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寶寶也出現類似酒醉的一些不良 神經反應,例如煩躁不安、吸吮量減少 等問題;但如果媽媽喝了一般的飲酒量 (每公斤體重0.3克的酒精)後就哺乳, 有報告觀察到寶寶在當次哺乳量會較 少,睡眠時間也較短,但由於之後哺乳 及睡眠的次數相對會增加,所以比較總 哺乳量和總睡眠量都沒有減少;比較有 飲酒習慣和沒有飲酒習慣的哺乳媽媽的 寶寶之長期追蹤結果,雖然有一兩份文 獻報告可能會有一些動作發展或語言發 展較差情形,大部分報告顯示其神經發 展預後沒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哺乳媽媽是在飲酒之後隔一 段時間,等酒精代謝完再哺餵,則乳汁 中跟血中酒精濃度一樣,寶寶就不會直 接攝取到酒精,而代謝速度和攝取的酒 精量與媽媽的體重有關,例如喝了一罐 350c.c. 的啤酒(約12克酒精)之後, 54 公斤的媽媽大約2.5 小時後會代謝 完,而82公斤的媽媽,大約2小時後乳 汁中就偵測不到酒精了;因此針對哺乳 媽媽的飲酒,大部分的建議都不是完全 的禁止,但會建議儘量避免,僅能適量 飲酒且不要馬上哺乳。目前臺灣兒科醫 學會的建議,母親應儘量不喝酒,喝酒 每天不宜超過每公斤0.5公克酒精;這 對60公斤體重的母親而言,大約相當於 2個罐裝啤酒;且喝酒後至少間隔2小 時以上,才餵哺母乳。另外臺灣傳統的 月子餐會用到米酒,在吃了含酒的麻油 雞之後,媽媽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還是會 上升的,因此如果吃了這類月子餐,其 實還是跟喝了酒是一樣的建議,最好間 隔2∼2.5小時再餵奶。 兒童接觸含酒食物 雖然大部分家長不會刻意讓兒童飲 酒,但是其實市面上的含酒類食物很多, 像是臺灣人冬天愛吃的羊肉爐、麻油雞、 薑母鴨,或是西式餐廳中的紅酒燉牛肉, 甚至是連孩子都愛吃的甜點像是提拉米 蘇、蛋黃派、酒釀桂圓麵包等,其實都加 了酒在裡面,有些吃起來甚至還有酒味; 大部分家長可能以為,只要煮得時間久一 點,酒精就會被揮發掉,所以吃一點沒關 係,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農業部曾發表過一項實驗結 果,他們測試幾個含酒料理烹煮之後的 殘留酒精濃度,結果發現,用85℃加酒 烹煮10分鐘之後的雞肉,有10∼60% 的酒精殘留,即使用同樣85℃的溫度加 酒烹煮長達2.5小時的紅酒燉牛肉,仍 會有4∼6%的酒精殘留,像是甜點加 上酒稍微用火焰槍烤個數十秒,更是有 高達78%的酒精殘留,因此讓兒童常 常吃這些含酒料理,實際上就是常常在 攝取某些量的酒精,對正在發育中的兒 童,可能會造成傷害。 所以一般在烹調含酒類料理時,會 建議家長在加入料理酒之前,先將孩子 那份取出,另外煮熟,大人吃的則可繼 續加入酒料理,或是乾脆不加酒,另外 用味道或作用相似的食物來取代酒的調 味,例如以檸檬汁取代白酒、以葡萄果 汁取代紅酒等,讓孩子也有機會一享美 食,而不會吃到對他有害的酒精。 19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