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94

失調」就變成在民眾能見度更高的詞彙 了,醫師也慣於用這語詞來做溝通。這 現象在臺灣、日本都可以見到。 如果主要是腦部的問題,接受自 律神經檢測有意義嗎?學界的看法是, 因為自律神經跟腦部也有連繫,所以此 類個案是有可能呈現某些自律神經活性 的特徵。例如,本人及團隊的研究,顯 示此族群個案有休息狀態的心率變異性 (heart rate variability, 一 種 量 測 自 律神經活性的工具)較一般人為低之現 象,這主要代表的是副交感系統活性偏 低。另外有些研究有交感系統活性偏高 的發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率變異 性的敏感度相當高,不只身體症狀,一 些人口學的特徵(如年齡、性別、身體 質量指數)、生理疾病(如糖尿病、神經 病變)、心理狀態(如憂鬱、焦慮),都 可能對心率變異性造成影響。因此,休 息狀態的心率變異性,一般並不被認為 是診斷此類問題的主要標準,但可以在 同時收集生理與心理資訊的前提下,做 為判斷的參考。 如果真有上述的「身體症狀障礙 症」,或俗稱的「自律神經失調」問題, 該怎麼辦呢?精神科是診治此類疾患主 要的專科,到精神科接受評估,可以進 一步釐清困擾的樣貌,並安排適當的治 療。藥物治療對此類疾患是具有角色 的,研究證據以血清素調節的藥物(如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為最多;此 類藥物在分類上常屬於「抗憂鬱劑」,但 實際上能處理的並非只有憂鬱問題。因 為血清素調節的藥物常需一段時間才會 發揮作用,必要時合併效果較快的抗焦 慮劑,亦可能有助益。心理治療(如認 知行為治療)也可以有效改善症狀;如 何減少「在心中放大嚴重度」的災難化 認知,與讓注意力合宜地回到日常生活 中的重要事務,是心理治療的常見焦點。 「自律神經失調」因為其概念的模 糊與跨越在身心之間的特徵,往往會讓 病友甚為煩惱。但在合宜的評估與治 療下,許多病友可以有相當程度的改 善;能逐漸不靠藥物達到穩定,讓生活 回到常軌者,也很常見。希望這些簡單 說明,能幫助讀者認識此類問題,讓自 己或身邊的人找到合適的方向,改善困 擾,重拾美好生活。 1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