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99

從預測到治療 主動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 地理資訊系統及 臺大醫院診治及 照護經驗新書發表記者會 月刊 擁 有 健 康 知 識 HEALTH NETWORK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台大 網 中華民國111年6月 JUN . 2022 vol. 199 從預測到治療 主動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 地理資訊系統及COVID-19 臺大醫院診治及照護經驗新書發表記者會 兒童專欄 學齡兒童的新冠病毒疫苗Q&A 兒童運動後呼吸困難 豐 富 彩 色 人 生 發燒話題 「糖」有安全攝入量建議嗎? 如何「限糖」更健康? 專題報導 冠狀動脈疾病外科治療 突發手或腳部冰涼疼痛,小心急性動脈血栓危害造成肢體梗塞 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藥物治療簡介 N T U H 醫

◆ 公共事務室 臺大醫院面對COVID-19 疫情, 積極研發主動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地理 資訊系統,此系統可從被動追蹤來源, 到透過急診病患的主訴症狀,校正最小 地理區的人口數和年齡性別結構,早期 偵測到可能的呼吸道和腸胃群聚,並進 一步定位特定病原的感染源,就像替急 診室裝上雷達,可以提早偵測到社區潛 在的感染爆發,未來對防疫工作有莫大 的幫助。除了積極研發面對疫情,對於 患者的照護方面,收治超過450 位確 診病患,其中過半數皆在專責病房完成 治療。在2021年本土疫情爆發的5、6 月,專責病房的所有工作人員也沒有退 縮,堅守崗位至今,在高壓忙碌之餘, 仍花心力將照護的點滴和標準作業流程 寫成《COVID-19 臺大醫院診治及照護 經驗》,期盼能分享給所有醫療同仁。 以往地理資訊的方法是以被動式監 測為主,先透過醫院通報感染的爆發, 再透過回溯性的疫調追蹤,在地圖描繪 出感染病患的地理分佈,高度依賴前線 醫師的警覺性,而且也有時間的延遲, 會錯失阻絕感染擴散的黃金時間。本院 教學部盛望徽主任以及急診醫學部李建 璋教授和臺大地理系溫在弘教授在科技 部科學防疫計畫的支持下,開發了主動 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地理資訊系統,透 過急診病患的主訴症狀,以及校正最小 地理區的人口數和年齡性別結構,系統 可以在早期就偵測到可能的呼吸道和腸 胃群聚感染爆發,同時系統可以再加上 第二層病原學診斷的資訊,可以進一步 定位特定病原的感染源。地理資訊系統 成為偵測感染病爆發的基礎工具,在科 技發達的今天,這個工具在防疫可發揮 很大的功能。 對新興傳染疾病的入侵,本院在 2019年底就完成了應對準備工作,其 中,1994 年成立原先為收治各種傳染 從預測到治療 主動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地理資訊系統 及COVID-19臺大醫院診治及照護經驗新書 發表記者會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1 醫療團隊

vol.199.2022.6月 2 預測到治療主動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地理資訊系統及 COVID-19 臺大醫院診治及照護經驗新書發表記者會合照 以及免疫不全病患的感染科病房,亦是 2003年SARS 重要戰場,在面臨H7N9 和MERS 威脅的時局中經過無數次演 練,於2020年1 月正式啟動為本院的 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緊接著在1月23日 收治全國第二例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在2021年5 月本土疫情前,本院專責 病房已經完成了下列準備工作:1. 更 新病室內的硬體設備(包含HEPA高效 能過濾抽風設施、閉路攝影機、全病室 電話設置、部分病房完成無障礙空間設 置)、2. 建立了病房和病室溝通專屬的 line群組、3. 設置依循疫情變化而滾動 式調整的病房出入動線設計、4. 完成了 超過200人次來自不同單位的醫護、工 作人員隔離病房照護訓練。這段時間收 治了20例確診病患,以及約350例疑似 個案,除了病房本身不斷進化外,院方 也因應隨時可能會爆發的本土疫情做出 下列準備:1. 整備物資、2. 協調各單位 的支援人力,以及專責病房調配順序、 3. 加強感控以及疫情間醫護人員需要具 備的新冠相關知識教育。 儘管這些準備和調整皆已到位, 2021 年5 月的本土疫情,對專責病房 的醫護人員來說仍是非常艱鉅的挑戰。 因為必須在在兼顧感控原則下,不斷地 來修正病人的照護標準作業流程,希望 達到不因隔離而影響照護品質。面對新 型傳染病,開創期的每個細節都得從零 開始規劃,專責病房團隊也利用自身 經驗,將照護的點滴和標準作業流程寫 成《COVID-19 臺大醫院診治及照護經 驗》,期望本書記載的隻字片語,能夠成 為未來戰役的基石,能夠更精進、更安 全地,守護國人的健康。 醫療團 隊 台大醫網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中華民國111年6月 JUN. 2022 vol. 199 HEALTH NETWORK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大醫網 台 01 從預測到治療 主動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地理 資訊系統及COVID-19臺大醫院診治及照護 經驗新書發表記者會 公共事務室 06 眼科部-朱筱桑醫師 07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廖哲緯醫師 05 從過去學習,在今天努力生活, 並對明天抱持希望! 盤松青 醫師 08 「糖」有安全攝入量建議嗎? 如何「限糖」更健康? 姜至剛 醫師 陳佳淩 護理師 10 冠狀動脈疾病之外科治療 陳政維 醫師 13 突發手或腳部冰涼疼痛,小心急性 動脈血栓危害造成肢體梗塞 詹志洋 醫師 15 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藥物治療簡介蔡承洋 藥師 專題報導 醫療團隊 編者的話 發燒話題 Contents 醫事人員 介紹 月刊目錄

發 行 人: 吳明賢 召 集 人: 賴逸儒 總 編 輯: 陳彥元 執行編輯: 盤松青 編輯顧問: 李美美、蕭輔仁、盤松青、 洪俊銘、童寶玲、詹智傑、 王振穎、詹其峰、吳嘉峯、 邵幼雲、陳沛裕、蔡紫薰、 董聖雍、黃俊達 編輯企劃: 網頁工作小組 健康教育中心 蕭靜如 攝 影: 喬士明、林依伶、 洪敏倫、胡淑慎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附設醫院 地 址: 臺北市常德街1號 健康教育中心 電 話: (02)2356-2114 傳 真: (02)2321-8403 網 址: https://www.ntuh.gov.tw (衛教天地) 設計印刷: 加斌有限公司 電 話: (02)2325-5500 傳 真: (02)2706-7272 31 【金山快訊】 新冠疫情下,金山分院初體驗 莊俊凱 主任 33 頭頸癌放療飲食原則 曾靜雯 營養師 24 認識先天性橫膈膜疝氣 新生兒加護病房 26 讀者Q&A 健康教育中心 27 常見用藥Q&A 陳韻如 藥師 29【優質安心守護】 抗凝血劑正確服、安心用 賴燕君 管理師 陳莉卿 護理師 鄭之勛 副主任 吳家瑋 藥師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FSC環保紙印製。 18 學齡兒童的新冠病毒疫苗Q&A 顏廷聿 醫師 張鑾英 教授 23 兒童運動後呼吸困難 盧俊維 醫師 台大花絮 健康營養 補給站 擁 有 健 康 知 識 豐 富 彩 色 人 生 兒童專欄 保健園地

◆ 內科部主治醫師 盤松青 從過去學習, 在今天努力生活, 並對明天抱持希望 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自 從2022 年4 月 起, 臺 灣 再 次 面臨新冠病毒流行,此波疫情中兒童 感染的風險尤其受到重視。根據美國 自2021 年12 月 底 進 入Omicron 流 行期後,CDC統計發現雖然與成人及 年長者相比,感染COVID-19 的兒童 罹患重症的比例相對少很多,但仍有部 分兒童個案,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併發 症,例如:哮吼、肺炎、熱性痙攣、急 性壞死性腦病變(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 ANEC),亦可能死 亡。因此如何預防學齡兒童的新冠病毒 感染,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在本期電子 報中學齡兒童新冠病毒疫苗Q&A,由小 兒科顏廷聿醫師及張鑾英教授整理了兒 童疫苗的最新資訊,同時也要請有慢性 病的病友,更加小心自我照護,以減少 暴露在人群較密集的醫療院所的機會。 為了飲食健康,建議可參考姜至剛 醫師:「糖」有安全攝入量建議嗎?如何 「限糖」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2015 年發布「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時, 強烈建議每日游離糖(或添加糖)的攝 取量應最多為總熱量的十分之一,若能 減少至當日應攝取熱量的10%以下,甚 至進一步減到5%以下,將對降低齲齒、 三高或常見的慢性疾病帶來顯著的改善 好處。 而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友,也要注 意血壓及血脂肪的控制。心臟缺氧最常 見的警訊為心絞痛,大部分的患者在冠 狀動脈尚未完全堵塞之時,會在運動時 出現心絞痛症狀,通常持續幾分鐘且經 過休息即可獲得緩解。若沒有在此時及 早進行診斷治療,一旦缺氧嚴重進展到 心肌壞死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而 現有的治療方法,請見本期外科部陳政 維醫師介紹之「冠狀動脈疾病之外科治 療」。除了心血管以外,周邊血管亦有 發生阻塞的風險,外科部主治醫師詹志 洋亦在本期中專文介紹「突發手或腳部 冰涼疼痛,小心急性動脈血栓危害造成 肢體梗塞」,當某肢體動脈血管阻塞發作 時,患者會感到突然發生的疼痛,外觀 可能發現顏色變化,看起來沒有血色, 觸摸感覺肢體冰涼,嚴重一點病人還會 出現感覺異常,甚至肌肉無力。當下應 立即就醫,儘早疏通阻塞的動脈血管, 否則肢體可能在短時間內缺血壞死,引 發憾事。 在此疫期當中,我們每一個個人, 除了把疫苗打好打滿,戴好口罩,維持 社交距離外,也要小心維持個人健康, 持續原有的慢性病治療;正如愛因斯坦 所說,在這個時刻裡,『我們應該從過去 學習,在今天努力生活,並對明天抱持 希望!』。 “Learn from yesterday, live for today, hope for tomorrow .” - Albert Einstein 編者的話

6 vol.199.2022.6月 醫事人員介紹 朱筱桑 醫師 現職 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 角膜移植、複雜性眼表面重建、角膜感染、圓錐角膜、特殊隱形眼鏡、白內障 學歷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威爾姆眼科中心研修醫師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臺大醫院眼科部臨床講師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眼科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眼科主治醫師 朱醫師貼心小叮嚀 眼角膜為精密排列的透明組織,有著高密度的神經纖維支配調控它的感覺。角 膜的透明度與形狀對視力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角膜一旦因過度乾燥、外傷、感染 或發炎,造成透明度下降或形狀改變,視力可能會變得不穩定、不清晰甚至嚴重減 損;角膜損傷也常伴隨明顯的眼部疼痛、紅腫或流淚不止,如有上述情況發生,請 儘快就醫檢查。 ●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屈光矯正委員會委員 ● 臺灣國家眼庫品質主管 門診時間 醫事人 員介紹 台大醫網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現職 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 職業傷病評估與診斷、復配工與傷病休養評估、企業臨場健康服務、勞工一般及特殊 作業體健檢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 臺大醫院環境暨職業醫學部總醫師 ● 臺大醫院環境暨職業醫學部住院醫師 廖醫師貼心小叮嚀 臺灣有許多勞工身處於不安全之工作環境,卻不知如何預防職業傷害或疾病發 生,甚至於發生職業傷病後,亦不清楚如何尋求職業傷病認定及勞保相關權益。若有 上述問題,請至職業醫學科門診就醫,醫師們皆很樂意給予全方位的協助。 廖哲緯 醫師 門診時間 7 醫事人員 介紹

8 vol.199.2022.6月 ◆ 口述/資料提供: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暨腎臟科主治醫師 姜至剛 ◆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護理師 陳佳淩 飲食中糖分的攝取與身體健康息 息相關,多年來也持續引發醫藥衛生 界廣泛的討論。針對這個議題,歐洲 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的專家小組2018 至 2020年10月篩選了3萬篇科學論文, 其中有120項相關的研究顯示,過量攝 取糖分將導致慢性代謝性疾病、齲齒以 及懷孕期間健康風險的增加。 所有飲食中存在的總糖分(total sugars),其來源眾多又可分為原型 食物中的糖(sugars)、游離糖(free sugars)以及添加糖(added sugars), 定義詳述如下(圖一): 1. 天然存在的糖常見於原型食物中,例 如:蔬菜、水果、鮮奶。 2. 游離糖源於蜂蜜、蔬菜水果榨汁過程 所包含糖分。 糖 原型食物中的糖 游離糖 添加糖 圖一 歐洲食品安全局對糖的定義 「糖」有安全攝入量建議嗎? 如何「限糖」更健康? 發燒話 題 台大醫網

9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圖二 歐洲食品安全局對糖的毒性評估 3. 添加糖也包含在游離糖之下,泛指烹 調餐點過程中,所添加的糖,例如: 紅糖、黑糖、白糖、冰糖。 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對總糖分的 毒性評估(圖二)可發現,在人體中並 沒有所謂的安全閾值,研究顯示的風險 評估圖非雙S 曲線,反而呈線性增加, 總糖分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對身體只有傷 害,故無法建議多少的糖攝取量對人體 是安全的;換句話說,就是有吃有傷 害、沒吃沒傷害。作為營養成分來源的 考量,既然攝取糖分對健康沒有幫助, 那就應盡可能的降低添加糖以及游離糖 攝取量。至於在原型食物方面,臺灣在 國際上享有「水果王國」的美名,全年 皆有優質的水果供國人享用,但在享受 其酸甜有味或細嫩多汁的同時,仍然應 該要計算其中的含糖量,才不至於因缺 乏節制而影響身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早在2015年發布「成人和兒童糖攝入 量指南」時,已強烈建議,每日游離糖 (或添加糖)的攝取量最多為總熱量的十 分之一,若能減少至當日應攝取熱量的 10%以下,甚至進一步減到5%以下, 將對降低齲齒、三高或常見的慢性疾病 帶來顯著的好處。 觀察到的攝入量 觀察到的攝入量 閾值 膳食糖攝取量 安全範圍 不過在此也呼籲,飲食是一種文 化。糖非萬惡,而是人體必需的五大營 養素中碳水化合物的一員,所謂飲食的 安全不僅只是維持健康,還必須考量身 心靈各方面的感受,過度嚴格控制糖 的攝取有可能失去生活樂趣而適得其 反,所以還是建議可在有限度的範圍內 適當的攝取,但仍應以原型食物中的糖 分為首選。每日烹調時除了要注意均衡 攝取各種營養成分外,可多考慮採用以 水果為原料調製食品風味,取代游離糖 及添加糖以達到色香味俱全的效果,善 用「80/20法則」,多進食蔬菜水果等原 型食物來替代含糖飲料、蛋糕甜點,如 此一來既能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還能兼 顧身體健康,養成習慣後便可成功遠離 額外的游離糖與添加糖,也遠離代謝疾 病,享受美好人生。 發燒話題 不良反應的風險 不良反應的風險

10 vol.199.2022.6月 ◆ 外科部主治醫師 陳政維 冠狀動脈疾病之外科治療 心臟負責把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各器 官,重要性就像汽車引擎。心臟一旦無 法正常跳動,會影響全身器官的運作, 患者將面臨器官衰竭。引擎的運轉,需 要穩定流暢的輸油管線,而冠狀動脈就 是心臟的輸油管線。冠狀動脈出現狹窄 或阻塞,心臟肌肉在快速跳動時就會發 生缺氧。心臟缺氧最常見的症狀為心絞 46 歲的戴先生是勤奮的上班族,太太以及就讀國中的小孩是他努 力前進的動力。當兵時養成了抽菸的習慣,到現在已經快30 年了,雖 然知道抽菸有害健康,但總是下不了決心戒菸。常常外食的關係,公司 例行的員工健康檢查報告近兩年來發現尿酸及膽固醇偏高。由於工作太 忙了,加上過去唸書時是體育校隊,身材及體能狀況婚後一直維持得不 錯,他決定自己先調整生活型態,等以後有空一些再就醫追蹤。 這一天中午,在公司用餐後,他便覺得胸口悶痛,緊緊的,同時覺 得右手臂麻木感。機警的同事趕緊叫救護車將他送來急診。心電圖檢查 發現為急性心臟下壁心肌梗塞的表現,醫院緊急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 戴先生在三條冠狀動脈近端都有嚴重的狹窄,建議其接受治療以避免再 次心肌梗塞。戴先生及其家人在與心臟內外科團隊討論後,選擇對他最 有利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進行治療。 在經歷了五個鐘頭的手術後,當晚就移除了呼吸管,第二日早上 開始恢復進食,在加護病房觀察了兩天後,他回到普通病房開始復健。 一個星期後,在復健老師的指導下,他已經能爬五層的樓梯不會感到 不適,在術後第十天傷口拆線出院。一個星期後,回到門診戴先生說: 「身體健康是無價的,如果再晚一點來醫院,可能過去一切努力都白費 了。」現在,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不忘提醒自己和周遭的朋友注意飲食 和三高控制;更重要的是,經過這一次驚魂,他終於下定決心戒菸不當 個癮君子了。 專題報 導 台大醫網

1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痛,大部分的患者在血管尚未完全堵塞 之時,會在運動時出現心絞痛症狀,通 常持續幾分鐘且經過休息即可獲得緩 解。若沒有在此時及早進行診斷治療, 一旦缺氧嚴重進展到心肌壞死就是所謂 的「心肌梗塞」。 心臟分為左右兩側,由左心及右心 兩側的冠狀動脈供應血流。左冠狀動脈 有兩個大分支,分別是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及左迴旋 支(Left Circumflex, LCx),右側則由一 條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支配。圖一為患者的心導管檢查 結果,可見到岌岌可危的左右兩側冠狀 動脈。 冠狀動脈疾病的治療可分為內科 醫師治療為主的氣球擴張和金屬支架置 放以及外科醫師進行的冠狀動脈繞道手 術。兩者各有其優點,治療前應與您的 主治醫師詳加討論。一般而言,對於多 條血管阻塞的患者,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可提供完整的血流重建,有助於受損心 肌的修復及恢復心衰竭患者心臟收縮 力。除此之外,使用自體血管進行繞道 其長期血流通暢率相較於金屬支架,有 較佳的表現。 繞道手術的進行,是利用患者本身 的血管由血流的上游開一條新的通道到 阻塞血管的下游。就像臺北到高雄的國 道一號如果在臺中路段發生嚴重塞車, 政府便派員由臺北到彰化搭一條快速道 路,就能維持正常的車流量。冠狀動脈 繞道手術針對狹窄或阻塞的血管下游接 上繞道血管以增加遠端心肌的血流供 應,外科醫師並未將冠狀動脈阻塞、狹 窄的部分切除。將來若血管狹窄再次發 生時,心臟內科醫師可針對原來狹窄的 冠狀動脈或重建的繞道血管進行更多元 化的血管內治療。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進行約耗時4 到6小時,在手術一開始,醫師會先取 下用來重建的血管,最常用的是內乳動 脈(internal mammary artery) 以 及 大隱靜脈(great saphenous vein), 其他血管選擇還有手前臂的橈動脈以及 腹部的胃網膜動脈。在打開胸腔後,醫 師小心的把內乳動脈分離出來(圖二), 以及經由三到四個小傷口,將大隱靜脈 由大腿的皮下組織中游離出來,把分支 綁掉;視需要的長度把大隱靜脈兩端截 斷取出作為繞道的血管之用(圖三)。接 著在放大鏡輔助下,將繞道血管依序吻 合至阻塞血管的下游(圖四)。冠狀動脈 繞道手術的進行可分為心臟停跳以及不 停跳,使用人工心肺循環機支持或者不 需人工心肺機支持來進行手術。目前臺 大醫院的手術是以心臟不停跳配合使用 或不使用人工心肺機為主,不同方法各 有其優缺點,視病人臨床情況而定。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首要目的是完 整重建冠狀動脈血流系統,手術以正中 開胸為主,傷口約需15公分。正中開 胸的好處是可以直接看到所有的冠狀動 脈,達到「每一條該接的血管都接到」 的效果。術後的傷口於10∼14天予以 拆線,患者也約此時可以出院。出院後 患者可自行處理生活起居,進行一般強 度的復健如:快走、戶外健行;約三個 月後可進行較高強度的運動如:打球及 游泳。 對於某些病人,若缺血的區域侷限 在特定的區塊,可選擇進行胸前肋間切 專題報導

12 vol.199.2022.6月 圖一 患者的冠狀動脈攝影 圖二 醫師取下用於重建之內乳動脈 圖四 內乳動脈吻合至患者心臟冠狀動脈左前降支 圖三 腿部小傷口取下大隱靜脈 開5∼10公分的小傷口冠狀動脈繞道 手術或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冠狀動脈繞 道手術。機器手臂輔助冠狀動脈繞道手 術,除須自費特殊器械使用外,手術花 費的時間較長,手術的範圍較為侷限, 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用,目前國際間 對此術式的建議較為保守,需要與心臟 外科醫師特別討論。 患者術後仍需要注意冠狀動脈疾病 危險因子的控制,包含高血壓、高膽固 醇、高血糖、抽菸⋯等,都可能導致血 管再次狹窄。研究顯示,內乳動脈作為 繞道血管,其10年通暢率約90%,而大 隱靜脈10年通暢率約75%。生活型態的 調整,以及代謝症候群的控制,是延長 繞道血管使用年限的不二法門。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臨床上最常見 的成人心臟手術,也是目前每年施行最 多的成人心臟手術。目前此手術有健保 的全額給付(平均花費約30∼40萬), 多數患者不需額外的自費材料使用。在 臺大醫院,每年約有300例冠狀動脈繞 道手術進行,至今已累積上萬例的手術 經驗。統計過去的結果,患者年紀平均 約67歲,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 之間。若為常規手術的患者,平均手術 風險小於2%(包含死亡、中風、植物 人),約一半的患者不需接受輸血;若患 者到院為嚴重心肌梗塞表現,需緊急手 術,則手術風險約為33%,有九成患者 需進行輸血。如果有完整的術前準備, 可更進一步降低手術風險。因此,及早 治療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切忌一昧逃避 治療,等到非不得已時才進行「搏命」 手術,得不償失。 專題報 導 台大醫網

13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圖一 某肢體動脈血管阻塞發作時會有的症狀 (作者自繪) ◆ 內科部主治醫師 詹志洋 突然發生的下肢冰冷疼痛,很可能有 動脈問題 心臟將血液送出,經由主動脈及 分支,送到身體各部位。四肢都有重要 動脈,當這些動脈突然發生阻塞,就有 可能發生急性肢體缺血症,引起立即危 險,危害肢體。當某肢體動脈血管阻塞 發作時,患者會感到突然發生的疼痛, 外觀可能發現顏色變化,看起來沒有血 色,觸摸感覺肢體冰涼,嚴重一點病人 還會出現感覺異常,甚至肌肉無力(圖 一)。當下應立即就醫,儘早疏通阻塞 的動脈血管,否則肢體可能在短時間內 缺血壞死,引發憾事。 急性血栓阻塞肢體動脈 周邊肢體動脈血栓來源有三種可能 性(圖二),一是從心臟沖過來,例如心 70 多歲林先生,已知有多年心律不整,近期也發現糖尿病,一直 在門診追蹤並且接受藥物治療。然而,剛好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緊張,林 先生擔心可能染病,因而不敢定期門診,他自行減半藥物,期望拖過疫 情之後再回診追蹤。結果心律不整及糖尿病控制不佳,不幸上個月林先 生突然感到右側下肢無力疼痛,前去附近醫院就診,原本以為是神經發 炎,服用一些止痛消炎藥物,沒想到右腳冰涼疼痛持續惡化,迅速進展 到部分腳趾頭變黑壞死,才在家人陪伴下前往醫院急診。經由影像診斷 輔助,立刻進行下肢動脈導管手術,清除血栓,重建血流,才得以化解 危機。後續還需要各科團隊共同治療,繼續控制糖尿病及清創治療。 突發手或腳部冰涼疼痛 小心急性動脈血栓危害 造成肢體梗塞 專題報導

14 vol.199.2022.6月 圖三 搶救肢體,打通血管,恢復動脈血流 (作者自繪) 圖二 周邊肢體動脈血栓來源的三種可能性 (作者自繪) 房顫動可能導致心臟內就有血栓形成, 當其內血栓被心臟打出去,就有可能隨 著血液沖到他處,若是血栓沖入腦部, 就可能發生急性腦中風;沖入某側肢體 動脈,就會造成急性肢體缺血症。因此 急性肢體動脈栓子阻塞造成的缺血症, 也有人形容是「急性手中風」或「急性 腳中風」。 另外一種是主動脈硬化形成部分血 栓,也可能不小心脫落隨著血液沖到肢 體,也是造成急性阻塞。 第三種則是肢體動脈本身所產生的 血栓,通常是因為動脈長期處於菸害、 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狀態,使局 部動脈硬化,產生斑塊堆積。這種動脈 硬化斑塊除了會造成血管狹窄,還有可 能會突然破裂,造成急性血栓,立即阻 塞局部動脈血液流動。因此大家也可以 理解,引起急性動脈阻塞的危險因子包 括抽菸、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 脂),當然,還有家族史遺傳體質、缺乏 運動、體重過重等等。 搶救肢體,打通血管,恢復動脈血流 若是診斷為急性動脈阻塞,醫師就 會開始使用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 物、抗凝劑、血管擴張劑等等,然後會 看病人的情況,可能安排緊急手術疏通 動脈血管,恢復肢體動脈血流(圖三)。 部分患者可以接受外周導管手術-利用 特製取栓導管吸除血栓、利用球囊擴 張、也可能利用血管支架撐開嚴重狹窄 的動脈-以各種方式儘快恢復肢體動脈 血流。部分患者可能必須接受傳統血 管開刀使用特製導管才得以有效清除血 栓;或是有些患者需要接受繞道手術, 在重要肢體動脈上搭橋嫁接一條血管, 讓動脈血流可以繞過阻塞的段落。 長期保健,控制危險因子,預防再次阻塞 由以上介紹可知,有幾種情況可 能發生急性動脈阻塞,如果沒有適當預 防,有可能再次發生。因此在積極疏通 動脈之後,並不是就治療完成,患者還 需要繼續接受適當藥物治療,維持良好 的生活形態,控制危險因子,以避免再 次遇到急性動脈阻塞。 專題報 導 台大醫網

1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前言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 律不整,人一生中發生心房顫動的機會 約有四分之一。而經由統計發現,這個 疾病不論是發生率或盛行率都呈現逐年 攀升的趨勢,因此心房顫動將逐漸成為 被重視的健康議題。 心臟的跳動是由於電訊號刺激心肌 細胞收縮,讓我們的心臟能夠規律且持續 的跳動。一個正常的電訊號會從右心房的 竇房結出發,經過右、左心房傳到房室結 後再傳到左、右心室。而一旦心臟的電訊 號不是遵從正常的路徑造成心臟亂跳就被 稱為心律不整,其中心房顫動就是心房不 正常放電的結果。治療可經由(1)藥物 治療,(2)電擊心臟整流,(3)電燒,這 幾種方式讓心臟恢復正常的跳動。 心房顫動的風險因子包含年紀、糖 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甲狀腺 亢進、慢性腎病以及重度飲酒,其中許 多風險因子都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因此 控制好慢性病相當重要。 心房顫動的臨床症狀可能會出現心 跳過快、心悸、胸痛、呼吸會喘、頭暈 或是疲倦等,最顯著的併發症為心因性 中風與心臟衰竭。它會增加大約五倍的 中風風險,而中風的病人中也有約25% 是源自於心房顫動。同時,它和心臟衰 竭也有著互相影響的關係,約有40%的 病人會發生心臟衰竭,而心臟衰竭病人 也有40%可能產生心房顫動。另有研究 顯示得到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兩倍。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有兩個目標:(1)治療心 律不整,節律控制(rhythm control)或 是心率控制(rate control);(2)栓塞 預防。本文著重在心律不整用藥的部分。 在選擇節律控制或心率控制的用藥 時,會由醫師評估每個人的實際狀況, 例如年齡、慢性病史等,選擇合適的治 療。當選擇心率控制時,心率的目標控 制在休息時心跳每分鐘60∼80下,運 動時每分鐘90∼115 下,或是相較於 接受治療前的基準值下降20%,藥物選 擇為第二類或第四類心律不整藥物。若 心律不整症狀明顯且持續者,可能會再 需要給予節律控制,便考慮加上第一類 或第三類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或是電氣燒 灼術治療。 治療心律不整的用藥種類多,最常 使用的分類方式是Vaughan Williams 分類法,依照各藥物的電生理作用,主 要分為四類,如表一。 第 I 類藥物:阻斷鈉離子流入心肌 細胞,降低電傳導速率、延長不反應 期。其中 Ia 類的藥物對上心室與心室性 心律不整皆有效果,但因為副作用較大 而較少使用。Ib 類的藥理作用與 Ia 類類 似,但對於心室性心律不整的效果比較 明顯。 Ic 類的藥物會降低電傳導速率, 比較不會改變不反應期,雖然對上心室 與心室性心律不整皆有效果,不過由於 它也可能引發其他心律不整,所以較少 用在心室性心律不整。 ◆藥劑部藥師 蔡承洋 心房顫動的 心律不整藥物治療簡介 專題報導

16 vol.199.2022.6月 第 II 類藥物:阻斷乙型腎上腺素受體, 能夠降低交感神經活性並降低心跳速率。 第 III 類藥物:共同特色是阻斷鉀 離子通道來延長心肌的不反應期。其 中amiodarone 和sotalol 對 於 大 部 分的上心室與心室性心搏過速都有效。 Amiodarone同時具有這四大類的藥物 特色。Sotalol 除了抑制鉀離子流出心肌 細胞外,也擁有非選擇性乙型腎上腺素 受體阻斷效果。Dronedarone則只會 用在上心室心律不整。 第 IV 類藥物:阻斷鈣離子流入細胞 內,降低心收縮力、電傳導速率,延長 不反應期,以對抗心律不整。 表一 心律不整用藥依Vaughan Williams分類 分類 藥品名稱 作用原理 la Quinidine(硫酸奎尼丁錠) 鈉離子通道阻斷劑 lb Lidocaine (里格卡因注射液)、Mexiletine(脈律循膠 囊)、Phenytoin(阿雷彼阿慶錠) lc Flecainide(律博克錠)、Propafenone(心利正膜衣錠) II Propranolol(恩特來錠) 乙型腎上腺素阻斷劑 III Amiodarone(臟得樂錠)、 Dronedarone(脈泰克膜衣錠)、Sotalol(心得治錠) 鈉離子通道阻斷劑 IV Diltiazem(合必爽錠、達爾能持續性膠囊)、 Verapamil(伊抒婷膜衣錠、心舒平持續性膜衣錠) 鈉離子通道阻斷劑 節律控制(Rhythm control) 節律控制的目標是維持竇性心律或 減少心房顫動的發生。主要考量藥物的 副作用來選擇藥品,如表二。第 I 類藥 物通常用於沒有結構心臟病的病人,但 是其負向強心作用與可能導致心律不整 的特性,已有冠狀動脈疾病或是心衰竭 的病人需要避開此類藥品。第 III 藥物 可用在有冠狀動脈疾病或是心衰竭的病 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引發其他心 律不整的風險。Dronedarone用在心 衰竭的病人會提高死亡率,且不能使用 在孕婦及哺乳婦女。以上的藥物對於心 房顫動都有一定的效果,而更有效且被 廣為使用的是amiodarone,約有三分 之二的病人會使用,能夠用於具有冠狀 動脈疾病或心衰竭的病人,但是長期使 用需要留意相關的副作用。 表二 節律控制之用藥 藥名 常用劑量 副作用 Quinidine (硫酸奎尼丁錠) 每6小時200-300毫克 暈厥、心跳改變、腹瀉、腹痛、噁心、發燒及喉痛等 Flecainide (律博克錠) 每12小時50-150毫克 眩暈、頭昏、頭重腳輕、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視覺障礙 Propafenone (心利正膜衣錠) 每8小時150-300毫克 頭昏、疲倦、頭痛、便秘、噁心、心悸、胸痛等 Amicdarone (臟得樂錠) 一天100-200毫克 肝臟相關問題(茶色尿、皮膚或鞏膜變黃、嘔吐)、呼吸系統 相關問題(呼吸困難、喘)、甲狀腺相關問題(體重快速改 變、緊張焦慮興奮、甲狀腺腫大)、易曬傷、感覺異常 專題報 導 台大醫網

1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表三 心率控制之用藥 藥名 常用劑量 副作用 Propranolo (恩特來錠) 一天30-160毫克分3-4次 心跳變慢、意識改變、下肢水腫、喘鳴、呼吸喘等 Di ltiazem(合必爽錠、達 爾能持續性膠囊) 一天120-480毫克 頭痛、頭昏、下肢水腫、皮疹、心跳變慢等 Verapami l(伊抒婷膜衣 錠、心舒平持續性膜衣錠) 一天120-480毫克 頭痛、頭昏、心悸、便秘、下肢水腫、皮疹等 Digoxin(隆我心錠) 0.125-0.25毫克一天一次 脈搏不規則、噁心、腹瀉、腹痛、視力模糊、暈眩等 心率控制(Rate control) 心率控制主要是為了減輕及預防因 為心跳過快而造成心室功能的惡化。常 用的藥物如表三,主要為第II 類藥物乙 型腎上腺素阻斷劑和第IV類藥物鈣離子 通道阻斷劑。如前述藥物的效果不足, 可能會再加上digoxin。初始的治療目標 表二 節律控制之用藥 藥名 常用劑量 副作用 Dronedarone (脈泰克膜衣錠) 早晚各400毫克 (與早晚餐併服) 肝臟相關問題(茶色尿、皮膚或鞏膜變黃、嘔吐)、呼吸系統 相關問題(呼吸困難、喘)、心跳變慢、惡化心衰竭症狀 Sotalol(心得治錠) 80-160毫克一天兩次 暈眩或昏倒、呼吸急促、心跳改變 為休息時維持心跳每分鐘80下,輕微運 動(例如走路)時每分鐘100下。幾乎 沒有症狀且心臟功能良好的病人,休息 時心跳也許可以放寬到每分鐘110下。 定期檢測心臟功能相當重要,以避免產 生心跳過快造成的心肌病變。 結論 心律不整的藥物治療因人而異,會 根據每個人心律不整的成因、症狀發生 的頻繁程度與嚴重程度、個人的風險因 子去決定用藥與劑量,千萬不可自己擅 自改變服藥的頻次或劑量。若疾病狀況 有改變,請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改變劑 量或是進行追蹤檢查,才是一個有效與 安全的藥物治療模式。 服用心律不整藥物的時候,需特別 注意藥物、食物的交互作用。例如葡萄 柚汁會抑制肝臟酵素代謝某些藥物,不 可 跟amiodarone、dronedarone、 quinidine、verapamil 等 一 起 服 用, 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另外,服用 verapamil 也要避免大量飲酒,因為 此藥會抑制酒精代謝,增強中樞神經抑 制的作用。因為藥物交互作用的種類繁 多,就醫時務必將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 告知醫師與藥師,以利評估與監測是否 有交互作用的問題。 除了用藥治療之外,良好的生活 型態也是維持健康的基礎,例如將體重 維持在適當的範圍、保持適度的活動量 (請與醫師討論)、戒菸、避免壓力等, 飲食方面要盡量避免含高鈉、飽和脂 肪、反式脂肪的食物,與醫師討論適當 的酒精與咖啡因攝取量。學習自我定期 監測心跳、血壓,記錄症狀發生的頻率 與嚴重程度,期能更有效地控制心律不 整問題。 專題報導

18 vol.199.2022.6月 臺灣自從2022年4 月起,再次面 臨新冠病毒流行,雖然,兒童感染新冠 病毒,大部分為輕症或無症狀,但兒童 的感染率,仍與成人相似。尤其,近來 出現的新冠病毒突變株-Omicron, 在未接種疫苗的兒童年齡層,更是具有 高度傳染性。於此同時,臺灣的公衛體 系、醫療量能正承受著轉變與衝擊。家 有幼兒的父母,亦擔憂著如何陪孩子們 度過這波疫情? Q1:為什麼建議學齡兒童施打新冠 病毒疫苗? 1. 流行病學趨勢與兒童罹病風險: 美 國 自2021 年12 月 底 進 入 Omicron 流行期,CDC統計2021 年 12月至2022年2 月底,將近400 名5 至11 歲COVID-19 相關住院兒童,其 中有高達87%未接種過疫苗,30%沒 有潛在醫療疾病,19%兒童需要入住 加護病房。在Omicron流行期間,未 接種疫苗兒童的累積住院率,是接種 過疫苗兒童的2.1倍。雖然與成人及年 長者相比,感染COVID-19 的兒童罹 患重症的比例相對少很多,但仍有少 數兒童個案,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併發 症,例如:哮吼、肺炎、熱性痙攣、急 性壞死性腦病變(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 ANEC),亦可能死 亡。如果兒童具有高危險共病因子(例 如免疫不全、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 則罹患嚴重疾病或死亡的風險更高。此 外,在病患自行通報的統計數據中,兒 童也如成人一般,可能發生「新冠長期 症狀」(Long COVID),但因為這個疾 病定義目前還不明確,也缺乏有系統的 統計數據,其影響、預後和治療方式尚 未明朗。 兒 童 多 系 統 發 炎 症 候 群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是一個致病機轉 至今不明,主要發生於健康兒童,且可 能與COVID-19感染相關的罕見性發炎 疾病。美國的研究指出,MIS-C的發生 率約為每百萬個COVID-19確診個案中 發生300例,好發的年齡為9歲(大多 數的個案介於5-13歲之間),於西班牙 裔、非裔黑人以及白種人居多。MIS-C 是一個延遲指標,臨床表現類似川崎氏 症,通常在罹患COVID-19 後2 至6 週才發病,一旦需要住院,有七成可能 會危及生命或需要加護病房照顧,屬於 學齡兒童的 新冠病毒疫苗 Q&A ◆ 小兒部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顏廷聿 ◆ 小兒部小兒感染科教授 張鑾英 礙於篇幅有限,欲詳更多本文註解及參 考文獻,請見左側QR-Code 兒童專 欄 台大醫網

19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COVID-19的嚴重併發症。由2021年之 前的研究可以觀察到,接種新冠病毒疫 苗可以降低兒童併發MIS-C的風險。隨 著臺灣這波Omicron疫情,兒童確診個 案的快速增加,家長及醫療單位亦需提 高對於MIS-C的警覺心。 學 齡 兒 童 的 新 冠 病 毒 傳 染 途 徑, 主 要 為 家 庭 傳 播(household transmission)與校園團體生活傳播。此 年齡層的兒童,不容易全天候落實勤洗 手、戴口罩、不摸眼口鼻、保持社交距 離⋯等防疫措施。因此,一旦感染,容 易形成連鎖效應,造成停班、停課的影 響,再加上兒童仍需家長陪伴照顧,對 社會經濟的衝擊,不容小覷。 截至2022年4月中旬,臺灣12歲 以上完成兩劑COVID-19 疫苗接種者 約84%(以全國人口數為分母,兩劑涵 蓋率約76%)。因此,隨著Omicron 疫情進入社區傳播,接續開始學齡兒 童疫苗接種計畫,除了可以保護自己, 降低感染率、住院率、罹患重症的風 險,也可以保護年長或年幼的家人、同 學,可能幫助降低病毒傳播。疫苗施打 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目前也有一定程度 的證據支持。整體來說兒童接種新冠 病毒疫苗效益大於風險,若沒有特殊 禁忌症,請家長讓孩童盡速接種疫苗。 2. 學齡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藥物治療 限制: 目前並沒有有效藥物可以預防新冠 病毒的感染或輕症。 用於預防重症的口服抗病毒用 藥,都尚未緊急授權在未滿12歲的兒 童使用。例如:重症預防效果較理想 的Paxlovid只有12 歲以上、體重大 於40 公斤,且具風險因子才能使用; 未滿12歲的兒童的臨床試驗還在進行 中。Molnupiravir 則是18 歲以上且具 風險因子者,才有機會使用。未滿12 歲的兒童,目前重症治療選擇僅有針劑 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跟類固醇 (Corticosteroids),並輔以大量的支持 治療。而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對當前流 行的Omicron突變株,效果極為有限。 因此,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是預防感染 與住院重症的一個重要武器。 Q2:目前臺灣學齡兒童新冠病毒疫 苗,有哪些選擇呢?疫苗的保護效 果如何呢? 目前臺灣緊急授權Moderna(莫 德納)和Pfizer-BioNTech(BNT, 輝瑞) 二種mRNA疫苗在此年齡層兒童施打, 相關比較如表一: 小結: 兒 童 接 種 莫 德 納 疫 苗 或PfizerBioNTech疫苗,皆可產生不遜於成人的 中和抗體效價,而在真實世界中,是否 也能提供更長久的保護能力,會需要進 一步的觀察與臨床數據支持。 Q3:學齡兒童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可能的不良反應有哪些呢? 表二列出二種mRNA新冠病毒疫苗 在學齡兒童各自執行的臨床試驗數據。 莫德納疫苗,在6-11歲的臨床試驗 中,接受第一劑疫苗為3004人次,接受 第二劑疫苗為2998人次。比較6-11歲 及18-25歲這二個年齡層,第一劑施打 的副作用,除了發燒(3%)、局部疼痛 (93%)、發紅(12%)、腫脹(12%)較 18-25歲成人些微升高外,其它副作用, 都是18-25歲成人比例較高。其中,大 家最在意的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在 兒童專欄

20 vol.199.2022.6月 表一 莫德納疫苗 Pfizer-BioNTech疫苗 臺灣授權對象 6-11歲兒童 5-11歲兒童 開放使用國家 歐盟、澳洲、英國、加拿大、臺灣⋯等 歐盟、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日 本、南韓、新加坡、臺灣⋯等 疫苗劑量(基礎劑) 二劑:50微克(0.25ml) 二劑:10微克(0.2ml) 二劑接種間隔 授權使用:最少4週 臺灣CDC建議:12週 授權使用:最少3週 臺灣CDC建議:尚未決定 臨床試驗接種二劑疫苗的 中和抗體效價 (武漢原型株) 兒童可產生與成人相近的中和抗體效價 兒童可產生與成人相近的中和抗體效價 臨床試驗的疫苗效力 (Vaccine efficacy) (非Omicron病毒株) 第一劑疫苗後:預防有症狀感染的疫苗 效力為88-92%。 第二劑疫苗後:因確診個案數累積不 足,尚無法估算。 第二劑疫苗後:預防有症狀感染的疫苗 效力為91%。 疫苗保護效果 (Omicron病毒株) 接種二劑莫德納疫苗的6-11歲兒童,可 生成比成年人更高的Omicron中和抗體 效價,推測可具有良好的疫苗保護力。 接種二劑BNT疫苗後,預防Omicron 感染住院的疫苗效力(v a c c i n e effectiveness)為68-48%。 表二 莫德納疫苗(6-11歲) BNT疫苗(5-11歲) 常見副作用 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 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 極少數副作用 心肌炎/心包膜炎 (臨床試驗未觀察到) 心肌炎/心包膜炎 (臨床試驗未觀察到) 第一劑疫苗 局部 疼痛(93%)、腋下腫痛 (16%)、發紅(12%)、 腫脹(12%) 局部 疼痛(74%)、發紅(15%)、腫 脹(10%) 全身 疲倦(43%)、頭痛(31%)、 肌肉痛(15%)、噁心/嘔吐 (11%)、畏寒(10%)、 關節痛(9%)、發燒(3%) 全身 疲倦(34%)、頭痛(22%)、肌 肉痛(9%)、腹瀉(6%)、畏寒 (5%)、發燒(3%)、 關節痛(3%)、嘔吐(2%) 第二劑疫苗 局部 疼痛(95%)、發紅(19%)、腋 下腫痛(18%)、腫脹(17%) 局部 疼痛(71%)、發紅(19%)、 腫脹(15%) 全身 疲倦(65%)、頭痛(43%)、 畏寒(30%)、肌肉痛(28%)、 噁心/嘔吐(24%)、發燒 (24%)、關節痛(16%) 全身 疲倦(39%)、頭痛(28%)、 肌肉痛(12%)、畏寒(10%)、 發燒(7%)、關節痛(5%)、 腹瀉(5%)、嘔吐(2%) 6-11歲年齡層的臨床試驗,並無觀察到 個案發生。 BNT 疫苗,在5-11 歲的臨床試驗 中,接受第一劑疫苗為1517人次,接受 第二劑疫苗為1514人次。BNT 疫苗在此 年齡層,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亦無觀察 到心肌炎/心包膜炎個案發生。 兒童專 欄 台大醫網

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若與自然感染相關的心肌炎或心包 膜炎相比,疫苗接種後風險並沒有比較 高。根據美國CDC今年公告,5-11 歲 的兒童族群中(每10萬人次資料),在 COVID-19確診兒童中,確診後21天內 有17.6個男孩、10.8個女孩罹患心肌炎 或心包膜炎。而在接種第一劑或第二劑 mRNA疫苗(BNT)族群中,僅有4 個 男孩在第一劑疫苗接種後21天內發生心 肌炎或心包膜炎,其餘發生率皆為零。 因此,男性幼童感染COVID-19 後出現 心臟疾病的風險,為接種mRNA疫苗者 之4.4倍。此外,在5-11歲COVID-19 確診兒童中(每10萬人次),確診後42 天內共有133.2個男孩、94.2個女孩罹 患心肌炎、心包膜炎、或兒童多系統發 炎症候群(MIS-C)。以上數據,代表當 社區處於大流行時期,兒童接種疫苗為 利大於弊。 在2022年由美國Emory University 發表201 例小於18 歲的兒童,罹患 典型心肌炎、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與mRNA疫苗相關心肌炎的 臨床預後,疫苗接種相關心肌炎的預後 是相當好的。表三: 另 外, 發 表 於 今 年 的 著 名 期 刊(N a t u r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cardiology)的評論文章也提到,綜合 數篇在美國與以色列觀察到成人族群的 整體而言,在臨床試驗的疫苗接種 不良反應中,二種疫苗都以注射部位疼 痛為主,全身性不良反應包含疲倦、頭 痛、發燒等,症狀多數為輕至中度,約 三天內可緩解。受試個案皆無疫苗相關 嚴重不良事件,在臨床試驗都具備良好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接種第二劑疫 苗的全身不良反應比例較第一劑稍高, 為了達到完整疫苗免疫力,建議仍完整 接種二劑次。無論是選擇莫德納、或是 BNT 疫苗,應該都是好的選擇。 Q4:真實世界 mRNA 疫苗相關的罕 見副作用-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 如何? 兒童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是目前各國 衛生法規單位積極監測的mRNA 疫苗相 關風險。截至2022年1月底止,全球已 有超過120個國家開放5歲以上兒童接 種COVID-19疫苗。在大規模施打的國 家中,mRNA 疫苗相關的兒童心肌炎和 心包膜炎極為罕見,且明顯低於青少年的 發生率。接種mRNA疫苗後心肌炎的最 高危族群是接受第二劑的16-24歲的年輕 男性;而接種mRNA疫苗後心包膜炎的 最高危族是20-45歲的男性和女性。部分 疫苗上市後數據,莫德納疫苗心肌炎/心 包膜炎風險略高於BNT 疫苗,但目前針 對莫德納疫苗和BNT 疫苗接種後風險比 較分析,尚未得到完全一致的結果。 表三 典型心肌炎(%)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 BNT mRNA疫苗相關心肌炎 (%) 恢復正常心室功能 (出院時) 70 93 100 心衰竭治療/死亡 (出院時) 47.5 3.4 0 心衰竭治療/死亡 (出院三個月後) 48.9 2.2 0 兒童專欄

22 vol.199.2022.6月 研究,自然感染COVID-19所造成的心肌炎與心臟損傷發生率,遠高於接種mRNA疫 苗(包含BNT 與莫德納疫苗)的發生率數百倍以上。而且mRNA疫苗所導致的心肌炎 絕大多數都可以在三天內恢復正常的心室功能。可作為疫苗接種風險評估參考。 表四為不同機轉導致的心肌炎預後比較: Q5:哪些兒童具有較高的重症風 險,更建議施打疫苗? COVID-19對兒童的影響通常比成 人輕,但仍然有少數會導致嚴重疾病, 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可能會需 要住院或重症照護。下列兒童具有罹患 嚴重COVID-19疾病的風險,建議施打 疫苗。請於接種疫苗前,諮詢先前診治 此潛在慢性疾病的醫師。 1. 肥胖。 2. 唐氏症。 3. 免疫抑制劑治療、或免疫低下。 4. 惡性腫瘤。 5. 糖尿病。 6. 呼吸系統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哮喘。 7. 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臟病。 8. 慢性肝炎、肝病變。 9. 神經系統疾病或失能。 Q6: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哪 些症狀建議就醫呢? 1. 嚴重過敏反應:全身紅疹、眼周/嘴 唇紅腫、呼吸困難、氣喘、暈眩、心 跳加速、休克。 2. 過48-72小時高燒不退、有其它感染 不適的症狀、注射部位產生膿瘍。 表四 心肌炎類型 發生率(每十萬人次) 存活率(%) 常見病毒性心肌炎 1-10(每年) >80 感染COVID-19相關心肌炎與心臟損傷 1,000-4,000 30-80 接種COVID-19 mRNA疫苗後心肌炎(含莫德納、BNT疫苗) 0.3-5 >99 3. 注射疫苗14-28天內出現疑似心肌炎 /心包膜炎症狀:胸痛、胸口壓迫感 或不適症狀、心悸、心律不整、暈 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走幾 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 等,請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 Q7: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後,可以進 行哪些活動呢? 如果兒童在接種疫苗後無特殊身體 不舒服,可以繼續進行所有日常活動。 若感覺不適(例如發燒或疲倦⋯等),建 議休息、服用適量退燒藥、並視需要就 醫診治。 Q8:兒童曾經確診 COVID-19 感染, 是否仍需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雖感染COVID-19後,人體會產生 有助於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抗體,稱為 自然免疫,但自然免疫可持續時間尚不 清楚。所以,曾經確診兒童,建議自發 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至少 間隔3個月後,可以考慮再接種新冠病 毒疫苗。 誌謝: 本文章感謝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 -徐千惠醫師,無酬協助進行獨立審稿。 兒童專 欄 台大醫網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