合數據介接傳輸、模型部署更新、 運算資源分配、數據分析圖像化顯示介 面等功能;平臺上也同時運行數項臨床 服務系統,包括AI 輔助系統、急診中控 臺即時看板、病床管理系統、病床與設 備定位系統等。 六個急診流程關鍵,成功開發13個 AI 模型 在急診看診流程中,選擇六個關 鍵,開發對應的AI 模型用以輔助醫師進 行診療。模型開發階段需先向院內申請 回溯性資料,並輔以國外的開放醫療資 料進行訓練,多項模型效能達到世界最 佳(SOTA,state-of-the-art),並累積 發表近30篇國際期刊與會議論文。成功 開發13個適用於急診的AI 模型。分別 運用在急診檢傷、醫師問診、胸部X光 檢查、管路誤置偵測、院內心跳停止預 後建議、留觀離部評估、早期高危險偵 測預警各階段,於病患留院期間,隨時 根據當下狀況提供最新AI 輔助建議: ◆ 公共事務室 臺大醫院與臺大 AI 中心共同打造人工智慧急診 AI 創新醫療流程改善急診壅塞問題 醫療團隊 1

vol.212.2023.7月 2 一、 快速精確的電子化檢傷:用於預測檢 傷等級、住院機率、留院時間,輔助 醫師進行有效準確的檢傷分級分流。 二、 快速精準的病史分析:依據病人病史 預測潛在癥狀與診斷的ICD code, 提醒醫師可能的病因與處置。 三、 即時危險分級及辨識:對躺床病患 以平躺胸部X光影像進行即時判 斷,同時偵測是否感染肺結核、偵 測有無氣胸癥狀與位置、及偵測是 否有導管誤置情況發生。 四、 及早及適當安全的離部:預測三日 再回診可能性、留觀期間死亡機率 預測、住院可能性預測、停留超過 24小時預測、相似病歷取回機制, 輔助醫師評估病患離院風險。 五、 心跳停止事件的預後評估:本團隊 獨創開發之技術,由腦部CT 影像自 動偵測與計算腦部灰白質比率,輔 助醫師快速且精確評估病患後續治 療規劃。 六、 病患手環早期高危示警:急診病患藉 由戴上智慧型手環,隨時進行生理訊 號監看,由模型偵測30-60分鐘後高 危險狀況發生機率並即時提出警告, 臨床醫護人員可提早介入處置。 保護病患隱私,進行臨床前瞻性試 驗,導入多院區落地試用 研究團隊與業界夥伴依據本院急診 使用需求,在急診私有雲平臺上,以一 年半時間共同開發出智慧急診AI 輔助系 統,介接數百個即時病歷項目欄位與醫 療影像,以每15分鐘頻率更新每位急診 病患狀態與AI 建議,並能同時追蹤多院 區至少五百名以上急診病患。藉由使用 AI 輔助系統,醫師能隨時掌握負責的病 患狀況,如同有位AI 助理隨時提醒,不 僅減輕醫師負擔也達到一致的醫療品質。 為確認臨床效益,並兼顧病患隱 私,整個急診創新流程撰寫嚴謹的IRB計 畫書經臺大醫院倫委會審核同意,所有病 歷與影像資料以即時去識別化的方式進行 臨床試驗,已有近萬名案例進行驗證。為 使各地區均能運用創新智慧醫療工具,本 院規畫於今年2月起陸續在雲林分院及新 竹分院導入試用。不僅能平衡城鄉醫療資 源差距,也能依據不同區域看診需求,持 續收集資料並進行調整優化。 急診現場智慧化,圖像式管理急診人 流、病床及設備 透過院內定位系統,準確定位總 院急診場域內一百多張病床與數百項設 備;嘗試調整臨床流程,使用病床管理 系統以掌握病床位置與使用狀態(如空 床、使用中、待清床、維護中等)。急 診醫師與護理師可使用診間電腦,或行 動式平板手機,透過連接急診中控臺即 時看板頁面快速掌握現場病患與資源的 全面狀況,以快速因應緊急狀況。 國科會補助,發展智慧急診,儲備研 究動能 導入人工智慧技術,需要投入相當 多的資源與人力。藉由三年來國科會支持 與各方投入協助,已奠定本院智慧急診的 基礎,並將繼續導入創新流程於各院區進 行試用。這個智慧急診創新醫療流程可說 是本院啟動智慧醫療最好的範例,為持續 加速轉動這個創新循環,除了擴大應用持 續營運優化之外,也將本院過去十年的急 診病歷資料,清理建置為「急診特色資料 庫」,交由醫學研究部管理,開放供本院 未來醫學研究使用。這是臺大醫院在推動 智慧醫療的里程碑,也是下一階段的起 點,未來將持續在智慧醫療的領域,為守 護全民的健康持續努力。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中華民國112年7月 JUL. 2023 vol.212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發 行 人: 吳明賢 召 集 人: 賴逸儒 總 編 輯: 楊志偉 執行編輯:盤松青 編輯顧問: 李美美、蕭輔仁、盤松青、 洪俊銘、童寶玲、詹智傑、 王振穎、詹其峰、吳嘉峯、 邵幼雲、陳沛裕、蔡紫薰、 董聖雍、黃俊達、曾啟新 編輯企劃: 網頁工作小組 健康教育中心 蕭靜如 攝 影: 喬士明、林依伶、洪敏倫、 胡淑慎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附設醫院 地 址: 臺北市常德街1號 健康教育中心 電 話: (02)2356-2114 傳 真: (02)2321-8403 網 址: https://www.ntuh.gov.tw (衛教天地) 設計印刷: 加斌有限公司 電 話: (02)2325-5500 傳 真: (02)2706-7272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FSC環保紙印製。 醫療團隊 編者的話 發燒話題 專題報導 醫事人員 介紹 臺大醫院與臺大AI 中心共同打造 人工智慧急診AI 創新醫療流程改善 急診壅塞問題記者會 公共事務室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盤松青 醫師 讓心臟病不再發,走向康復之路- 關於心臟復健,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莊泓叡 醫師 圓肩與駝背 劉冠昀 林居正 復健部教授 痠痛常見用藥介紹 王立雯 藥師 出門在外保平安-談用藥準備 程劭儀 主任 劉宣昕 高級管理師 復健部-邱翊翔醫師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林義哲醫師 01 05 06 07 08 11 13 18

兒童專欄 保健園地 台大花絮 健康營養 補給站 小孩臭乳呆怎麼辦? 張綺芬 語言治療師 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 陳慈佾 營養師 高危險嬰幼兒的物理治療介入 楊佩瑜 物理治療師 常見用藥Q&A 王婷 藥師 社區轉診案例分享:癌末病人回轉社區原醫師 分級醫療暨轉銜照護管理中心 【金山快訊】 海風吹拂金山醫院:從工作到運動與放鬆 沈伯郡 臨床心理師 男病人間歇性自我導尿法之護理指導 李姿瑩 護理長 讀者Q&A 健康教育中心 21 26 27 24 28 30 31 33

5 編者的話 不知不覺來到盛夏,大家可有出遊 的計畫? 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特別利用本 期月刊,介紹如何出門在外保平安:談 用藥準備,常見用藥包含解熱鎮痛藥、 消炎止痛藥、常用的感冒藥、腸胃藥、 防眩暈的藥等等。而某些出國地區或留 學國家有特殊的疫苗建議,也可至旅遊 醫學門診諮詢。 本期的專題報導包含了現代人常見 的問題:「圓肩與駝背」。隨著科技的發 達,人們花越來越多時間低頭含胸、緊盯 螢幕,久而久之,這個動作成為了習慣, 肩頸緊繃、疼痛也隨之而來,這樣的姿 勢稱為「圓肩與駝背」。臺大醫學院物理 治療學系劉冠昀及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 療技術科教授林居正指出,在健康成人中 37%都有駝背的狀況,所以駝背已經不 再是年長者的專利,而是大家都要注意的 問題喔!圓肩與駝背除了美觀上的問題、 容易出現胸前與背部痠痛緊繃的症狀,也 可能對頸椎關節或是肩頸肌肉都會造成影 響,輕微的像是肩頸痠痛就是最常見的警 訊,而嚴重甚至可能導致頸椎椎間盤突出 壓迫神經等問題。因此本期刊中介紹了如 何自我檢測圓肩與駝背,及自我姿勢調整 及居家運動改善的方法。 心血管疾病也可以復健?復健部主 治醫師莊泓叡指出,心臟復健是一個整 合性的治療,目的是讓慢性或亞急性的 心臟病人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恢復到 最佳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狀態,保持適 當的功能,並經由健康行為的改善,延 緩或反轉疾病的進行。而適合的對象包 含心肌梗塞後、心臟衰竭、心臟手術後 之病人、心臟移植、周邊血管疾病之病 人,可經由原主治醫師轉介或是自行至 復健科心臟復健門診就診諮詢。 復健之餘,若是需要藥物輔助, 藥劑部藥師王立雯介紹了痠痛治療常見 用藥,包含「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 乙 醯 胺 酚 」 (acetaminophen),也就是市售「普 拿疼」的有效成分(本院藥品為「愛舒 疼Acetal」),要特別提醒民眾留意的 是,如果您有「慢性腎臟病」或「心臟 衰竭」問題,請在看診時告知醫師。另 一類常見用藥是「肌肉鬆弛劑」,本院 藥品chlorzoxazone(商品名:舒肉筋 新錠,Solaxin)民眾在服藥時須注意, 肌肉鬆弛劑會使肌肉呈現放鬆無力的狀 態,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的情況,除 了口服藥以外,也有其他的外用藥,像 是痠痛貼布、藥膏,它的有效藥物成分 直接經由皮膚吸收,避開肝臟代謝途 徑,讓藥物更直接作用在骨骼肌肉疼痛 的部位,也可以減少口服消炎止痛藥對 腎臟的負擔,但是要注意,部分藥物仍 會從皮膚血管進入全身吸收,造成累 積。同時使用多種不同劑型的止痛消炎 藥時也請先諮詢醫師,避免使用過量。 炎炎夏日,希望本期月刊可以陪伴 您有一個安全健康的夏日生活∼ ◆ 內科部主治醫師 盤松青 連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覺夏深

vol.212.2023.7月 6 醫事人員 介紹 醫事人員 邱翊翔 醫師 現職 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專長 神經復健、肌肉骨骼關節疾病、心肺復健、癌症復健 學歷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臺大醫院復健部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復健部總醫師 門診時間 邱醫師貼心小叮嚀 復健醫學的目的主要是減緩疾病帶來的損傷、增進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並提高生 活品質。除中風、脊髓損傷等神經疾病及骨關節疾病外,近年來也逐漸提升包括心肺 及癌症患者的照護,歡迎有相關問題的病友與醫師進一步諮詢討論。 介 紹

7 醫事人員 林義哲 醫師 現職 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 工作相關傷病、復工與配工評估、勞工臨場健康服務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總醫師 ● 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住院醫師 門診時間 林醫師貼心小叮嚀 工作是現代人主要的經濟來源,也是獲得成就感與自我實現的重要管道,當發 生職業傷病時,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勞工失能、重返職場困難,對收入、生活品 質、身心健康都有不良影響,更可能產生勞資糾紛。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注意 工作場所的安全衛生,辨識並預防危害,若不幸發生職業傷病,應及早接受正確評估 與治療,早期復健、早期接受職能重建,以期早日復工。 介 紹 醫事人員 介紹

vol.212.2023.7月 8 發燒話題 在國外發生非預期事件,可以自費請醫 師簡單寫個英文診斷書,內容可以寫上 「XXX病患因有XX病,目前服用哪些 藥,在NTUH就醫追蹤⋯⋯」;當在國外 發生狀況自身又無法說清楚時,可以藉 此讓當地醫院或診所立即掌握患者身體 狀況。 再來介紹旅遊小藥包,首要原則, 不要攜帶湯湯水水類的藥物出境。液體 除受限於航空公司的行李限制外,不太 方便攜帶也容易溢灑;此外,有些咳嗽 藥水含有可待因(Codeine)成分,在 一些國家是禁止攜帶入境的,要避免違 規,因此這些都建議改攜帶錠劑為宜。 COVID-19疫後大解封,看到滿滿 的人潮排隊辦護照,可以理解民眾想出 國門、解放已悶了三年多的心情。旅遊 潮大爆發除了計劃行程、安排假期、搶 辦護照及打包行李外,您還記得出門前 需要準備哪些備用藥嗎? 一般備用藥 首先,請檢視自己平常吃的藥是 否足夠,尤其有慢性病的三高患者,慢 性病用藥一定要準備齊全,甚至多備一 些,畢竟在國外臨時要拿藥沒那麼方便。 如近期有出國計畫,在定期就醫領慢性 病連續處方箋時,可預先與醫師討論領 藥或備藥的份量是否需要調整。若擔心 ◆ 口述/資料提供:家庭醫學部主任 程劭儀 ◆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高級管理師 劉宣昕 出門在外保平安- 談用藥準備

9 發燒話題 其他備藥包括: 1. 解熱鎮痛藥:最廣為大眾所知的 是普拿疼,但只要屬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同成分的皆是 很好的單方止痛用藥,不論頭痛、 牙痛、肩膀痠痛等,都有一定的效 果。 2. 消炎止痛藥:指非類固醇消炎藥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NSAIDs),目的在緩解 發炎及止痛。 3. 常用的感冒藥:如錠狀的咳嗽藥、化 痰藥、抗過敏藥或綜合感冒藥。 4. 腸胃藥:解決噁心、腹瀉、肚子痛等 症狀,尤其是到東南亞等熱帶地區或 容易水土不服的國家更是必備用藥。 5. 如果需搭船或乘坐很久的車子,可以 帶上防眩暈的藥。 另外也會建議帶些處理外傷(擦傷、 割傷等)的簡單包紮物品及外用藥,如 沖洗用生理食鹽水(小瓶裝)、棉花棒、 抗生素藥膏、紗布、繃帶、膠帶、小剪 刀、酒精棉片、OK繃等。 提供特殊用藥或疫苗的門診 如果是在先進國家一般公務出差或 大眾化旅行,像去韓國、日本、美國、 歐洲等住在飯店,比較不用擔心特殊用 藥或疫苗的需求。但如果要去非洲,就 要留意哪些地區需要先服用瘧疾藥,這 時建議一定要去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預 先開立瘧疾用藥,醫師會幫忙計算何時 開始服藥、何時可以停藥。瘧疾用藥有 很多種,視個人需要而定,可與醫師討 論。 如果是要去海拔3,000 公尺以上 的地方,如秘魯熱門景點馬丘比丘、或 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健行等,亦建議 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請醫師開立預 防高山症用藥;發生高山症是很不舒服 的事,嚴重時甚至會讓人休克,其用藥 方式大致是出發前一天開始吃、每天 服藥、爬到最高海拔時繼續吃,再吃個 一、二天才停藥。 另外如果要出國留學,每間學校對 注射疫苗的種類會有不盡相同的特別要 求。以美國學校為例,若需要住校,會 建議施打腦膜炎疫苗,有些還會要求追 加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 去一些非洲國家需要出示黃皮書、施打 黃熱病疫苗等。若不清楚需注意事項或 應施打哪些疫苗,建議至各大醫院的旅 遊醫學門診,有專業醫師解惑。 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遊 基本上,剛動完手術後(例如剛完 成心臟心導管手術之類),不建議馬上搭 飛機,因為搭飛機是處在一個低氣壓環 境,會加速缺氧;我們建議術後至少要 休息一個月為宜。 發燒者也建議不要搭機,畢竟在機 艙密閉空間中,身體不舒服、也擔心會 傳染給機艙內的人;建議在發燒、身體 狀況不穩定、有傳染性疾病的情況下, 待身體休養復原後再搭機為宜。 另外針對時差問題,建議出發前 一、二天,在臺灣即開始順著當地時間 調整生活作息(中老年人比較有時差問 題),比如美國加州與臺灣時差為15小 時,臺灣現在是下午4點,美國加州為 凌晨1 點;人在臺灣時,即可慢慢地 順著美國加州當地的作息早點睡或晚點 睡,讓身體產生自然適應,比較不會有 太不舒服的感覺。

vol.212.2023.7月 10 人在國外不舒服的處理方式 國外就醫需自費(沒有臺灣健保), 萬一真的人在國外不舒服,小病可先嘗 試以上述備用藥緩解狀況,若真的遇到 緊急情況無法解決時,仍需儘速至當地 醫院就醫,並適時向國外使館或駐外單 位尋求協助。民眾出國前可先瀏覽疾病 管制署CDC網站,裡面提供很多實用 資訊,告訴您在國外生病或發生意外時 應如何處理。 結論 「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是每次出門的宗旨及完美結局,希望民 眾在歡喜籌備旅行各項事宜時,也能將 醫療相關用藥或準備列入待辦事項中。 我們發現旅遊時比較容易有生病、抵抗 力下降的狀況,尤其當行程安排得像戰 鬥營,每天早出晚歸,很容易身體不舒 服,因此出遊還是要帶點常備用藥為 宜;去特殊地區,則一定要到旅遊醫學 門診看診、打疫苗或備藥,如果真的不 太清楚,也可以直接詢問醫師是否適合 出遊。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第10診就是 旅遊醫學門診,週一至週五上、下午皆 有門診,歡迎有需求的民眾多加利用。

11 專題報導 有一天,李阿姨在家中突然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去急診檢查後 被診斷為心肌梗塞,經過及時的醫療救治,李阿姨的生命得以保住。然而, 病後的她體力明顯下降,心裡也非常不安,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醫師建議李 阿姨接受心臟復健治療。她積極配合復健,接受藥物控制、飲食調整、運動 訓練、心理支持。經過阿姨與復健團隊一段時間的努力,李阿姨的情緒慢慢 變好,走起路來也比較不會又累又喘,心肺功能逐漸恢復,生活品質明顯提 高。如今,她能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並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李阿姨感激心臟 復健帶給她的新生活,幫助她走出心臟病的陰影。 讓心臟病不再發,走向康復之路- 關於心臟復健, 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復健部主治醫師 莊泓叡

vol.212.2023.7月 12 心臟復健的流程如何?需要多長時 間? 經由原主治醫師轉介或是自行至復 健科心臟復健門診就診諮詢,經初始評 估及運動測驗後,醫師認為適合運動者 即可開始,一般療程為期三至六個月, 每週復健1至3次。 心臟復健的模式有哪些,是否需要專 業指導? 傳統心臟復健需要病人親自來醫 院,由治療師一對一指導及監控之下做 運動訓練。但由於時間無法配合及距離 遙遠等因素而無法來醫院參加復健時, 可以選擇其他復健模式,例如居家復健 及混合式的復健。 心臟復健的運動類型有哪些?心臟復 健運動的強度應該如何調整? 一般來說,心臟復健運動包含有 氧運動,就是一般常見的行走、騎腳踏 車。另外還會安排阻力訓練及呼吸訓 練,增強骨骼肌及呼吸肌之功能,以減 少症狀,增加生活品質。依照一開始的 心肺評估,醫師會開立運動處方,以中 度運動當作起始訓練強度,治療師再依 個人反應及進步調整強度。 心臟復健期間需要注意什麼? 依指示按時服藥並量測心跳、血 壓、體重或血糖。好好注意自己身體在 運動時的反應,並慢慢建立良好的飲 食、運動及其他健康的生活作息,持之 以恆。 臺大醫院心肺復健團隊成立20年以 上,具有豐富經驗,每年有上百人參加 心臟復健的療程。民眾欲參加心臟復健 若有相關問題,歡迎就診諮詢。 心臟復健是什麼? 心臟復健是一個整合性的治療,目 的是讓慢性或亞急性的心臟病人可以透過 自己的努力,恢復到最佳的生理、心理及 社會狀態,保持適當的功能,並經由健康 行為的改善,延緩或反轉疾病的進行。 心臟復健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參加心臟復健及運動訓練的好處有哪 些? ● 降低心臟病再住院風險,對於心肌梗 塞後之病人甚至能降低死亡率。 ● 增進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 ● 改善自律神經及肌肉功能。 ● 改善血壓、血糖、血脂。 ● 促進骨質密度。 ● 促進心理健康。 ● 預防癌症風險。 ● 減少症狀,讓你不再喘吁吁,活動變 得輕鬆許多。 誰需要接受心臟復健? ● 心肌梗塞後之病人。 ● 心臟衰竭之病人。 ● 心臟手術後之病人。 ● 心臟移植之病人。 ● 周邊血管疾病之病人。 心臟復健 要素 三高及 體重控制 體能諮詢 運動訓練 心理社會 支持 營養諮詢 基本評估 戒菸

13 專題報導 「行得正,坐得端」是古人留下的智 慧,不僅行事要正直、正派,在姿勢上 也須抬頭挺胸,才能展現光明磊落的正 派氣質,然而,現今隨著科技的發展, 人們花越來越多時間低頭含胸、緊盯螢 幕,久而久之,這個動作成為了習慣, 肩頸緊繃、疼痛也隨之而來,這樣的姿 勢稱為「圓肩與駝背」。 圓肩是什麼? 圓肩,顧名思義就是肩膀看起來圓 圓的,以動作分析來說,圓肩指的是原 本應該在背後的肩胛骨沿著胸廓往前往 外滑動,如果從上方看,雙肩就像是環 抱著一顆球一樣往前延伸,原本從正面 及側面看起來應該有稜有角、精神挺立 的肩峰也變得圓潤平滑(圖一)。有研究 觀察一群20-50歲的健康成人,發現其 ◆ 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 劉冠昀 ◆ 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教授 林居正 圓肩與駝背 圖一 圓肩的俯視圖及側視圖,圓肩常伴隨駝背 中73%在右肩有圓肩、66%在左肩有圓 肩,可見這樣的狀況在一般族群中十分 常見。

vol.212.2023.7月 14 駝背和圓肩又有什麼關聯呢? 大家可以試試看,將肩膀如同上文 所說的圓肩姿勢往前延伸,這時候會發 現你的胸椎也不自覺得往前彎曲了,沒 錯!人體為了達到特定目標會在各關節間 產生連動,胸椎和肩膀就是連動性相當高 的兩個關節,當我們必須手伸向前完成任 務時,胸椎會呈現駝背的姿勢來協助肩膀 達成任務,甚至有時候脖子也會向前延伸 一起來幫忙呢!因此駝背也成了現代人的 共病之一,在健康成人中37%都有駝背 的狀況,所以駝背已經不再是年長者的專 利,而是大家都要注意的問題喔! 為什麼會出現圓肩與駝背?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人的生活需長 時間盯著電腦螢幕或手機。因為手上的 工作需在身體的前下方來達成,所以肩 膀和胸椎自然而然也就長期處在圓肩與 駝背的姿勢了,有研究便曾證實一天使 用超過4小時手機的人,肩膀姿勢較使 用手機時間較少的人差。 但是,姿勢不正不就擺回來就好, 為什麼會造成問題呢?原來這也和身體 的適應能力有關喔!當身體長期處在向 前彎曲的姿勢,會使得肩膀前方的肌肉 適應性的緊繃;而身體後方的肌肉則一 直處於被拉長的狀態,久而久之就變得 不會出力了。除此之外,關節長期處在 特定位置也會使周邊關節囊產生適應性 的緊繃或鬆弛,這時候即使有意識的提 醒自己要挺胸,肌肉與關節周遭的適應 性改變也會讓你堅持不了多久就又回到 原本的姿勢了。 圓肩與駝背會怎樣? 圓肩與駝背除了美觀上的問題, 對身體健康影響也非常大喔!以局部來 看,最直接能聯想到的就是肌肉與軟組 織的問題,身體裡每條肌肉都有它特別 適合的長度,當它被迫處在一個過長或 過短的長度時,它便必須花費比原本更 多的功來達成原本的作用,這樣低效率 的工作模式會在時間拉長後逐漸無法負 荷,向大腦發出警訊,痠痛與緊繃感也 隨之產生,套用到圓肩與駝背的動作 中,肩膀前側的肌肉不停被縮短,後側 的肌肉不停被拉長,兩者都是這個姿勢 下的受害者,因此也較容易出現胸前與 背部痠痛緊繃的症狀。 除了肩關節與胸椎,圓肩與駝背的 姿勢也會進而影響到頸椎喔! 以打電腦 的動作來舉例(圖二),當肩關節與胸椎 必須前伸與前彎來達成手部在前下方的 打字動作時,頭卻必須往上抬才看得見 電腦螢幕,因此頸椎就必須做出更多的 伸直動作來達成目標,甚至出現聳肩、 頭部前移等動作,這樣的動作對於不管 是頸椎關節或是肩頸肌肉都會造成影 響,輕微的像是肩頸痠痛就是最常見的 警訊,而嚴重甚至可能導致頸椎椎間盤 突出壓迫神經等問題。 圖二 打電腦的動作,肩關節與胸椎成圓肩與 駝背,頸椎向前延伸成伸直

15 專題報導 而從長遠來看,因為在這個姿勢下 許多組織承受了比平常大上許多的力量, 對於組織的結構會耗損得更快,因而更容 易產生相關疾病,例如五十肩等等;而肩 關節和胸椎處在不佳的姿勢下,也連帶影 響了手臂的活動度與關節間的相互合作模 式,進而造成肩夾擠的風險;除此之外, 因縮短而過度緊繃與肥大的胸前肌肉,也 可能造成神經壓迫,因而提升胸廓出口症 候群的風險。所以,不管是局部或相鄰關 節、短期或長期,圓肩與駝背都對我們的 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 如何自我檢測圓肩與駝背? 一、圓肩檢測 近年來,有許多檢測圓肩的方式不 斷被研究,而其中一個快速又方便的檢測 方式就是尖峰與床的距離(Acromion-totable distance test),檢測方式如下: 1. 躺在瑜珈墊或不要太軟的床上。 2. 觸碰肩膀外側的肩峰,找到尖峰後外 側的骨凸點。 3. 請另一個人用尺量測肩峰後外側骨凸 到床面的距離(圖三)。 4. 如果距離大於一寸(2.54公分)就代 表你有可能有圓肩喔! 5. 量完一邊記得換邊量測,慣用手和非 慣用手的結果可能會不一樣喔! 二、駝背檢測 檢測完圓肩後,讓我們來看看駝背 該怎麼簡單又快速的自我檢測吧!這個 檢測稱為枕骨與牆的距離(Occiput to Wall Distance),檢測步驟如下: 1. 背靠牆站立,盡量讓身體緊貼並直視 前方。 2. 用手觸碰頭的後下方,找到最突的隆 起處(枕骨粗隆)。 3. 請另一人用尺量測枕骨粗隆至牆面的 距離(圖四)。 4. 如果距離超過2公分即可能為駝背。 圖三 圓肩檢測方式 圖四 駝背檢測方式

vol.212.2023.7月 16 圖五 前側肌肉伸展 圓肩要怎麼改善呢? 經過上面的測試,如果你檢測出圓 肩或駝背請不要著急!在無症狀下圓肩與 駝背都有機會藉由自我姿勢調整及居家運 動改善的喔!提醒您,如果已經出現嚴重 疼痛的症狀,或是在進行以下調整和運動 後並無改善,請記得到醫療院所或物理治 療所進行詳盡的檢查與評估喔! 根據前面所提到圓肩與駝背對軟組 織的影響,要改善它們最好的方式就是 反其道而行,也就是讓原本緊繃的前側 肌肉放鬆,並訓練被拉長而無力的後背 肌肉,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改變日常 生活的姿勢才能一勞永逸喔!讓我們來 看看如何改善吧! 一、前側肌肉伸展(胸大肌、胸小肌) 1. 找一個無雜物的牆角。 2. 面向牆角,腳呈弓箭步(哪一隻腳在 前都可)。 3. 肩膀抬高至90度,手肘彎曲90度。 4. 將前臂靠在兩側牆壁上(圖五)。 5. 後腳輕輕將身體往前推,將胸口靠近 牆腳。 6. 感受胸前肌肉被拉扯緊緊的感覺。 7. 維持在這個姿勢20秒,重複3次為 一組,一天做3組。 8. 提醒:操作時請勿聳肩,腰椎骨盆勿 歪斜。

17 專題報導 圖八 正確與錯誤的電腦姿勢圖示 二、後側肌肉訓練(中下斜方肌、菱形 肌) 1. 站姿,上半身挺直,收小腹。 2. 將肩膀後收,肩胛骨往中間夾,感受 背部肌肉用力(圖六)。 3. 維持15秒後放鬆,重複3次為一組, 一天做3組。 4. 如想增加難度可將彈力帶綁在固定物 上,雙手抓住彈力帶後再將肩膀後收 (圖七)。 5. 提醒:動作時維持上手臂垂直於地 面,手肘保持90度,出力的肌肉為 背部而非手臂後側。 三、電腦使用姿勢調整 1. 調整桌椅高度至手肘高度與桌面或鍵 盤等高,膝關節彎曲90度雙腳自然 平放於地面。 2. 調整桌椅間距,讓鍵盤位置處在上半 身直立、肩胛骨後收,手肘彎曲90 度雙手可置於鍵盤上的姿勢,請勿聳 肩。 3. 調整螢幕高度至上緣與眼睛等高。 4. 螢幕距離調整至視力可及的範圍,勿 求清楚而駝背或將頸部前伸(圖八)。 5. 使用電腦時也要記得維持姿勢喔!也 記得適時起身活動身體。 圖六 肩胛後收運動 圖七 肩胛後收+彈力帶運動(圖片來源: MyHealth.Alberta.ca, https://myhealth.alberta.ca/ Health/Pages/conditions.aspx?hwid=zm2390)

vol.212.2023.7月 18 腰痠背痛總是找上您嗎?現代人 在工作壓力大、長期使用3C產品的情 況下,常常導致肌肉緊繃。隨著年紀增 長,肌肉痠痛的問題也越來越容易出 現,民眾因而會去復健科就診,或是自 行前往社區藥局購買消炎止痛藥、痠痛 貼布等藥品來使用;為了方便,民眾也 常自行使用家中的常備藥來「救急」。但 是某些特殊族群「藥」注意!如果您有 「慢性腎臟病」或「心臟衰竭」的問題, 請先經由醫師處方再用藥,以免加重病 情。本專題會跟大家介紹常見的止痛藥 物種類、藥局即可購買的痠痛貼布/藥 膏的劑型差別,以及長期使用此類藥物 應該注意的事情。 止痛藥物簡介 針對肌肉受傷所引起的疼痛,醫 師常開立的止痛藥主要有兩種,第一 種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具有消炎功效,因為常見的肌 肉受傷或痠痛是骨骼肌肉發炎的表現, 具有消炎功效的止痛藥物能減緩骨骼肌 肉的發炎反應。第二種藥物是「乙醯胺 酚」(acetaminophen),也就是市售 「普拿疼」的有效成分(本院藥品為「愛 舒疼Acetal」)。跟非類固醇類消炎止 痛藥的差別,主要在於乙醯胺酚並沒有 消炎的作用,只有止痛、退燒的效果。 臨床上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疼痛的狀 況,選擇適合的止痛藥,非類固醇類消 炎止痛藥跟乙醯胺酚這兩類藥物可能也 會搭配一起使用。要特別提醒民眾留意 的是,如果您有「慢性腎臟病」或「心 臟衰竭」問題,請在看診時告知醫師, 因為消炎止痛藥物如果使用不當,可能 會導致腎功能下降,也請勿自行購買消 ◆ 藥劑部藥師 王立雯 痠痛常見用藥介紹

19 專題報導 炎止痛藥服用,須先經由醫師評估後再 為您選用適合的止痛藥。 「如果吃了一次止痛藥後不痛了, 還要把剩下的藥吃完嗎?可不可以不吃 了?」其實止痛藥要不要繼續吃完,需 先區分服用止痛藥的原因,如果是因為 肌肉發炎引起的疼痛,由於消炎止痛藥 能夠有效控制肌肉發炎的狀況,服完療 程可控制病情,不應自行停藥。臨床上 會因為每個人狀況不同,而有不同的考 量,建議諮詢您的醫師或藥師。 肌肉鬆弛劑 除了消炎、止痛的藥物,醫師 也常處方「肌肉鬆弛劑」,本院藥品 chlorzoxazone(商品名:舒肉筋新錠, Solaxin)即屬此類,主要是能讓肌肉放 鬆,這類藥物經由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 神經傳導,來減輕肌肉因為緊張或是過 度使用所引起的疼痛和緊繃。民眾在服 藥時須注意,肌肉鬆弛劑會使肌肉呈現 放鬆無力的狀態,也容易產生疲倦、嗜 睡的情況,如果您的工作是需要操作機 器、搬重物,或是駕駛開車,就要特別 注意,可能會有反射運動能力和專注力 降低的情形,尤其是老年人要小心避免 跌倒。 痠痛貼布/藥膏 針對肌肉痠痛,除了口服藥以外, 也有其他的外用藥,像是痠痛貼布、藥 膏。民眾如自行購買此類產品,要先了 解疼痛或痠痛的原因,是姿勢不良、肌 肉拉傷、扭傷、或是落枕引發的?不同 的情況適合使用的產品不同。一般可根 據肌肉受傷的類型或個人習慣來選擇, 有些人皮膚比較敏感,使用貼布容易過 敏,就可以選擇擦的或是噴的。除了劑 型不同,成分上也有不同,可先區分是 否含有前面所述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的成分,作用和口服藥相似,只是做成 貼布或是藥膏,可經由皮膚局部吸收, 直接對發炎的肌肉產生消炎作用,減少 全身性副作用的發生。要注意的是,消 炎止痛藥的劑量不同,會有不同的藥品 分級,可參考藥品外包裝。部分高劑量 消炎止痛藥處方藥是需要經過醫師處方 的,無法自行購買。 不含有消炎止痛藥成分的產品,以 痠痛貼布為例,可能含有精油,例如薄 荷精油,貼上去會有涼涼的感覺,這種 涼感型貼布適合用在發炎的急性期,像 是剛扭傷或拉傷的時候,可以消除發炎 部位的紅腫熱痛;熱感型的貼布,含有 辣椒素或是發熱成分,造成局部溫熱的 感覺,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達到 類似熱敷的效果,適合姿勢不良引起的 肌肉僵硬、落枕或是長期慢性的痠痛。 特別提醒,另外有一種貼布是含局部 麻醉劑的(例如:遠疼貼貼片Lidopat Patch),是用來緩解皰疹後神經痛,治 療的疾病不同,並不適合用在一般的肌 肉痠痛! 藥膏型產品,針對身體每個部位的 皮膚角質厚度不一樣,對藥品的吸收能 力也不相同,大致來說油性藥膏含油脂 比例高,適合擦比較乾燥或角質較厚、 需要油脂穿透的地方,油性藥膏可停留 在皮膚上的時間比較長,但黏膩感較 重;水性凝膠含水量高,吸收速度快, 適合擦在毛髮比較濃密的部位,凝膠裡 也常添加酒精的成分,擦上去有明顯的 涼感,有舒緩肌肉疼痛的效果,缺點是 比較容易被水洗掉,若對酒精成分過敏 者則須注意使用不含酒精成分的產品。

vol.212.2023.7月 20 長期使用「藥」小心 痠痛貼布跟藥膏的有效藥物成分直 接經由皮膚吸收,避開肝臟代謝途徑, 讓藥物更直接作用在骨骼肌肉疼痛的部 位,也可以減少口服消炎止痛藥對腎臟 的負擔,但是要注意,痠痛貼布或是藥 膏只能暫時緩解局部的疼痛,並不能取 代治療,一些錯誤的使用方式像是自行 長期使用可能造成心臟與腎臟的負擔, 或是貼布使用過久可能導致過敏性皮膚 炎;持續塗抹具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藥 膏,部分藥物仍會從皮膚血管進入全身 吸收,造成累積。同時使用多種不同劑 型的止痛消炎藥時也請先諮詢醫師,避 免使用過量,對心臟與腎臟造成傷害。 不管是痠痛貼布或藥膏,都不可貼 在有傷口的地方,也要避開黏膜處。如 果需要長期使用,大部分是因為疼痛一 直沒改善,請遵照醫師的指示進行相關 復健療程、搭配肌力訓練,才能解決疼 痛問題,必要時也可以使用熱敷的方式 增加局部骨骼肌的血液循環,幫助放鬆 肌肉。如果自行使用產品三到五天後都 無改善,請就醫確認造成疼痛的原因, 進行治療及復健。 肌肉痠痛,可能是慢性病用藥引起的 副作用 有些肌肉痠痛不一定是由受傷 引起,可能是慢性病用藥引起的副作 用,例如常見的斯達汀類降膽固醇藥 (Statins,又稱為HMG-CoA還原酶抑 制劑)以及某些降血糖藥也可能引發肌 肉疼痛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發生率不 高,但是如果異常出現肌肉疼痛、並且 與日常活動無關時,請儘速就醫評估是 否為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藥品引起的肌 肉痠痛通常停藥後會緩解。 若有服用慢性病用藥,有些藥品 會與某些食物產生交互作用,需特別注 意,例如有些藥品須避免食用葡萄柚、 柚子,因為可能影響藥品的代謝,提高 副作用發生機率。 結語 發生肌肉疼痛時,應該先就醫評估 病因,除了肌肉受傷的可能性,也可能 是慢性病用藥引起的副作用。市面上緩 解痠痛的品項繁多,掌握原則才能選擇 適合的用藥。特殊族群例如「慢性腎臟 病」或「心臟衰竭」的民眾應經由醫師 及藥師評估後再用藥。 痠痛外用藥 建議使用說明 貼布 1. 參考貼布外包裝的使用時間,若無標註,一次最長建議不超過6小時, 時間到就要移除,以避免過敏。 2. 有些貼布可以剪成小塊,貼在疼痛的部位;但有些貼布為了延長藥效, 特別設計為長效劑型,則不可任意裁剪,裁剪前請注意外包裝之說明。 藥膏 每日使用3-4次,每次塗抹不要超過兩個十元硬幣的寬度,塗抹後可以稍 微按摩幫助吸收,由於皮膚吸收有限,多塗抹並無法增加吸收量。

21 兒童專欄 小孩臭乳呆怎麼辦? ◆ 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主任暨語言治療師 張綺芬 「臭乳呆」是什麼呢? 我們一般說孩子講話「臭乳呆」是 指說話發音不標準,也就是言語語音障 礙(speech sound disorder), 依 據 Shriberg對此定義為語音障礙是一種發 展障礙,由於構音或音韻困難而造成孩 子說話的發音無法讓人理解,這與認知 智能、感官知覺、肢體動作、身體結構 或情緒行為無關。在美國3歲的孩子中 大概有15.6%的孩子有語音障礙。在臺 灣曾有報導提到學齡前與學齡兒童約有 10%的孩子有構音障礙。因此我們是需 要來關心此議題。 其實孩子發音不標準可以區分為兩 大類,第一類就是前述的語音障礙,屬 功能性的語音發展障礙,沒有器質性的 問題,就是俗稱「臭乳呆」。第二類就 是有器質性的問題而造成發音不標準, 其原因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因為神 經肌肉的問題所造成,如腦性麻痺的孩 子說話語音不標準。第二類為身體結構 的問題,如唇腭裂的孩子說話語音不清 鼻音過重。第三類是感官知覺的問題, 如有聽力損失的孩子說話語音不標準。 因此要確定孩子說話不標準是單純的「臭 乳呆」,還是有其他的原因所造成,就必 須要先到耳鼻喉科醫師處確定構造是否 正常如無腭裂,同時轉介到聽力師處接 受聽力檢查,確定孩子可以清楚地聽到 他人說話的語音,並轉介語言治療師處

vol.212.2023.7月 22 完成孩子的語言發展與言語語音發展的 評估,如此完整的評估才能有明確的診 斷,依此訂定語音清晰的訓練計劃。 孩子1歲開始會說話,就字正腔圓 嗎? 孩子說話語音的標準是有一定的發 展歷程,許多學者研究分析臺灣2到6 歲的孩子是否能夠正確發出37個注音符 號,結果可以歸納出3歲之前的孩子有 90%應該可以發出所有的韻母,以及聲 母中的ㄅㄇㄉㄊㄋㄌㄍㄎㄏ,而6歲之 後才能完全正確發出的聲母為ㄓㄔㄕㄖ 等。因此一位3歲的孩子說「佩佩豬出 門去吃飯」,結果被誤聽成「貝貝嘟嘟門 去嘟辦」,是可以被接受的,但若是一位 7歲的孩子,就需要盡快給予語音評估 與治療了。 如何發出正確的語音? 言語語音的產生需要由五大系統 呼吸、發聲、共鳴、構音、節律協調合 作,產生適當的氣流,再藉由神經肌肉 的精準調控舌頭、雙唇、軟腭、硬腭等 構音器官,做出目標構音位置與構音方 法來發出每一個語音。例如上門牙碰著 下唇摩擦發出「ㄈ」的語音,或是張大 嘴巴再慢慢地做成圓唇的過程中,持續 發出的語音為「ㄠ」。 從小奠定良好發音基礎 簡單的說,我們用嘴巴說話也用嘴 巴吃飯,若要說話字正腔圓,嘴巴當然 要能運用自如,那最佳的嘴巴運動是什 麼呢?從出生那天開始一直持續執行的 活動「吃」,就是最佳的運動。嬰兒6個 月大之前要用力快速的吸奶喝下,6到 12個月大開始練習吃副食品,學習吃 手指頭上或是湯匙、筷子上的食物,到 了1歲之後,就要漸進的練習吃嬰兒泥 狀食品,進步到軟質而至一般質地的食 物,也就是要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咬斷食 物、磨碎食物、咀嚼食物,食物能在嘴 巴內有效的被咀嚼,而後順利地吞下的 過程,此時雙唇、舌頭、雙頰、軟腭都 一起做運動,所以若將食物煮到軟爛給 2歲的孩子吃,就等於剝奪了他的構音 器官「作運動」的機會。 剪舌繫帶後就不會「臭奶呆」? 因為舌繫帶看起來過短,覺得舌尖 無法往上舔到上門牙,或是無法舔到左 右嘴角,這有可能會造成用餐時無法把 牙縫或是齒槽溝內的食物舔乾淨,但是 會造成發音不標準嗎?您可以試試看, 在說話的時候舌尖都不要翹高起來,讓 舌頭都擺得平平的,可以說出讓人聽得 懂的語音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即使 是說「老鼠」,ㄌ和ㄕ的語音,舌尖不翹 高也可以發得出正確的語音。另一方面 來說,即使剪了舌繫帶,還是需要給予 構音方法與構音位置的語言構音的評估 與治療。 一兼二顧:親子遊戲中促進語音的驚喜 1. 帶著孩子一起玩聲音,如: ● 模仿環境的聲音:叭叭叭的喇叭聲、 喔咿喔咿的救護車聲、劈啪劈啪的鞭 炮聲、滴答滴答的時鐘聲,可以促進 「ㄅ」、「ㄛ」、「ㄧ」、「ㄆ」、「ㄉ」。 ● 模仿動物的聲音:小蛇的聲音「嘶∼」、 公雞啼「咕、咕咕∼」、小馬走路「ㄊ 一ㄊㄚㄊㄧ」,可以促進「ㄙ」、「ㄍ」、 「ㄊ」。 ● 模仿身體的聲音:「ㄅㄨㄅㄨ」放屁 的聲音、肚子「咕嚕咕嚕叫」,可以促 進「ㄅㄨ」、「ㄍㄨ」、「ㄌㄨ」。

23 兒童專欄 2. 帶著孩子一起玩遊戲,如:呼呼吹 風風,不痛不痛;吃生日蛋糕,吹 蠟燭;吹玩具小喇叭、笛子、哨子; 吹羽毛、吹泡泡;舔棒棒糖、舔霜 淇淋、嘴角有食物自己用舌頭舔下 來;仰頭漱口咕嚕咕嚕等,可以促 進「ㄆ」、「ㄊ」、「ㄎ」、「ㄍ」、「ㄌ」、 「ㄏ」、「ㄑ」、「ㄘ」。 語言治療師的專業指導與協助 語言治療師會先聽聽孩子說話的語 音,來分析不標準的語音是屬於構音位 置還是構音方法的錯誤、是否合併有音 質沙啞或音調過低或高的問題、鼻音過 重或不足的問題、說話速度過快過慢或 重複等問題,我們會依據分析出來的錯 誤類型,選擇先從主要的問題、容易被 改正的語音、或家長最在意的錯誤音開 始指導。 語言治療師常會指導孩子的技巧有: 仔細聽、跟老師一起說、氣氣多一點、聲 音要連著不要斷掉、舌頭出來一點、舌頭 要碰到**、嘴巴要慢慢的關(開、圓、 笑),藉由訓練孩子聽辨聲音、看圖形提 示發音技巧、或直接碰觸孩子的構音器官 部位如嘴唇、臉頰、舌頭等,結合聽覺、 視覺與觸覺多管道的感官學習正確發音, 只要孩子可以坐下來,穩定配合從構音遊 戲中學習使用正確的發音技巧來說話,同 時家長需要在家中配合語言治療師的練習 單內容固定練習,應該可以在幾個月內改 善臭乳呆的問題。 小叮嚀 讓孩子吃固體食物練習咬就是一個 好運動,聽力檢查ㄧ定要做確定都聽得 清楚,孩子說話語音不清就讓語言治療 師來評估與指導。

vol.212.2023.7月 24 高危險嬰幼兒早期的神經發展問題 高危險嬰幼兒泛指出生後因需要密 集醫療照護或監測而住進新生兒加護病 房的新生嬰兒,常見的高危險嬰幼兒族 群包括早產、先天性心臟病、缺氧缺血 性腦病變、出生後需接受重大手術者或 基因異常嬰兒等。其中,出生週數小於 32 週、出生體重小於1,500 克重的極 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為最常見的高風險族 群。這些高危險嬰幼兒由於出生後的生 理狀況不穩定,即使在醫療介入下仍可 能出現各種疾病相關的併發症(如早產 兒常見的腦室內出血、壞死性小腸結腸 炎等),進而影響日後發展;另一方面, 這些嬰兒出生後的成長與發展環境和一 般健康足月嬰幼兒大不相同,亦可能對 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舉例來說,足月寶 寶在子宮內是無光照且聲音刺激較少的 環境,即使有聲音也多半是媽媽的心跳 聲、羊水聲等穩定且低頻舒適的刺激。 然而,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早產兒, 環境中無可避免的會出現許多不自然的 燈光與聲音刺激,如機器運轉聲、生理 監測器的警示聲、或是醫療人員治療的 聲響等,如此過度刺激的發展環境即可 能影響他們的發展。總結來說,高危險 嬰幼兒可能會因為其出生後生理狀態的 不穩定,再加上後天不自然的發展環 境,而較一般足月健康新生兒容易出現 神經行為發展的問題或困難。 早期的神經行為發展問題包括肌 肉張力異常(過低或過高)、原始反射 低弱、動作型態異常、警醒程度低或躁 動、對感覺刺激過度敏感以及餵食困難 高危險嬰幼兒的物理治療介入 ◆ 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 楊佩瑜

25 兒童專欄 等。如前所述,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 的高危險嬰幼兒,常會需要頻繁的醫療 介入,而受到過多複雜且不舒適的感覺 刺激,使得許多嬰兒即使僅受到微小 的刺激(如打開衣服換尿布)都可能出 現無法耐受的窘迫徵兆。輕則哭鬧不安 需頻繁安撫,部分神經不成熟的寶寶甚 至可能出現血氧不穩定等窘迫表現。許 多家長可能會誤以為寶寶很愛哭,但其 實這些都是對感覺刺激過度敏感且無法 耐受的表現。而在臨床上,最被家長擔 心但卻常見的神經發展問題當屬餵食困 難。對一般足月健康新生兒來說,進食 本來就是一件既耗能又需要高度神經生 理功能協調的工作。吃得好的寶寶,除 了要具備良好的吸吮吞嚥能力外,也要 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夠安全的自己由口 進食來滿足營養需求。然而,出生週數 較小的早產兒常常在生理條件與口腔動 作能力都還沒成熟的狀態下就出生,因 此得在出生後慢慢練習至成熟。而部分 足月的高危險嬰幼兒(如先天性心臟病 嬰兒),則可能因出生後需插管、開刀等 原因,必須面臨一段時間的禁食或仰賴 餵食管灌食,長期未由口進食的狀態下 便容易產生餵食困難或抗拒由口進食等 餵食問題。 高危險嬰幼兒的早期物理治療介入 高危險嬰幼兒的照護,需要完整跨 專業團隊人員的支持。其中,物理治療 師會在寶寶生命徵象穩定後,根據寶寶 的生理功能與週數,設計個別化的介入 計畫,以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及發展誘 發技巧,讓高危險嬰幼兒即使處在較不 利於發展的環境中,也能得到適當的發 展刺激,以減少因生理功能或環境差異 所造成的神經行為發展問題。 高危險嬰幼兒的物理治療介入係以 「以家庭為中心」的概念為基礎,根據每 個寶寶的發展狀態,提供個別化的發展 照護介入。早期的物理治療介入可分為 「高危險嬰幼兒發展評估」、「發展誘發與 功能促進」、以及「家庭功能支持」等三 大部分。 高危險嬰幼兒的發展評估是物理 治療介入的根基,透過個別化的評估, 可完整了解每一個寶寶的發展能力與特 質,以作為個別化早期介入的依據。常 見的個別化介入內容包括治療性擺位、 減敏感技巧與嬰兒按摩、主動動作誘發 技術、呼吸及心肺耐力訓練、口腔動作 與餵食功能訓練、視聽覺活動等。物理 治療早期介入的目標在於增加高危險嬰 幼兒的生理穩定性、促進其神經行為發 展、提供適當感知覺刺激、增進口腔動 作功能與進食經驗。簡單的說,早期物 理治療介入能夠讓這些高危險嬰幼兒即 便在其生理與環境的限制下,仍能保有 良好的發展刺激與機會,促進高危險嬰 幼兒的發展潛能以減少日後發展遲緩的 可能性。而在家庭功能支持部分,物理 治療師則會教導家長親子互動技巧及家 庭功能促進技巧,讓家長也能一同協助 寶寶發展,除了可以及早建立家庭連結 外,也能降低家長的親職壓力。 高危險嬰幼兒為發展遲緩的高風 險族群,因此出院後的發展追蹤亦有其 必要性。鼓勵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生長 外,也要持續留意孩子的發展狀況。若 察覺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可能,建議儘早 帶孩子至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的評估或 療育,把握發展黃金期,讓孩子發揮其 最大的發展潛能。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