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07

20 vol.207.2023.2月 患者,但近年新生兒檢查已納入髖關節理 學檢查,如有較明顯之髖關節不穩定有機 會早期發現(Barlow, Ortolani tests), 此外單側髖關節脫臼之患者會有長短腳 (Galeazzi sign)。在新生兒四個月大 前,因為骨骼鈣化程度不足,X光檢查之 幫助較小,多以超音波協助診斷,在一個 月前就做髖部超音波,雖有助於早期診斷 髖臼發育不全,但有30%左右的偽陽性 率,意思是一個月大前超音波檢查異常的 小朋友,部分會自行發展至正常,並不需 額外處置,所以這時檢查出疑似有髖發育 不全的爸媽不需要太擔心,只要經由適當 轉診至小兒科或小兒骨科醫師處做後續追 蹤檢查及治療即可。以臺大醫院總院為 例,如在星月計畫合作診所/醫院發現疑 似髖發育不全,可經合作診所/醫院主治 醫師開立轉診單至臺大醫院或臺大醫院兒 童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處置。 一般會建議有前述風險因子的小朋 友,在4至6周大時做超音波篩檢,在6 個月大前有脫臼或嚴重發育不全的小朋友 會建議穿戴特製吊帶(Pavlik harness) 復位及治療,有機會不經過手術即讓患者 得到良好之治療效果,需穿戴吊帶之小朋 友,會建議於小兒骨科醫師處追蹤治療效 果,萬一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早期轉換其 他合適治療可減少相關併發症。 4 至 6 個月大 4個月大後開始可用X光來評估,此 X光劑量比每人每年接受的背景輻射值低 約80-100倍,也比單趟美西飛機低非常 多,所以有風險因子或已經有超音波診斷 髖發育不全的小朋友使用X光檢查屬相 對安全且合理的。此時小兒骨科醫師會評 估髖關節的覆蓋、角度、有無脫位或脫臼 等,如有脫臼或嚴重脫位,此時仍然可以 用吊帶(Pavlik harness)治療。 6 個月大至 1 歲半 如果在這個階段的早期才被診斷出 來的患者,仍有部分醫師會嘗試吊帶治 療,但成功率不高且要小心併發症。一般 這個時期如果髖關節仍脫臼無法復位,會 考慮在麻醉下將髖關節復位並以石膏固 定,並做連續追蹤及替換石膏直到髖關節 穩定,但此時患者通常還是會殘留部分髖 發育不全之狀況。 1歲左右的小朋友一般會開始嘗試走 路,如果髖關節未脫位或脫臼,通常小朋 友不會有明顯症狀,如果是嚴重發育不 全或脫臼的小朋友,經驗上可能觀察到 這些小朋友較晚獨立走路,步態較易不 穩或有臀肌無力之步態(Trendelenburg gait),但最終都還是可以行走,推測會 有此步態之原因為臀肌需要花費較多力氣 才可維持髖關節穩定,才導致有相對臀肌 無力之步態,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證明。 兒童專 欄 台大醫網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