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在 戰役中的角色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在 COVID-19戰役中的角色 中華民國111年1月 JAN. 2022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HEALTH NETWORK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台大醫網 兒童專欄 兒童神經肌肉疾病簡介 早產兒的發展追蹤 發燒話題 選擇小綠人標章健康食品 擁有健康新生活 專題報導 如何分辨良性健忘與失智症 的記憶障礙 我有「自律神經失調」嗎? 談找不到原因的身體症狀 偏頭痛藥物治療簡介 vol. 月刊 194 中華民國89年9月創刊
2020年1月全世界開始與新型冠狀病毒奮 戰,確診病例已累計超過2億。國外有愈來愈多 報告指出確診患者在康復後會出現長期系統性多 重器官問題,間接或直接造成衰弱與功能障礙。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以運動專家的角色參與醫療 照護團隊,包含住院期物理治療、門診物理治療 以及遠距科技輔助物理治療,從住院急性期的呼 吸與功能性運動到出院後的居家運動,協助確診 患者面對新冠病毒的戰役。 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約有80%為輕症,20% 為重症患者。住院期間物理治療師參與照護團 隊,針對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氣道清潔與呼吸運動 等胸腔物理治療,並視病情進展給予功能與運動 訓練。國外的觀察發現新冠肺炎感染者康復後約 有10%會出現新冠長期症狀,最常見的是疲倦、 勞動後症狀惡化、注意力不集中與呼吸短促等。 在門診醫師評估診斷後,除了給予藥物與氧氣治 療外,可轉介給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可以藉 由評估患者的肌力以及居家環境,設計適合患者 的運動,配合呼吸運動、肌力與肌耐力之訓練, 並教導個案學習透過自我調整步調,進行適當安 全強度的居家運動,協助患者漸漸回復原本的生 活功能。 在疫情防治措施下,人與人的接觸進行面 對面的治療變得困難。臺大物理治療中心啟動遠 距科技輔助物理治療,加入臺大遠距照護中心團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在 COVID-19戰役中的角色 ◆ 公共事務室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示範Covid-19確診者呼吸運動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在 Covid-19 戰役中的角色— 視訊線上記者會合照 隊,病患經過胸腔內科或感染科醫師診斷與照會 後,物理治療師可以安排視訊物理治療,與居家 患者進行即時互動,在穿戴智慧型儀器輔助與監 督下,確保患者持續執行安全強度的居家運動。 在疫情防治措施下,遠距科技輔助物理治療可以 協助患者免去舟車奔波與重複篩檢,是新冠肺炎 疫情中就醫的新選擇。 國外的臨床觀察發現康復後的新冠確診患 者約有1/10在確診3個月以上仍持續有疲倦、 呼吸短促、肌肉骨骼相關疼痛、運動能力差、 焦慮與憂鬱的情況,其中最常見的新冠長期症 狀是呼吸短促與疲倦現象。疲倦現象也有學者 特別稱為「勞動後症狀惡化」(Post-Exertional Symptom Exacerbation, PESE)。根據國外的 經驗有些確診個案會經歷PESE:這是一種與用 力程度不成比例的疲勞現象,有時會被個案描述 為「做一點點事就體力崩潰」的狀態。臺大醫院 物理治療師提供呼吸運動、調整步調與安全強度 的運動訓練,協助患者面對新冠長期症狀。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參與醫療照護團隊, 協助COVID-19確診患者戰勝病毒,從住院期 的急性照護到出院後面對新冠長期症狀,可提供 出院的遠距物理治療照護,配合適當的運動強度 調整給予呼吸運動、功能與運動訓練,協助患者 逐漸恢復日常活動與工作能力。 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漫長的疫情,悄悄地迎來了寒冷的 冬天。雖然過去我們全國戮力防疫,成 功地將疫情控制得宜,罹疫患者總數不 高,然而對於任何一個確診個案來說, 即使未有重症併發,仍有報告指出患者 在康復後可能會有系統性多重器官問 題,從而造成個體的衰弱與功能障礙, 也因此適切的急慢性照護與復健安排相 當重要。臺大醫院醫療與物理治療照 護團隊,在急性期照顧確診個案戰勝感 染,後續可能的慢性期症狀,則輔以長 期的物理治療照護,也搭配遠距的運動 訓練與功能重建,協助確診個案逐漸恢 復工作生產力與日常活動力,讓生活重 回軌道。這段期間,大大改變了眾人熟 習的生活模式,疫情之下,減少接觸而 選擇外送餐點的風氣讓大家吃的方便卻 容易忽略了健康概念,本期除了帶您認 識新冠疫情下的物理治療外,也專文介 紹需要經主管機關發給健康食品許可證 的「小綠人標章」,讓您動得正確,吃得 安心。 日常生活中,常會聽到同事親友抱 怨:「老啦!腦筋不靈光了,忘東忘西的 ⋯。」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減退是很 常見的,但如何分辨是單純老化所導致 的良性健忘,還是因為病理性變化所產 生的失智症,有沒有預防之道?或是如 何早期介入治療?我們一起來認識。不 過,有種「傷腦筋」的情形,倒不一定 只會發生在年長者,那就是惱人的偏頭 痛,這種反覆發作的單側頭痛,常因日 常活動而加劇,大大影響每日生活的功 能,本期由藥劑部專文來帶您了解常見 偏頭痛藥物治療。此外,您是否也曾覺 得有時會有莫名的身體不舒服,例如全 身酸痛、頭暈等令人困擾的狀況,連日 常生活與工作都受到影響,但陸續檢查 都一切正常,真的很惱人,根本無從努 力起,這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呢?我們 來認識這類問題,一起找到解決之道。 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落實與 推廣,針對末期個案,本院金山分院特 別設置了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提供 病患、親屬與醫療照護團隊最佳溝通平 台,透過預立醫療服務,事先決定患者 後續的醫療方式,並商討特定臨床條件 下的選項,尊重個案自主權及生命末期 的醫療目標。而為了促進國民健康,金 山分院也全力支持由新北市金山區公所 主辦的「2021我金山我驕傲-第一屆金 山區健走路跑活動」,參加者眾,不僅健 康加分,也飽覽金山之美。 除了上面所說的專題,本期還有專 文討論早產兒、兒童神經肌肉疾患,以 及急救的目標溫控。寒冬已至,疫情雖 然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模式與環境,但相 信透過完整的防護與對於疫病控制的認 識,及醫療體系的調度配合,縱然一路 走得辛苦,相信我們即將突破寒冬,迎 向美好。 編者的話 ◆ 皮膚部主治醫師 詹智傑 疫情之下的 吃與動 vol.194.2022.1月 2
Contents 目錄 發 行 人: 吳明賢 召 集 人: 賴逸儒 總 編 輯: 陳彥元 執行編輯: 詹智傑 編輯顧問: 李美美、蕭輔仁、盤松青、洪俊銘、 童寶玲、詹智傑、王振穎、詹其峰、 吳嘉峯、邵幼雲、陳沛裕、蔡紫薰、 董聖雍、黃俊達 編輯企劃: 網頁工作小組 健康教育中心 蕭靜如 攝 影: 喬士明、林依伶、洪敏倫、胡淑慎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 址: 臺北市常德街1號 健康教育中心 電 話: (02)2356-2114 傳 真: (02)2321-8403 網 址: https://www.ntuh.gov.tw(衛教天地) 設計印刷: 加斌有限公司 電 話: (02)2325-5500 傳 真: (02)2706-7272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Na t i ona l T a i wan Un i ve r s i t y Ho s p i t a l vol. 194中華民國111年1月 JAN 2022 05 選擇小綠人標章健康食品 擁有健康新生活 姜至剛 醫師 梁世箴 管理師 發燒話題 02 疫情之下的吃與動 詹智傑 醫師 編者的話 01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在 COVID-19戰役中的角色 公共事務室 醫療團隊 06 如何分辨良性健忘與 失智症的記憶障礙 邱銘章 主任 09 我有「自律神經失調」嗎? 談找不到原因的身體症狀 黃偉烈 醫師 12 偏頭痛藥物治療簡介 吳冠龍 藥師 專題報導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FSC環保紙印製。 擁有健康知識 豐富彩色人生 15 兒童神經肌肉疾病簡介 朱彥儒 醫師 19 早產兒的發展追蹤 楊佩瑜 物理治療師 兒童專欄 21 把握急救甦醒的黃金時間 -目標溫控 朱育瑧 護理長 24 常見用藥Q & A 謝汶穎 藥師 保健園地 27 【金山快訊】 本院力挺金山健走 設攤推廣預立醫囑 林筱凡 助管師 台大花絮 30 500卡低鹽高纖健康餐盤 詹貽婷 營養師 健康營養補給站
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 口述/資料提供: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暨腎臟科主治醫師 姜至剛 ◆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管理師 梁世箴 選擇小綠人標章 健康食品擁有健康新生活 小綠人標章是甚麼呢?簡單來說,就 是由政府協助民眾把關所認定的健康食品。 英文有句諺語說 You are what you eat, 我們喝的每一滴飲料以及每一口食物,都會 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及體態,因此選擇健康 的飲食,對於民眾來說,是健康生活的第一 步。例如含糖飲料,大人、小孩都喜歡,但 其實口味喜好是可以訓練的,習慣之後也許 就不再需要喝含這麼多糖分的飲料。此外, 人體每天都需要水分,補充水分可以透過吃 的食物,還有直接喝開水、喝飲料取得;喝 飲料的人有可能從中攝取到健康或不健康 的成分,像是綠茶裡面的兒茶素,有科學實 證可抗氧化,有些產品就因此獲得小綠人標 章。為了對身體有好處,在選擇喝飲料時要 喝含糖飲料或是獲得小綠人標章的綠茶,就 會有選擇的差異,你要選擇哪一個呢? 具有小綠人標章認證的健康食品,係 指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 之食品,這是依據「健康食品管理法」的規 範而來的。要能打著健康食品的稱號或使用 小綠人標章的產品,必須要申請查驗登記, 並經主管機關發給健康食品許可證。仔細看 一下市面上的小綠人標章,可發現有分為A 開頭的、以及數字開頭的兩種,A開頭的為 通過第一軌「個案審查」,產品須執行安全 性、功效性及安定性試驗,經衛生福利部 (以下簡稱「衛福部」)審查評估產品安全 無虞並具保健功效,才能取得健康食品許可 證。目前經衛福部公告得宣稱之保健功效共 有「護肝」、「抗疲勞」、「調節血脂」、「調節 血糖」、「免疫調節」、「骨質保健」、「牙齒保 健」、「延緩衰老」、「促進鐵吸收」、「胃腸功 能改善」、「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 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13項。 而數字開頭的則是通過第二軌「規格 標準審查」,產品成分符合衛福部公告之健 康食品規格標準,成分已由學理確立產品保 健功效,無需個案進行保健功效評估試驗, 目前已公告的健康食品規格標準為魚油及 紅麴兩項,例如魚油類產品可標示:「本產 品可能有助於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其功效 乃由學理得知,非由實驗確認」,而紅麴類 產品可標示:「本產品可能有助於降低血中 總膽固醇;其功效由學理得知,非由實驗確 認」。民眾若有疑慮可以上食品藥物消費者 知識服務網http://consumer.fda.gov.tw 查詢。 食品有小綠人標章是否就能安心呢? 特殊疾病或慢性病患者有無注意事項呢?其 實這些不需要太過擔心,只要是通過健康食 品認證的都可以安心吃,但還是要注意任何 食物都不適合過量。小綠人標章審查委員會 是由營養學、食品科學、醫學、生物學、中 藥、毒理學、生理學等等專家所組成,基 本上非常嚴謹,可以說是跟藥品查驗一樣嚴 格,每個相對應的功能,都要有實驗證明有 相關功能才能通過申請。政府為民眾把關, 希望國人的健康從飲食開始,請民眾安心並 選擇健康的食品,開啟健康新生活。
如何分辨良性健忘與 失智症的記憶障礙 ◆ 神經部主任 邱銘章 記憶力減退幾乎是有關老化過程 中,中老年人最關切也最常見的問題。 在這問題的背後大家最關心的議題就是 什麼是因為單純老化所導致的所謂的「良 性健忘」,什麼又是因為阿茲海默症或其 他種類失智症的病理性變化所導致的記 憶力的崩壞。接著大家的疑問就是記憶 是什麼時候開始減退,有沒有機會可以 預防。 一般認為成年人的記憶力在60歲之 後開始退步,但某些層面的記憶力早在 30幾歲就開始出現衰退。其實要回答這 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記憶並不是一個單純 的整體功能,其次記憶力的好壞往往跟 其他的認知功能密切相關。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記憶至少可 以分為5種,而且他們在老化過程中變 化的速度並不一致。簡單來說,事件記 憶(最近發生的事件)和工作記憶(心 智操作活動過程的暫存記憶)的能力就 隨著老化而有顯著的衰退。反之,有關 知覺訊息的記憶(氣味、曲調)、習慣性 操作的動作記憶(騎自行車、彈鋼琴、 打太極拳)、以及跟一般知識(天文、地 理、經濟、歷史等各種常識)比較相關 的語意記憶就不容易退步(如下圖)。 專題報導 vol.194.2022.1月 6
圖中顯示各種記憶功能在不同年紀的退化狀態 修改自 D. C. Park, L. Davidson, G. Lautenschlager, A. D. Smith, P.Smith, & T. Hedden (2002). 這種牽涉老化相關「記憶提取」 的問題主要是表現在兩個層面:首先是 需要大量自發性提取的回憶,相較於反 射性或有情境脈絡的回憶,是較多自覺 的、需更用心力的活動,比如「前向式 記憶」(記得未來的某個時間點要做某件 事,例如一個月後的同學會聚餐,晚餐 飯後要吃降血壓、降血脂的藥等等)。 這類的記憶通常會動員到較多的大腦前 額葉的功能,而前額葉是受老化影響最 早也最明顯的大腦結構。其次是牽涉到 「特殊細節」記憶內容(verbatim)的 提取對年紀大的人來說也都比較困難, 所謂特殊細節的記憶內容則是相對於要 旨記憶(gist),年紀大的人善於使用大 意、要旨來協助記憶,可是過度依賴要 旨記憶卻容易導致錯誤記憶的發生(會 把不同的人、時、地、物、事混淆在一 起,例如把去年參加慶生會的來賓和今 年贈送生日禮物的親友混淆了),正常老 年人也可能會發生。 再者,記憶功能和注意力、執行功 能、問題解決的認知能力都密切相關, 這些一般性的認知能力比較好的人,學 習效率比較高,記憶功能也會比較好。 舉例來說,注意力集中容易比較快速理 解或掌握一件事的意涵,就有助於對這 件事相關記憶的形成。反之工作記憶好 的人在進行分析判斷或解決問題時(這 些執行功能其基礎又是在前額葉)也會 比較有效率。 不管是正常老化或是病理性的變 化,老年人記憶衰退病徵的表現和身體 (生物)因素與環境(社會)因素皆息 息相關。大腦的前額葉及顳葉內側結構 的萎縮或效能的下降為其最重要的生物 學基礎。而且當人體受到例如嚴重的感 染、發高燒、手術、麻醉、化療、中樞 神經鎮定劑(安眠藥)、具抗乙醯膽鹼抑 制效能的藥物(例如、抑制腸蠕動、抑 制膀胱收縮、抗過敏、止暈、某些肌肉 鬆弛劑),都可能導致記憶功能暫時或永 久性的下降。疫情期間居家或機構的社 會隔離,類似這種社交互動的剝奪都可 能加速認知功能尤其是記憶力的衰退。 在這些狀況下,事件記憶的衰退是最常 見的早期病徵並且伴隨訊息處理速度及 執行功能的下降。反之因為長時間密集 從事認知活動、身體運動與社交互動所 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積累出來的「認知儲備」,對於這些會影 響認知功能、記憶力的不利的身體或環 境的狀況比較具有免疫力,即使出現問 題也比較容易康復。 由於截至目前為止,醫學上對於 治療失智症和記憶力衰退藥物的進展仍 然相當有限,因此近年來認知復健的呼 聲高漲,有很多認知促進的方法跟理論 紛紛興起。的確,很多研究結果顯示, 認知訓練和認知技巧的實踐可以改善 記憶作業的表現,但是訓練成果是否 可以類化(generalization)到生活 中的每一層面,還是個缺乏實證很難 回答的問題。況且很多認知技巧實施 起來頗費心力,除非已經非常熟練可以 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否則通常遵從度 (compliance)會偏低,認知促進長 期成功的比率就不高。 目前在預防記憶退化或繼發的功能 障礙最成功的途徑還是代謝症候群、三 高等血管危險因子的控制,預防頭部外 傷、降低嚴重感染、避免不必要的多重 用藥(多重副作用)。建議及早經營一 個可以增強「認知儲備」三動豐富的生 活型態(心智活動、身體運動、社交互 動),以及優化一個情境脈絡充分支持記 憶提取的友善環境,在醫學研究上尚未 有明顯進展之前,只能依靠自身的訓練 與豐富生活型態來降低或延緩記憶退化 的發生了。 vol.194.2022.1月 8 專題報導
我有「自律神經失調」嗎? 談找不到原因的身體症狀 ◆ 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黃偉烈 張先生是五十歲男性,擔任某公司主管,個性一向認真負責,對事情 考慮周到。最近一年多,他陸續感覺到一些模糊的身體不適,例如頭暈、全 身痠痛、上腹灼熱發脹等,讓他相當困擾,也常擔心是不是得了什麼嚴重的 疾病。他看過好幾個專科,例如耳鼻喉科、神經科、消化內科等,做過包括 胃鏡在內的多種檢查,都沒有發現生理異常。因為找不到明確原因,張先生 對身體症狀的煩惱越來越多,甚至開始影響到工作表現。曾有醫師說他的問 題是「自律神經失調」,建議到精神科就診,但每位醫師的說法不盡一致, 張先生還是不太清楚自己是不是這類問題⋯。 9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您聽過「自律神經失調」嗎?這 個詞彙可能是在臺灣民眾常見的精神科 診斷概念中,涵義最模糊的一種。在國 內,它常被用來描述「個體有明顯且持 續的身體不適,生理檢查卻無法發現 異常」的狀況。事實上,「自律神經失 調」並不是當代精神醫學的正式診斷 概念,雖然歷史上曾有一些名稱類似的 診斷建構。這類「對身體不適較敏感」 的問題,當代的正式診斷名稱是「身 體 症 狀 障 礙 症(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軀 體 失 調 症(bodily distress disorder)」,與「身體型疾患 (somatoform disorder)」等,在不同 系統的命名略有差異。究竟這些診斷的 意涵如何,又怎麼理解它們與自律神經 系統的關係呢?本文試著簡單說明。 「身體症狀障礙症」的特徵,是持 續不舒服的身體感知,且伴隨對這些不 舒服或健康的高度焦慮。雖然身體症狀 可能改變,但不適的感覺常是持續的, 往往會延續到幾個月以上,且對生活造 成明顯影響。若針對這些不適感進行一 般的生理型態檢查,常無法發現異狀。 典型的狀況是,病友若有其他較專注的 事情,例如工作或娛樂活動,進行時症 狀會相對改善;但在休息時,症狀會更 明顯且惱人。身體症狀的種類可能很多 元,諸如疼痛、疲倦、腹脹、腹瀉、胸 悶、頭暈等,都是常見的型態。 「身體症狀障礙症」的病因,當代醫 學的主流觀點是認為與中樞神經的「過 濾」功能欠佳有關。意思是,所有人都 會持續有來自身體各部位的感覺訊號, 但大部分時候,會被腦部自然地過濾 掉,因此人們並不會特別加以注意。但 在「身體症狀障礙症」,一些感覺訊號的 過濾機制出現問題,造成它們會被病友 明顯地察覺到,而且越加以注意,不舒 服的感知就越強。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發現此類問題 的主要癥結點,應該是在中樞神經,尤 其是某些腦部區域。那為什麼會在臺灣 廣泛地被用「自律神經失調」稱呼呢? 這可以從自律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來做 說明。自律神經是人體掌管平衡的重要 系統,跟中樞神經、身體的眾多器官與 部位都有連結。它可再分為交感神經系 統、副交感神經系統兩部分。交感神經 掌管的是面對壓力、需要即時做出因應 與改變的功能;副交感神經則會在放鬆 時有更高的活化。這兩者需要有一定程 度的平衡。打個比方,就像是汽車需 要油門與剎車,才能妥善運行;如果只 有其中之一,是無法在道路上平順行駛 的。而因為自律神經有「在許多器官部 位都有分佈」的特徵,所以用來跟民眾 解釋「為什麼會有各式各樣的不舒服」, 會比用腦部的機轉來說明,更容易被民 眾理解與接受。久而久之,「自律神經 vol.194.2022.1月 10 專題報導
失調」就變成在民眾能見度更高的詞彙 了,醫師也慣於用這語詞來做溝通。這 現象在臺灣、日本都可以見到。 如果主要是腦部的問題,接受自 律神經檢測有意義嗎?學界的看法是, 因為自律神經跟腦部也有連繫,所以此 類個案是有可能呈現某些自律神經活性 的特徵。例如,本人及團隊的研究,顯 示此族群個案有休息狀態的心率變異性 (heart rate variability, 一 種 量 測 自 律神經活性的工具)較一般人為低之現 象,這主要代表的是副交感系統活性偏 低。另外有些研究有交感系統活性偏高 的發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率變異 性的敏感度相當高,不只身體症狀,一 些人口學的特徵(如年齡、性別、身體 質量指數)、生理疾病(如糖尿病、神經 病變)、心理狀態(如憂鬱、焦慮),都 可能對心率變異性造成影響。因此,休 息狀態的心率變異性,一般並不被認為 是診斷此類問題的主要標準,但可以在 同時收集生理與心理資訊的前提下,做 為判斷的參考。 如果真有上述的「身體症狀障礙 症」,或俗稱的「自律神經失調」問題, 該怎麼辦呢?精神科是診治此類疾患主 要的專科,到精神科接受評估,可以進 一步釐清困擾的樣貌,並安排適當的治 療。藥物治療對此類疾患是具有角色 的,研究證據以血清素調節的藥物(如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為最多;此 類藥物在分類上常屬於「抗憂鬱劑」,但 實際上能處理的並非只有憂鬱問題。因 為血清素調節的藥物常需一段時間才會 發揮作用,必要時合併效果較快的抗焦 慮劑,亦可能有助益。心理治療(如認 知行為治療)也可以有效改善症狀;如 何減少「在心中放大嚴重度」的災難化 認知,與讓注意力合宜地回到日常生活 中的重要事務,是心理治療的常見焦點。 「自律神經失調」因為其概念的模 糊與跨越在身心之間的特徵,往往會讓 病友甚為煩惱。但在合宜的評估與治 療下,許多病友可以有相當程度的改 善;能逐漸不靠藥物達到穩定,讓生活 回到常軌者,也很常見。希望這些簡單 說明,能幫助讀者認識此類問題,讓自 己或身邊的人找到合適的方向,改善困 擾,重拾美好生活。 1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偏頭痛藥物治療簡介 ◆ 藥劑部藥師 吳冠龍 偏頭痛是什麼? 偏頭痛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單側頭 痛,發作時可以感受到疼痛隨脈搏跳動 而加重。並會因日常活動而加劇(如走 路、爬樓梯)。可能伴隨噁心嘔吐、畏 光及畏懼聲音。一些類型的偏頭痛發生 前會出現先兆症狀,一般持續時間超過5 分鐘。這些症狀是因為中樞神經異常放 電所引起,通常是一些局部神經症狀, 如視覺異常,視覺異常可以是看到光點 或是部分視覺區域的缺失。其他的先兆 症狀可能會出現聽覺異常,如耳鳴、聽 到噪音或音樂。觸覺異常及言語或肢體 動作障礙也可能是先兆症狀之一。也有 一些情況是出現先兆症狀後卻沒有偏頭 痛發生。總之,偏頭痛並非一般的頭 痛,依照其發生的頻率及嚴重程度可能 會大幅度的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偏頭痛的治療方式 偏頭痛的治療方式可以分為發作的 緩解治療及預防性治療。急性治療方面, 部分偏頭痛的患者對一般常見的止痛藥, 如acetaminophen,或是非類固醇消 炎止痛藥(如ibuprofen、naproxen、 diclofenac)反應良好,這類患者可以 依照一般止痛藥物之劑量來使用。若是 vol.194.2022.1月 12 專題報導
對於一般止痛藥無效的患者可以使用 sumatriptan或ergotamine。此兩種 藥物因為具血管收縮作用,對於有心 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需經醫療 人員評估後謹慎使用。Ergotamine由 於具有刺激子宮收縮之效果,懷孕中及 近期有生育計劃的女性也要事先告知醫 療人員並且避免使用ergotamine。此 外由於sumatriptan會與抗憂鬱劑或 部分帕金森式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ergotamine會與部分抗病毒、抗黴菌 藥物、抗生素等發生交互作用,因此使 用此兩類藥物前應先將正在使用的藥物 告知醫療專業人員,在充分衡量風險獲 益後使用。 若偏頭痛發作頻繁,或是發作症狀 嚴重、急性期藥物無法緩解、或無法耐 受,導致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時,使 用預防性的藥物是另一個選擇。以下將 預防性藥物分類說明。 乙型受體阻斷劑(Beta blockers) 此一類型的藥物包含metoprolol、 propranolol、timolol 等。此一類型的 藥物最常見的適應症為高血壓、心衰竭 等。也對預防偏頭痛有療效。一般此類 型的藥物不建議作為大於60歲或抽菸的 患者的偏頭痛起始治療。此外,由於乙 型受體阻斷劑具有降低心跳速率、降低 血壓的效果,也不適用於低血壓、心搏 過緩的患者。對於糖尿病患者,由於可 能遮掩低血糖之症狀,必須小心使用。 對於氣喘患者,部分藥品可能誘發氣 喘,也必須謹慎地使用。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此一類型藥物包含verapamil、 flunarizine等。此類對於預防偏頭痛的 證據較少,其主要副作用為心搏過緩, 使用時可以從低劑量使用起,再依狀況 調整。Flunarizine對心跳的影響相對 較小,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疲倦、憂 鬱、平衡感變差等。 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s) 此一類的藥物對預防偏頭痛較有證 據的有amitriptyline及venlafaxine。 Amitriptyline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 其他副作用包含口乾、便秘、心搏過 速、心悸、尿滯留、姿勢性低血壓等, 這些副作用對老人的影響尤其顯著,因 此較不適合高齡的患者。Venlafaxine 也具有類似的副作用,但程度相對較輕 微,但高劑量時可能會造成高血壓。 抗癲癇藥物(Anticonvulsants) 此一類的藥物對預防偏頭痛較有證 據的有topiramate及valproate。 Topiramate對於減少偏頭痛的發 生頻率效果相當的顯著,甚至可於停藥 後維持療效長達六個月。其常見的副作 用有嗜睡、頭暈、動作不協調、精神不 13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集中、言語障礙、體重減輕等。從臨床 試驗得到的資料來看,每日劑量大於等 於200mg的患者副作用發生的頻率較 高,因此部分專家建議使用topiramate 預防偏頭痛的每日劑量不超過100mg為 佳。Valproate由於副作用較大、且藥 物交互作用較多,一般不是此類藥品的 首選。由於這兩個藥品皆可能影響胎兒 的發育,因此對於懷孕中婦女皆不建議 使用。 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抑制劑 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在偏頭痛的發 生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表現於三叉神經 節,能使大腦血管舒張。它能將疼痛由 三叉神經血管傳遞至大腦中樞。在偏頭 痛發作後的病人血中,也發現降鈣素基 因相關肽濃度上升。 因為這些發現,有許多針對降鈣素 基因相關肽的藥物問世。相關的藥物有分 成小分子口服藥如rimegepant,以及大 分子注射型藥物如galcanezumab。 目前在臺大醫院可以取得的藥物 為恩疼停(Emgality®),所含成分即為 galcanezumab。恩疼停被核准用於預 防成人偏頭痛,是一種人源化的單株抗 體,以阻止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的疼痛傳 遞來產生療效。恩疼停以皮下注射來給 藥,給藥頻率僅需每月一劑。最常見的 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紅斑或搔癢。 較為嚴重的副作用包含嚴重的過敏,如 呼吸困難、蕁麻疹等。療效方面,在一 項治療陣發性偏頭痛的試驗中,受試者 加入試驗前平均每月發作9天。試驗分 為使用恩疼停組及使用安慰劑組。恩疼 停組第一至第六個月平均減少發作4.7 天。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第一至第六個 月平均減少發作2.8天。兩組相差1.9天。 由於目前恩疼停的藥價較高,目前 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僅給付於慢性偏 頭痛並使用至少三種其他偏頭痛預防藥 物無效之患者,因此屬於偏頭痛預防用 藥中較後線的藥品。 結語 偏頭痛的成因目前還不明確,一般 治療會依照偏頭痛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 自身的其他疾病、生理條件來選擇不同 的用藥。另外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抑制劑 的發明,也為控制不佳的病人帶來新的 選擇。 vol.194.2022.1月 14 專題報導
◆ 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朱彥儒 兒童神經肌肉疾病簡介 什麼是神經肌肉疾病? 我們能夠自由的控制五官、身體、 及四肢的活動,是藉由大腦發出的神經 訊號,經過腦幹和脊髓傳遞至運動神 經,再藉由運動神經傳遞到臉部、身體 及四肢的肌肉,驅使肌肉收縮產生動 作。大腦、脊髓、運動神經和肌肉各司 其職,缺一不可,才能完成我們舉手投 足的動作。兒童的大腦或脊髓受損或病 變時會導致腦性麻痺和脊髓損傷性的肢 體癱瘓或麻痺。如果大腦和脊髓都沒有 受損或病變,而是由於運動神經或肌肉 的病變影響到運動功能,就稱為神經肌 肉疾病。神經肌肉疾病的兒童通常智力 正常,但會因為肌肉萎縮或無力導致心 臟、呼吸、運動功能受到影響。 神經肌肉疾病的兒童會有什麼症狀? 患有神經肌肉疾病的兒童,有可 能出生時就出現症狀,也可能出生時正 常,隨著年齡成長才逐漸出現症狀,兒 童神經肌肉疾病常見的症狀有: 肢體無力 頭頸、臉部、身體、手腳的無力, 都有可能是神經肌肉疾病的症狀。 1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肌張力低下 剛出生的嬰兒,手腳應該呈現自 然彎曲的姿勢,手腳被慢慢拉扯時會 有自然的抵抗力量,這種維持自然的 姿勢以及抵抗外力的力量,就稱為肌 張力。如果發現嬰兒全身軟趴趴的, 手腳被拉扯時毫無抵抗,就可能是肌 張力低下的表現。 肌腱反射微弱 兒童神經科醫師幫懷疑肢體無力或 肌張力低下的嬰兒或兒童做檢查時,會 以扣診錘敲擊手腳各處的肌腱,觀察肌 腱受到敲擊時產生肌肉收縮的反射,例 如敲擊膝蓋時,腳會不由自主的往前踢 的「膝跳反射」,就是一種肌腱反射。如 果醫師發現嬰兒或兒童全身的肌腱反射 都很微弱,也有可能是神經肌肉疾病的 症狀。 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或退化 四個月大趴著時頭無法抬高90度、 六個月無法翻身、九個月無法坐穩、一 歲無法扶著東西站、一歲三個月無法放 手走、兩歲無法牽著一隻手下樓梯、兩 歲半無法雙腳離地跳、從躺著自行坐起 或蹲坐在地上站起來時很吃力,或是原 已習得的運動能力出現退化等,都是神 經肌肉疾病的警訊。 兒童神經肌肉疾病有哪些? 嬰兒或兒童時期發病的神經肌肉疾 病種類繁多,許多症狀彼此非常相似, 治療方式又各有不同,需要兒童神經科 醫師仔細評估並運用各種神經檢查才能 正確診斷。以下舉幾種不同類型的兒童 神經肌肉疾病為例: 先天性肌病 先天性肌病的患者大部分於嬰兒 期就有肌張力低下的症狀,通常肌肉無 力的程度不會隨時間惡化或是惡化速度 較緩慢。有些類型的先天性肌病變較嚴 重者亦可能於嬰兒時期就有呼吸肌肉無 力、呼吸困難情形,亦有部分類型會合 併心肌病變和心臟衰竭。先天性肌病依 據不同的基因或發育異常可分為不同類 型,例如線狀體肌病、中心軸空肌病、 肌管性肌病等。 肌肉失養症 肌肉失養症會造成持續惡化的肌肉 萎縮和無力,發病年齡從出生到成年後 都有可能。血液檢查常會發現肌肉細胞 被破壞而釋放出來的肌肉酵素升高,有 時肝臟酵素也會升高,因此若兒童血液 檢查發現肝臟酵素(即俗稱的肝指數) 升高,又有大動作發展遲緩或肌肉無力 的情形,也需要考慮此類疾病。最常見 於兒童時期發病的肌肉失養症為裘馨氏 /貝克氏肌肉失養症,為X染色體上的 肌失養蛋白基因突變造成,通常在男性 造成嚴重的肌肉萎縮,女性帶因者通常 沒有症狀或僅有輕微的症狀。有可能合 併心肌病變需持續追蹤。使用類固醇治 vol.194.2022.1月 16 兒童專欄
療可以延緩疾病惡化,維持患者行走能 力。部分基因型的患者也有機會透過基 因治療改善疾病嚴重度和預後。 脊髓肌肉萎縮症 脊髓肌肉萎縮症是由於位於脊髓內 的前角細胞和腦幹中的運動神經核細胞 產生退化性病變導致持續惡化的肌肉萎 縮和無力。兒童最常見的脊髓肌肉萎縮 症是由於第五對染色體上的SMN1基因 缺失或突變所造成。根據基因型和嚴重 程度不同,可能出生即有肌張力低下無 力等症狀,也可能成年以後才發病。可 以在產前或出生後做基因篩檢,早期使 用基因治療可以大幅改善預後。 龐貝氏症 龐貝氏症是由於基因突變使肌肉中 缺少代謝肝醣需要的酵素,導致肝醣堆 積在肌肉內而產生肌肉病變。嬰兒型的 龐貝氏症從幾個月大開始就會出現嚴重 四肢無力和呼吸衰竭,同時常合併有肥 大性心肌病變。肌肉切片會發現肌肉細 胞內有肝醣堆積的情形。可以在出生後 測量血中的酵素活性作為新生兒篩檢的 方式,儘早開始使用酵素替代療法可以 避免運動功能喪失和心肌病變的產生。 晚發型的龐貝氏症較少出現心肌病變, 發病時間從兒童時期到中年以後都有可 能。部分晚發型的病人會以睡眠呼吸障 礙的症狀表現。 遺傳性運動及感覺神經病變 遺傳性的神經病變,有些不只會影 響到運動神經,也同時影響感覺神經。 神經病變造成的無力,初期常以手、小 腿、腳掌等遠端肌肉無力表現。例如恰 克- 馬利- 杜斯氏症,可以在兒童或青少 年時期開始,出現逐漸惡化的遠端肢體 無力。患者常有高足弓、手、腳、小腿 肌肉萎縮等症狀。神經傳導檢查可發現 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異常,針極肌電圖 會看到神經病變的變化,可以與肌肉病 變做區別,神經切片檢查會看到去髓鞘 的變化。基因檢查可確認突變的基因及 點位。 重症肌無力 因為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阻斷神經 的訊號無法傳遞到肌肉上去命令肌肉收 縮,造成眼瞼下垂、眼外肌麻痺、複視 等症狀,也可能造成全身肢體無力及呼 吸困難。使用促進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 可以改善無力症狀,類固醇治療則可以 減少抗體的產生。若懷孕的母親本身有 重症肌無力,抗體可以透過胎盤傳給胎 兒,小孩出生後有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的 肢體無力、呼吸困難等症狀,等來自母 親的抗體被身體分解掉之後,症狀就會 改善。 1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懷疑小孩有神經肌肉疾病要如何就 醫,會做什麼檢查? 小孩若有神經肌肉疾病相關症狀可 至小兒神經科門診就醫,由小兒神經科 醫師評估後安排相關檢查。經過詳細的 問診、理學檢查和神經學檢查後,除了 安排抽血或基因檢驗外,也可能需要安 排神經電學檢查和肌肉切片。 神經傳導檢查 將感應貼片貼在手腳上,以小孩可 以忍受的電流刺激運動和感覺神經,測 量神經傳導的速度。刺激時會有少許疼 痛,多數小孩都可以不需要麻醉下配合 檢查。 針極肌電圖 使用細長的探針扎進肌肉內,測量 肌肉用力時產生的電訊號變化,可以區 分肌肉和神經病變造成的無力。此檢查 通常需要較能配合的兒童才能進行。 肌肉切片 醫師針對懷疑有病變的肌肉,以手 術切片的方式做組織病理檢查,在顯微 鏡和特殊染色的幫助下診斷造成肌肉無 力的原因。 神經肌肉疾病可以治療嗎? 兒童神經肌肉疾病需要兒童神經、 復健、胸腔、骨科、心臟、腸胃、遺傳 等跨專業的團隊共同照顧與追蹤,以維 持小孩的運動功能、減少併發症發生。 臺大兒童醫院有專業的神經肌肉照顧團 隊,患者經小兒神經醫師診斷後,可將 病人轉介至兒童神經肌肉疾病聯合照護 門診,持續追蹤治療。近年來針對部分 類型的兒童神經肌肉疾病,已發展出針 對性的藥物或基因治療,可改善疾病預 後,但仍須配合小兒神經科醫師正確的 診斷、和優良的團隊照顧,才能獲得最 好的治療效果。 vol.194.2022.1月 18 兒童專欄
◆ 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 楊佩瑜 早產兒的發展追蹤 早產兒指的是懷孕週數未滿37週 即出生的新生兒。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 健康署民國108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顯 示,我國早產兒的比例約占全體新生兒 的11.4%,與世界趨勢一致。近年來, 由於醫藥衛生技術的進步,早產兒的存 活率已較過去為高,可生存週數也越來 越小。然而,早產兒由於出生時的生理 狀態尚不成熟,因此出生後除了有較高 的感染風險外,亦面臨許多早產相關之 併發症,如呼吸窘迫症候群、慢性肺疾 病、視網膜病變、壞死性腸炎、腦室內 出血等。此外,早產兒出生後的發展環 境無論在聲音、光線、空間、溫濕度等 面向,都與足月兒在母體子宮內的環境 大相逕庭。出生時生理狀態的不成熟加 上出生後不利發展的環境因素,都是造 成早產兒發展問題的危險因子。因此, 早產兒發展的相關議題也逐漸受到醫療 專業人員以及早產兒家長的重視。 較一般健康足月兒而言,早產兒 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動作、語言、認知與 感覺功能受損的問題。早產兒的發展預 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含腦部成熟 度、週產期風險因子的多寡以及環境暴 露等因素。一般而言,週數越大、出生 19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體重越重的早產兒發生發展遲緩的風險 較低。在週產期風險方面,早產兒若伴 隨有腦室內出血、腦室白質旁軟化症、 中度到嚴重程度的肺部支氣管發育不 全、長期使用呼吸器或癲癇等問題,都 會增加發展遲緩的風險,而腦室內出血 及腦室旁白質軟化症更是腦性麻痺的重 要危險因子。環境暴露因素則包含家庭 社經地位、社會環境、以及母親教育程 度等。隨著早產兒的成長,環境暴露因 素對發展預後的影響會越發明顯。值得 注意的是,早產兒的發展表現並非一成 不變。有研究顯示極低體重(出生體重 <1500克)早產兒隨著年齡增長,發展 障礙的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國立臺灣 大學物理治療學系鄭素芳教授的研究團 隊針對極低體重早產兒,分析其在1歲 內的動作發展軌跡後發現,部分孩童的 動作發展軌跡會由發展正常進展為邊界 遲緩,而這群孩童在2歲時有動作及認 知發展遲緩的比例都明顯較高。由上述 研究結果可知,針對高危險群早產兒的 發展表現,不能由單一時間點判定是否 有遲緩的可能,而是必須接受持續性的 追蹤。 發展篩檢目的旨在把握發展黃金 期,早期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孩童並儘早 提供早期介入,以發揮孩童的最大潛 能。目前針對出生體重<1500克的早產 兒,會在其矯正年齡6個月、12個月以 及24個月時由醫療院所安排接受全面性 的發展評估,若發現遲緩或疑似遲緩的 情形則適時轉介相關科別進行進一步的 介入與療育。若是出生週數大於32週 或出生體重>1500克的早產兒,由於仍 較一般健康足月兒有較高的發展遲緩風 險,仍建議家長密切關注孩童的發展狀 況。家長可至各縣市衛生局網頁下載學 前發展檢核表,選擇適當年齡範圍的篩 檢表進行初步篩檢;也可參考兒童健康 手冊內的發展紀錄(家長紀錄事項內) 及發展里程碑摺頁,檢視孩童是否有發 展遲緩的可能。若發現異常或疑似異 常,則建議前往醫療院所進行進一步的 評估。 早產兒的出生可能讓爸媽除了新生 命的喜悅之外也多了一點緊張,但家長 只要定期帶寶寶回診追蹤、觀察寶寶成 長發展情形、配合接受專業評估,大部 分的早產寶寶還是能夠和足月寶寶一樣 健康平安的長大。 vol.194.2022.1月 20 兒童專欄
◆ 護理部護理長 朱育瑧 把握急救甦醒的黃金時間 ─目標溫控 現年55 歲的王先生,雖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病史,但皆有定時回門診 追蹤控制,平日也有打羽毛球健身的習慣,不料有一天,在與球友互相切磋 球技時,突然失去意識倒下,在場人員立即運用場館的自動體外心臟去顫 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施予CPR急救並緊急送醫,經過 積極搶救後,雖恢復了生命徵象,但意識卻呈現昏迷的狀態,經急診醫師評 估後,王先生符合施予目標溫控治療適應症,隨即轉入加護病房,經積極控 溫治療後及一連串的照護之下,王先生逐漸恢復了意識,後續透過相關的復 健,最後康復出院,回歸家庭,令醫療團隊及家屬都雀躍不已。 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vol.194.2022.1月 22 保健園地 目標溫控療法主要原理是利用降 低體溫來保護腦細胞,透過低溫可延緩 腦部代謝、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腦部水 腫、阻止毒性神經傳送素的釋放⋯等多 重保護神經機轉,避免腦部損傷後遺症 的產生。透過目標溫控療法方式,可以 幫助病人其腦部功能較有機會能回到之 前正常狀況。然而降低病人的體溫這個 觀念已經超過兩百年,但近20年才能夠 實際應用在人體上,大約15年前正式列 為標準治療,而臺灣卻是近7、8年才開 始較廣泛的使用。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歐洲 復甦委員會(ERC)和國際復甦術聯合 委員會(ILCON)將目標溫控療法列為 心跳停止後照護之標準治療流程,臺灣 健保署亦於2015年7 月起,正式將心 跳停止之低溫療法與週產期新生兒低溫 療法列入給付項目。 早期目標溫控設備較不普遍或尚未 納入健保之時,醫護團隊需要自行將把 點滴冰在冰箱,或使用冰毯包覆以「手 動」方式幫病人降溫,然而現在臺灣已 有非常先進的目標溫控儀器,可以非常 精準地控制病人體溫在理想範圍之內。 完整的目標溫控療法需要在醫療設 備完善的加護病房裡施行,目標溫控時 程分四時期(如圖一),時間約三天,第 一個時期為【快速降溫期】,會希望在 最短的時間內將病人的體溫降至33∼ 36 度。接著進入第二個時期【維持低 溫期】,這時期約莫會進行24小時,然 而因人類是恆溫動物,維持低溫狀態時 病人身體會出現發冷、發抖、產熱的情 形,所以需要配合使用一些鎮靜藥物讓 病人睡著,因此在加護病房嚴密的監控 下,每1∼2小時評估病人的生命徵象、 電解質等變化,才能讓病人體溫降到合 適且穩定的溫度,以確保其安全性。而 後會進入第三個時期為【緩慢回溫期】, 在這個時期中,會以每小時0.25度持 續緩慢的回溫,直到病人恢復到36.5度 左右正常體溫,大約會歷經12∼16小 時,之後仍會以控制病人體溫不發燒為 原則,以確保病人腦部功能,也就是所 謂的第四個時期【正常溫度期】。在這個 階段,醫療人員會逐漸下調鎮靜藥物, 以利後續評估病人的神經學功能。原則 上在鎮靜藥物持續下調的情形下,大概 在第3、4天,就可以慢慢看到病人昏迷 情形改善,如果能醒來,應該大多會在 7天內甦醒,期間還是會透過腦波、電 腦斷層、腦部血流代謝掃描、心電圖、 抽血等檢查及神經學評估來檢視病人的 狀況。 圖一 目標溫控時程
23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目標溫控治療若能成功,病人家 屬當然開心不已,但臨床上仍有部分病 人無法順利清醒,根據目前的醫療準則 及醫學倫理,家屬可以思考三個方向。 一是長期照護,因為無法清醒的病人普 遍需長時間使用呼吸器,我們會建議在 病情相對穩定後執行氣切手術,將病人 轉介到呼吸照護中心持續照護。二是撤 除維生系統,一般來說病人若經過積極 治療、目標溫控療法等,仍無法甦醒, 病人未來醒過來的機會非常渺茫,所以 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家屬可以理解,撤 除維生系統除了讓病人不再受苦、得到 安寧,也能減少家屬、社會的負擔。三 是器官捐贈,近來臺灣民情已較能接受 器官捐贈,讓生命價值延展的渴望是多 數人捐贈的動機,同時有足夠的研究證 據顯示曾歷經心跳停止的病人仍可捐贈 器官,且不影響器官的功能。然而所有 的醫療決策都會經過醫療團隊的審慎評 估,並透過與家庭成員共同討論,確認 是否充分了解病情、並能隨時掌握實證 證據,依此調整醫療及衛教資訊。接下 來是瞭解「病人家屬的喜好與價值觀」, 醫療端可以協助病人發現良善的治療動 機,尤其是當病人的決定不見得是最有 利的時候。最後須瞭解病人是否有足夠 的「能耐」可以接受這樣的醫療處置。 除了在決策過程中充分溝通,醫療執行 中更須反覆確認,以達醫病雙贏的目的。 心跳停止復甦後照護一直是生命之 鏈中重要的一環,然而病人及家屬出院 後的生活品質及心理壓力的影響卻往往 被忽略,不論是劫後餘生的瀕死感、加 護病房住院的高壓心理負擔及醫學治療 造成的不適,亦或是出院後因受損的生 理功能以致「回不去從前那個健康的自 己」、「無法從事從前的志業」所造成的 沮喪失落、甚至經濟溫飽能力的缺失, 往往對存活出院病人的身體、心理形成 壓力,卻求助無門。 透過專精於復甦後照護的專業團 隊提供全人照護,在醫療端主動提供整 合資源來幫助這群渴望重拾正常生活的 病人及家屬們。當病人心跳停止的那刻 起,家人們的世界彷彿進入了無止盡的 長夜,希望透過我們的幫助以及病人家 屬無私地分享,增進彼此的了解,促進 醫療之間的信任,讓我們一起攜手期待 黎明那刻的到來!
vol.194.2022.1月 24 保健園地 常見用藥 ◆ 藥劑部藥師 謝汶穎 A Q& Q 年紀老了,睡眠越來越差,醫師開的安 眠藥是不是要吃一輩子?會不會上癮? 劑量越吃越重啊? A: 睡眠週期的改變 正常睡眠週期由非快速動眼期第一期循序進入第二期,俗稱淺眠期(N1, N2 期),最後達到第三期深層睡眠(N3期),睡眠由淺度睡眠進到深度睡眠,再從深 度睡眠回到淺度睡眠,之後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此週而復始,約90至120分鐘為 一個週期,一個晚上大約進行4∼5個睡眠週期。 研究發現老年人在整晚睡眠週期中,幾乎難以達到深層睡眠(N3期),平均 睡眠時間約5∼6小時,因此常有淺眠易醒的情形(如下圖所示)。
2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失眠的藥物治療 腦中部分神經元會分泌GABA(γ- 氨基丁酸),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主 要作用於大腦,它的作用能使過度興奮的神經細胞安定下來,幫助大腦放鬆,在 大腦中扮演著踩煞車的角色,而具有GABA受體的神經元,負責結合其他神經元 分泌出的GABA後,藉由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進而促進放鬆和消除神經 緊張。除了GABA物質以外,苯二氮平類藥物(BZD drug)也可以結合於GABA 受體,強化GABA的抑制效果;相當於將GABA的煞車再往下踩,由此抑制中樞 神經的活動。 醫師處方的鎮靜安眠藥具健保給付、且有適應症者主要為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BzRA),包含苯二氮平類藥品(BZD drug)與非苯二氮平類 藥品(Z drug),其中非苯二氮平類藥品對鎮靜安眠作用的專一性較高,作用快、 半衰期短,不易產生反彈性失眠,即停藥後,失眠的狀況不會比治療前嚴重。 鎮靜安眠藥大致以半衰期長短來區分:半衰期短者針對不好入睡,而長者適 用於睡眠時間容易中斷的病人。苯二氮平類的藥物會增加N2淺層睡眠的長度,然 而卻會抑制N3深層睡眠,影響睡眠結構,驟然停藥易有反彈性失眠,導致失眠的 狀況比治療前更糟。在年老的病人中,長效的BZD會延長藥品的代謝時間,使藥 物濃度累積過多,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增加跌倒的風險;短效的BZD類藥物若長 期使用,可能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因此,在藥物的選擇上,病人須與醫師充分溝 通,選擇合適的鎮靜安眠藥。 除了BzRA類安眠藥,另外有褪黑激素促動劑(ramelteon),食慾激素拮抗 劑(suvorexant),以及鎮靜型抗憂鬱藥(例如:trazodone)或治療思覺失調症 的藥(例如:quetiapine)來搭配治療。 臺大醫院口服鎮靜安眠藥物整理 學名 商品名 中文商品名 作用 苯二氮平類藥品(BZD drug) Bromazepam Lexotan Tablet 3 mg 立舒定錠 長效 Flunitrazepam Modipanol F.C. Tablet 1 mg 美得眠膜衣錠 長效 Estazolam Eurodin Tablet 2 mg 悠樂丁錠 中長效 Alprazolam Alpraline Tablet 0.5 mg 安柏寧錠 中效 Lorazepam Ativan Tablet 0.5 mg 安定文錠 中效 Brotizolam Lendormin Tablet 0.25 mg 戀多眠錠 短效 非苯二氮平類藥品(Z drug) Zopiclone Imovane Tablet 7.5 mg 宜眠安錠 短效 Zolpidem Tartrate Stilnox Tablet 10 mg 使蒂諾斯錠 短效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