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02

13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然而,一旦危險解除重返安全模式,多 數人身心狀態會逐漸恢復穩定,此時身 體的副交感神經活化,讓人放鬆,減少 耗能(參見圖一右邊)。 生理上掌管壓力與發炎反應的內分 泌系統異常或自律神經系統失調是罹患創 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原因之一,因此個體接 觸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時,可能出現不成 比例之驚嚇或警覺反應,像是看到草繩就 倍感驚嚇、別人一舉手或說話大聲就害怕 被打;也會有持續的負向情緒或認知,像 是驚恐、羞愧或「都是我的錯」、「世界非 常危險」等信念,或者與人疏離、活動參 與明顯減少。既然這麼可怕,乾脆避開經 過可能有蛇的路,或重大車禍復原後不再 開車甚至避免搭車,這是經歷創傷事件後 常見的逃避反應,個體希望避免創傷事件 相關的刺激,但有時卻事與願違,不由自 主腦海浮現恐怖畫面或反覆做惡夢,重複 經驗創傷事件。 遭遇重大壓力事件之心理調適期因 人而異,多數人的壓力反應能在數天到 一個月內逐漸減緩,如果上述症狀持續 超過一個月且影響生活,需當心是否罹 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面對創傷後壓力反應 遭逢死亡威脅或重傷害等事件,可 能讓個體對人性的信任或世界觀遭受挑 戰甚至摧毀,像是對人性本善存疑、信 念從「世界是安全、穩定的」轉變為「世 界非常恐怖、危機四伏」,因困難理解與 消化這些情緒經驗,而產生情緒行為改 變,妨礙生活或人際。 創傷復原、重拾安全與信任需要時 間,支持性環境有助於減緩創傷事件對 個體的衝擊,周遭重要他人的理解(而 非忽視或指責)、系統提供資源並發揮保 護力都非常重要。如果您身邊有人遭遇 創傷事件,您可以提供支持與安慰,陪 伴對方從事能紓解情緒壓力的活動,讓 對方感到安全,接納人生豐富與變動無 常兼具。身為當事者,如果創傷後一昧 採取逃避方式因應,世界或他人危險的 信念可能持續存在,甚至越來越強烈。 要想改變現狀,當事者需要具備面對問 題的勇氣,在安全的身心狀態下探索與 紓解創傷情緒,方有機會賦予創傷新的 意義,經歷成長與改變。 假如症狀持續或對生活造成影響, 建議求診精神科或尋求心理治療,經由 專業醫師評估,必要時接受藥物治療來 改善症狀,亦可學習放鬆技巧來緩解壓 力反應,心理治療則提供一個安全空間 陪伴當事者重整經驗、自創傷中復原。 俗話說「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 鼻香」,若能在挫折與逆境中找尋意義並 成長,走過人生低谷,相信這些考驗將 成為生命中難能可貴的養分! 圖一 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兩者相互拮抗(原圖取材自 The Noun Project, Created by fahmionline, Gan Khoon Lay and Vaibhav Radhakrishnan,並由本文作者修改後使用) 專題報導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