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vol.200.2022.7月 皮膚蒼白、呼吸及心跳加快、全身發冷 且不自主抖動,即所謂「寒顫」。當體 溫到達最高溫後,寒顫會緩解,體溫開 始慢慢下降,會有流汗情形,此時即為 「退燒」。但,若發燒的表現不明顯且體 溫未超過38℃,臨床上稱之為「低燒」。 不管發燒到幾度,體溫呈現的變化及發 燒出現的時間點皆有其意義,而發燒伴 隨的其他症狀(疼痛、局部組織紅腫、 皮膚紅疹、意識降低、短時間體重大幅 下降等等)則為醫師診斷疾病的依據, 因此除了監測體溫之外,還要注意觀察 身體的其他症狀,以利醫師診斷。 發燒的處置 1. 保持身體舒適(保暖或降溫):寒顫 出現時,可增加衣物保暖,冬天可利 用暖爐保暖,但臨床上效果有限。寒 顫開始後,約30分鐘左右才會開始 減緩。當寒顫緩解,身體感覺發燙, 可使用冰袋或冰寶降溫,記得加一層 布巾以減緩皮膚刺激或凍傷,增加舒 適感。保暖及降溫皆為症狀緩解,非 疾病治療,因此,若未感到太熱或太 冷等不適感,皆非必要處置。退燒 時,若有流出大量的汗,可先擦乾身 體並更換乾淨衣物,保持身體舒爽。 室內維持一般舒適溫度即可(25℃左 右,因人而異)。 2. 補充水分及營養:因身體發熱造成 水分需求增加,人體必須額外多攝 取2000c.c. 以上之水分,若因身體 疾病須限制水分者(心衰竭或慢性 腎病等),則需依醫師的建議攝取。 而發燒也會使身體基礎代謝率增 加,則要額外多補充熱量以供身體 所需,因此,需要攝取高蛋白及高 熱量飲食。當食慾不佳時,可先從 喜愛的食物中挑選,或攝取營養補 充品以提供身體所需。 3. 藥物:退燒藥物一般會選擇乙醯 氨 酚(Acetaminophen) 或 非 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如 ibuprofen、Naproxen 等 ), 退 燒藥物需依醫師指示服用,不可過 度服用,且須注意有無過敏反應。 但發燒就一定要退燒嗎?退燒藥依 然是一種症狀治療,當發燒造成過 度不適,如頭痛、心悸或呼吸困難 等,服用退燒藥降溫可趨緩不適感 並減少身體耗氧及身體代謝率。但 若發燒未造成任何不適感,或不適 感可接受,在持續監測體溫的狀況 下,可經由多喝水或休息等方式讓 身體自行降溫,故退燒藥並非必要 藥物,而是需要時才使用的藥物。 臨床上,病人高燒不退,護理師給 退燒藥時,經常有病人及家屬害怕 服用過多退燒藥造成身體負擔,而 拒絕退燒藥,但,所謂「劑量過多」 是指超出處方建議的量,遵循醫師 的處方且沒有額外自己服用其他藥 物,就不會有劑量過多的疑慮。 保健園 地 台大醫網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