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也相當繁瑣,本文將簡介為何要如此頻 繁進行這些帶有輻射性的檢查。 傳統的腫瘤分期會依據腫瘤的所在 位置、淋巴結的轉移、腫瘤涉及範圍是 否超過身體的中線,以及是否有肺臟、 肝臟、腦部、皮膚、骨頭或骨髓等遠端 轉移而決定。然而複雜而多樣性的細胞 分子變化、病理組織結構及臨床表現是 神經母細胞瘤最鮮明的特色。除了腫瘤 分期之外,許多的預後因子都會影響神 經母細胞瘤的臨床病程,包括了腫瘤的 病理組織學變化、染色體是否具有二倍 體(diploid)、特定染色體的變化,是 否帶有MYCN基因增幅、以及診斷的年 紀。眾多預後因子的綜合,在臨床上帶 來多樣的疾病表現,腫瘤可以不斷侵襲 或瀰漫性轉移,也可以逐漸往神經節瘤 分化而自行消退。發病年紀的差異便是 一個很鮮明的特色,臨床上常常可以看 到嬰兒診斷出神經母細胞瘤時已有遠端 骨轉移,然而經過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 及化學治療後,可以控制住疾病在門診 長年追蹤,即便影像上仍有殘存腫瘤, 腫瘤卻也沒有再長大。因此神經母細胞 瘤的分期很有特色的在轉移的第四期增 列了「四S」期別,限定於有遠端轉移但 小於一歲的嬰幼童,四S 的預後便比第 四期還要良好。 由上述可見,神經母細胞瘤的初 診斷仰賴著影像的分期、病理及分子生 物標記的資訊,才能預測腫瘤的預後風 險,並依此風險分群來決定治療的策 略。在影像方面,除了超音波、斷層 掃描、核磁共振等解剖學影像外,核子 醫學在神經母細胞瘤扮演重要的角色。 除了確認遠端骨轉移的核醫骨骼掃描之 外,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碘標記在間碘苯 甲 胍(metaiodobenzylguanidine, MIBG)進行的核醫伽瑪射線單光子掃 描,更是神經母細胞瘤診斷的標準建議 影像工具。MIBG是一種類似正腎上腺 素(norepinephrine) 的 分 子, 與 神 經母細胞瘤同源,經由正腎上腺素載體 蛋 白(norepinephrine transport) 九 成以上的神經母細胞瘤都會有部分細胞 攝取該分子而顯影,具有高敏感性與專 一性。近年隨著核醫影像的進步,核醫 在神經母細胞瘤的影像更往正子斷層 掃描的趨勢發展。正子斷層掃描利用 散發出正子的放射性同位素與生化分 子結合,偵測該分子在體內是否有不 正常的分布。除了造影技術本身具有 比伽瑪射線單光子掃描更高的解析度 與全身的立體掃描,正子藥物的取得 也比MIBG更容易。目前最常應用於 神經母細胞瘤的正子掃描藥物便是以 放射性氟18 所標記的氟18 去氧葡萄 糖(2-deoxy-2-[18F] fluoroglucose) 以 及 氟18 多 巴(L-6-[18F] fluoro-3,4dihydroxyphenylalanine)。 氟18去氧葡萄糖是臨床上應用最 廣的正子掃描藥物,腫瘤細胞本身的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