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94.2022.1月 26 保健園地 是否會成癮? 服用鎮靜安眠藥是否容易成癮?首先需釐清「成癮」和「依賴」的區別。 依賴性可分為生理性與心理性:生理依賴是指長期使用藥物後,產生耐受性 及戒斷症狀,導致病人需繼續服用藥品來減緩症狀;心理依賴則是停藥後在情緒 上感到強烈的不安與焦慮,為了舒緩症狀,而繼續依賴藥物。 「依賴性」在停止服藥後,疾病症狀仍然存在,迫使病人仍須借助藥品控制病 情,一旦症狀緩解,心理上不會渴求(craving)再次獲得藥品。相反的,「成癮 性」在疾病症狀獲得改善而停止服藥後,心理上仍持續渴求再次使用藥品。依賴 風險高的病人可能與安眠藥使用的劑量高,使用時間長,或是與使用短效安眠藥 有關。 註: ● 耐受性(tolerance)指治療一段時間後,藥物的療效打折,可能需增加劑量,才能達到療效。 ● 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ndrome):表示停藥後,出現失眠以外的不適(例如:焦慮、暴躁、 出汗)。 非藥物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外,國際治療指引已證實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近年來其重 要性甚至高於藥物治療。睡眠醫學專業學會所推薦的一線治療-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治療為期4∼8周,針對 睡眠的調控機轉及失眠病因做衛教,討論及修正睡眠相關行為和信念,CBT-I 對病 人長期睡眠效果的維持佳,然而因CBT-I 治療上需自費,因此難以普及。 臨床上常採用的方法包括:放鬆練習(例如: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 刺激控制法(例如:將床設定為睡覺功能,不在床上看書或滑手機)、限眠療法(例 如:有睡意時才上床睡覺)、睡眠衛生守則(例如:減少白天睡覺、培養運動習 慣、減少咖啡因攝取)。或許非藥物治療不比藥物治療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期 而言,卻可以維持病人的睡眠品質,免於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若和藥物合併治 療,甚至可以幫助病人減少安眠藥的劑量。 結論 隨著年紀增長,生理的睡眠時間會逐漸減少,若因此需服用鎮靜安眠藥來改 善生活情況,務必充分和您的醫師討論,選擇適合您的治療方式,定期追蹤疾病 狀況。 切勿擅自服用來自親朋好友或非醫療人員提供的藥品,以確保您的用藥安全。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