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過「自律神經失調」嗎?這 個詞彙可能是在臺灣民眾常見的精神科 診斷概念中,涵義最模糊的一種。在國 內,它常被用來描述「個體有明顯且持 續的身體不適,生理檢查卻無法發現 異常」的狀況。事實上,「自律神經失 調」並不是當代精神醫學的正式診斷 概念,雖然歷史上曾有一些名稱類似的 診斷建構。這類「對身體不適較敏感」 的問題,當代的正式診斷名稱是「身 體 症 狀 障 礙 症(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軀 體 失 調 症(bodily distress disorder)」,與「身體型疾患 (somatoform disorder)」等,在不同 系統的命名略有差異。究竟這些診斷的 意涵如何,又怎麼理解它們與自律神經 系統的關係呢?本文試著簡單說明。 「身體症狀障礙症」的特徵,是持 續不舒服的身體感知,且伴隨對這些不 舒服或健康的高度焦慮。雖然身體症狀 可能改變,但不適的感覺常是持續的, 往往會延續到幾個月以上,且對生活造 成明顯影響。若針對這些不適感進行一 般的生理型態檢查,常無法發現異狀。 典型的狀況是,病友若有其他較專注的 事情,例如工作或娛樂活動,進行時症 狀會相對改善;但在休息時,症狀會更 明顯且惱人。身體症狀的種類可能很多 元,諸如疼痛、疲倦、腹脹、腹瀉、胸 悶、頭暈等,都是常見的型態。 「身體症狀障礙症」的病因,當代醫 學的主流觀點是認為與中樞神經的「過 濾」功能欠佳有關。意思是,所有人都 會持續有來自身體各部位的感覺訊號, 但大部分時候,會被腦部自然地過濾 掉,因此人們並不會特別加以注意。但 在「身體症狀障礙症」,一些感覺訊號的 過濾機制出現問題,造成它們會被病友 明顯地察覺到,而且越加以注意,不舒 服的感知就越強。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發現此類問題 的主要癥結點,應該是在中樞神經,尤 其是某些腦部區域。那為什麼會在臺灣 廣泛地被用「自律神經失調」稱呼呢? 這可以從自律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來做 說明。自律神經是人體掌管平衡的重要 系統,跟中樞神經、身體的眾多器官與 部位都有連結。它可再分為交感神經系 統、副交感神經系統兩部分。交感神經 掌管的是面對壓力、需要即時做出因應 與改變的功能;副交感神經則會在放鬆 時有更高的活化。這兩者需要有一定程 度的平衡。打個比方,就像是汽車需 要油門與剎車,才能妥善運行;如果只 有其中之一,是無法在道路上平順行駛 的。而因為自律神經有「在許多器官部 位都有分佈」的特徵,所以用來跟民眾 解釋「為什麼會有各式各樣的不舒服」, 會比用腦部的機轉來說明,更容易被民 眾理解與接受。久而久之,「自律神經 vol.194.2022.1月 10 專題報導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