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vol.202.2022.9月 的孩子憂鬱、退縮,出現自殘或自殺的 想法⋯。 這些都是創傷修復本質困難所在, 我們無法預期創傷會在一個孩子身上造 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也無法預期這樣 的影響程度會有多深、層面會有多廣, 但我們可以做的是陪伴孩子一起走過創 傷的過程,往療癒的路上前進。 在創傷事件發生的急性期(創傷發 生一個月內),請先照顧好自己與孩子的 身心安全,一起協助自己與孩子進行下 列五字口訣的方法: ● 「安」:留意及確保居住環境以及人員 進去的安全,跟孩子說「你現在是安 全的、我會陪著你」,陪伴孩子進行任 何他會感到安全或安心的行為。 ● 「靜」:陪伴孩子從事他會感到平靜、 增加正向心情的活動,例如:聽音 樂、放鬆呼吸練習、看孩子喜歡的影 片或節目。 ● 「能」:陪伴孩子從事有自我價值感、 能力感的事情,例如:幫忙做家事、 照顧寵物或植物、完成學校的功課、 畫畫或美術作品。 ● 「繫」:讓孩子理解他有需要的時候, 可以跟他想要聯絡的家人或朋友連 繫,獲得穩定的社會支持與陪伴。 ●「望」:讓孩子保有樂觀以及希望感。 創傷發生後,請持續觀察孩子的 情緒、行為以及想法上的變化,有的孩 子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影響才慢慢顯 現。若孩子的情緒變化強度越來越大、 思考很負面或有無望感、對於有興趣的 事物失去興趣、刻意逃避跟創傷情境相 關的人事物、半夜驚醒或作惡夢等情 形,當上述症狀沒有隨著時間改善,出 現超過兩週,或明顯影響到日常生活、 上學或人際關係時,請帶著孩子尋求專 業協助。若您不知或沒把握如何協助孩 子,或有任何疑慮、擔心,也請及時向 心理或精神醫療專業人員尋求協助。 創傷修復過程是需要持續且漸進 式的,照顧者平時除了給予孩子穩定的 陪伴,對於孩子情緒以及行為變化需要 比平時更加地接納與理解,但並不是寵 溺或過度的包容、任孩子隨意發洩,而 是在照顧者能接納且願意的限度下,讓 孩子情緒能更充分放心地表現。請依照 孩子自己的速度與準備度來幫助他表達 情緒或者對創傷事件的感受、記憶或想 法,對於年齡較小或表達困難的孩子, 可以透過日常的遊戲、繪畫、各式媒材 來輔助表達,不用要求孩子一定要盡快 分享或說得很仔細,當孩子主動願意表 達時,予以傾聽以及接納,孩子述說完 之後可以在針對他所碰到的問題,一起 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法,當孩子嘗試時, 針對孩子的努力給予鼓勵以及肯定。 孩子在述說創傷的歷程,可能兩 次、三次或者是更多,也可能不時被情境 或事物所促發,每一次的述說可能看似類 似,但透過表達的歷程中,孩子正在勇敢 的面對,也正在學習調適與接納。孩子的 情緒行為表現,通常不會是一天比一天 好,更多的可能是前進三步又退了兩步, 不用因退步而氣餒,多數的孩子都仍具有 很好的調適、恢復能力,隨著時間可以慢 慢恢復到日常的生活,如果孩子的身心反 應改善、心理的痛苦降低、開始有信心應 付日常生活挑戰、情緒控制能力有變好, 要相信自己與孩子正在進步,也不忘給自 己與孩子包容與肯定,治療創傷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正在療癒的路上前進的你們, 真的非常勇敢! 兒童專 欄 台大醫網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