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94

vol.194.2022.1月 22 保健園地 目標溫控療法主要原理是利用降 低體溫來保護腦細胞,透過低溫可延緩 腦部代謝、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腦部水 腫、阻止毒性神經傳送素的釋放⋯等多 重保護神經機轉,避免腦部損傷後遺症 的產生。透過目標溫控療法方式,可以 幫助病人其腦部功能較有機會能回到之 前正常狀況。然而降低病人的體溫這個 觀念已經超過兩百年,但近20年才能夠 實際應用在人體上,大約15年前正式列 為標準治療,而臺灣卻是近7、8年才開 始較廣泛的使用。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歐洲 復甦委員會(ERC)和國際復甦術聯合 委員會(ILCON)將目標溫控療法列為 心跳停止後照護之標準治療流程,臺灣 健保署亦於2015年7 月起,正式將心 跳停止之低溫療法與週產期新生兒低溫 療法列入給付項目。 早期目標溫控設備較不普遍或尚未 納入健保之時,醫護團隊需要自行將把 點滴冰在冰箱,或使用冰毯包覆以「手 動」方式幫病人降溫,然而現在臺灣已 有非常先進的目標溫控儀器,可以非常 精準地控制病人體溫在理想範圍之內。 完整的目標溫控療法需要在醫療設 備完善的加護病房裡施行,目標溫控時 程分四時期(如圖一),時間約三天,第 一個時期為【快速降溫期】,會希望在 最短的時間內將病人的體溫降至33∼ 36 度。接著進入第二個時期【維持低 溫期】,這時期約莫會進行24小時,然 而因人類是恆溫動物,維持低溫狀態時 病人身體會出現發冷、發抖、產熱的情 形,所以需要配合使用一些鎮靜藥物讓 病人睡著,因此在加護病房嚴密的監控 下,每1∼2小時評估病人的生命徵象、 電解質等變化,才能讓病人體溫降到合 適且穩定的溫度,以確保其安全性。而 後會進入第三個時期為【緩慢回溫期】, 在這個時期中,會以每小時0.25度持 續緩慢的回溫,直到病人恢復到36.5度 左右正常體溫,大約會歷經12∼16小 時,之後仍會以控制病人體溫不發燒為 原則,以確保病人腦部功能,也就是所 謂的第四個時期【正常溫度期】。在這個 階段,醫療人員會逐漸下調鎮靜藥物, 以利後續評估病人的神經學功能。原則 上在鎮靜藥物持續下調的情形下,大概 在第3、4天,就可以慢慢看到病人昏迷 情形改善,如果能醒來,應該大多會在 7天內甦醒,期間還是會透過腦波、電 腦斷層、腦部血流代謝掃描、心電圖、 抽血等檢查及神經學評估來檢視病人的 狀況。 圖一 目標溫控時程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