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200

愛【心】鏡-利用手機鏡頭偵測心房顫動 臺大醫院心臟醫療團隊全力打擊心房顫動-首度研發 由 灣衛生福利部許可之心房顫動手機偵測 記者會 月刊 擁 有 健 康 知 識 HEALTH NETWORK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台大 網 中華民國111年7月 JUL . 2022 vol.200 愛【心】鏡- 利用手機鏡頭偵測心房顫動 臺大醫院心臟醫療團隊全力打擊心房顫動- 首度研發 由臺灣衛生福利部許可之心房顫動 手機偵測APP記者會 兒童專欄 兒童異物食入 越吵越相識-談手足衝突處理 豐 富 彩 色 人 生 發燒話題 優雅健康的黃金女郎- 更年期婦女的癌症篩檢(上) 專題報導 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 認識愛滋不害怕,勇敢做篩檢(Q&A) 蜂窩性組織炎–常見用藥介紹 N T U H 醫

心房顫動是國人最常見的心律 不整,一部分患者常有頭暈、心悸 和胸悶等症狀,但有另一部分患者是 沒有症狀的,成為隱形殺手。為了 讓心房顫動篩檢能夠更及時、方便和 快速,在現代人手一機的時代,臺大 醫院及新竹臺大分院與敦捷光電利 用手機鏡頭以及光體積變化描記圖 法(Photoplethysmography, 簡 稱 PPG)技術,一起開發了心律不整APP 「愛心鏡Rhythm Cam」,是臺灣第一款 利用PPG技術獲得衛生福利部許可的心 房顫動篩檢手機APP,可提供一般民眾 自行篩檢心律不整,也獲得了第十八屆 國家新創獎的肯定。 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隨著年紀 的增長,心房顫動發生的比例預期將會 攀升。根據統計,65歲以上族群的患病 率為8至10%。心房顫動早期因為間歇 性發作,即使到醫院接受例行12導程心 電圖檢測仍不易診斷,往往需長時間的 連續心電圖監測,或植入心電圖紀錄器 等才能確診。如此不論檢查成本、時間 或技術複雜度均相當高,導致心房顫動 的篩檢一直難以普及。隨著穿戴裝置的 蓬勃發展,目前市面上已有可偵測心律 不整的攜帶裝置,如智慧手錶等,但仍 需額外購買裝置進行量測。藉由臺大醫 院與敦捷光電開發的心律不整APP「愛 心鏡Rhythm Cam」,可讓民眾居家自 行檢測心律不整,及早發現及治療。 心房顫動已確定能增加中風、心臟 衰竭和死亡等風險,若能提早發現即時 使用藥物預防與治療,能夠下降64%中 風、21%心臟衰竭和死亡的機率。然而 心房顫動因為初期為陣發性,亦即間歇 性發作,往往不易診斷,常因此延誤就 醫而喪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目前國 際專家們都建議自我篩檢,以利早期診 斷與治療。傳統上心律不整需由心電圖 測量與診斷,必須由醫師或技術人員執 行,耗時又費力,無法有效進行大規模 愛【心】鏡 利用手機鏡頭偵測心房顫動 臺大醫院心臟醫療團隊全力打擊心房顫動-首度研發 由臺灣衛生福利部許可之心房顫動手機偵測APP記者會 ◆ 公共事務室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1 醫療團隊

vol.200.2022.7月 愛心鏡 Rhythm Cam APP 操作畫面 2 愛心鏡-利用手機鏡頭偵測心房顫動 臺大醫院心臟醫療團隊全力打擊心房顫動首 度研發由衛生福利部許可之心房顫動手機偵測APP 記者會合照 穿戴式裝置可快速且有效的篩檢出心房顫 動,然而各式各樣的裝置仍有其限制,例 如智慧型穿戴裝置需額外購買,且常因外 出或運動而不方便測量。愛心鏡Rhythm Cam直接利用手機上的鏡頭,結合特殊 演算法,可以達到與心電圖相當的篩檢和 診斷的準確率。 除了老年人外,高血壓、長期高 壓、睡眠障礙、飲酒、心臟疾病等也是 心房顫動的潛在高風險族群。由於心房 顫動為偶發,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罹患 心房顫動。愛心鏡Rhythm Cam與雲 端平臺結合,目的是透過手機的普遍 性,讓每個人都可以隨時且容易的量 測心律,快速的檢視自己是否有心律不 整。只要輸入真實的基本資料,雲端平 臺可視情況聯繫患者至臺大體系各分 院,接受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 醫療團 隊 台大醫網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中華民國111年7月 JUL . 2022 vol.200 HEALTH NETWORK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大醫網 台 0 1 愛【心】鏡-利用手機鏡頭偵測心房顫動 臺大醫院心臟醫療團隊全力打擊心房顫動- 首度研發 由臺灣衛生福利部許可之心房顫動 手機偵測APP記者會 公共事務室 0 7 小兒部-王麗君醫師 0 8 骨科部-蔡岳呈醫師 0 5 防疫樂活新態度 黃俊達 醫師 0 9 「 優雅健康的黃金女郎-更年期婦女 的癌症篩檢(上) 程劭儀 主任 鍾旻圜 中級管理師 11 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孫幸筠 醫師 14 認識愛滋不害怕,勇敢做篩檢 (Q&A) 巫沛瑩 個案管理師 17 蜂窩性組織炎-常見用藥介紹 李家睿 藥師 專題報導 醫療團隊 編者的話 發燒話題 Contents 醫事人員 介紹 月刊目錄

發 行 人: 吳明賢 召 集 人: 賴逸儒 總 編 輯: 陳彥元 執行編輯: 黃俊達 編輯顧問: 李美美、蕭輔仁、盤松青、 洪俊銘、童寶玲、詹智傑、 王振穎、詹其峰、吳嘉峯、 邵幼雲、陳沛裕、蔡紫薰、 董聖雍、黃俊達 編輯企劃: 網頁工作小組 健康教育中心 蕭靜如 攝 影: 喬士明、林依伶、 洪敏倫、胡淑慎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附設醫院 地 址: 臺北市常德街1號 健康教育中心 電 話: (02)2356-2114 傳 真: (02)2321-8403 網 址: https://www.ntuh.gov.tw (衛教天地) 設計印刷: 加斌有限公司 電 話: (02)2325-5500 傳 真: (02)2706-7272 3 1 【金山快訊】 防疫作戰要創新,資訊設備舊換新 陳曄徵 組長 3 3 氣喘飲食保健 林郁芳 營養師 2 5 發燒護理指導 鄒素涵 護理師 2 7 讀者Q&A 健康教育中心 2 8 常見用藥Q&A 葉庭佑 藥師 孫幸筠 醫師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FSC環保紙印製。 2 0 兒童異物食入 李孟旃 醫師 2 2 越吵越相識-談手足衝突處理 謝雅琪 臨床心理師 台大花絮 健康營養 補給站 擁 有 健 康 知 識 豐 富 彩 色 人 生 兒童專欄 保健園地

◆ 內科部主治醫師 黃俊達 防疫樂活 新態度 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預防勝於治療,是老生常談的一句 話,但是卻常常為我們所忽略,本期的 「發燒話題」家庭醫學部程劭儀主任除 了為我們帶來更年期婦女預防保健的要 訣,也同時提醒大家政府目前所補助的 四大癌症篩檢,以鼓勵符合資格的所有 民眾都能定期接受篩檢,以達到早期發 現、早期治療的效益。 藉由本期的台大醫網,讓我們熱烈 歡迎專長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的小兒部王 麗君醫師,以及關注大家骨關節健康的 骨科部蔡岳呈醫師,加入臺大醫院的大 家庭為廣大群眾貢獻己身所學。 智慧醫療與穿戴裝置的研發在全球 醫療界都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在現今人 手一機的時代,臺大醫院及新竹臺大分 院心臟醫療團隊與敦捷光電進行跨界合 作,利用手機鏡頭以及光體積變化描記 圖法技術,發表了臺灣衛生福利部食藥 署首款許可的心房顫動手機偵測APP, 預期將改善傳統上心房顫動篩檢難以普 及、難以早期診治的缺失,而為我們高 齡社會的民眾們守候治療的黃金時機。 愛滋病從40年前最初發現時的不 治之症,到現今已發展出多種有效的抗 病毒藥品,使得愛滋病轉為一種慢性疾 病,越來越多的病人能夠與愛滋病毒共 存,甚至在全球陸續傳來有患者痊癒的 好消息。本期中,特別榮幸邀請到內科 部感染科孫幸筠醫師聯手感染管制中心 巫沛瑩愛滋病個案管理師,來為我們深 入淺出地介紹愛滋病的由來、傳染路 徑、自然病程與治療,並進一步介紹愛 滋病毒暴露前的預防性投藥,期許讓一 般民眾和醫護人員對於愛滋病與預防性 投藥有更深入的了解,除了幫助使用者 去除污名化,也可將此預防方法廣為推 行。而蜂窩性組織炎是皮膚與軟組織常 見的感染症,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藥劑 部李家睿藥師則帶來臺大醫院門診常開 立口服抗生素的簡介,俾以增進我們正 確的用藥知識。 六個月到四歲大的好奇寶寶喜歡 用嘴巴探索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但在 此同時,卻也正是兒童誤食異物的高危 險期,家長們該如何避免這些意外事件 發生呢?急診醫學部李孟旃醫師教導我 們應該將維護育兒環境安全的觀念落實 到日常生活當中。談到手足,「手足情 深」、「情同手足」是我們所冀望的原 始情懷,但事實上,手足間的衝突與競 爭卻是很正常的現象,也因而能夠從中 編者的話

編者的 話 台大醫網 6 vol.200.2022.7月 磨練出因應人際關係的適當能力,本期 臨床心理中心謝雅琪臨床心理師提醒家 長們可以從「自我省思」、「接納」、「傾 聽」、「同理」、「愛」與「身教」等要點 出發,並多鼓勵、多肯定手足間的正向 互動,以期為手足關係增添幸福的溫度。 本期的保健園地中,護理部鄒素 涵護理師帶來了發燒的正確觀念以及護 理指導,讓我們能夠冷靜面對、迎戰疾 病。骨質疏鬆是更年期後婦女常見的問 題,而膽固醇超標則是現代人的文明 病,如何正確地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鈣 質,以及藉由口服藥物治療與生活型態 調整等控制好血中的膽固醇,Q&A中有 各位想尋求的解答。因應專題報導中關 於愛滋病的相關資訊,在此同場加映藥 劑部葉庭佑藥師與內科部感染科孫幸筠 醫師帶來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用藥常 見的Q&A。 防疫視同作戰,在科技戰、資訊戰 蓬勃發展的現代,防疫也是要跟上時代 的腳步,本期台大醫網特別報導本院金 山分院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間不落人後的 醫療服務創新,由金山分院綜合事務室 資訊組陳曄徵組長所撰文的「防疫作戰 要創新,資訊設備舊換新」。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未來 的走向仍難以捉摸,但編者在此仍然想勉 勵各位莫忘初衷,回到衛生保健與健康照 護的原點,維持自身的強健體魄,才是有 朝一日戰勝新冠肺炎的根本之道。本期內 容有豐富的醫療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要訣, 請各位讀者細細品嘗與體會!

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醫事人員介紹 王麗君 醫師 現職 臺大醫院小兒部神經科主治醫師 專長 發展遲緩、神經相關基因疾病、兒童癲癇、動作障礙、妥瑞症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神經主治醫師 ● 國泰綜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暨早期療育中心主任 ● 敏盛綜合醫院小兒神經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小兒部神經科研修醫師 ● 臺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王醫師貼心小叮嚀 小朋友的抽搐發作表現多樣化,包括點頭癲癇、局部發作、或大發作等,另外 有些會伴隨發展遲緩或退化的表現。 找出造成發作之原因很重要,有些是因為熱痙攣,有些則是腦部構造的問題, 有些甚至可能與基因相關。若家中幼兒有疑似抽搐發作之表現,請儘早就醫由醫師 評估,區分是否為「癲癇發作」,藉由評估,早期診斷,給予正確治療。 門診時間 醫事人員 介紹

8 vol.200.2022.7月 現職 臺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 微創骨折創傷手術、一般骨科疾病、膝關節鏡手術(十字韌帶、半月軟骨、骨軟骨修 補)、肩關節鏡手術(旋轉肌修補、五十肩、盂唇修補)、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退化 性膝關節炎、高位脛骨截骨術、微創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膝關節置換後感染、 膝關節再次置換手術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 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骨科部支援醫師 ● 臺大醫院骨科部總醫師 ● 臺大醫院骨科部住院醫師 蔡醫師貼心小叮嚀 膝蓋疼痛是年輕人或長輩皆可能遇到的問題,運動時扭傷造成半月板或十字韌帶 撕裂,或長期使用過度磨損軟骨半月板等,皆可能造成膝蓋劇烈疼痛,甚至影響行走 或工作。肩膀肌腱斷裂或五十肩,亦是現代人在極度文明及壓力生活之下愈來愈常見 的問題。 隨著醫療進步有愈來愈多治療方式,以及各式強調修復與重建的手術新進展包含 微創、關節鏡、高位脛骨截骨術等,能幫助病人有更多機會且更有效率地修復,並減 輕疼痛。 期望能盡一己之力為病人去除疼痛及不舒服,重建健康運動模式,並提升生活品質。 蔡岳呈 醫師 門診時間 醫事人 員介紹 台大醫網

9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停經後應注意的事之一:定期健康檢查 在臺灣有一項很好的預防保健方式 就是健康檢查,有些國家就沒有這樣的 制度,例如美國就沒有全身健康檢查, 可能因為國外有家庭醫師制度,會定期 幫病人安排所需的檢查,而臺灣的家庭 醫師制度到目前還在努力推廣中。那麼 我們沒有家庭醫師的協助該怎麼辦呢? 建議定期安排身體檢查,會是一個可以 補救的方式。像50歲的女性就可以開始 考慮每兩年自費做一次全身性的健康檢 查,例如:停經後的女性,應該開始注 意一些心臟血管的問題,因為停經以後 沒有賀爾蒙保護,得到心臟血管疾病的 機率就會跟男性一樣,所以須定期檢查 膽固醇、血糖、尿酸等等與心臟血管疾 病相關的一些指標,有助於早期發現身 體上的變化,及早加以處置。從40歲開 始,就可以多利用每三年一次的免費成 人健康檢查,接受基礎篩檢。 停經後應注意的事之二:體重控制與 養成運動習慣 婦女癌症,大概有8 成都發生在 50歲以後,這個年紀大概就是臺灣女性 平均的停經年齡,因此婦女更年期後的 癌症篩檢特別重要。首先,我們先來談 談女性面臨更年期後應該注意的保健重 點,再於下期介紹政府為大家免費提供 的癌症篩檢政策。 女性更年期症狀不是人人有 女性更年期時會有哪些症狀,其 實不一定,據統計,可能有三分之一的 女性沒有任何感覺,這與體質有關。有 很多女性,即使到了所謂更年期,書上 寫的一些更年期症狀像潮紅燥熱,通通 沒有。研究發現,更年期症狀每個人的 表現都不一樣,從完全沒有症狀到有人 覺得絕望想自殺,或是嚴重到不能睡、 進而影響到情緒、生活品質等等都有, 且有症狀的西方人比東方人多。不管有 沒有症狀,停經以後身體會產生很多變 化,因此建議不論是否有不舒服,停經 後還是應該定期去做身體檢查。 ◆ 口述/資料提供: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程劭儀 ◆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中級管理師 鍾旻圜 優雅健康的黃金女郎- 更年期婦女的癌症篩檢 (上) 發燒話題

10 vol.200.2022.7月 停經後的女性,因新陳代謝變慢, 脂肪容易堆積,體重較容易增加,同時 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也會增加,因此要 注意停經後不要讓體重增加太多,且很 重要的是要養成運動習慣。這裡不是要 大家去花錢做運動,而是從生活上的小 地方做起,例如,很多人習慣在辦公室 坐一整天,其實可推廣站著開會或是站 著上班打電腦,國外很多大型機構,例 如Google就是這樣,他們也很習慣不 搭電梯改走樓梯上下樓,或是上下班提 前一站下車步行至公司。走路是愈來愈 被推崇的一種運動方式,它可以強化我 們的肌力,甚至對大腦功能也有幫助, 可以延遲退化及失智症。歐洲研究,更 年期女性如果一個禮拜至少快走3次, 每次至少30分鐘,可以有效的降低許多 癌症,如乳癌、肺癌、大腸癌、子宮內 膜癌的死亡率。 善用政府提供的預防保健大禮:四癌 篩檢 所以更年期婦女停經後沒有症狀是 最好的,如有不舒服的話可與醫師討論 要不要使用賀爾蒙或是其他方法來處理 更年期不舒服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檢 查不能忽略,建議大概每兩、三年做一 次全身健康檢查,如果發現有什麼不正 常的地方再來門診進行重點複檢、追蹤 與治療。而這期間,更建議善用政府所 提供的免費癌症篩檢。 臺灣每年有超過上萬人診斷為乳 癌與大腸癌。其實,篩檢可以早期發現 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 死亡率,如定期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篩 檢,可降低四成的死亡率。因此,政府 補助四大癌症篩檢,鼓勵符合資格的民 眾都能免費定期進行篩檢,包括: 1. 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 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 女,每2年1次。 2.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 建議每3年1次。 3. 糞便潛血檢查:50 至未滿75 歲民 眾,每2年1次。 4.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 (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 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 每2年1次。 臺大醫院從2010年執行癌症篩檢業 務到現在,每年都可以篩檢出100多位癌 症患者,至今已經超過1,000人,大部分 是早期,因此治療後存活率很高,所以早 期發現、早期治療很重要,若等到癌症後 期才發現,通常再怎麼強效的治療對病情 的幫助都不大。因此現在民眾就醫時,很 多醫師都會主動提醒要做糞便或其他篩檢 甚至是提醒民眾打疫苗。因為信任醫師, 民眾對於醫師的建議接受度也比較高。我 們的研究發現,醫師的推廣是非常有效果 的。之前一位個案,上班時公司會定期做 健康檢查,退休後沒有家人特別提醒,加 上沒有症狀,等到不舒服來就醫時已經是 胰臟癌末期,治療效果有限;另一位個案 是一位小女生,她就很幸運,只是因為腳 扭傷去看骨科,骨科醫師順口提醒她可以 去做乳房攝影,居然就檢查出罹患乳癌, 而趕緊做後續治療,增加治癒的機會。因 此,提醒民眾,如果醫師提醒你去做定期 檢查或是做癌症篩檢等,要重視醫師的建 議,並且平常就要有每2∼3年定期健康 檢查的觀念,以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下 期,我們將詳細介紹政府所免費提供的四 癌篩檢中,更年期婦女常見的乳癌、子宮 頸癌、大腸癌篩檢,敬請期待。 發燒話 題 台大醫網

1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 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 孫幸筠 暴露愛滋病毒「前」 預防性投藥 前言 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的英文 名 稱 為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the prevention of HIV infection,簡稱 為PrEP。此預防性投藥適用的對象是「沒 有」感染愛滋病毒(又稱為人類免疫不 全 病 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但有風險經由性行為或使用 注射藥物感染愛滋病毒的人。所以使用 此暴露前預防性投藥,需先確定「沒有」 感染愛滋病毒。在使用暴露前預防性投 藥的過程中,需每三個月定期規則檢測 使用者是否感染愛滋病毒。在確定未感 染愛滋病毒後,才能繼續使用暴露前預 防性投藥。若因服藥順從性不佳,在服 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的過程中感染愛滋 病毒,在診斷愛滋病毒感染後,需馬上 停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處方,改為愛滋 病毒治療處方,不然會產生有抗藥性的 愛滋病毒。目前適合接受暴露愛滋病毒 前預防性投藥的民眾包括有感染愛滋病 毒風險的:(1)男男間性行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或跨性別女 性(transgender women),(2)血清 相異伴侶(serodiscordant couples), (3)注射藥物者(people who inject drug),和(4)高風險異性戀男性與 女 性(at-risk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 效果 暴露前預防性投藥要能有效預防 愛滋病毒感染,需要使用者服藥順從性 高,即可遵照建議方式確實每日服藥。 服藥順從性越高,預防效果越好。根據 過往文獻,若能遵照建議方式服用藥 物,預防性投藥預防藉由性行為感染 愛滋病毒的效果,可高達將近99%。 至於預防性投藥預防經使用注射藥物感 染愛滋病毒的效果,亦可達74∼84% (此推估主要來自於每天使用一種藥物 [tenofovir, TFV]。若每天使用兩種藥 物,預防效果可能更好)。 專題報導

12 vol.200.2022.7月 在一暴露前預防性投藥的文獻回顧 中,其使用的藥物為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和emtricitabine (FTC) 的合併處方,使用者因副作用而停藥的 比例僅2%,性病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的 使用者中很常見。所以使用過程中亦須 規則檢查性病以即時治療,並使用保險套 以避免其他性病的感染。再者,對TDF/ FTC產生抗藥性愛滋病毒的狀況非常罕見 (<0.1%),通常發生在尚未被診斷但事 實上已經發生急性愛滋病毒感染的TDF/ FTC使用者,此時(在剛感染愛滋病毒的 7-10天內做此檢測)愛滋病毒的抗體/ 抗 原篩檢可能呈現偽陰性。有鑑於此,建議 在開始使用預防性投藥後一個月,再檢查 一次是否為愛滋病毒感染。暴露愛滋病毒 前預防性投藥的使用方式,除了每日服用 TDF/FTC的方式,亦可採用依需求時(ondemand or event-driven) 使 用TDF/ FTC的方式。 藥物 目前最廣泛使用於暴露前預防 性 投 藥 的 藥 物 為 兩 種 成 分(TFV和 emtricitabine, [FTC]) 合 併 在 一 起的藥物。包含TFV成分的藥物有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和 tenofovir alafenamide(TAF), 它們是TFV的前驅藥物(prodrug), 服用後可被腸胃吸收。近來暴露愛滋病 毒前預防性投藥的藥物還有長效針劑 cabotegravir(CAB)600mg( 商 品 名Apretude®)可使用。上述藥物作 用於愛滋病毒的機轉,TFV和FTC屬於 核苷酸反轉錄酶抑制劑(nucleoside reverse-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而CAB屬於嵌入酶抑制劑(integrase inhibitors)。 TDF-FTC(TDF300mg 和 FTC 200 mg,商品名Truvada®)是最常用的處 方。若照建議方式正確服用,可減少將 近100%感染愛滋病毒的機會。臨床試 驗中,常見的副作用很輕微,相較於對 照組,僅有噁心和拉肚子,通常四週後 就緩解。長期使用此藥物,令人擔憂的 是TDF 對腎臟和骨頭的影響。另一處方 TAF-FTC(TAF 25 mg和FTC 200 mg, 商品名Descovy®),在美國已取得愛滋 病毒前預防性投藥的適應症,但目前尚 未在臺灣取得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的 適應症。TAF對腎臟和骨頭的影響較小, 但不建議使用在主要經由陰道性交導致 感染愛滋病毒的狀況,主要是臨床研究 的受試者,並不包括異性戀的女性。雖 然目前已有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結果 支持女性使用TAF-FTC做為暴露愛滋病 毒前預防性投藥,但仍需臨床研究證實。 新處方 雖然TAF-FTC臨床使用狀況,不 像TDF-FTC這麼普及,但在一多中心、 隨機分配的第三期非劣性的臨床研究 中,受試者亦為有風險感染愛滋病毒的 男男間性行為者或跨性別女性。在追蹤 8,756人年後,2,694位使用TAF-FTC和 2,693位使用TDF-FTC的受試者中,感 染愛滋病毒的受試者各自為7位(發生 率為0.16個感染每100人年)和15位 (發生率為0.34個感染每100人年)。 僅有少數的人因副作用而停藥(1%使用 TAF-FTC的受試者和2%使用TDF-FTC 的受試者)。相較於使用TDF-FTC的受 專題報 導 台大醫網

13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試者,使用TAF-FTC的受試者有較佳的 腎臟和骨頭指數。至於TAF 和TDF 對受 試者體重和血酯影響的差異,大多來自 TDF 抑制體重和血酯影響所致。 另一多中心、隨機分配雙盲的非劣 性的臨床研究中,受試者亦為有風險感 染愛滋病毒的男男間性行為者或跨性別 女性,其比較每八週肌肉注射施打一次 長效針劑CAB,和每天使用口服TDFFTC預防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研究過 程中,共52位受試者發生愛滋病毒感 染,13位接受長效針劑CAB(發生率 為0.41個感染每100人年),39位每天 使用口服TDF-FTC(發生率為1.22個感 染每100人年)。相較於每天使用口服 TDF-FTC,長效針劑CAB可再減少66% 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因長效針劑CAB 預防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顯著優於每天 使用口服TDF-FTC,此研究提前終止。注 射部位的反應為最常見(81.4%)的副作 用。其他並沒有安全上的顧慮。在使用 長效針劑CAB後發生愛滋病毒感染的受 試者,有觀察到對嵌入酶抑制劑產生抗 藥性,和愛滋病毒感染診斷延遲的狀況。 困境 雖然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 可有效地大幅減少愛滋病毒的傳播,但 其使用仍尚未在有風險的族群中廣泛使 用。美國非裔或拉丁裔民眾占2017年 愛滋病毒新感染者的69%,但僅占2016 年暴露前預防性投藥使用者的24%。 主要的原因除了有感染愛滋病毒風險的 民眾對暴露前預防性投藥認知不足外, 可提供暴露前預防性投藥的醫療院所的 醫護人員,對此議題也是了解有限。再 者,民眾和醫護人員皆對民眾感染愛滋 病毒風險的認知低(例如以為只有男男 間性行為者有風險感染愛滋病毒),如 此限制了暴露前預防性投藥的提供。最 後,民眾使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所需的 經濟負擔和需面對的社會污名化,更降 低暴露前預防性投藥的使用。 結論 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能有效 預防愛滋病毒感染,這已毋庸置疑。目 前最需要的是將此預防方法廣為推行。 針對上述提到的推行的困境,解決方式 為對民眾和醫護人員進行暴露前預防性 投藥的相關教育,以更創新的方法提供 其相關服務,爭取資源提供購買藥物補 助,最後,對暴露前預防性投藥和其使 用者去污名化。 專題報導

14 vol.200.2022.7月 ◆ 感染管制中心愛滋病個案管理師 巫沛瑩 認識愛滋不害怕 勇敢做篩檢(Q&A) 甚麼是愛滋病? 愛 滋 病 是 後 天 免 疫 缺 乏 症 候 群(Acqui red Immunodef iciency Syndrome,AIDS)的簡稱,由人類免疫 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所引起。愛滋病是指因為感 染者身體抵抗力降低,導致各種症狀。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也有人稱為 愛滋病毒,此病毒會感染病患的免疫細 胞,並且破壞免疫系統的病毒。嚴重時 會造成細菌、病毒、黴菌、原蟲這些原 本可以很輕易的被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的 致病原,但因為病患免疫力差而導致感 染,也可能引起其他疾病或免疫有關的 癌症。 如何傳染的 ? (1) 性行為傳染:與愛滋病毒感染者發 生口腔、肛門、陰道等方式之性交或 其他體液交換時,均有受感染的可能。 (2)血液傳染:包括 (a) 輸進或接觸被愛滋病毒污染的 血液、血液製劑。 (b) 與感染愛滋病毒之注射藥癮者 共用注射針頭、針筒或稀釋液。 (c) 接受愛滋病毒感染者之器官移植。 (3) 母子垂直感染:嬰兒也會由其已感 染病毒的母親在妊娠期、生產期、 或因授乳而得到愛滋病毒。 感染後的自然病程 (1) 空窗期:感染愛滋病毒後,需要經 過一段時間後才會在血(體)液 中出現愛滋病毒抗原或抗體,這段 已感染卻檢驗不出來的期間即為空 窗期,簡單來說是指「感染愛滋病 毒後,到可以被『檢查出來』的時 間」。一般而言,空窗期約為3∼ 12週,依使用的檢驗方式而有所不 同。以目前的抗原/抗體複合式的 篩檢(HIV Ag/Ab Combo)方法 之空窗期為 3∼6週,HIV初步檢 驗方法優先使用此種方法。在空窗 期間內,因體內已存在病毒,已具 傳染力。若與他人發生不安全性行 為後經篩檢為陰性,但仍懷疑自身 專題報 導 台大醫網

1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感染者,可於空窗期後再次檢驗, 但此期間應避免與他人發生不安全 性行為。 (2) 潛伏期:是指感染愛滋病毒後過了 空窗期到「發病」的這段時間,此 期間已感染,只要去做初步的抗原 /抗體複合式的篩檢(HIV Ag/Ab Combo)都會檢驗出來。典型愛 滋病的潛伏期,從感染到發展成為 愛滋病患,快者半年至5年,慢者 7年至10年或更久。 (3) 發病期:是指愛滋病毒在人體內未 獲得治療而持續破壞人體的免疫細 胞,因為免疫系統顯著的下滑,會 較正常人更容易得到各種感染性疾 病的機會、體重急遽減輕、疲倦、 夜間盜汗、發燒、腹瀉及淋巴腺腫 大等症狀。 感染後應該如何治療? 目前針對愛滋病毒,是以高效 能 抗 愛 滋 病 毒 治 療(highly active anti retrovi ral therapy, HAART; 或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ART),俗稱「雞尾酒療法」,1997年 開始正式在臺灣免費提供感染者使用。 其組合至少含三種抗愛滋病毒藥物,以 達到有效控制愛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漿病 毒 量(plasma HIV RNA load, PVL)、 提高CD4 淋巴球數,大幅降低病患 發生愛滋病毒感染相關的伺機性感染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腫瘤與死亡 的風險,並且減少愛滋病毒的傳播。目前 的抗病毒藥物已經發展成三合一藥物單錠 處方,也就是說一顆藥物裡有三種抗愛滋 病毒藥物的成分,而且一天只要服用一 次,所以只要規則服藥,就可以有效控制 病情,改善生活品質。因為無法根治,感 染者必須耐心持續每日服藥才能持續控制 病毒,不規則服藥會導致愛滋病毒產生抗 藥性,造成日後治療的困難。 我該如何預防? (1) 安全性行為:建議性行為過程正 確配戴保險套,雖然不能100%阻 隔,但可以大幅降低風險,若需要 使用潤滑液,應選用水性潤滑液, 不可使用油性潤滑物質(如嬰兒油、 凡士林),以避免保險套破損。 (2) 不要共用注射針頭、針筒、稀釋 液,且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的針具及 稀釋液是乾淨且安全的。 (3) 性病患者請儘速就醫,並同時檢驗 愛滋病毒及相關的性病,包括B型 及C型肝炎也都要一併篩檢。 (4) 懷孕時要接受愛滋病毒檢查,如果 媽媽確定為愛滋病毒病患感染者, 從懷孕期間就要開始接受預防性用 藥,有需要時選擇剖腹產,並且避 免餵母乳。 我是否該做愛滋病篩檢? 若您有性行為,不論您是否有無固 定性伴侶,建議至少需要進行1次檢驗; 若您有無套性行為,不論您是否有無固 定性伴侶,建議您每年至少進行1次檢 驗;若您有感染風險行為(如與人共用 針具、多重性伴侶、合併使用成癮性藥 物、感染性病等),則建議每3至6個月 檢驗1次。 我可以去哪裡做篩檢? (1) 全臺各縣市之醫療院所、衛生局所及 部分民間團體都可以篩檢愛滋病毒, 如果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資料,可 專題報導

16 vol.200.2022.7月 搜尋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詢匿名 篩檢相關資訊,您可以查詢離家近 的檢驗點進行預約後做篩檢。 (2) 本院也有提供愛滋匿名篩檢服務, 請於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9:0017:00)連絡,預約篩檢時間後, 依約前來做篩檢,連絡電話:0223123456轉267552。 (3) 另外也可利用愛滋自我篩檢的方式 初步檢驗,可以透過下列3個方法 領取篩檢試劑: (a) 實體購買通路:您可以前往合 作民間團體、衛生局(所)等 支付費用後取得試劑。詳細的 試劑提供地點,可至疾管署活 動網站查詢。 查詢實體購買通路 查詢網路訂購超商取貨 查詢自動販賣機地點 試劑操作及結果判讀 查詢全臺指定醫院 查詢篩檢地點 (b) 網路訂購超商取貨:可至疾管 署活動網站;訂購後,選擇離 家近的便利超商通路支付費用 後領取訂購之篩檢試劑。 (c) 自動服務機:可至疾管署活動 網站查詢自動販賣機的地點。 (d) 愛滋自我篩檢試劑操作及結果 判讀:可參閱疾管署活動網站。 我初步篩檢陽性,怎麼辦? (1) 若您是至指定之匿名篩檢地點做篩 檢,會有專業的匿篩點工作人員提 供您查詢檢驗結果之方式,後續檢 驗結果若是陽性,匿篩點工作人員 也會提供轉介至愛滋指定醫院就醫 之服務。 (2) 若您是利用愛滋自我篩檢的方式檢 驗,如呈現陽性反應,請儘速至愛 滋指定醫院進一步確認檢驗。查詢 全臺指定醫院請上疾管署網站。 (3) 若您是自行至全臺各縣市之醫療院 所、衛生局所篩檢呈陽性者,請聽 從醫療人員的建議,儘速將您轉介 至全臺愛滋指定醫院做進一步確認 檢驗及就醫。 愛滋篩檢Q&A 專題報 導 台大醫網

1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 藥劑部藥師 李家睿 蜂窩性組織炎 常見用藥介紹 簡介 蜂窩性組織炎(英文:cellulitis), 為一種常見的皮膚及軟組織感染。主要 的成因為細菌感染,而最常見的致病菌 為革蘭氏陽性菌,如乙型溶血性鏈球 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金 黃 色 葡 萄 球 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這些細菌其實平常就生 存在我們的皮膚表面,但因為皮膚屏障 阻隔的關係,它們並不會造成感染, 和我們相安無事,這樣的現象稱為聚 生(colonization)。然而當特定情況發 生時,可能是因為刮鬍子、外傷、剪指 甲,或是皮膚已有既存傷口等原因,導 致細菌突破皮膚屏障,進入更深層的皮 下脂肪和組織時,就會導致感染。主要 的症狀包括患部的發紅、熱感、腫脹、 疼痛、組織發炎及水腫等等,受感染的 部位會呈現一整片紅腫、微凸起,輕壓 有疼痛感的情形。嚴重者也可能會有全 身性的感染反應如發燒、全身發抖、冷 顫等等。 某些病人可能會較健康民眾更容易 得到蜂窩性組織炎,常見危險因子如下: 1. 肥胖。 2. 免疫力較差之病人:人類免疫缺陷 病毒(愛滋)患者、器官移植或是 自體免疫疾病而有在服用免疫抑制 劑之病人、糖尿病病人。 3. 原本皮膚的狀態已經有異常者:曬 傷、濕疹、乾癬或是香港腳等等。 專題報導

18 vol.200.2022.7月 治療 一般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都是以抗 生素為主,普通都是門診治療,口服抗 生素7∼14天,較嚴重者可能會延長使 用抗生素的天數、甚至是住院治療、使 用靜脈輸注的抗生素等等。從現有的抗 生素選擇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的臨床情 況,如肝腎功能、感染表徵等等,選出 最適合的抗生素治療,也可能會併用兩 種不同機轉抗生素的情形。以下列出本 院門診常用之口服治療常用的抗生素種 類及介紹。 1. 第一代頭孢菌素(1st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 常 用 品 項: 信 保 欣 膠 囊 Cephalexin 250 毫 克 / 膠 囊 (cephalexin):第一代的頭孢菌 素對於表皮常見的菌種都有非常 好的感受性,且副作用較少,安 全性相對較高,目前被列為一線 治療蜂窩性組織炎的藥物。一般 服藥頻率為每天3至4次。 ● 副作用:偶有腸胃不適、部分人 可能會有過敏反應(皮膚發癢、 紅疹、血管水腫及呼吸困難等) ● 用藥注意事項:若有腸胃不適的 狀況發生,可以在飯後服用、或 是和食物併服。 2. 口服青黴素(Oral Penicillin groups) ● 常用品項:諾快寧膜衣錠Curam 1000毫克/錠(amoxicillin 875 毫克/clavulanic acid 125 毫克 /錠):口服的青黴素類抗生素具 有廣效的抗菌譜,對於皮膚常見 的菌種具有活性,也適合用於蜂 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一般服藥頻 率為每天1至2次。 ● 副作用:常見為腸胃道不適、腹 瀉、噁心嘔吐、部分人可能會有 過敏反應(皮膚發癢、紅疹、血 管水腫及呼吸困難等等)。 ● 用藥注意事項:與食物併服或是 飯後服用可以減輕腸胃道的副作 用;諾快寧膜衣錠的味道不佳, 不建議咀嚼或是磨碎服用;剝半 後極容易潮解,建議剝半後之剩 餘藥物立即放入夾鏈袋保存。 3. 克林黴素(Clindamycin) ● 常用品項:利達信黴素Lindacin 150毫克/膠囊(clindamycin): 克林黴素對於表皮常見的細菌菌 種都有活性,對於一些少見的厭 氧菌也具有抗菌能力,若是病人 對於上述的青黴素類、頭孢菌素 類的抗生素過敏,克林黴素即是 一個很好的選擇。一般服藥頻率 為每天2至4次。 ● 副作用:偶有腸胃不適、喉嚨痛 /癢、部分人可能會有過敏反應 (皮膚發癢、紅疹、血管水腫及呼 吸困難等等)。 ● 用藥注意事項:建議服藥時配一大 杯溫開水,以防止藥物黏於喉嚨造 成發癢、發炎等不適。 4. 磺胺類抗生素(Sulfonamides) ● 常 用 品 項: 撲 菌 特 錠Baktar tabl et(su l famethoxazol e 400 毫克/ trimethoprim 80 毫 克/ 錠):撲菌特錠的抗菌譜囊 括了革蘭氏陽性及陰性菌,在特 定情況下,若是醫師懷疑病人 有 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耐 甲氧苯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 專題報 導 台大醫網

19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感染的風險,或是其他較少見菌 種的感染,就有可能使用此藥作 為蜂窩性組織炎的口服抗生素治 療。一般服藥頻率為每天2次。 ● 副作用:光敏感、噁心嘔吐、食 慾不振等等、部分人可能會有過 敏反應(皮膚發癢、紅疹、脫皮、 血管水腫及呼吸困難等等)。 ● 用藥注意事項:蠶豆症病人服用 高劑量的磺胺類抗生素可能會增 加溶血的機率,就醫時務必告知 醫師患有此疾病;若出現光敏感 的狀況可以出門著長袖衣褲、避 免日光直射;服藥期間建議每日 飲用大量的水。 結語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種抗生素之外, 在特定情況下也有很多其他種類的抗生 素能用於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並不侷 限上述提及之種類,本文僅取較常見之 用藥作介紹及衛教。最重要的是,在治 療蜂窩性組織炎期間,我們能做到的是: 1. 務必按時服用醫師處方的抗生素, 並且完整吃完整個療程,不任意停 藥及自行更改服用的時間或劑量。 2. 密切注意身體狀況,觀察有無副作 用產生,若有嚴重過敏反應,或是 副作用無法忍受時,盡快尋求醫 師、藥師等醫療人員的協助。 3. 若感染部位顏色變深及擴大、疼痛 加劇,或是出現發燒、化膿、出血 性水泡等狀況,也要盡快尋求醫師 的協助。 4. 做好患部的護理、日常皮膚表面的 清潔。 5. 平時使用刮鬍刀、指甲刀等物品時 盡量小心,避免造成皮膚的傷口。 專題報導

20 vol.200.2022.7月 ◆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孟旃 兒童 異物食入 生活環境中充滿各式各樣色彩鮮 豔、觸手可及的小玩意兒,對年幼孩子 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六個 月到四歲大的孩子,正處於好奇心滿 滿,又喜歡用「嘴」探索世界的年紀, 最是容易發生食入異物的年齡。 異物食入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兒童的 年紀、異物的型態,以及異物所在身體 的位置。尖銳或有腐蝕性的異物(如別 針、電池),通常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 需儘快處置將其取出;而如小錢幣或鈕 釦等非尖銳鈍物,則可視其所在位置持 續觀察孩子症狀,等待其自然排出。其 中最「惡名昭彰」的莫過於「巴克球」, 這些含有稀有金屬釹(neodymium) 具極強吸力的小金屬球在腸道內彼此吸 引,連同腸壁吸附在一起,非常容易造 成腸壁缺血、壞死,甚至穿孔破裂,致 使兒童產生生命危險。美國自2009年發 行此款玩具後,依據統計,於2009至 2013年間,全球約有2900位孩童因誤 吞巴克球被送至急診就醫,因此許多國 一歲多頑皮的阿成被焦急的爸媽帶來急診室,「醫師醫師,阿成他 剛剛玩一玩就把手上的玩具吞進肚子裡了,會不會有危險啊?」異物 食入,是兒童急診常見的主訴之一,淘氣的孩子們就是有辦法將五花八 門、各式各樣的異物塞入、吞進身體各個部位,家長又無法時時刻刻盯 著孩子,真令人頭疼。 兒童專 欄 台大醫網

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家已經明文禁止販售巴克球。另外,「水 晶寶寶」亦是近年兒童急診室常見的食 入異物,這些丙烯酸的高分子聚合物最 大的特性就是吸水性特別強,可以在短 時間內吸收大量的水分而膨脹數倍,尤 其在水溫高的狀況下,吸收力更強。一 旦誤食,這些色彩繽紛的小小顆粒在腸 胃道中吸飽水分而逐漸脹大,進而充滿 整個腸胃道造成嚴重的阻塞,需要開刀 將其取出。 在育兒的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如 何避免這些意外事件發生呢?我們應該 妥善地放置收拾家中各項物品,特別是 細小器物(如迴紋針、鈕扣、硬幣、電 池、小尖銳物等)及堅硬小食物(如花 生、堅果、果籽等),防止兒童觸手可 及;將所有藥物放在兒童伸手無法搆到 的高櫃內,或將櫃子上鎖;避免將清潔 劑分裝在飲料罐中,讓兒童以為可以飲 用而造成誤食,特別是含強酸強鹼的清 潔用品,更應有明顯標示,妥善放置; 育有年幼兒童的家庭,不要購買水晶寶 寶或巴克球等危險玩具。這些細微但重 要的預防措施,都能夠避免遺憾的事件 發生。若目擊或疑似發生兒童異物食入 事件,家長須儘速將孩子帶到醫院評估 狀況;如能夠取得類似的物件或異物殘 骸,一併帶至醫院,更能幫助醫師判斷 處置。若經醫師評估後可以返家,家長 應觀察一、兩周內排便狀況及內容物, 注意誤食的異物是否已經排出。如果出 現嘔吐、胸腹疼痛、出血、呼吸困難或 持續流口水無法進食等情況,須儘速回 診就醫。 面對兒童異物食入的意外事件,「預 防」是其中重要的關鍵,將維護育兒環 境安全的觀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才能 避免意外的發生。 兒童專欄

22 vol.200.2022.7月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謝雅琪 越吵越相識 談手足衝突處理 常聽見不少人生二寶的原因是「想 讓孩子有個伴」,但現實中兩個以上的寶 可以相伴,也可能擦出不少火花。 手足間有競爭、衝突都是很正常 的,也因此能在衝撞中磨練出因應人際 衝突的能力。若手足衝突的情況變得白 熱化、有肢體衝突或可能影響到彼此長 期感情時家長才有必要介入。然而,介 入之前需先認清楚解決手足衝突是「誰」 的需求?有時候孩子吵鬧的聲音會令我 們感到煩躁,這可能是因我們的日常壓 力太大、勾起了過去不愉快的回憶/未 意識到的經驗或衝撞了我們「手足就是 要相親相愛」的信念。這種狀況要小 心自己可能會試圖快速地壓制孩子們的 行為而以大罵、體罰、剝奪、連坐等方 法處罰。上述方法即使當下有效,長期 而言可能有不少負面作用,如:讓孩子 的負向情緒忍受度低、雙方感情變得更 差、學不會有效的衝突處理方式等。家 長有意識地提升自我覺察,思考如何以 孩子為出發點地介入,才能從根本協助 孩子們改變衝突模式。如果時常覺得力 不從心,或許可以回頭檢視一下自己, 是不是壓力太大、有太多待辦事項以致 於沒有心力好好地與孩子的感受同在? 如果答案是「是」,那照顧、安頓好自己 就會是比較優先重要的任務。 處理手足衝突時的心態為「接納」, 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真實的,沒有什麼 感覺是「不應該出現」的。介入手足衝 突時可以先問問自己平時怎麼處理單一 孩子的情緒問題?掌握訣竅,處理兩位 以上也是類似的原則。首先,觀察他們 到底在吵什麼?在表面的爭執點下實際 上在意的是什麼?「我剛才看你一點都 不想妥協,可是你平常不是這樣的⋯為 什麼這次這麼堅持呢?」有時情緒被理 兒童專 欄 台大醫網

23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解、照顧了,解法自然會出現,或是原 本執著的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當然, 有時不一定期待在衝突的當下馬上找出 解決方式,可在事後較冷靜時再找孩子 討論。 因家長通常不太會於第一時間出現 在現場,常搞不清楚剛才發生了什麼。 可先請孩子各別說明,其間需要求另一 位不能插嘴,但可讓他知道等會兒會換 他說。如果兩位孩子說的內容有點出 入,家長可以指出來,再請孩子說明。 聽孩子描述的時候要避免擔任「判官」, 只是要大致了解發生了什麼事,進而能 同理孩子的感受。或許搶玩具、不小心 被撞一下,從大人的角度而言是非常小 的事,但別忘了這對於孩子而言幾乎就 是他們生活中的大事了。試著從孩子的 角度出發體會他的感受,「你覺得很委 屈,你只是離開一下下東西就被拿走了 ⋯」、「你覺得被冤枉,因為你以為那個 東西沒有人在玩⋯」。我們可以一邊同 理,並一邊與孩子核對是否說中他的感 覺。先同理接納孩子的感受,較能緩和 激烈的情緒反應,讓孩子在「能表達」、 「被傾聽」的心境下漸漸穩定自己的情 緒。另一方面,也可讓在旁邊聽的另一 位孩子試著體會對方的感受。 在孩子能靜下來後鼓勵他們思考 有沒有什麼可以兼顧雙方需求的折衷作 法。讓他們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後再提 出需求,如:「我只不過去一下廁所, 你就拿我的東西讓我很生氣,下次希望 你不要隨便拿。」、「剛才我以為沒有人 在用這個東西才拿走的,你就直接打我 把它搶過去,我覺得又氣又委屈,我 希望你以後可以用說的。」前述例子是 最理想的狀態,在孩子尚未能做到時, 家長要運用問句一步步地拆解,協助孩 子表達情境、自我的感受以及希望對方 怎麼做。根據孩子的年齡以及過去的成 功經驗判斷需給予何種程度的協助。重 點是,過程中我們需要讓孩子們感受到 我們「溫和而肯定」的態度,溫和地引 導並肯定他們能協調出雙方都能接受的 解決方法。若孩子還太小或尚缺乏類似 經驗,家長可以給予建議看孩子們是否 採用或微調。切記不可為了求快而直接 兒童專欄

24 vol.200.2022.7月 要求孩子們照做,以免剝奪了孩子們思 考的機會。假以時日,孩子慢慢習得溝 通、協調的能力,手足衝突可望逐步減 少。在學校與同儕相處時也能發展出比 「爭到贏」更成熟的協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衝突不見得是 表面上的爭執點,孩子亦可能因為生理 因素、壓力感受等變得容易動怒。一個 身心平衡、覺得「感受到足夠愛」的孩子 其實是有彈性可以接受他人微微踩線, 或是即使身處於爭執中也較能想出雙贏 的方法。大人也一樣,通常我們在身體 狀況不佳、壓力大或是「缺愛」的時候 才會對於相關的事物變得非常敏感,要 「捍衛」自己的權利。好像只要退讓一步 就更加深了自己被虧待的感受。一旦孩 子身心狀態對了、感覺到被「愛夠了」, 就會慢慢地把眼光放在新事物的探索 上,而不只聚焦於計較誰得到的比較多 了。所以注意孩子的日常作息/生活壓 力,並在平時多向孩子表達「我愛你」, 多鼓勵多肯定,同時增加手足間正向互 動經驗都能夠為手足關係增加韌性。 最後,回到家長身上,我們可以 反觀自己在孩子的面前是如何示範衝突 處理的?舉凡夫妻間意見不合、親子間 摩擦,我們都習慣如何因應呢?如果仍 沒辦法用適當的方式處理發生在我們自 身上的摩擦,其實就是一次次示範不當 的衝突處理方式。當然,有時我們面對 的衝突難度比孩子們的還要難上許多, 所以必要時尋求協助也不失為解決之道 喔!唯有建立良好的家庭氣氛,才能更 上層樓地處理手足議題。 兒童專 欄 台大醫網

2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護理部護理師 鄒素涵 發燒護理指導 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時代,除了 勤洗手、戴口罩,所有公眾場所、機關 單位於入口把關的就是「體溫」。體溫上 升超過正常數值,即為所謂的「發燒」, 發燒代表身體出現異常,為許多疾病開 始時的症狀之一,也是身體和疾病對抗 的第一個警哨。發燒並非只是發熱,發 燒的型態、過程、時間以及同時出現的 其他症狀都代表著不同意義。面對發 燒,我們該當如何處理呢?正確的了解 發燒才能冷靜面對,迎戰疾病。 發燒的定義 人類的正常體溫為37℃,但因不同 測量位置而會有0.5至1℃的落差變化。 美國重症醫學會國際疾病統計分類及美 國傳染病學會將發燒定義為核心溫度(肛 溫及耳溫最接近)為38.3℃或更高。 發燒的原因與臨床表現 發燒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以生 理病理學解釋,身體遭受到病原侵犯, 產生發炎反應,使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 節中樞提高溫度,造成身體發熱,並增 加組織及受感染部位的血流,產生免疫 反應,因此發燒也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機 制。需要注意的是在老人或使用免疫抑 制劑的病人身上,因感染而產生發燒的 症狀並不容易出現。 引起發燒的常見原因包含感染症(細 菌、病毒、黴菌或寄生蟲等病原體造成 感染)、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及其他 可能引起發炎反應的疾病(如肺栓塞、 甲狀腺風暴等)。另外,使用藥物及接 受輸血也可能引起發燒,即所謂的「藥 物熱」及「輸血反應」,因此,使用藥物 及接受血液輸注時,需注意是否有異常 反應。再者為腦部創傷(如腦出血)或 突發性腦血管疾病(如腦中風、血管栓 塞),可能造成神經中樞異常或產生發炎 反應而有發燒情形。然而,少數發燒原 因不明,經過醫師詳細檢查治療後,仍 未有結果,即可能為「不明熱」。 「發燒」即為身體發熱的現象。發燒 時,皮膚發燙且臉部泛紅,並伴隨著心 跳加快、口乾舌燥,可能感覺疲倦、無 力或意識昏沉。在發燒之前,身體為了 達到高溫,周邊血管及肌肉會收縮,讓 血流灌注到體內器官,此時生理表現為 保健園地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