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06

14 vol.206.2023.1月 係,會隨年紀逐漸遞減。新生兒的睡眠時 間最長,大約需要14-17小時;上小學之 後睡眠時間大約在9-11小時;青少年大 約在7-10小時之間;成人則再少一些, 大約在7-9小時,而到了退休年齡則會減 少為7-8小時。而隨個人體質不同,睡眠 標準時間可再增減一小時。如果睡眠時間 落在這個區間,且不會影響白天活動,通 常不會被判定為需要治療的失眠。另外, 老年人因為生理的改變,較容易有睡眠中 斷導致白天容易疲累的表現,若這個表現 是可以在白天經過短時間休息或午睡(不 超過1小時)獲得改善,通常只需要調整 作息而不需要藥物治療。 失眠的臨床表現 如果睡眠時間低於平均且影響日常 生活,那失眠的機率就大大提升了。失 眠初步可依症狀持續時間分為短期或長 期。短期失眠也稱為調整性失眠或急性 失眠,通常持續數天或數週但少於3個 月,對應明確的壓力源作出反應時發 生。壓力源可以是身體的、心理的、社 會心理的或人際關係的(例如失業、親 人去世、離婚、爭吵等等)。當壓力源被 消除、解決或個體適應壓力源時,症狀 通常會消失。 若每週至少失眠3次且持續至少3 個月以上,被認為是慢性失眠。有些患 有慢性失眠症的人可以回憶起最初引發 失眠的壓力事件,而後因為調適過程的 不順利或是在急性期間養成不良的睡眠 習慣,進而造成慢性失眠。但另一部分 人則沒有可識別的觸發因素。 睡眠不足與失眠 這是兩個需要被鑑別的事件,儘管 最終的結果都是沒有足夠的休息。睡眠 不足的人通常睡眠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是因為外在因素(例如工作太繁忙)導 致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如果有機會, 患者可以正常入睡。但是失眠的患者, 即使給他足夠的睡眠機會,依舊沒有辦 法休息入睡,睡眠能力是有問題的。 失眠的類型 在臨床上,失眠主要以入睡困難(不 好睡)或睡眠中斷及提早清醒(睡不久) 造成睡眠質與量不足來表現。大多數成 年人可在嘗試入睡後大約10-20分鐘內 入睡,並且在夜間醒來的時間不到30分 鐘或少於2次。相比之下,失眠患者需 要30分鐘或更長時間才能入睡,會在夜 間醒來超過30分鐘或是比正常起床時間 提早30分鐘。 失眠的共病或風險因子 失眠症與其他醫學和精神疾病有著 複雜的關係。在統計上,與失眠相關的 個人因素包括:年齡較大、女性(尤其 更年期)、曾有失眠病史或家族史、易從 睡眠中喚醒傾向、對壓力事件的反應較 為強烈等。 在身體相關疾病上,須排除疼痛(肌 肉骨骼或風濕問題)、呼吸(睡眠呼吸中 止症或阻塞性肺病)、神經相關疾病(偏 頭痛)、腸胃相關疾病(胃食道逆流)以 及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亢進)。而精神方 面的問題,則需考慮憂鬱、焦慮或創傷 後症候群。另外,藥物的使用有時也是 造成失眠的原因之一,皆須綜合考慮。 失眠了,我可以先做什麼 許許多多的外在影響,會導致睡眠 品質的下降。自覺失眠的患者,可以先 從嘗試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對抗失眠: 專題報 導 台大醫網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